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ei52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战略支撑。”这是习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铿锵有力的呼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前进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进行创新,就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创新教育是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仅关系到教育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做文章,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158-02
  新是社会发展永远不变的主题,是一个民族榮辱兴衰的关键,步入今天的我们,如果不具备从幼时起培养的探索和创新的素质,便很难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足,发展自身贡献社会。因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在孩童时期奠定基础的。而孩子的创新并不是仅仅体现在几项特长上,而是孕育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怎样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宽松融洽的教育环境,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激情引趣,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前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要联系实际生活,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去,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其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多地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发挥想象,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它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它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的开放性教学中,我常常会让学生发挥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让学生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1”时,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1’时,会想到什么?”有的同学回答我们是一年级一班,我有一个水杯,我有一枝铅笔,我有一个漂亮的笔盒……等等,同学们说了很多与“1”有关的东西和事情,还有网络上很火的一段视频,老师问:“树上有8只鸟,打死了3只,还剩几只?”有的同学说0只,因为枪声一响,其他小鸟都惊的飞走了;有的说还剩5只,因为是无声手枪;有的说有可能打死的鸟挂在了树上……同学们的回答都有自己的道理,也充分体现出调动了孩子们的思维积极性。可见,想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质疑问难,是开发创造思维的关键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疑”是探求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支点。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问题,层层递进,启发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潜心解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混合运算时,我给学生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堆煤,第一次运走了1/5,第二次运走20吨,正好运走了这堆煤的一半,这堆煤有多少吨?”大部分同学都运用的是方程,设:这堆煤有X吨。1/2X-2/5X=20求出X=200。或者算术方法20÷(1/2-2/5)。
  而有位同学大胆提出不同的方法,“我可以用算术方法,20×10=200(吨)因为一堆煤的2/5相当于这堆煤的4/10,一半是1/2也就是5/10那么20吨就是占了10份中的一份,所以求一堆煤也就是求10份是多少?”我适时提出用线段图分析这位学生的方法,解开了其他学生心中的疑惑,学生学习兴趣高、效果好。可见,学生心中有“疑”才会主动的想办法去解惑,而学生在想办法解惑的过程中就会有创新、有突破。
  四、合作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天宫升天,蛟龙入海,和贵州平塘领先世界的射电望远镜FAST,无一不是一个个团队合作的结果,这些成果不是某个人想完成就可以完成得了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大家不但可以取长补短弥补不足,还能获得友谊和快乐,更能从中摩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适时的开展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样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但大有好处,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应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在数学教学中,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运用有效方法和手段,让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94-01  李商隐的诗歌《锦瑟》属于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的唐诗单元,传统的三维目标在知识与能力层面要求了解李商隐生平和艺术创作;过程与方法方面采取诵读法和情景再现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目标引导下,高中学生所面临的一个困难是在没有进行
期刊
【摘要】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为目标,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出活跃的阅读教学氛围。本文对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指导教学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期望对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高年级 阅读指导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98-
期刊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教学基本理念应有趣且能激发小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更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规律以及认知规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实践证明,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讲,在游戏中开展教学是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的游戏化。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提升小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直接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成长以及所能形成的价值观。在新媒体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一些影响,基于此,本文就对新媒体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媒介素养在高职思政教育中融入的重要意义,以期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 媒介素养 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融入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生本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践,笔者深刻感受到中职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在阅读中培养其想象力的重要性。生本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强调,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感悟文本,加强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丰富其想象力;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想象,自主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108-02  背景:  这是一堂四年级作文指导课。小学语文课标中对于学生习作要求,明确指出“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这一节课,我打算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作文。当我把这次习作要求告诉他们的时候,本
期刊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深入分析了当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计算思维方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分层教学解决方法,以期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求,融入计算思维内涵,达到计算机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计算思维 高校 计算机基础课程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61-0
期刊
【摘要】现在的小学生作文普遍缺乏真实性,缺少个性化。套用法是最常见的,闭门造房子,在同一个工程师的辅导下,面对着相同的写作材料,只能作虚假的作文。久而久之,小学生对写作就缺乏主动性。试想,对一个整天关在教室里或家里,面对着一大堆作业的孩子,怎能写出“清如许”的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孩子们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们积极参与生活,关注生活,观察生活
期刊
【摘要】跨文化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师应该从情感能力,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三个层面培养自己的跨文化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应试教育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跨文化 大学英语 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历史故事和人物、民间文化和科技、传统艺术、传统中医、书法、绘画、剪纸、雕刻、泥塑等形式,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宝贵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1]  【关键词】传统文化 渗透 民族之魂 人文景观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