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前,似乎是很遥远,因为那时小读者们还没来到这个世上。它只是历史的一个瞬间,因此,我们还是可以穿越时光、穿越这一瞬间,触摸那些渐行渐远的历史……
1978年的夏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邀请外国记者到与香港接壤的一个地方参加一个奠基典礼。据说一些西方记者望着这片代表中国未来的泥泞地,很多人把这样的设想看成笑话。但正是从那一年开始,中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
◎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开始有了宽余的钱,他们一砖一瓦地盖房建屋。城里开始了房改,城里人也有了自己的房产。不少人住上了小洋房、小别墅。
情景一乔迁 梁莹莹
那时我还很小,我的第一个家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街内。爸妈每天下班后必须穿过一条又黑又窄堆满杂物的小街才能回到家。这个家没有客厅和卧室之分,只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平房,一张架子床就占去了房间的一半。我和姐姐就诞生在这里,我和姐姐戏称这里是个“窝”。房间没有窗户,我们只有打开木门才能透气。那时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我们姐妹俩住上一间有窗口的房子,让我们在窗边透透气或欣赏月亮。
我读小学一年级时,我们家搬进了一个干净的村子。每天放学到家,我总要在楼下大声喊:“妈妈,我回来了!”似乎向邻居宣告我是这儿的主人,然后,才蹦蹦跳跳跑上二楼,掏出钥匙,对准锁孔“咔嚓”一声,门开了。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一厅一房,还有独立的厨房和厕所。爸妈把卧室隔成两半,爸妈住一半,我和姐姐住一半。
读小学五年级时,我们又一次搬家,这次我们搬到了市区。这第三个家一厅三房,厨房、厕所、阳台一应俱全,还有配套的小区花园。夏天,全家人在阳台乘凉,或欣赏皎洁的月光,或俯视繁华的街道,有滋有味,一天的劳累全没了;冬天,在客厅里吃火锅,满屋子暖融融的,惬意极了。晚饭,围在饭桌边吃边聊;饭后,各做其事——复习功课、看报、看电视。而我,则喜欢在温习功课之余给放在客厅的金鱼缸换水或给金鱼喂食。爷爷七十大寿那天,我们还在客厅里摆起了酒席。
我忘不了那个“小窝”,也记得那“一分为二”的小天地,当然,我更喜欢现在的这个家!
(指导老师朱考琴)
◎曾经陷身于无边无际“蓝海洋”的中国人,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时装品牌,在追求时尚的同时注重追求个性。
情景二时装大流行 蔡羽洁
走进爸爸的书房,跟他打了个招呼之后,我就问:“爸,读初中时你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啊?”
“那年代有什么像样的衣服穿啊?大家不是‘蓝’就是‘黑’,而且一般是姐姐穿完给妹妹,哥哥穿完给弟弟。一件衣服要传好几个人呢。”爸爸回答。
“真的?”
“嗯,衣服几乎都是用一种叫‘铁扣白’的布料做的,它的颜色像铁一样。”
“那时候有没有什么新潮的、流行的衣服款式呢?”
“有。我记得12岁那年,冒出了一种叫‘的确良’的布料,但我没穿过,因为太贵了,家里买不起。那时候也有喇叭裤,你大姑曾送给我一条,但我不敢穿,因为当时人们把喇叭裤看作是奇装异服,认为不正经的人才穿,因此我把它撂在一边了。”
“我觉得你们真的很土哟。”
爸爸静静地看着窗外。
“你在想什么呢?”
“还有你想不到的呢,‘不爱红装爱武装’才叫精彩!那时的女学生穿衣只以国防绿为美,为酷。”爸爸又感叹道,“改革开放后,生活变好了,人们的衣着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棉的、布的、丝绸的……西装、唐装、中山装、休闲服……”
服饰随着年代改变,我感到,现在人们的衣着更光鲜更漂亮更有个性!
