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气神儿”,换个近似的说法叫做“神采奕奕”。一个人目光炯炯,意气风发,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感染力,这就是有“精气神儿”。读过徐老师的教学专论和《凡尔赛宫》教学实录,我总的感觉是:这人,这课,充满了一种生命活力,都是很有“精气神儿”的。
我仔细分辨了一下,这节说明文阅读课,徐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似乎并不怎么新奇,无外乎借助多媒体课件、个人探究与分组合作相结合、问答法之类。那么,整堂课光彩四射的魅力源于何处呢?我想到了几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老师仿佛是导游。诸多教学环节连接得很紧凑,转换得比较自然,总有一片新的风景等待学生去发现,去欣赏。在饶有趣味的导入之后,徐老师先对课文做出整体上的关照,把握住要点;再深入三个重点段一一细读,顺势又点破了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说明顺序);尔后是选择恰当的词语和比喻来凸显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继而快速托出四种说明方法(连带着为课下动笔作了写法上的铺垫);最后推出三个具有拓展性质的问题,将学习的视野引向广阔天地,开辟出新的学习空间。这是一个以诱发和激励为主的探究式教学过程。这一条,读者可以对照徐老师的教学理念加以细致体会。比如,各个教学环节间的导语就非常有特色。老师在时时调动学生主动探幽揽胜的兴趣,使他们不断产生往前走的欲望,总有新的期待,难以停下脚步。
第二个比喻:老师仿佛是美食家。精美的文字宛如佳肴,不亲口去吃,不细心品味,语文学习的本色也就丧失殆尽了。徐老师注意扣住两类语句,和学生一同咀嚼其精妙之所在:一类是体现说明要旨的词语,如“灿烂的明珠”“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由此分辨语段内外的文字的条理;另一类是容易忽略的语言细节,如“玉带”“拱形”“17面镜子一起用了400多块镜片还是每一面镜子用了400多块镜片”,借以培养求真务实、精微入里的阅读习惯。由老师的“教”,看得出老师语言感悟力之强。老师具有含英咀华的习惯与能力,且先于学生去仔细品尝,品出了真滋味,方能促使学生也这样“美食”一番,汲取语言的营养来强健自身。
第三个比喻:老师仿佛是诗人。这堂课充满了诗意。你看,徐老师借班做课,一开始就幽默地自道“名言”,用激情感召学生。饱含诗意的语言可不少呢,如将西子湖比喻成天生丽质的少女,将长城比喻成刚毅朴实的北方汉子,从而引发出学生那一组如诗的联想:
凡尔赛宫是一个有王者风范的皇帝
她是一位迷人的女神
他是一个方正、博学而又内涵丰富的学者
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诗意”,巧妙连缀三个学生的发言内容,组合成比喻的有机群体,并热情地称赞学生。其后全班同学朗声背诵这首自创诗。——这诗情融融的一笔,在学生心头平添了多少暖意啊!老师畅想未来与学生同游凡尔赛、激励他们为故乡塑造标志性建筑,这些无不洋溢着诗的情绪。
所谓导游、美食家和诗人的比喻,合起来乃是一个共同的意思,即语文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促进者,使少年人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享受语文之美,历练读写之术,陶冶人文精神。“享受”应该是徐老师教学专论中的核心词之一,他选择的这个概念值得我们深入体会,并在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
或许把老师比做合唱团的指挥,把学生的学习比做演练歌曲,能更集中地体现我的想法。好的指挥,应该能够从音乐中发掘出本质的美,融入自己再度创造的激情和理念,并激发演唱者也去体会、去酝酿,用最和谐、最美好的声音唱出自己的心声。这个过程,不就是指挥、演唱者与音乐作品的交融过程吗?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唱好并记住这个作品;只有唱好并记住了作品,才能有专业上的收获:若是能够在温馨的艺术享受中实现这种专业收获,艰苦的历练过程就会变得柔软可爱一些,趣味浓郁一些,“精气神儿”也就有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道理,与此相仿吧。这是我阅读徐老师这个教学案例的最大感受。
