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对历史规律的探讨中,马克思以资本主义、民族发展为主题,建构了文化哲学的历史理论,也正是因为这一理论,马克思才能够真正发展出实践哲学。为此,只有对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传统进行研究,才能够从深层次上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变更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文化哲学;传统
文化哲学作为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是一种通过哲学方法、站在哲学角度,进行文化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而为了能够更好的通过马克思文化哲学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对马克思文化哲学及其传统进行相关研究,就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文化哲学对人的生命阐释
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中,青年黑格尔派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克思哲学中的自我意识学说就是由此而来的,但马克思就自我意识学说进行的深入研究,也使得马克思哲学从自我意识的矛盾走向了人的生命文化哲学研究。在这一研究中,马克思创造了一种实践性的文化哲学,并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文化哲学挣脱精神世界的内在欲望和实现这一欲望的必然性与现实性,这正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哲学中,马克思通过对感性世界、人的价值生命以及肯定实践与人的创造活动的关系上,对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进行了充分的体现,而这种体现马克思则是通过三方面内容说明的。首先,马克思在自身的文化哲学研究中清楚了哲学史上对偶然性的认识论规定,并通过研究确定了偶然性的本体论意义,这一意义额确定也标志着马克思解决了德谟克利特把偶然性定义为认识论范畴与伊壁鸠鲁把偶然性定义为本体论范畴之间的思想碰撞,并在哲学模式上强调了偶然性是本体、本质,而必然性是偶然性外部条件且需要不断否认的方面;其次,马克思在文化哲学的研究中,吸取和改造了伊壁鸠鲁哲学的伦理学原则,并将人定义成了人的价值生命的存在,这一定义中马克思结合了伊壁鸠鲁把伦理学原则贯通于哲学之中,把哲学当作人追求幸福、享有自由的境界,并认为哲学本身便是自由。而为了说明人的生命创造活动,马克思对偶然的抽象的可能性与偶然性是以时间标志的生命存在方式这两个特性进行了阐发,而这一阐发正是典型的文化哲学说明人的存在的方式。
在最后,马克思借助了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探讨感性世界的内在矛盾思想,并以此确立了实践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地位、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马克思认为青年黑格尔派没有从原则的内部消除黑格尔哲学的矛盾,这一研究结果为马克思“哲学的这种直接的实现,按其内在本质来说是充满矛盾的”这一论调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后马克思有根据这一研究提出了三个观点。其中第一个观点马克思认为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种哲学的内在规定性和世界历史性;而第二个观点,马克思则揭示了感性世界的内在矛盾,而这种内在矛盾的出现也使得感情世界成为生命创造的过程,这使马克思确定了自身“实践”的哲学性质;而在第三个观点中,马克思将自身创造的感性世界视为自身生命价值的确认,这三方面观点正是马克思实践的哲学定位。而由于这一定位在创造中大量采用了文虎哲学思维定式,所以企业可以被称为实践的文化哲学范式。
二、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历史主义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关于这一哲学实践的重要著作,我们能够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了解到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历史主义原则。
在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历史主义原则确立中,马克思通过对“实践”理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这一论断,而这一论断也对人的生命创造的能动性进行了阐释。在马克思所说的类特性中,这一类特性指的是“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其存在着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人在自我意识建立中的精神二重化,这种二重化将人类精神分为生命本身与生命意识,这种二重化揭示了人之所以会创造文化,是由于人类生理上具有创造文化的本能,也就是说马克思将人的文化创造能力看作是人的天赋;而在第二层含义中,马克思希望人能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一层马克思不仅认为人的精神能够实现二重化,而且能够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并根据这种二重化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马克思通过分别从自我意识和现实创造活动两个层面上揭示出了人的生命本质即是人的分离和抽象能力的实现,而这一实现在历史考察中则说明了人的文化创造活动的历史性特征。而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人同外部世界、自然世界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同人相异化这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的历史形式进行了展现,而这一展现也使得马克思创造了自身独有的异化劳动说明人的文化创造的历史性特征,这一特征构成了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历史主义原则的独特内容。
三、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传统
在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传统中,我们需要通过本质、结构、规律以及动力四个角度,对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传统进行具体阐释。在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文化本质中,马克思认为文化是自然界的“人化”,其既是客体的主体化又是主体的主体化,这也使得马克思认为人类实践的产物、人的主体性的外在表现就是文化的本质;而在文化的结构中,马克思创造的唯物史观把社会生活划分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大类,其认为社会的本质就是实践;在文化的规律中,马克思揭示了文化发展中自然规律与文化规律的联系,其认为文化结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构成文化规律,而各类文化规律的协调发展与协同并进,则是最重要的文化规律;在文化的动力中,马克思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对践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进行了深入阐述,这一阐述最终得到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斗争根源于文化基本矛盾,而这也体现为文化发展的直接动力。
四、结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都在不停交流、碰撞、融合,我国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以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强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何萍.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06:5-14+138.
[2]冯光春.论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3.
[3]顾红亮,刘晓虹.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讨论综述[J].教学与研究,1998,12:32-36.