(指导老师刘洋)
◎这是中国大地上再普通不过的一条小路,其悄然改变的面貌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情景三黄泥路变成水泥路、柏油路 叶淑文
这仿佛还是昨天的事。
父辈们沿着一条黄泥路一直向前。每向前迈出一步,就会激起一股黄尘肆意飞舞,于是人们只好捂住口鼻……热辣辣的阳光肆无忌惮地炙烤着大地,无奈寻不着一点绿色亦找不到一丝阴凉,人们的手不停地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大路的两旁可见稀稀疏疏的房子——用红红的砖头砌成的四面墙,用青灰的瓦片盖成的一个屋顶。简陋、粗糙、陈旧,用这样的词语描绘路旁的这些房子一点都不过分。因为贫穷,一路少有欢笑;因为贫穷,一路只见黄土。
改革开放的春风,指引着这里的人们越过黄泥路,奔向四面八方,又从四面八方走回来,带着资金,带着技术,带着希望和生机……
今天,小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我脚下的黄泥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路和柏油路,路的两旁还种下了一棵棵绿树。青灰色的、红色的各式各样的小洋楼也变戏法似的耸立在人们的眼前,每幢楼的楼顶上还装有太阳能热水器,更奇妙的是房子里还飘出优美的琴声或歌声……
我们每天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路上!
(指导老师钟燕华)
◎从1979年开始,政府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发展,极大调动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以前的人做梦也想不到,节制饮食、减肥会成为今日人们谈论的话题。
情景四消失的票据 梁雅莹
如果不是爸爸告诉我,我还不知道,原来以前人们购买粮食是要用一种叫“粮票”的票据。粮票——这个伴随了父辈们几十年的东西,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收藏品,被人们请进了纪念册。
爸爸说,早几十年没有粮票是买不到粮食的。如果你要到外地,备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备好粮票。由于各省的粮票不相同,也不流通,所以人们到外地去,就需要到单位开个证明,再用本地粮票兑换成“全国通用粮票”,不然就吃不上饭了。在那个年代,粮票可以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是用钱不一定能够换到粮票;而且每个人的粮票是定量的,规定一个人一个月最多可以买多少粮食,并不是你想买多少就可以买多少。
想来,以前人们买粮食还真够麻烦的。爸爸说,不仅仅是粮食呢,几乎所有的日常用品、食品都是凭票供应的,煤票、油票、肉票、鱼票、布票……每家每户都把这些票据当成宝贝一样,而且有了票还要早起排队才买得到。爸爸还说,当时生产力低下,物品奇缺,所以只能限量供应。
现在,同学们大多不知道粮票、煤票、油票、肉票、鱼票、布票是个什么样,也难以想象那时人们的生活情境。现在我们有的同学随便把吃剩的米饭和鸡鸭鱼肉倒掉,还有一些小胖子整天被父母迫着去减肥呢。
与30年前相比,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小的票据,蕴藏着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我们是否应该把过去的这些老票据放在镜框里,挂在房间显眼的地方以时时提醒自己呢?
(指导老师刘洋)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哺育,我国正逐步成为保险业大国,“保险”已成为一个人们熟悉起来的新概念。
情景五保险求保障 吴绮婧
人们常说,安全与保障,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意外无处不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过。去年底,邻居有一位老婆婆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了下来,摔断了手,住进了医院。当时婆婆十分担心,害怕没那么多的钱支付医疗费,可是出院时,她才花了3000元——因为老婆婆有医疗保险。当时,看着老婆婆出院后开心的笑脸,我明白了保险可以为我们提供生命的安全保障。为了写这篇文章,最近我还特别关注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有关保险理赔方面的情况。报上说,灾情发生后,各大保险公司都开辟了保险理赔绿色通道,建立了专项理赔基金,向受灾的群众提供24小时服务与无保单理赔服务,让受灾的群众得到及时的帮助。
听妈妈说,改革开放以前,群众大都不知道有保险公司,人们也不知道保险是个什么东西。有一天,保险公司的推销员殷勤地给她送上一份“平安保险计划书”,向她详细解说其中的事项和条款,妈妈才知道要过上舒心的日子,保险不能少。于是,她给家里的人分别买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少儿保险、分红保险、意外保险。
如今我国的保险事业日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懂得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不同的险种,为个人、为家庭的幸福安康做好谋划。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们的语言文字也在不断创新。从网络、地方语、外来语和港澳台语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词语,并以飞快的速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流传。
情景六流行新词语 张吉琼
人物:黄毛、黄毛的儿子
情境:黄毛收到超支的电话费单
黄毛:最近你老打电话干啥?咱家的电话费都超支了。
儿子:和同学谈“超女”。
黄毛:啊?超女?(仿佛太阳从西边升起)
儿子:老爸,你别那么大惊小怪好不好?LT!
黄毛:什么——“LT”?
