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钢琴音乐中的审美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n85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最广泛的艺术形式,是“比一切哲学和智慧更高的启示”,也是文化艺术的高级形式。都说音乐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它可以超越国度,超越种族,超越一切。但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音乐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中国东南沿海以及长江中下游的许多口岸被迫开放通商,大批外国商人和传教士涌入中国,西方音乐文化也随即进入,钢琴和钢琴作品作为西方音乐的一种象征被国人所接受并喜爱。虽然钢琴传入中国不过几百年的历史,但钢琴及钢琴创造在中国发展迅速,在实践过程中中国作曲家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与西方创作技法相结合改编了大量中国传统音乐,这些钢琴曲成为了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结晶,而钢琴这一乐器也成文了中西音乐文化的纽带。本文以陈培勋的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为例,看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钢琴艺术的相互融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广东音乐
  一.广东音乐与中国钢琴音乐的交融
  中国钢琴音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受中国儒、释、道的影响,在创作和演奏上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其音乐内容与结构形式与欧洲传统的钢琴音乐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明显的民族化特征。它以其新颖的写作手法,浓郁的民族特色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在表达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和民族风格、民族意蕴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广东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最早的交汇区之一,随着欧洲商人和传教士的东来,西洋音乐逐渐传入中国。学校的音乐课内容均为宗教音乐范畴的乐理、赞美诗、合唱等。这是中国人最早在新式学校中接受的音乐教学学堂。道光二十年(1842)英国曼彻斯特商人运入一批钢琴来广州,四年后(1846年)广州出现一座基督教堂——东石角浸信会堂,在那里开始传出了琴声、歌声。1949年之前,广东钢琴文化发展的步伐是缓慢的、分散的,基本属于自娱自乐性质,演奏水平普遍较低。这个时候几乎没有私家拥有钢琴,一些学钢琴的学生基本上是在教堂或者教会学校里排表按点,付费练琴,每星期只有数小时的练琴时间,起不到提高琴技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一户,音乐院校成立,作曲技法开始吸取西洋的一套,将为人熟知的旋律配以乐器演奏的高超技巧,以丰富乐曲的曲意。于是,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广东音乐运用了一些西洋的和声手法,并用以钢琴这一西方 “乐器之王”来表现广东的民族民间音乐。
  二.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平湖秋月》
  1.创作背景
  钢琴曲《平湖秋月》是陈培勋先生于1973年,受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殷承宗之邀,根据同名粤曲改编而成的。陈培勋先生在移植改编钢琴曲时,旋律和结构未作任何变化,只加上了1小节半的引子,可以算是纯粹的移植改编曲。编配上他首先采用自然调式的和声手法,除三度结构的和弦外,还依旋律风格采用了一些五声纵向结合的和弦。而没有配置任何一个变化和弦,构成平和、明朗的和声背景,勾画出一幅微波荡漾的画面。
  2.音乐分析
  《平湖秋月》乐曲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描绘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與热爱。钢琴改编曲在原曲调表现力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了钢琴的多声部优势,运用丰富多彩的节奏织体,将乐曲雕琢得更加玲珑剔透。
  曲式结构
  《平湖秋月》篇幅不长,旋律自由伸展,一气呵成。陈培勋先生在改编过程中,运用了结构简洁、音乐材料集中的小型曲式——部曲式,通过单一音乐材料进行不间断的连贯陈述,形成了由四个部分构成的多乐句的结构陈述形式,并在这四个部分中形成了有层次的发展,结构图示如下:
  乐曲的曲式结构具有应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特点,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乐曲由静而动,又由动而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依循了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这和西方音乐中鲜明的“块状”结构有较大的区别。
  三.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
  1.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以和为美”
  中国古代哲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创作思想和审美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往往表现为音乐创作者对“和谐”的高度追求。可以说,“和谐”不但是中国古人的生命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古人的审美追求,由此而产生的以儒、墨、道、法等为代表的音乐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形成。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影响尤为深刻。
  2.审美追求——“虚而待物,气韵传神”
