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玉米面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z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计划经济时代,城里人凭票证购物,粮食按人头配给,未成年人每月口粮十几斤,重体力劳动者三十多斤。
  供应粮主要有玉米面、白面和糜米,还有少量的小米、荞麦、莜面、软米和大米,有一段时间,还配给陈年高粱米和无糖红薯干儿。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头一年秋天还是娇羞粉嫩的甜玉米,怎么像一位如花似玉的小姑娘被下放到了“窑道三场”,隔年就变成难以下咽的粗粮。
  由于玉米面的供应量占到了口粮的一半以上,成了左右一家人温饱和幸福指数的主要指标,因此,如何利用玉米面,成了每个家庭的一件大事,于是,大家想方设法对玉米面进行改良,让玉米面吃起来顺口一些。
  二十岁以前,除了过年和重要节日,玉米面窝窝几乎每天一顿。
  玉米面窝窝主要分两种:正宗的纯玉米面窝窝叫“烫面窝头”,在满汉全席中还有一席之地,叫“御膳窝窝头”。皇上吃的窝窝头肯定与民间的不一样,否则,满汉全席在我看来也就一般般!
  窝窝头的民间做法是:将玉米面用“暴滚水”烫着和好,然后捏成小孩拳头大小像山的形状,小山是中空的,所以,大家又称它“大眼窝头”。
  刚出锅时,大眼窝头有着金子一样黄灿灿的磨砂感,趁热吃还有些黏甜,稍冷却后会发僵发脆,掉地会弹起,风干后非常坚硬,砸了脚面很疼,用力扔在砖墙上,会碎成块儿。
  另一种是用玉米面发过后的“起面”窝窝。
  头天晚上,将玉米面拌成糊状,放在紧靠炕台的锅头,第二天下午,面自然发酸,放入碱面或小苏打,掺点白面,搅拌均匀,摊在后锅的蒸笼里,用大火蒸二十分钟,揭锅,将一整块浅黄色窝窝用菜铲子分成十几个方块。
  这种窝窝软软的、虚虚的,表面发光,中间有气泡,拿着、看着、闻着有点像蛋糕,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发糕”。
  我对这种窝窝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它每天不离不弃地陪伴了我二十多年。
  还有一种窝头叫“假馒头”,就是给窝头穿了一身白面外衣,由于这种做法太费时间又浪费白面,我见过但没做过。
  我很小就主动帮着母亲蒸窝窝,这让我得到了爱劳动的好口碑和母亲对我的偏爱,也提升了我的味觉,让我成了一个蒸馒头的高手。
  其实,不是我天生勤劳,而是因为馋。我帮母亲做窝窝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往玉米面里多掺一点白面,让窝窝的口感更好。全家人对我蒸窝窝的技术一致认可,经常夸我蒸的窝窝像馒头一样好吃。只是一到下半月,母亲会看着快见底的白面瓮发呆。
  夏天,母亲经常用玉米面刷凉粉。凉粉凉凉的、滑滑的、软软的、黏黏的,吃着顺口又败火,我们都喜欢。
  但凉粉“水性”,吃了三大碗把肚撑得滚圆,尿上两道就没了。中午吃得很饱,下午放学等不上饭熟。
  用玉米面刷凉粉,需要放入一定量的“蒿籽”才能让凉粉有黏性,吃多了会便秘。
  “钢丝面”是对玉米面的一种重大改革,可算作当时条件下粗粮细做的一大创新,打破了玉米面无法做成面条的现状,让玉米面的形象和口感有了质的改变,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将玉米面经过高温高压制成细细、硬硬的圆形面条,像金黄色的挂面。
  虽然我反对挑食,但我的胃对钢丝面却无法适应。吃了两顿就再也无法忍受,要求母亲在蒸钢丝面的时候给我另外蒸几个窝窝,即便是那种我最不喜欢的、不掺白面的大眼烫面窝头也行。
  若干年后,玉米面退出了人们的餐桌,有些好事者开始返古,于是,餐桌上又出现了玉米面窝头,更有甚者,还上了钢丝面。如今的玉米窝窝已进行了彻底改良,去掉了玉米皮,做工非常精细,配料也相当讲究,有的玉米面窝窝全用小麦面加工,再上一点色素,但我还是不爱吃。对待钢丝面,我的态度更加强烈,要求当场撤下。因为一见到钢丝面,我的胃会隐隐作痛,我发现,我得了钢丝面反射综合征。


  无论是从听觉上、视觉上、味觉上,“摊画儿”可算作玉米面中的上品。
  摊画儿用一种特殊的灶具——“画儿鳌子”制作,画儿鳌子那黑黑厚厚圆圆重重的样子非常可爱。
  将玉米面掺入白面,放点糖精,用温水搅成均匀的稀糊,一根筷子上扎一棵削了皮的土豆,将土豆的顶面削平,蘸上葫油,抹在烤得滚烫的画儿鳌子上。油遇高温,跳起了舞蹈、冒着油烟、散发出阵阵焦香。舀满满一勺面糊从中间向外转着圈摊成薄饼,盖上重重的铁盖儿。一会儿,油与面食被烤发出香甜的味道弥漫开来,充满了整个家,将我们包围在香味中。揭盖儿,摊画儿被烤得焦黄甚至还有些焦黑,被母亲快速铲在盆内。一刻没离开母亲身边的我,已忍不住伸手快速揪了半塊,边吹边倒手,迫不及待地放在嘴里,觉得烫也是一种很香的味道。
  回想那种情景,至今心中还有实实在在的甜美。
  说了一些玉米面不好,感觉我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我应该深深地感谢那些看着不起眼、吃着不顺口,甚至还会让我的胃不舒服的玉米面,因为她不离不弃地陪伴了我二十多年,给了我成长所需的营养,让我平安快乐地长大,也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今天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选自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前几天阴雨绵绵,心情随着天气写了不成文的几个字,随手投给了西部散文学会,瞎雀碰了个谷穗穗,一不小心还让西部散文学会给发表了。用了QQ邮箱给发的,编辑在发表时就署名为昵称。很久没见到自己的文字被人抬举了,小欣喜,然后微信共享显摆一下。时间也不长,点赞的,惊讶的,眦眉拉笑斜眼的,各种表情都出现了。跟帖者也在漫步汇群,有的问“是你写的吗”,有的问“文章里的事是真的吗”,在大家的感觉里我在拿别人的文章分享