儿子:就是老土咯……(赶紧闭嘴!预备!跑!)
黄毛:臭小子,看我怎么收拾你!(一只拖鞋从儿子头上掠过)
人物:黄毛的妻子、儿子
情境:儿子的飞毛腿一脚踹开门,引起瞬间的“地震”。
儿子:妈,我的成绩全涨了!(叫声似乎想让全世界都听到)
妻子:“全涨”是什么意思?
儿子:全是A!
妻子:不愧是我的宝贝,来,妈吻一吻。
儿子:好啊,摆个pose吧。
改革开放使我们的语言变得更丰富、更有型、更有felling。我们要在鼠标点击下让历史留下这一页!我们爱流行语,因此流行语越来越多,你瞧,“潜水”“闪”“抓狂”“有型”“粉丝”……一个又一个新鲜活泼的流行词语,让人眼花缭乱。有人说,哪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的流行语就会产生得特别多;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社会的流行语就越发达。
(指导老师詹婷婷)
◎黑板、粉笔,曾是教学的“两大宝”,如今,教室迎进了电脑,教室又多了一件宝。
情景七 电脑进教室 史国澳
这一天,下课了,老师喊我:“史国澳,跟我来。”于是,我跟着老师进了教师办公室。老师让我坐在他对面,说:“听说你的电脑技术很过硬呀。”我也不谦虚,说:“老师,不是吹,处理电脑问题我确实拿手——电脑的维护,网络的设置,还有各种软件的使用,对于我来说都是小菜一碟,甚至我还能当‘黑客’呢。”老师说:“这小子,还吹上牛了。那好吧,给你一个任务,怎样?”“什么任务?”“学校为每个班配了8台电脑,供同学们使用。我想让你来做电脑管理员,因为你是班长,有管理经验,还因为你对电脑有研究。”
我喜出望外:“这是真的吗?”老师说:“哈,难道老师的话你也不信?你们呀,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可以在教室与电脑‘面对面’。我读书的时候和你们相比,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呀。”我好奇地问:“老师,你们上学那时候没有电脑呀?”老师一拍我的脑袋说:“电脑?那时老师上课只有一块黑板、几根粉笔。现在我们又是录音机、投影仪,马上还要用上电脑,可以说实现了‘教室现代化’。好了,闲话不多说,给你的任务干不干?”我高兴地说:“干,一定干好。”老师表扬我:“我就知道你小子有这心气。等着吧,下午电脑就进教室,你可要给我管理好。”“保证完成任务!”
下午,果然有工人将电脑运进了课室。同学们都乐坏了——这电脑居然能上网呢。只听有同学小声说:“嘿,这回上网玩游戏可方便了。”听到同学有这“心思”,我走上讲台发表就职演讲:“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就是班上的电脑管理员。学校给我们配备了电脑,是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因此,请同学们务必打消在课室上网打游戏的想法。电脑进教室,是爸爸妈妈老师他们那一代人上学时不敢想、也想不到的事情。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应懂得珍惜,应该更努力地学习。同学们,能做到吗?”“能!”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呼喊声。
◎1979年,作为副总理的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时说,中国要在本世纪末让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的小康水平。从此,“小康”这一概念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几十年。
情景八奔小康 张诗韵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与爸爸作了一次有趣的谈话。
我问:“爸爸,小时候你坐过汽车和飞机吗?”
爸爸答:“那时我出门只搭过三轮车。”
“什么?三轮车?”
“当时我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三轮车,三轮车在坑坑洼洼的小路上行驶令人觉得分外的颠颠簸簸。如今,我们坐汽车,而且还是豪华型的,干净稳妥,方便快捷。最近,我市还规划 ‘五横三纵’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全力推进农村的公路改造。”
我问:“以前,你和爷爷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爸爸说:“是一间小瓦房,屋檐还滴着水。那时人们住的全是瓦房,而且房间多是黑洞洞的,电灯开了,并不太亮,因为电力供应紧张,还不时会停电。现在惠州到处高楼耸立,晚上街道灯火通明。”
我问:“小时候,你的衣服去哪儿买的?”
爸爸说:“什么呀?我的衣服全是你奶奶一针一线做的。”听到这,我不禁目瞪口呆,一针一线要缝多久啊,现在我的衣服全是到商场买的。
我问:“小时候你看过电视吗?”