[4]何萍.中国大学校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传统——读《陶德麟文集》[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06:645-658.
关键词:马克思;文化哲学;传统
文化哲学作为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是一种通过哲学方法、站在哲学角度,进行文化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而为了能够更好的通过马克思文化哲学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对马克思文化哲学及其传统进行相关研究,就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文化哲学对人的生命阐释
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中,青年黑格尔派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克思哲学中的自我意识学说就是由此而来的,但马克思就自我意识学说进行的深入研究,也使得马克思哲学从自我意识的矛盾走向了人的生命文化哲学研究。在这一研究中,马克思创造了一种实践性的文化哲学,并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文化哲学挣脱精神世界的内在欲望和实现这一欲望的必然性与现实性,这正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哲学中,马克思通过对感性世界、人的价值生命以及肯定实践与人的创造活动的关系上,对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进行了充分的体现,而这种体现马克思则是通过三方面内容说明的。首先,马克思在自身的文化哲学研究中清楚了哲学史上对偶然性的认识论规定,并通过研究确定了偶然性的本体论意义,这一意义额确定也标志着马克思解决了德谟克利特把偶然性定义为认识论范畴与伊壁鸠鲁把偶然性定义为本体论范畴之间的思想碰撞,并在哲学模式上强调了偶然性是本体、本质,而必然性是偶然性外部条件且需要不断否认的方面;其次,马克思在文化哲学的研究中,吸取和改造了伊壁鸠鲁哲学的伦理学原则,并将人定义成了人的价值生命的存在,这一定义中马克思结合了伊壁鸠鲁把伦理学原则贯通于哲学之中,把哲学当作人追求幸福、享有自由的境界,并认为哲学本身便是自由。而为了说明人的生命创造活动,马克思对偶然的抽象的可能性与偶然性是以时间标志的生命存在方式这两个特性进行了阐发,而这一阐发正是典型的文化哲学说明人的存在的方式。
在最后,马克思借助了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探讨感性世界的内在矛盾思想,并以此确立了实践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地位、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马克思认为青年黑格尔派没有从原则的内部消除黑格尔哲学的矛盾,这一研究结果为马克思“哲学的这种直接的实现,按其内在本质来说是充满矛盾的”这一论调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后马克思有根据这一研究提出了三个观点。其中第一个观点马克思认为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种哲学的内在规定性和世界历史性;而第二个观点,马克思则揭示了感性世界的内在矛盾,而这种内在矛盾的出现也使得感情世界成为生命创造的过程,这使马克思确定了自身“实践”的哲学性质;而在第三个观点中,马克思将自身创造的感性世界视为自身生命价值的确认,这三方面观点正是马克思实践的哲学定位。而由于这一定位在创造中大量采用了文虎哲学思维定式,所以企业可以被称为实践的文化哲学范式。
二、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历史主义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关于这一哲学实践的重要著作,我们能够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了解到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历史主义原则。
在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历史主义原则确立中,马克思通过对“实践”理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这一论断,而这一论断也对人的生命创造的能动性进行了阐释。在马克思所说的类特性中,这一类特性指的是“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其存在着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人在自我意识建立中的精神二重化,这种二重化将人类精神分为生命本身与生命意识,这种二重化揭示了人之所以会创造文化,是由于人类生理上具有创造文化的本能,也就是说马克思将人的文化创造能力看作是人的天赋;而在第二层含义中,马克思希望人能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一层马克思不仅认为人的精神能够实现二重化,而且能够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并根据这种二重化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马克思通过分别从自我意识和现实创造活动两个层面上揭示出了人的生命本质即是人的分离和抽象能力的实现,而这一实现在历史考察中则说明了人的文化创造活动的历史性特征。而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人同外部世界、自然世界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同人相异化这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的历史形式进行了展现,而这一展现也使得马克思创造了自身独有的异化劳动说明人的文化创造的历史性特征,这一特征构成了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历史主义原则的独特内容。
三、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传统
在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传统中,我们需要通过本质、结构、规律以及动力四个角度,对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传统进行具体阐释。在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文化本质中,马克思认为文化是自然界的“人化”,其既是客体的主体化又是主体的主体化,这也使得马克思认为人类实践的产物、人的主体性的外在表现就是文化的本质;而在文化的结构中,马克思创造的唯物史观把社会生活划分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大类,其认为社会的本质就是实践;在文化的规律中,马克思揭示了文化发展中自然规律与文化规律的联系,其认为文化结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构成文化规律,而各类文化规律的协调发展与协同并进,则是最重要的文化规律;在文化的动力中,马克思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对践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进行了深入阐述,这一阐述最终得到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斗争根源于文化基本矛盾,而这也体现为文化发展的直接动力。
四、结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都在不停交流、碰撞、融合,我国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以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强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何萍.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06:5-14+138.
[2]冯光春.论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3.
[3]顾红亮,刘晓虹.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讨论综述[J].教学与研究,1998,12:32-36.
[4]何萍.中国大学校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传统——读《陶德麟文集》[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06:6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