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控制管理者的潜在失效,同时提高操作层的安全意识,防止人为失效的发生,实现施工现场安全卫生条件改善,促进建筑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安全文化建设也是避免建筑企业由于生产安全出现问题导致生产率降低、成本加大、质量下降、建设周期增长等困扰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关键词:建筑业;工程建设;安全文化
一、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作用
1.导向作用。安全文化建设对建设企业安全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功能,建筑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摆脱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以及行业特点所造成的潜伏危机。将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实质上通过它的建设,明确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目标、方针,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使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培育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激进的理念认识及共同的价值取向,以此统一、规范企业经营者、施工群体的思想行为,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引导企业生产健康、正常地向前发展。
2.凝聚作用。通过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安全意识,更新人的安全认识是极为有定的。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是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保障。安全是员工最基本的需求并受到国家法律保护。有了正确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意识,人的安全行为和活动将会从被动消极的状态变成一种自觉、积极的行动,通过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培训手段,转变思维,提高安全意识,能不断更新安全意识,从而对人的安全行为起到完善的作用。
3.激励作用。安全文化实质上是采取多方面、多渠道的方式让职工群体参与安全管理和决策,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一方面,对表现优秀的职工进行表彰奖励,另一方面,对过失、受挫的职工进行教育、幫助、关心,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转化其矛盾,在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中向职工群体展示企业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从而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的气氛,充分激发、调动职工群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体现个人的价值,赢得社会的尊重、赞许,在企业中显示自己的崇高地位,有力地激励职工群体发挥潜能,同企业一道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披荆斩棘,共求生存、同谋发展。这种激励功能对企业物质文化的丰富起着重要的作用。
4.约束作用。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是让建筑业所有的从业者懂得“以人为本”要从我做起,保护自己的安与健康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既能使员工素质提高,也能使员工加深对安全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识自觉性,主动学习和掌握安全生产技能,从而对所有员工生产过程的安全操作和生产劳动起到安全规范作用,并对建筑行业中所有不安全的行为和操作形成无形约束。
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误区
1.建筑企业领导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国务院国发(1993)50 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的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但很多企业和部门负责人,没有真正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能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质量、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对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讲时重要、干时次要、忙时不要。在进度、质量、效益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往往是安全让步,没有把事故控制当作大事来抓。对违反操作规程、规范的隐患没有及时纠正和制止,甚至对造成伤亡事故的责任人“心慈手软”,隐瞒不报,这无疑削弱了处罚的威慑作用,不足以引起全体员工对安全隐患的重视,使事故控制难上加难。
2.安全投入少,经费无法保障。有的企业认为“安全投入是无底洞,投多投少都一样”,往往以企业效益不佳为由,大量缩减经费支出,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保障支出,致使一些必须添置的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得不到保障。实施施工项目管理,项目单独核算,按一定比例上交公司管理费后,盈亏全由项目负责,项目经理短期行为严重,在安全设施上舍不得投资,致使安全管理漏洞百出,处于野蛮施工的状态。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压级压价现象严重,工程实施时,甲方资金到位率低,项目只能把仅有的资金用于购买材料和支付人工工资,以保证按期完工,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费被迫挤掉。
3.对从业者安全教育严重不足。《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中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的责任,是法律所规定的责任,但是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工程负责人却忽视了对施工现场安全教育的落实,抓安全教育只流于形式,应付上级和主管部门的检查,只注重施工产值和经济效益,认为只有产值和效益才是硬件,而抓安全教育工作是软件,对施工现场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尽管施工现场安全教育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施工现场不对新工人进场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是施工过程当中经常被忽视的问题。
4.对“三违”现象监管不力,“三不放过”原则没有认真执行。许多事故的发生,多源于对“三违”的监管不力,造成违章作业行为屡屡发生。许多建筑企业施工队伍所用的工人多为农民协议工或临时工,由于平时没有注意加强对其进行安全宣传教育,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造成较普遍的“三违”现象的发生。此外,事故发生后没有严格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造成许多类似事故的发生,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与运行。
5、安全条例的规定不完善,使事故责任者有机可乘。事故发生后,事故责任者往往会钻一些相关条例不完善的空子,尽量推脱自己的责任。事故责任者没有得到及时相应的处罚,事故的警示作用不强,未能真正从一起事故中吸取教训,从而导致安全生产状况恶劣的局面。
三、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路
1.要突出领导作用。领导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其本身对安全工作的态度以及安全资金投人工作的力度,对整个企业的安全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本企业的领导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提高了,才能对所属各项目部及管理人员及时地进行安全责任目标考核,对安全生产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并组织实施本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将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具体落实到有关部门,由有关部门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实施。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的第一生产责任人,项目经理必须是经过上级安全管理部门培训并取得项目经理安全教育证书的才能在施工现场上任职。只有项目经理的安全意识增强了,思想上重视了,才能真正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才能使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2.施工现场安全培训教育要经常化。施工现场的安全教育不能走过场,不能只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应付了事。因为在施工现场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在施工的前期,施工人员不能一次性到齐。随着工程的不断深人,大量的施工人员陆续来到,这就要分期分批的进行安全教育。如果忽视了这项工作,就可能是酿成安全生产事故的隐患。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工作要经常开展。我们不能只注重前期安全教育,认为经过前期的三级安全教育就足够了,再在安全资料上反映出来就完美了。三级安全教育只不过是基础教育,它不可能反映出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全部问题,很多具体的安全问题都是在施工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许多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生在施工的后期,所以要想将安全教育工作踏实地做好,就必须将安全教育贯穿于施工全过程。
