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客观存在,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体育教师在其职业生涯方面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并探索缓解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以期为帮助体育教师提升其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师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一、引言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该概念用来描述个体存在长期的工作压力却得不到有效缓解从而产生的心理及生理方面的疲惫,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同时工作热情丧失,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成就感较低等负性症状。教师职业倦怠作为教师难以应对工作压力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压力体验下所呈现出的情感、态度及行为方面的衰竭状态。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和组织者,承担体育科研及家庭负担等压力,还需面对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决定着体育教师是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群体。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不仅阻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本文为此深入分析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探索出有效缓解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从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效能感。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管理机制不合理:高校管理机制过分地强调从严管理,总体呈现为管理制度理性有余却人情不够,不重视给体育教师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其忙于应付各种检查,缺乏欣赏与支持,少有成就感,经常出现压抑、焦虑等情绪,致使倦怠感产生。
2.对个人业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内容的日益更新,普遍要求体育教师不得不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具体表现为需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技术与体育教学相融合的能力,这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内心容易产生屈辱感与失落感,职业倦怠感便由此产生。
3.社会地位较低:总体而言,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依然较低,甚至对于体育教师的传统偏见依然存在,在学校的领导层面也普遍不够重视体育工作,体育教师的待遇迟迟得不到提高,使得体育教师存在挫败感。
4.工作负荷普遍较大:体育教师除了要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还需担负早操、课余训练、和群体竞赛等大量工作,同时,还需从事并不擅长的科研工作,使得体育教师普遍分身乏术,不得不穷于应付,持久的身心压力很容易造成职业倦怠。
三、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分析
1.生理不健康:职业倦怠使得体育教师的身体容易出现亚健康状况,睡眠质量非常差,严重者会出现神经衰弱,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2.情绪难以稳定:职业倦怠容易使体育教师出现情绪波动,并将情绪带到工作中和生活中,授课时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对工作容易丧失兴趣,经常出现焦虑情绪,遇到困难时,选择逃避和抱怨,意志力下降。
3.自我认知降低: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即便面对成就也难以认可自己,甚至会强烈地否定自己,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很多体育教师思想难以跟上课改步伐,其自我认知因此降得更低,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
4.价值观动摇:职业倦怠感容易让体育教师怀疑自己的价值观,因为他们体会不到“辛勤的园丁”等光荣称号所带来的价值感,逐渐减淡教书育人想法。
四、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
1.提高自我认识,热爱教育工作: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而乏味,特别对体育教师而言,社会对体育教育的不够重视更使得体育课程丧失创造性。教育所面对的是大学生,作为有血肉及灵魂的独立个体,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改变自身态度,并以积极态度认真对待教学工作,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降低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工作压力偏大是高校体育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因素。首先,需合理定编定岗,如果无法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则应满足体育教师的教辅配备,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可鼓励年轻的体育教师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最大程度上缩减体育教师的非教学任务,另外,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创新改革,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防止倦怠感的产生。
3.为高校体育教师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作为一个漫长而动态的过程,高校相关部门需尽可能多的增加体育教师间的交流,消除其孤独感和无助感,促进教学交流;其次,高校需定期邀請有关专家前来讲学,交流体育教学经验,进一步开阔体育教师的视野,激发体育教师追求职业发展热情;第三,学校领导需积极为体育教师提供进修和升造机会,着力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技巧,从而增强其专业自信心。
4.建立良好的组织环境:各高校应实行民主的管理模式,赋予体育教师更多专业自主权,如把有关权力下放至体育部,学校领导层只负责监督,积极为体育教师提供帮助,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以此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安定感,缓解其职业压力,最终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
5.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各高校需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构建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健全有利于体育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着力提升其社会地位,同时,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并从住房、医疗、职称评定、晋升和进修等方面予以支持,提升其归属感和成就感。
总之: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由其自身或者外部某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与教师自身、学校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缓解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常有必要采取措施来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维护其身心健康,从而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游江波,李 骏. 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
[2]吴恒晔.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9.
[3]朱舰,夏桂梅,张登峰.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 运动,2016.
[4]赵艳铃,王 恒.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5).
[5]姚向颖.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 职业教育,2010.
[6]王恒,李玫红.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9.
[7]刘波.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评《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J]. 出版广角,2016.
[8]姚向颖.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5).
