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唱,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社会功能性的高层次的群体艺术,能调剂人的情绪,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甚至认为合唱是音乐教育的一项原则,是音乐艺术教育核心,是信息知识的源泉,合唱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品质、素质的过程。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中高段3~6年级学生要“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恰当的反应。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统观小学人音版教材,小学二年级就已经出现了轮唱的合唱形式,三年级由轮唱发展到简单几个音的二声部合唱,而四、五年级的教材中,大量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出现了明显的旋律声部对比,这些具有较高难度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就自然而然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唱教学困难也就成为了音乐教师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棘手难题。目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合唱的审美环境,缺乏合唱的意识,对合唱兴趣不浓,个人合唱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提升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入手。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合理利用以下三个教学策略,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有效优化合唱教学效果。
一、策略一、提升听觉审美,让抽象的音乐直观化
1.“听”出美感,“听”出兴趣
浅析学生唱不好合唱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合唱意识。小学生在平时就很少接触优秀的合唱作品,更别说参加什么专门的合唱活动,长期缺少一个环境的审美感染。大部分学生感受和听辨声部旋律的能力都很弱,部分学生甚至存在认为齐唱就是合唱的误区。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因此,提高学生对合唱的听觉审美,培养学生合作歌唱的兴趣是优化课堂合唱教学的关键点。
我认为,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我们可以让合唱走出高难度歌唱艺术的层面,作为学生的一种休闲方式出现。让学生放松心情,以一种愉悦的、享受的姿态充分去体验合唱的美,合唱的快乐。
2.“听”出线条,“听”出色彩
学生唱不好合唱的原因还在于学生对音高的概念完全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对小学生而言,抽象的东西当然难以正确把握。所以,我们在合唱教学中,要想办法让抽象的音乐直观化。
二、策略二、开展多声部的节奏练习
小学生十分好动,对于敲敲打打持有高度的热情。不论低段学生还是高段学生,都十分喜爱演奏打击乐器,因此,多声部的节奏练习绝对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小学生合唱能力一条捷径。
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结合奥尔夫的节奏教学法,我们可以给这样的多声部节奏加上一些歌词念白,这样,只需一名学生的口、手、脚并用就可以单独进行多声部节奏训练了,如果使用一些打击乐器来演奏的话,两名学生之间的节奏念白游戏就可以构成多声部的节奏乐。诸如此类的简单的多声部节奏的合作练习,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听觉能力、和声概念、合作意识,而合唱只要在多声部节奏的合作基础上加上音高就可以了。学生可以随意创作一些简单的歌词念白,记录上音高。
如果将以上的节奏与旋律同时演奏演唱出来,即可组成一个短小简单的节奏乐了。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地利用“人体乐器”,把“学生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做音乐性的“动”,这样的音乐活动使他们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愉悦之中,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学生对“玩”绝对不会感觉枯燥和厌烦,游戏般地反复练习往往可以让学生进行较长时间地持续训练。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样的多声部节奏练习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由简到难,由少到多,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逐步开展,教师要讲清楚练习的要求,让学生比较清晰地感受到不同的声部节奏,充分体验到多声部的丰富美感,以及合作的成功乐趣。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在学生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过多的加入节奏声部或者音高旋律,同时必须注意课堂的调控,防止学生过度兴奋,乱敲乱打,失去合作关系,而造成声音的一片混乱,失去聲部的美感。
三、策略三、录音评价,提升合唱能力
小学生在进行合唱的时候,往往集中了所有的注意力去演唱自己的声部,而很难感受到自己与同学合作演唱出来的和声效果到底如何。让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找到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才是他们更快提高合唱能力。因此,录音评价无疑是提升学生合唱能力的一条捷径。
录音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了解合唱,更加强烈地追求自我的提高,追求彼此合作演唱的美感。每一遍的录音都记录着学生在本堂课中进行合唱的每一次进步,他们对于反复的合唱不会反感,反而会主动要求进行合唱,并且会对更加注意解决自己上次出现的问题。“再来一次”,“删除不够“美”的那几遍”,“只保留最好的那一次”,这不仅是学生对合唱审美的提高,也是对自身要求不断提高。不过,在录音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和鼓励,唱得好的部分要积极赞赏,唱得不理想的地方要客观分析和指导,帮助学生体验美感,体验成功,解决难题,这样才能让合唱教学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的听觉审美,让合唱直观化、趣味化是优化课堂合唱教学的几点策略,可以有效达成合唱教学的初步目标——使学生完成将几个声部正确地“合”在一起的过程。然而,合唱的“合”并不是声部之间的正确“凑合”,而是一种和谐的合作演唱,要使学生达到和谐、统一的合唱效果,唱出合唱的艺术美感,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学习。因此,我们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提高个人的演唱水平,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处理表现能力等等,来进一步提高合唱教学的质量。