也谈点不足。单就这堂初一年级的说明文阅读课而论,似乎头绪略多了一点儿,有的环节(如处理说明方法)略生硬、粗糙了一点儿。对写作这项难度较高的教学活动,所做的铺垫还显得薄弱。望注意将活跃生动与沉稳扎实更好地调和在一起。
我仔细分辨了一下,这节说明文阅读课,徐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似乎并不怎么新奇,无外乎借助多媒体课件、个人探究与分组合作相结合、问答法之类。那么,整堂课光彩四射的魅力源于何处呢?我想到了几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老师仿佛是导游。诸多教学环节连接得很紧凑,转换得比较自然,总有一片新的风景等待学生去发现,去欣赏。在饶有趣味的导入之后,徐老师先对课文做出整体上的关照,把握住要点;再深入三个重点段一一细读,顺势又点破了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说明顺序);尔后是选择恰当的词语和比喻来凸显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继而快速托出四种说明方法(连带着为课下动笔作了写法上的铺垫);最后推出三个具有拓展性质的问题,将学习的视野引向广阔天地,开辟出新的学习空间。这是一个以诱发和激励为主的探究式教学过程。这一条,读者可以对照徐老师的教学理念加以细致体会。比如,各个教学环节间的导语就非常有特色。老师在时时调动学生主动探幽揽胜的兴趣,使他们不断产生往前走的欲望,总有新的期待,难以停下脚步。
第二个比喻:老师仿佛是美食家。精美的文字宛如佳肴,不亲口去吃,不细心品味,语文学习的本色也就丧失殆尽了。徐老师注意扣住两类语句,和学生一同咀嚼其精妙之所在:一类是体现说明要旨的词语,如“灿烂的明珠”“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由此分辨语段内外的文字的条理;另一类是容易忽略的语言细节,如“玉带”“拱形”“17面镜子一起用了400多块镜片还是每一面镜子用了400多块镜片”,借以培养求真务实、精微入里的阅读习惯。由老师的“教”,看得出老师语言感悟力之强。老师具有含英咀华的习惯与能力,且先于学生去仔细品尝,品出了真滋味,方能促使学生也这样“美食”一番,汲取语言的营养来强健自身。
第三个比喻:老师仿佛是诗人。这堂课充满了诗意。你看,徐老师借班做课,一开始就幽默地自道“名言”,用激情感召学生。饱含诗意的语言可不少呢,如将西子湖比喻成天生丽质的少女,将长城比喻成刚毅朴实的北方汉子,从而引发出学生那一组如诗的联想:
凡尔赛宫是一个有王者风范的皇帝
她是一位迷人的女神
他是一个方正、博学而又内涵丰富的学者
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诗意”,巧妙连缀三个学生的发言内容,组合成比喻的有机群体,并热情地称赞学生。其后全班同学朗声背诵这首自创诗。——这诗情融融的一笔,在学生心头平添了多少暖意啊!老师畅想未来与学生同游凡尔赛、激励他们为故乡塑造标志性建筑,这些无不洋溢着诗的情绪。
所谓导游、美食家和诗人的比喻,合起来乃是一个共同的意思,即语文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促进者,使少年人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享受语文之美,历练读写之术,陶冶人文精神。“享受”应该是徐老师教学专论中的核心词之一,他选择的这个概念值得我们深入体会,并在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
或许把老师比做合唱团的指挥,把学生的学习比做演练歌曲,能更集中地体现我的想法。好的指挥,应该能够从音乐中发掘出本质的美,融入自己再度创造的激情和理念,并激发演唱者也去体会、去酝酿,用最和谐、最美好的声音唱出自己的心声。这个过程,不就是指挥、演唱者与音乐作品的交融过程吗?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唱好并记住这个作品;只有唱好并记住了作品,才能有专业上的收获:若是能够在温馨的艺术享受中实现这种专业收获,艰苦的历练过程就会变得柔软可爱一些,趣味浓郁一些,“精气神儿”也就有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道理,与此相仿吧。这是我阅读徐老师这个教学案例的最大感受。
也谈点不足。单就这堂初一年级的说明文阅读课而论,似乎头绪略多了一点儿,有的环节(如处理说明方法)略生硬、粗糙了一点儿。对写作这项难度较高的教学活动,所做的铺垫还显得薄弱。望注意将活跃生动与沉稳扎实更好地调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