期刊
岁寒识松柏,暮冬又一年。时光如白驹过隙,眨眼便逝。正如朱自清先生说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日子便从凝然的双眼中过去。”每个人从童年的少不更事,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奔波忙碌,老年的闲适清静,细品走过每一步都是如此匆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时间已过腊八,离年的日子越来越近,还是没闻到一点年的味道,唯一有感觉的就是街上点缀起各式各样的装
期刊
一  古树是崂山的守护神。历经千年,树根不光深深地扎进了地心,还在土里向四面八方伸展開来。或许书中描写的古树,大部分是苍老的,承载着浓厚的历史风尘的,古树总是被人看成受过历史磨难的、深沉的模样,其实在我的印象里,崂山的古树不是像人们说得那般沉重,充满了风尘,古树总是睿智的,充满生机的,坚毅的。  与时间有着类似的质地常用来相互喻意的物质是流水。海,浩浩荡荡地裹挟着时光一往无前,而往事总是像沙砾般在
期刊
人这一辈子不长,活得更不轻松,所以,找一个真心对你好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真心对你好的人,让我们在疲于奔波的时候,可以享受到工作的快乐,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可以领悟到生命的乐趣。但这个真心对你好的人,却不那么容易找到。  在学生时代,或许我们有几个对自己好的同学,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青春,一起展望未来的美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我们会发现,身边依然对自己好的同学越
期刊
晚上,我独自在公园漫步,遇到平时很少见面的初中同学林。  如果不是他主动和我打招呼,说实话我几乎认不出他来。他的变化挺大的。在我的印象里,林是个长相优雅、颇有书生气质的大男孩。但眼前这个有些油腻、有些俗气的中年汉子,怎么也与之前的印象扯不到一起。这些年,他究竟怎么了?我很想知道。林有些羞涩地笑了,眉宇间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忧郁,我似乎知道了些什么。是啊,世事沧桑,生活不易,或许他经历了什么挫折,像我一
期刊
父亲是远在异乡的一个十口之家的顶梁柱,重体力劳动下他饭量很大,但对吃什么从来没有提出过要求。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天天玉米面窝头就着咸菜、稀粥,父亲也吃得津津有味。  父亲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他最爱吃什么,在我参加工作带他出去吃了几次后,我发现父亲偏爱面食。  小时候,吃面食是一种奢侈,天天吃白面就是那个时段我最大的人生理想。  人都是因爱变勤,因勤而精。  我自认为是家中最馋的一个,尤其馋面食。只要母亲
期刊
一年之末,学生归去,年味也渐铺陈开来。  桂中偏南之地,包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庆余年”。粽味清冽而又浓郁,清冽如那翠发的粽叶,一团团、一簇簇,翠色欲流,熬出的汤水,是更稠的黛绿,清香入脾入心。浓郁是去了皮的绿豆与腌制五花肉的一夜缠绵,直勾脾胃。  割叶煮叶,糯米去皮,泡开绿豆,挑秸秆,配料腌肉,烧煤球……奶奶样样用心,年过八十仍亲力亲为。粽“如”其人,奶奶包的粽子,总是最紧实,最齐整,最好看,也最
期刊
黄萝卜是一种生长期短、产量高、适合在干旱寒凉的北方黄土地上生长的植物。在鄂尔多斯和陕北地区,一般在秋季小麦、糜米、玉米收割后,与大白菜、蔓菁一起补种第二茬。由于黄萝卜的这些特性,在困难时期,人们会在秋季大量补种黄萝卜,以补充冬季短缺的食物。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鄂尔多斯和陕北地区,黄萝卜仅次于大白菜和土豆,冬储量排在第三位。  黄萝卜在食物中是一个尴尬的存在:既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蔬菜,也不是粮
期刊
鄂尔多斯与陕北为邻,陕北人的倔强、厚重、木讷与蒙古族奔放、豪爽、大气用“酒”在鄂尔多斯进行了充分调和,形成了憨厚、朴实、热情、包容的鄂尔多斯性格。  有一种对蒙古族都好酒的误解,甚至有些人认为,蒙古人都是“今夜不醉不还”的缠酒。其实,我见过的蒙古族和汉族好酒的比例差不多,和汉族人一样,蒙古族也有不少滴酒不沾者,当然,也不乏有二斤不醉者。  蒙古民族有着非常深厚的“酒文化”。  我在草原上参加过纯正
期刊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等待,按自己的方式享受过程吧。还有人说,生命是一场遥远的等待,等待岁月赋予生命更多的精彩。  人生也好,生命也罢,仅有等待是不够的,所有的成功和收获不是靠等就能得到的。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需要等待的人和事,但伴随着等待的,不是我们消极被动,而是应有积极的行动,让无意义的等待提前结束,以我们的付出和行为迎来自己想要的。这样的等待,其实是积蓄力量,等待勃发的时机。  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