合唱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更多更有效方法策略,也有待我们在实践和研究中继续地进行探索。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中高段3~6年级学生要“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恰当的反应。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统观小学人音版教材,小学二年级就已经出现了轮唱的合唱形式,三年级由轮唱发展到简单几个音的二声部合唱,而四、五年级的教材中,大量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出现了明显的旋律声部对比,这些具有较高难度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就自然而然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唱教学困难也就成为了音乐教师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棘手难题。目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合唱的审美环境,缺乏合唱的意识,对合唱兴趣不浓,个人合唱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提升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入手。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合理利用以下三个教学策略,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有效优化合唱教学效果。
一、策略一、提升听觉审美,让抽象的音乐直观化
1.“听”出美感,“听”出兴趣
浅析学生唱不好合唱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合唱意识。小学生在平时就很少接触优秀的合唱作品,更别说参加什么专门的合唱活动,长期缺少一个环境的审美感染。大部分学生感受和听辨声部旋律的能力都很弱,部分学生甚至存在认为齐唱就是合唱的误区。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因此,提高学生对合唱的听觉审美,培养学生合作歌唱的兴趣是优化课堂合唱教学的关键点。
我认为,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我们可以让合唱走出高难度歌唱艺术的层面,作为学生的一种休闲方式出现。让学生放松心情,以一种愉悦的、享受的姿态充分去体验合唱的美,合唱的快乐。
2.“听”出线条,“听”出色彩
学生唱不好合唱的原因还在于学生对音高的概念完全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对小学生而言,抽象的东西当然难以正确把握。所以,我们在合唱教学中,要想办法让抽象的音乐直观化。
二、策略二、开展多声部的节奏练习
小学生十分好动,对于敲敲打打持有高度的热情。不论低段学生还是高段学生,都十分喜爱演奏打击乐器,因此,多声部的节奏练习绝对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小学生合唱能力一条捷径。
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结合奥尔夫的节奏教学法,我们可以给这样的多声部节奏加上一些歌词念白,这样,只需一名学生的口、手、脚并用就可以单独进行多声部节奏训练了,如果使用一些打击乐器来演奏的话,两名学生之间的节奏念白游戏就可以构成多声部的节奏乐。诸如此类的简单的多声部节奏的合作练习,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听觉能力、和声概念、合作意识,而合唱只要在多声部节奏的合作基础上加上音高就可以了。学生可以随意创作一些简单的歌词念白,记录上音高。
如果将以上的节奏与旋律同时演奏演唱出来,即可组成一个短小简单的节奏乐了。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地利用“人体乐器”,把“学生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做音乐性的“动”,这样的音乐活动使他们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愉悦之中,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学生对“玩”绝对不会感觉枯燥和厌烦,游戏般地反复练习往往可以让学生进行较长时间地持续训练。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样的多声部节奏练习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由简到难,由少到多,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逐步开展,教师要讲清楚练习的要求,让学生比较清晰地感受到不同的声部节奏,充分体验到多声部的丰富美感,以及合作的成功乐趣。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在学生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过多的加入节奏声部或者音高旋律,同时必须注意课堂的调控,防止学生过度兴奋,乱敲乱打,失去合作关系,而造成声音的一片混乱,失去聲部的美感。
三、策略三、录音评价,提升合唱能力
小学生在进行合唱的时候,往往集中了所有的注意力去演唱自己的声部,而很难感受到自己与同学合作演唱出来的和声效果到底如何。让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找到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才是他们更快提高合唱能力。因此,录音评价无疑是提升学生合唱能力的一条捷径。
录音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了解合唱,更加强烈地追求自我的提高,追求彼此合作演唱的美感。每一遍的录音都记录着学生在本堂课中进行合唱的每一次进步,他们对于反复的合唱不会反感,反而会主动要求进行合唱,并且会对更加注意解决自己上次出现的问题。“再来一次”,“删除不够“美”的那几遍”,“只保留最好的那一次”,这不仅是学生对合唱审美的提高,也是对自身要求不断提高。不过,在录音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和鼓励,唱得好的部分要积极赞赏,唱得不理想的地方要客观分析和指导,帮助学生体验美感,体验成功,解决难题,这样才能让合唱教学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的听觉审美,让合唱直观化、趣味化是优化课堂合唱教学的几点策略,可以有效达成合唱教学的初步目标——使学生完成将几个声部正确地“合”在一起的过程。然而,合唱的“合”并不是声部之间的正确“凑合”,而是一种和谐的合作演唱,要使学生达到和谐、统一的合唱效果,唱出合唱的艺术美感,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学习。因此,我们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提高个人的演唱水平,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处理表现能力等等,来进一步提高合唱教学的质量。合唱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更多更有效方法策略,也有待我们在实践和研究中继续地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