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征,正是这些鲜明的特征,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既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教育教学空间,又对实践者、参与者、评价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们来说,有序有效地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个难题:研究什么?怎么有效研究?怎样完整可行地操作课堂和教学?一番思考之后,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学习化的过程,应该通过学习共同体,也就是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等之间的互动来构成,应立足生活。我想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提出问题、探究体验、总结交流。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探究问题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在学法指导上,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现问题的关键。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一定的气氛,创设学生熟悉的、蕴含着创新性教学又具体生动的情境,而这些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在教学《噪音与健康》一课时,学生对于噪音的定位还是比较模糊,但有时学生在课间大呼小叫,在楼道内教室内追逐打闹,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并使人产生不舒适的感觉,这些都叫噪音。基于此,我是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我先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陶醉在优美的乐曲之中,随后我又播放了一段高分贝的噪音,和全班学生大声地说话,通过三种声音的对比,学生自然提出了后两种声音难听、听后感觉不舒服、感到刺耳等见解,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声音就是噪音。紧接着我板书噪音:对于噪音你想知道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什么是噪音?噪音是怎样产生的?生活中有哪些噪音污染?噪音有哪些危害?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解决什么是噪音,再研究噪音的产生、生活中的噪音对人身体的危害。这样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要探究的问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探究的途徑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自由活动的天地,让学生对自然、社会、科技、文化等引起足够的关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某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领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从而调整思考的方向,悟出探究的正确途径。结合博兴县的实际,我们联系社会生活对生活中的水研究的同时,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并开展研究。如:学生调查研究的课题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有“生活中一天的用水量”、“一天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中污水的处理”、“节约用水我该怎么做”等专题。学生通过调查和对比实验得出了科学结论,同时学生还自制了宣传手抄报,进行了广泛宣传,提高了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三、总结交流收获快乐
当一个实践活动结束后,进入总结交流阶段。在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交流阶段,指导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收获,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收获的有能力、情感、知识技能方面的收获,这些都是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实践得到的非常珍贵的体验。其次,展示成果,也是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的过程。得到别人的肯定,给别人提供可学习借鉴的过程,通过总结交流,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感受,也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情感上的动力。第三,在展示交流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选择新颖恰当的形式展示自我,要求他们认真考虑、筛选成果展示的内容、策划成果展示交流的形式、以适当的表达方式将信息用最为快捷合理的方式传递给他人,从而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在活动中不断变得成熟、自信。第四,通过展示交流活动,教师们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引导策略,使课程的实施处于不断的优化过程之中。如:在“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汇报课中,明确了总结交流阶段的课堂组织形式为“展示+答辩”式和“展示+互动”式。“展示+答辩”式的总结形式,先由小组陈述活动过程、研究方法、活动形式、形成的结果,然后由答辩组成员提出问题,小组成员作出回答;“展示+互动”式的总结主要由学生之间来相互总结、相互交流,包括小组内的总结交流、小组间的交流评价,以及教师的总结和评价。在展示前,指导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去整理收集的资料、过程性的资料,以便让小组同学和其他同学、老师了解你做了什么。然后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他在活动过程中的结果或认识、理解表达出来,在活动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可做出汇报。该阶段既要让学生展示有形的成果,又要引导学生将过程性的成果和体会表达出来,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制作、宣传、汇报、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总之,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在活动教学中应该立足于生活,要有自己的思考,对于教材、校本课程应抱着尊重、理解、充分运用、改造创新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能让教材束缚自己的教学与思考。要努力创设富有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兴趣,从而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探究问题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在学法指导上,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现问题的关键。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一定的气氛,创设学生熟悉的、蕴含着创新性教学又具体生动的情境,而这些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在教学《噪音与健康》一课时,学生对于噪音的定位还是比较模糊,但有时学生在课间大呼小叫,在楼道内教室内追逐打闹,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并使人产生不舒适的感觉,这些都叫噪音。基于此,我是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我先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陶醉在优美的乐曲之中,随后我又播放了一段高分贝的噪音,和全班学生大声地说话,通过三种声音的对比,学生自然提出了后两种声音难听、听后感觉不舒服、感到刺耳等见解,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声音就是噪音。紧接着我板书噪音:对于噪音你想知道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什么是噪音?噪音是怎样产生的?生活中有哪些噪音污染?噪音有哪些危害?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解决什么是噪音,再研究噪音的产生、生活中的噪音对人身体的危害。这样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要探究的问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探究的途徑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自由活动的天地,让学生对自然、社会、科技、文化等引起足够的关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某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领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从而调整思考的方向,悟出探究的正确途径。结合博兴县的实际,我们联系社会生活对生活中的水研究的同时,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并开展研究。如:学生调查研究的课题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有“生活中一天的用水量”、“一天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中污水的处理”、“节约用水我该怎么做”等专题。学生通过调查和对比实验得出了科学结论,同时学生还自制了宣传手抄报,进行了广泛宣传,提高了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三、总结交流收获快乐
当一个实践活动结束后,进入总结交流阶段。在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交流阶段,指导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收获,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收获的有能力、情感、知识技能方面的收获,这些都是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实践得到的非常珍贵的体验。其次,展示成果,也是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的过程。得到别人的肯定,给别人提供可学习借鉴的过程,通过总结交流,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感受,也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情感上的动力。第三,在展示交流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选择新颖恰当的形式展示自我,要求他们认真考虑、筛选成果展示的内容、策划成果展示交流的形式、以适当的表达方式将信息用最为快捷合理的方式传递给他人,从而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在活动中不断变得成熟、自信。第四,通过展示交流活动,教师们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引导策略,使课程的实施处于不断的优化过程之中。如:在“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汇报课中,明确了总结交流阶段的课堂组织形式为“展示+答辩”式和“展示+互动”式。“展示+答辩”式的总结形式,先由小组陈述活动过程、研究方法、活动形式、形成的结果,然后由答辩组成员提出问题,小组成员作出回答;“展示+互动”式的总结主要由学生之间来相互总结、相互交流,包括小组内的总结交流、小组间的交流评价,以及教师的总结和评价。在展示前,指导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去整理收集的资料、过程性的资料,以便让小组同学和其他同学、老师了解你做了什么。然后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他在活动过程中的结果或认识、理解表达出来,在活动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可做出汇报。该阶段既要让学生展示有形的成果,又要引导学生将过程性的成果和体会表达出来,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制作、宣传、汇报、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总之,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在活动教学中应该立足于生活,要有自己的思考,对于教材、校本课程应抱着尊重、理解、充分运用、改造创新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能让教材束缚自己的教学与思考。要努力创设富有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兴趣,从而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