爸爸眨巴着眼睛说:“当时如果家里有一部黑白电视机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了。我们家没有,所以我只能到别人家去看电视。”
我问:“假日,你和家人做些什么活动呢?”
爸爸回答:“几乎没有。”我不禁想到,现在我和家人、同学的活动可多了,上网冲浪、到电影院看大片、参加社团活动、去旅游……
我问:“小时候,你去过图书馆吗?”
爸爸答:“我们家附近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里面只有稀稀拉拉的几本旧书。如今你常去的图书馆真漂亮,整齐的书柜里摆满各种各样的书。”
我问:“与过去相比,现时的环境卫生有什么变化?”
爸爸说:“以前的卫生条件当然不如现在好。路面脏,马路上没有绿化带,一些卫生死角更是臭气熏天,杂草丛生。”此时,我脑海浮现出惠州今日的市容:近年来,市政府加大了园林绿化建设,大面积种植花草树木,街道变得更宽,更美,更绿。例如西枝江边,原本堆满了沙石,前些年修建了人行道,种上了花草,江面和树木相互影衬,甚是美观;东江沙岸边原是一处废品收购站,经过绿化美化,现改建为东江沙公园,是市民休闲的好地方;残旧的东新桥改造后,旁边又建起了美轮美奂的合江楼;惠州著名的景点──西湖,近年经过修整重建,越加美丽迷人。
爸爸说到这里,不禁一声感叹:“一切都变了,人民变富裕了,小康社会正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
(指导老师 胡雪峰)
◎课本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用具,在剧变的30年间,它和成千上万的印刷品一样,历经着变化。
情景九课本在进化 施健聪
说来真巧,最近由于备战省生物竞赛,借了两本六年前的生物课本。翻开那颇有点“历史价值”的课本,眼睛突然聚焦在“进化论”的内容上,脑中便冒出一个问号:这课本,是不是也在不断地“进化”?
我找来正在用的课本,然后将它与两本旧课本并排而放。不看不知道,一看对比真鲜明!乍一看封面,虽然都是彩印,但掀开封面,便是完全两道迥然不同的风景。
旧课本,从头至尾只有密密麻麻的黑色汉字整齐地排在一起,没有插图,也没有色彩。新课本,不仅纸质漂亮,文中还配有彩图,可以用“图文并茂”来形容。
1978年的夏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邀请外国记者到与香港接壤的一个地方参加一个奠基典礼。据说一些西方记者望着这片代表中国未来的泥泞地,很多人把这样的设想看成笑话。但正是从那一年开始,中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
◎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开始有了宽余的钱,他们一砖一瓦地盖房建屋。城里开始了房改,城里人也有了自己的房产。不少人住上了小洋房、小别墅。
情景一乔迁 梁莹莹
那时我还很小,我的第一个家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街内。爸妈每天下班后必须穿过一条又黑又窄堆满杂物的小街才能回到家。这个家没有客厅和卧室之分,只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平房,一张架子床就占去了房间的一半。我和姐姐就诞生在这里,我和姐姐戏称这里是个“窝”。房间没有窗户,我们只有打开木门才能透气。那时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我们姐妹俩住上一间有窗口的房子,让我们在窗边透透气或欣赏月亮。
我读小学一年级时,我们家搬进了一个干净的村子。每天放学到家,我总要在楼下大声喊:“妈妈,我回来了!”似乎向邻居宣告我是这儿的主人,然后,才蹦蹦跳跳跑上二楼,掏出钥匙,对准锁孔“咔嚓”一声,门开了。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一厅一房,还有独立的厨房和厕所。爸妈把卧室隔成两半,爸妈住一半,我和姐姐住一半。
读小学五年级时,我们又一次搬家,这次我们搬到了市区。这第三个家一厅三房,厨房、厕所、阳台一应俱全,还有配套的小区花园。夏天,全家人在阳台乘凉,或欣赏皎洁的月光,或俯视繁华的街道,有滋有味,一天的劳累全没了;冬天,在客厅里吃火锅,满屋子暖融融的,惬意极了。晚饭,围在饭桌边吃边聊;饭后,各做其事——复习功课、看报、看电视。而我,则喜欢在温习功课之余给放在客厅的金鱼缸换水或给金鱼喂食。爷爷七十大寿那天,我们还在客厅里摆起了酒席。
我忘不了那个“小窝”,也记得那“一分为二”的小天地,当然,我更喜欢现在的这个家!