3.突出工地安全文化创建的全过程性。工地文化是建设者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是人文环境的外在表现,是建筑行业特有的文化气质与文化资源。常言道,建筑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文明施工,就是对诗的写意,对画的描绘。如何将创建文明工地活动进一步深化,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工地安全文化建设要体现继往开来、扬弃旧义、探索新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工地安全文化建设应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着眼于对建筑职工的感召力,融知识、娱乐、艺术于一体,以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为己任,调整管理层与作业层的关系,增强职工的认同感、归宿感,提高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4.突出施工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全员性。施工班组是建筑企业最基本的人、机组合,是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安全文化建立的具体措施工中,首先,要健全工程项目经理部安全保证体系,明确工程项目安全目标,激励班组成员在施工作业岗位上,努力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增强全员安全责任意识,为安全生产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三是健全完善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坚持规范化、标准化作业,使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处于稳定有序状态。四是深入开展班组安全监控,实行安全动态分析,控制事故易发点,大力预防惯性事故发生。
5.在项目管理中实现系统化安全文化建设。工程项目经理部是企业基层行政组织,是从事施工生产的基层单位,是职工参加安全管理的主要场所,也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广大职工分布在各工程项目施工作业,企业的机械、设备、材料都在工程项目掌握使用,要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生产任务,必须依靠工程项目经理部来组织实施。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工程项目。应建立强有力的项目经理部,落实项目经理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完善项目安全管理体系。项目开工前必须经过安全验收,施工中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项目安全员的日常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四、结语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长期坚持,使安全文化融入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中,从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到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工作方式。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企业应站在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做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简介:杨丹(1967- ),男,中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关键词:建筑业;工程建设;安全文化
一、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作用
1.导向作用。安全文化建设对建设企业安全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功能,建筑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摆脱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以及行业特点所造成的潜伏危机。将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实质上通过它的建设,明确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目标、方针,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使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培育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激进的理念认识及共同的价值取向,以此统一、规范企业经营者、施工群体的思想行为,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引导企业生产健康、正常地向前发展。
2.凝聚作用。通过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安全意识,更新人的安全认识是极为有定的。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是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保障。安全是员工最基本的需求并受到国家法律保护。有了正确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意识,人的安全行为和活动将会从被动消极的状态变成一种自觉、积极的行动,通过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培训手段,转变思维,提高安全意识,能不断更新安全意识,从而对人的安全行为起到完善的作用。
3.激励作用。安全文化实质上是采取多方面、多渠道的方式让职工群体参与安全管理和决策,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一方面,对表现优秀的职工进行表彰奖励,另一方面,对过失、受挫的职工进行教育、幫助、关心,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转化其矛盾,在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中向职工群体展示企业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从而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的气氛,充分激发、调动职工群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体现个人的价值,赢得社会的尊重、赞许,在企业中显示自己的崇高地位,有力地激励职工群体发挥潜能,同企业一道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披荆斩棘,共求生存、同谋发展。这种激励功能对企业物质文化的丰富起着重要的作用。
4.约束作用。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是让建筑业所有的从业者懂得“以人为本”要从我做起,保护自己的安与健康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既能使员工素质提高,也能使员工加深对安全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识自觉性,主动学习和掌握安全生产技能,从而对所有员工生产过程的安全操作和生产劳动起到安全规范作用,并对建筑行业中所有不安全的行为和操作形成无形约束。
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误区
1.建筑企业领导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国务院国发(1993)50 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的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但很多企业和部门负责人,没有真正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能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质量、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对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讲时重要、干时次要、忙时不要。在进度、质量、效益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往往是安全让步,没有把事故控制当作大事来抓。对违反操作规程、规范的隐患没有及时纠正和制止,甚至对造成伤亡事故的责任人“心慈手软”,隐瞒不报,这无疑削弱了处罚的威慑作用,不足以引起全体员工对安全隐患的重视,使事故控制难上加难。
