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的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只要我们教师积极创设情境,适时引导探究,注重学法指导,就能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数学课堂充分体现灵动与智慧的魅力。
关键词:营构;动态生成;课堂;数学教学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历来是教育界人士的不懈追求。“互动~生成”为特征的课堂,实现了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向学习的主动者转变;教法由师讲生听的“问题——结论”式向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问题——探索——结论”式转变;课堂由单一的封闭型向多样化的开放型转变。
那么怎样构建“互动一生成的数学课堂”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情境激趣——有效生成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源于兴趣的动力是无穷的。而问题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心理动力。注重情境创设是现代数学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问题1:怎样确定学校实验楼的位置?请你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法。
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允许相互讨论),同时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再进行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定位方法,明确定位方法的多样性及一对有序数可以确定一点位置,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奠定基础。学生议论纷纷,但每一种分法一提出来,就立即被其他同学否定,这样就制造了悬念。这时教师适时谈话:“那么按什么样的方法来确定学校实验楼的位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关于明确定位方法的知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样学生为了解开悬念,自然而然地就会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与以往相比,新课程的问题设计突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加强了针对性和目标指向性,从而增强了启发性、有效性和价值性,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优化了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动机,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方法的习得提供多角度的信息资源,丰富了知能获得、知识运用、能力迁移的载体和手段。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共同互动、互促互进、互惠互补,学生学习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兴趣的形成、能力的提高、以及合作探究中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引导探究——有效生成的关键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我们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时,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去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教师绝不能完全“退居二线”,教师要投入到学生的探究行列之中,成为学生探究知识中的一员,或在学生自己探究过程中去认真聆听学生们的汇报,对于正误不作评判,由学生给予评定,从而打破教师权威,真正地做到与学生合作、互动。
例如:在讲圆的概念时,我一开头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我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我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始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我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同学们一时议论开来,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
又如问题:由于圆与圆大小异同的多种不同位置,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画面。你知道两个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请你模仿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根据公共点多少的情况画一画看。
这里不直接给出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而先让学生画一画,实质上是创设活动意境,让学生按公共点的个数把两圆的位置关系分类,从而描述两圆相离、相交、相切的位置关系。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获得不同色彩的“知识”。
问题就在这样“多向互动”中不断生成,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达成,从而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学法指导——有效生成的补充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学生生成性发展的保障。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课堂改革人手,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开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供“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和时间,使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体现学生学会学习的一般过程。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和转化问题使它变成更易于解决的形式,如何收集、判断、选择和利用信息,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养成勤奋刻苦,求实创新的精神。
总之,“互动一生成”的数学课堂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灵动,充满智慧和创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营构;动态生成;课堂;数学教学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历来是教育界人士的不懈追求。“互动~生成”为特征的课堂,实现了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向学习的主动者转变;教法由师讲生听的“问题——结论”式向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问题——探索——结论”式转变;课堂由单一的封闭型向多样化的开放型转变。
那么怎样构建“互动一生成的数学课堂”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情境激趣——有效生成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源于兴趣的动力是无穷的。而问题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心理动力。注重情境创设是现代数学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问题1:怎样确定学校实验楼的位置?请你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法。
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允许相互讨论),同时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再进行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定位方法,明确定位方法的多样性及一对有序数可以确定一点位置,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奠定基础。学生议论纷纷,但每一种分法一提出来,就立即被其他同学否定,这样就制造了悬念。这时教师适时谈话:“那么按什么样的方法来确定学校实验楼的位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关于明确定位方法的知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样学生为了解开悬念,自然而然地就会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与以往相比,新课程的问题设计突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加强了针对性和目标指向性,从而增强了启发性、有效性和价值性,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优化了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动机,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方法的习得提供多角度的信息资源,丰富了知能获得、知识运用、能力迁移的载体和手段。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共同互动、互促互进、互惠互补,学生学习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兴趣的形成、能力的提高、以及合作探究中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引导探究——有效生成的关键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我们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时,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去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教师绝不能完全“退居二线”,教师要投入到学生的探究行列之中,成为学生探究知识中的一员,或在学生自己探究过程中去认真聆听学生们的汇报,对于正误不作评判,由学生给予评定,从而打破教师权威,真正地做到与学生合作、互动。
例如:在讲圆的概念时,我一开头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我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我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始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我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同学们一时议论开来,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
又如问题:由于圆与圆大小异同的多种不同位置,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画面。你知道两个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请你模仿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根据公共点多少的情况画一画看。
这里不直接给出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而先让学生画一画,实质上是创设活动意境,让学生按公共点的个数把两圆的位置关系分类,从而描述两圆相离、相交、相切的位置关系。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获得不同色彩的“知识”。
问题就在这样“多向互动”中不断生成,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达成,从而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学法指导——有效生成的补充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学生生成性发展的保障。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课堂改革人手,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开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供“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和时间,使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体现学生学会学习的一般过程。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和转化问题使它变成更易于解决的形式,如何收集、判断、选择和利用信息,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养成勤奋刻苦,求实创新的精神。
总之,“互动一生成”的数学课堂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灵动,充满智慧和创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