(指导老师朱考琴)
◎曾经陷身于无边无际“蓝海洋”的中国人,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时装品牌,在追求时尚的同时注重追求个性。
情景二时装大流行 蔡羽洁
走进爸爸的书房,跟他打了个招呼之后,我就问:“爸,读初中时你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啊?”
“那年代有什么像样的衣服穿啊?大家不是‘蓝’就是‘黑’,而且一般是姐姐穿完给妹妹,哥哥穿完给弟弟。一件衣服要传好几个人呢。”爸爸回答。
“真的?”
“嗯,衣服几乎都是用一种叫‘铁扣白’的布料做的,它的颜色像铁一样。”
“那时候有没有什么新潮的、流行的衣服款式呢?”
“有。我记得12岁那年,冒出了一种叫‘的确良’的布料,但我没穿过,因为太贵了,家里买不起。那时候也有喇叭裤,你大姑曾送给我一条,但我不敢穿,因为当时人们把喇叭裤看作是奇装异服,认为不正经的人才穿,因此我把它撂在一边了。”
“我觉得你们真的很土哟。”
爸爸静静地看着窗外。
“你在想什么呢?”
“还有你想不到的呢,‘不爱红装爱武装’才叫精彩!那时的女学生穿衣只以国防绿为美,为酷。”爸爸又感叹道,“改革开放后,生活变好了,人们的衣着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棉的、布的、丝绸的……西装、唐装、中山装、休闲服……”
服饰随着年代改变,我感到,现在人们的衣着更光鲜更漂亮更有个性!
(指导老师刘洋)
◎这是中国大地上再普通不过的一条小路,其悄然改变的面貌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情景三黄泥路变成水泥路、柏油路 叶淑文
这仿佛还是昨天的事。
父辈们沿着一条黄泥路一直向前。每向前迈出一步,就会激起一股黄尘肆意飞舞,于是人们只好捂住口鼻……热辣辣的阳光肆无忌惮地炙烤着大地,无奈寻不着一点绿色亦找不到一丝阴凉,人们的手不停地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大路的两旁可见稀稀疏疏的房子——用红红的砖头砌成的四面墙,用青灰的瓦片盖成的一个屋顶。简陋、粗糙、陈旧,用这样的词语描绘路旁的这些房子一点都不过分。因为贫穷,一路少有欢笑;因为贫穷,一路只见黄土。
改革开放的春风,指引着这里的人们越过黄泥路,奔向四面八方,又从四面八方走回来,带着资金,带着技术,带着希望和生机……
今天,小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我脚下的黄泥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路和柏油路,路的两旁还种下了一棵棵绿树。青灰色的、红色的各式各样的小洋楼也变戏法似的耸立在人们的眼前,每幢楼的楼顶上还装有太阳能热水器,更奇妙的是房子里还飘出优美的琴声或歌声……
我们每天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路上!
(指导老师钟燕华)
◎从1979年开始,政府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发展,极大调动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以前的人做梦也想不到,节制饮食、减肥会成为今日人们谈论的话题。
情景四消失的票据 梁雅莹
如果不是爸爸告诉我,我还不知道,原来以前人们购买粮食是要用一种叫“粮票”的票据。粮票——这个伴随了父辈们几十年的东西,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收藏品,被人们请进了纪念册。
爸爸说,早几十年没有粮票是买不到粮食的。如果你要到外地,备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备好粮票。由于各省的粮票不相同,也不流通,所以人们到外地去,就需要到单位开个证明,再用本地粮票兑换成“全国通用粮票”,不然就吃不上饭了。在那个年代,粮票可以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是用钱不一定能够换到粮票;而且每个人的粮票是定量的,规定一个人一个月最多可以买多少粮食,并不是你想买多少就可以买多少。
想来,以前人们买粮食还真够麻烦的。爸爸说,不仅仅是粮食呢,几乎所有的日常用品、食品都是凭票供应的,煤票、油票、肉票、鱼票、布票……每家每户都把这些票据当成宝贝一样,而且有了票还要早起排队才买得到。爸爸还说,当时生产力低下,物品奇缺,所以只能限量供应。
现在,同学们大多不知道粮票、煤票、油票、肉票、鱼票、布票是个什么样,也难以想象那时人们的生活情境。现在我们有的同学随便把吃剩的米饭和鸡鸭鱼肉倒掉,还有一些小胖子整天被父母迫着去减肥呢。
与30年前相比,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小的票据,蕴藏着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我们是否应该把过去的这些老票据放在镜框里,挂在房间显眼的地方以时时提醒自己呢?