2.安全投入少,经费无法保障。有的企业认为“安全投入是无底洞,投多投少都一样”,往往以企业效益不佳为由,大量缩减经费支出,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保障支出,致使一些必须添置的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得不到保障。实施施工项目管理,项目单独核算,按一定比例上交公司管理费后,盈亏全由项目负责,项目经理短期行为严重,在安全设施上舍不得投资,致使安全管理漏洞百出,处于野蛮施工的状态。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压级压价现象严重,工程实施时,甲方资金到位率低,项目只能把仅有的资金用于购买材料和支付人工工资,以保证按期完工,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费被迫挤掉。
3.对从业者安全教育严重不足。《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中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的责任,是法律所规定的责任,但是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工程负责人却忽视了对施工现场安全教育的落实,抓安全教育只流于形式,应付上级和主管部门的检查,只注重施工产值和经济效益,认为只有产值和效益才是硬件,而抓安全教育工作是软件,对施工现场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尽管施工现场安全教育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施工现场不对新工人进场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是施工过程当中经常被忽视的问题。
4.对“三违”现象监管不力,“三不放过”原则没有认真执行。许多事故的发生,多源于对“三违”的监管不力,造成违章作业行为屡屡发生。许多建筑企业施工队伍所用的工人多为农民协议工或临时工,由于平时没有注意加强对其进行安全宣传教育,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造成较普遍的“三违”现象的发生。此外,事故发生后没有严格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造成许多类似事故的发生,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与运行。
5、安全条例的规定不完善,使事故责任者有机可乘。事故发生后,事故责任者往往会钻一些相关条例不完善的空子,尽量推脱自己的责任。事故责任者没有得到及时相应的处罚,事故的警示作用不强,未能真正从一起事故中吸取教训,从而导致安全生产状况恶劣的局面。
三、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路
1.要突出领导作用。领导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其本身对安全工作的态度以及安全资金投人工作的力度,对整个企业的安全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本企业的领导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提高了,才能对所属各项目部及管理人员及时地进行安全责任目标考核,对安全生产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并组织实施本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将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具体落实到有关部门,由有关部门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实施。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的第一生产责任人,项目经理必须是经过上级安全管理部门培训并取得项目经理安全教育证书的才能在施工现场上任职。只有项目经理的安全意识增强了,思想上重视了,才能真正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才能使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2.施工现场安全培训教育要经常化。施工现场的安全教育不能走过场,不能只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应付了事。因为在施工现场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在施工的前期,施工人员不能一次性到齐。随着工程的不断深人,大量的施工人员陆续来到,这就要分期分批的进行安全教育。如果忽视了这项工作,就可能是酿成安全生产事故的隐患。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工作要经常开展。我们不能只注重前期安全教育,认为经过前期的三级安全教育就足够了,再在安全资料上反映出来就完美了。三级安全教育只不过是基础教育,它不可能反映出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全部问题,很多具体的安全问题都是在施工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许多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生在施工的后期,所以要想将安全教育工作踏实地做好,就必须将安全教育贯穿于施工全过程。
3.突出工地安全文化创建的全过程性。工地文化是建设者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是人文环境的外在表现,是建筑行业特有的文化气质与文化资源。常言道,建筑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文明施工,就是对诗的写意,对画的描绘。如何将创建文明工地活动进一步深化,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工地安全文化建设要体现继往开来、扬弃旧义、探索新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工地安全文化建设应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着眼于对建筑职工的感召力,融知识、娱乐、艺术于一体,以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为己任,调整管理层与作业层的关系,增强职工的认同感、归宿感,提高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4.突出施工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全员性。施工班组是建筑企业最基本的人、机组合,是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安全文化建立的具体措施工中,首先,要健全工程项目经理部安全保证体系,明确工程项目安全目标,激励班组成员在施工作业岗位上,努力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增强全员安全责任意识,为安全生产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三是健全完善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坚持规范化、标准化作业,使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处于稳定有序状态。四是深入开展班组安全监控,实行安全动态分析,控制事故易发点,大力预防惯性事故发生。
5.在项目管理中实现系统化安全文化建设。工程项目经理部是企业基层行政组织,是从事施工生产的基层单位,是职工参加安全管理的主要场所,也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广大职工分布在各工程项目施工作业,企业的机械、设备、材料都在工程项目掌握使用,要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生产任务,必须依靠工程项目经理部来组织实施。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工程项目。应建立强有力的项目经理部,落实项目经理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完善项目安全管理体系。项目开工前必须经过安全验收,施工中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项目安全员的日常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四、结语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长期坚持,使安全文化融入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中,从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到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工作方式。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企业应站在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做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简介:杨丹(1967- ),男,中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