作者简介:周广春(1983—)男。浙江安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体育舞蹈。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师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一、引言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该概念用来描述个体存在长期的工作压力却得不到有效缓解从而产生的心理及生理方面的疲惫,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同时工作热情丧失,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成就感较低等负性症状。教师职业倦怠作为教师难以应对工作压力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压力体验下所呈现出的情感、态度及行为方面的衰竭状态。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和组织者,承担体育科研及家庭负担等压力,还需面对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决定着体育教师是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群体。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不仅阻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本文为此深入分析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探索出有效缓解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从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效能感。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管理机制不合理:高校管理机制过分地强调从严管理,总体呈现为管理制度理性有余却人情不够,不重视给体育教师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其忙于应付各种检查,缺乏欣赏与支持,少有成就感,经常出现压抑、焦虑等情绪,致使倦怠感产生。
2.对个人业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内容的日益更新,普遍要求体育教师不得不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具体表现为需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技术与体育教学相融合的能力,这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内心容易产生屈辱感与失落感,职业倦怠感便由此产生。
3.社会地位较低:总体而言,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依然较低,甚至对于体育教师的传统偏见依然存在,在学校的领导层面也普遍不够重视体育工作,体育教师的待遇迟迟得不到提高,使得体育教师存在挫败感。
4.工作负荷普遍较大:体育教师除了要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还需担负早操、课余训练、和群体竞赛等大量工作,同时,还需从事并不擅长的科研工作,使得体育教师普遍分身乏术,不得不穷于应付,持久的身心压力很容易造成职业倦怠。
三、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分析
1.生理不健康:职业倦怠使得体育教师的身体容易出现亚健康状况,睡眠质量非常差,严重者会出现神经衰弱,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2.情绪难以稳定:职业倦怠容易使体育教师出现情绪波动,并将情绪带到工作中和生活中,授课时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对工作容易丧失兴趣,经常出现焦虑情绪,遇到困难时,选择逃避和抱怨,意志力下降。
3.自我认知降低: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即便面对成就也难以认可自己,甚至会强烈地否定自己,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很多体育教师思想难以跟上课改步伐,其自我认知因此降得更低,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
4.价值观动摇:职业倦怠感容易让体育教师怀疑自己的价值观,因为他们体会不到“辛勤的园丁”等光荣称号所带来的价值感,逐渐减淡教书育人想法。
四、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
1.提高自我认识,热爱教育工作: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而乏味,特别对体育教师而言,社会对体育教育的不够重视更使得体育课程丧失创造性。教育所面对的是大学生,作为有血肉及灵魂的独立个体,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改变自身态度,并以积极态度认真对待教学工作,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降低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工作压力偏大是高校体育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因素。首先,需合理定编定岗,如果无法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则应满足体育教师的教辅配备,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可鼓励年轻的体育教师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最大程度上缩减体育教师的非教学任务,另外,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创新改革,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防止倦怠感的产生。
3.为高校体育教师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作为一个漫长而动态的过程,高校相关部门需尽可能多的增加体育教师间的交流,消除其孤独感和无助感,促进教学交流;其次,高校需定期邀請有关专家前来讲学,交流体育教学经验,进一步开阔体育教师的视野,激发体育教师追求职业发展热情;第三,学校领导需积极为体育教师提供进修和升造机会,着力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技巧,从而增强其专业自信心。
4.建立良好的组织环境:各高校应实行民主的管理模式,赋予体育教师更多专业自主权,如把有关权力下放至体育部,学校领导层只负责监督,积极为体育教师提供帮助,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以此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安定感,缓解其职业压力,最终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
5.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各高校需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构建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健全有利于体育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着力提升其社会地位,同时,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并从住房、医疗、职称评定、晋升和进修等方面予以支持,提升其归属感和成就感。
总之: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由其自身或者外部某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与教师自身、学校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缓解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常有必要采取措施来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维护其身心健康,从而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游江波,李 骏. 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
[2]吴恒晔.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9.
[3]朱舰,夏桂梅,张登峰.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 运动,2016.
[4]赵艳铃,王 恒.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5).
[5]姚向颖.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 职业教育,2010.
[6]王恒,李玫红.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9.
[7]刘波.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评《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J]. 出版广角,2016.
[8]姚向颖.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5).
作者简介:周广春(1983—)男。浙江安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体育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