(指导老师刘洋)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哺育,我国正逐步成为保险业大国,“保险”已成为一个人们熟悉起来的新概念。
情景五保险求保障 吴绮婧
人们常说,安全与保障,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意外无处不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过。去年底,邻居有一位老婆婆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了下来,摔断了手,住进了医院。当时婆婆十分担心,害怕没那么多的钱支付医疗费,可是出院时,她才花了3000元——因为老婆婆有医疗保险。当时,看着老婆婆出院后开心的笑脸,我明白了保险可以为我们提供生命的安全保障。为了写这篇文章,最近我还特别关注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有关保险理赔方面的情况。报上说,灾情发生后,各大保险公司都开辟了保险理赔绿色通道,建立了专项理赔基金,向受灾的群众提供24小时服务与无保单理赔服务,让受灾的群众得到及时的帮助。
听妈妈说,改革开放以前,群众大都不知道有保险公司,人们也不知道保险是个什么东西。有一天,保险公司的推销员殷勤地给她送上一份“平安保险计划书”,向她详细解说其中的事项和条款,妈妈才知道要过上舒心的日子,保险不能少。于是,她给家里的人分别买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少儿保险、分红保险、意外保险。
如今我国的保险事业日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懂得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不同的险种,为个人、为家庭的幸福安康做好谋划。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们的语言文字也在不断创新。从网络、地方语、外来语和港澳台语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词语,并以飞快的速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流传。
情景六流行新词语 张吉琼
人物:黄毛、黄毛的儿子
情境:黄毛收到超支的电话费单
黄毛:最近你老打电话干啥?咱家的电话费都超支了。
儿子:和同学谈“超女”。
黄毛:啊?超女?(仿佛太阳从西边升起)
儿子:老爸,你别那么大惊小怪好不好?LT!
黄毛:什么——“LT”?
儿子:就是老土咯……(赶紧闭嘴!预备!跑!)
黄毛:臭小子,看我怎么收拾你!(一只拖鞋从儿子头上掠过)
人物:黄毛的妻子、儿子
情境:儿子的飞毛腿一脚踹开门,引起瞬间的“地震”。
儿子:妈,我的成绩全涨了!(叫声似乎想让全世界都听到)
妻子:“全涨”是什么意思?
儿子:全是A!
妻子:不愧是我的宝贝,来,妈吻一吻。
儿子:好啊,摆个pose吧。
改革开放使我们的语言变得更丰富、更有型、更有felling。我们要在鼠标点击下让历史留下这一页!我们爱流行语,因此流行语越来越多,你瞧,“潜水”“闪”“抓狂”“有型”“粉丝”……一个又一个新鲜活泼的流行词语,让人眼花缭乱。有人说,哪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的流行语就会产生得特别多;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社会的流行语就越发达。
(指导老师詹婷婷)
◎黑板、粉笔,曾是教学的“两大宝”,如今,教室迎进了电脑,教室又多了一件宝。
情景七 电脑进教室 史国澳
这一天,下课了,老师喊我:“史国澳,跟我来。”于是,我跟着老师进了教师办公室。老师让我坐在他对面,说:“听说你的电脑技术很过硬呀。”我也不谦虚,说:“老师,不是吹,处理电脑问题我确实拿手——电脑的维护,网络的设置,还有各种软件的使用,对于我来说都是小菜一碟,甚至我还能当‘黑客’呢。”老师说:“这小子,还吹上牛了。那好吧,给你一个任务,怎样?”“什么任务?”“学校为每个班配了8台电脑,供同学们使用。我想让你来做电脑管理员,因为你是班长,有管理经验,还因为你对电脑有研究。”
我喜出望外:“这是真的吗?”老师说:“哈,难道老师的话你也不信?你们呀,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可以在教室与电脑‘面对面’。我读书的时候和你们相比,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呀。”我好奇地问:“老师,你们上学那时候没有电脑呀?”老师一拍我的脑袋说:“电脑?那时老师上课只有一块黑板、几根粉笔。现在我们又是录音机、投影仪,马上还要用上电脑,可以说实现了‘教室现代化’。好了,闲话不多说,给你的任务干不干?”我高兴地说:“干,一定干好。”老师表扬我:“我就知道你小子有这心气。等着吧,下午电脑就进教室,你可要给我管理好。”“保证完成任务!”
下午,果然有工人将电脑运进了课室。同学们都乐坏了——这电脑居然能上网呢。只听有同学小声说:“嘿,这回上网玩游戏可方便了。”听到同学有这“心思”,我走上讲台发表就职演讲:“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就是班上的电脑管理员。学校给我们配备了电脑,是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因此,请同学们务必打消在课室上网打游戏的想法。电脑进教室,是爸爸妈妈老师他们那一代人上学时不敢想、也想不到的事情。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应懂得珍惜,应该更努力地学习。同学们,能做到吗?”“能!”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呼喊声。
◎1979年,作为副总理的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时说,中国要在本世纪末让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的小康水平。从此,“小康”这一概念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几十年。
情景八奔小康 张诗韵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与爸爸作了一次有趣的谈话。
我问:“爸爸,小时候你坐过汽车和飞机吗?”
爸爸答:“那时我出门只搭过三轮车。”
“什么?三轮车?”
“当时我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三轮车,三轮车在坑坑洼洼的小路上行驶令人觉得分外的颠颠簸簸。如今,我们坐汽车,而且还是豪华型的,干净稳妥,方便快捷。最近,我市还规划 ‘五横三纵’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全力推进农村的公路改造。”
我问:“以前,你和爷爷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爸爸说:“是一间小瓦房,屋檐还滴着水。那时人们住的全是瓦房,而且房间多是黑洞洞的,电灯开了,并不太亮,因为电力供应紧张,还不时会停电。现在惠州到处高楼耸立,晚上街道灯火通明。”
我问:“小时候,你的衣服去哪儿买的?”
爸爸说:“什么呀?我的衣服全是你奶奶一针一线做的。”听到这,我不禁目瞪口呆,一针一线要缝多久啊,现在我的衣服全是到商场买的。
我问:“小时候你看过电视吗?”
爸爸眨巴着眼睛说:“当时如果家里有一部黑白电视机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了。我们家没有,所以我只能到别人家去看电视。”
我问:“假日,你和家人做些什么活动呢?”
爸爸回答:“几乎没有。”我不禁想到,现在我和家人、同学的活动可多了,上网冲浪、到电影院看大片、参加社团活动、去旅游……
我问:“小时候,你去过图书馆吗?”
爸爸答:“我们家附近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里面只有稀稀拉拉的几本旧书。如今你常去的图书馆真漂亮,整齐的书柜里摆满各种各样的书。”
我问:“与过去相比,现时的环境卫生有什么变化?”
爸爸说:“以前的卫生条件当然不如现在好。路面脏,马路上没有绿化带,一些卫生死角更是臭气熏天,杂草丛生。”此时,我脑海浮现出惠州今日的市容:近年来,市政府加大了园林绿化建设,大面积种植花草树木,街道变得更宽,更美,更绿。例如西枝江边,原本堆满了沙石,前些年修建了人行道,种上了花草,江面和树木相互影衬,甚是美观;东江沙岸边原是一处废品收购站,经过绿化美化,现改建为东江沙公园,是市民休闲的好地方;残旧的东新桥改造后,旁边又建起了美轮美奂的合江楼;惠州著名的景点──西湖,近年经过修整重建,越加美丽迷人。
爸爸说到这里,不禁一声感叹:“一切都变了,人民变富裕了,小康社会正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
(指导老师 胡雪峰)
◎课本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用具,在剧变的30年间,它和成千上万的印刷品一样,历经着变化。
情景九课本在进化 施健聪
说来真巧,最近由于备战省生物竞赛,借了两本六年前的生物课本。翻开那颇有点“历史价值”的课本,眼睛突然聚焦在“进化论”的内容上,脑中便冒出一个问号:这课本,是不是也在不断地“进化”?
我找来正在用的课本,然后将它与两本旧课本并排而放。不看不知道,一看对比真鲜明!乍一看封面,虽然都是彩印,但掀开封面,便是完全两道迥然不同的风景。
旧课本,从头至尾只有密密麻麻的黑色汉字整齐地排在一起,没有插图,也没有色彩。新课本,不仅纸质漂亮,文中还配有彩图,可以用“图文并茂”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