  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由气、道阴阳五行组合而成,万物皆有阴阳之分,“气”是万物之本。如庄子《知北游》说描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又如《管子·枢言》中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气是呼吸,无形可见,万物依附于气而存在,呼与吸是音乐的基础,音乐本身就是气,音乐依附于气而存在亦不除外。呼吸的一出一进、一张一弛,构成了音乐艺术的阴阳两部分。关于气与音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就记载,如《乐记·乐礼篇》中说:“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摹,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这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观中对气与音乐的认识。然而,在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中,气的精髓却表现在对“韵、神”的追求。
  3.最高境界———“物我为一,浑然无迹”
  风姿卓越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样式有着相通的艺术情趣,即意境或境界。所谓意境,与我国古代士大夫诗词体系中的意境是一脉相承的。那么何谓意境?即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也就是说音乐创作者的情感、意志、感受等个人因素对音乐的意境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音乐创作者也把自身的情感、人格价值,与音乐的各个因素巧妙结合,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表达了内心的心理变化,从而达到一种“心与境契,境与意会,物我为一,浑然无迹”的音乐艺术境界。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以“立象写意”的方式来表达意境之美,其意象的选择往往以自然和人生为主。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强调自然境界,可以说绝大多数的音乐体裁都来自于对自然景观的选择,多以描写湖光山色、花鸟虫鱼为主,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强调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不同于西方音乐艺术中“纯音乐”的特点,而是更为注重音乐本身与客观自然的联系。
  参考文献:
  【1】韩利、陈娟娟、谭勇:《钢琴艺术在中国》,民族出版社,2011年出版。
  【2】向乾坤:《中国钢琴名曲解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7年出版。
  【3】童道锦主编:《陈培勋钢琴作品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出版
  【4】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
  【5】肖常玮:《中国民族音乐概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同胞》立意在题,顾名见意,以“同胞”主题为小说 的构筑,直奔世界视野下的民族认同主题,作为一部移民小说,《同胞》的政治哲学体现在其所包含的三个主题:一、移民,华人家庭与美国纽约这一共同体之间产生冲突,不同的共同体来源始终是相互抵触的;二、身份主题和时空记忆的凝滞,华人 具有“根”的情结,为维持对远方家乡的记忆,不断重复过去、传统的追忆;三、 家族,一辈人与代代先人之
期刊
【摘要】:当人们在提及徐志摩时,总是会想到他的爱、美、自由,并论及他的爱情诗和爱情故事,研究其诗歌当中的性灵与飘渺美妙的音乐性特征,或是看其翻译作品的成就,却很少有人提及徐志摩的现实诗歌。本文主要通过对徐志摩诗集《志摩的诗》中关于描写现实的诗歌进行赏析,来探求徐志摩在爱情与理想之外的现实视角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渴求,从不同角度揭示徐志摩的诗歌表意。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现实诗歌;现代社会 
期刊
【摘要】:象征手法本着暗示多于解释,含蓄多于畅尽的原则,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宠儿》是托尼.莫里森最经典且讨论最多的短篇小说之一。在《宠儿》叙事文本中,“树”被赋予了一种他们追求自由的希望与梦想。我们不难发现树的意象对文本的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学者林登.彼奇,荣格等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思考与研究,探索树的象征意义,并作为一种原型所传达出的一种信息。  【关键词】:《宠儿》;树;
期刊
《约伯记》是圣经智慧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可以当之无愧的与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并列为人类探索自生和宇宙奥秘的三部曲。”《约伯记》对后世文学影响十分巨大,包括现当代许多大文学家的作品,都能看到它的痕迹,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就是其中一员。“卡夫卡不仅身上流着希伯来人的血液,他的意识里也汹涌着希伯来圣经《约伯记》的思想感情。” [1]因此,如果对《约伯记》没有一
期刊
【摘要】: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誉为是“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生前所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菲茨杰拉德融入了其个人际遇与切身感悟,主要讲述来自美国的医生迪克·戴弗从一个满怀抱负的青年最终走向梦想破灭的过程。本论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以读者的立场去分析小说独具一格的叙事视角和匠心独运的文学价值,使作品,作者和读
期刊
浅浅轻波漫漫仙,袅袅《朱鹮》娓娓言。舞剧《朱鹮》犹如一副流动的画卷,让自然界的灵动跃然舞台;又如一首缱绻的诗歌,倾述着一场关于相依与守护的羁绊。  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由上海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剧《朱鹮》 第三度来到日本做纪念演出,这段“吉祥之鸟”的赞歌不断地刷新着它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剧院,走近了舞剧,爱上了朱鹮。美誉此起彼伏的背后,是一个值得去深入赏析与探讨借鉴的创
期刊
唐代人饮酒风气盛行,酒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唐代的酒业经济也十分繁荣,而其一大表现就在于唐代酒肆的数量之多、地域分布之广。并且,唐代诗酒文化十分繁盛,诗与酒的联系十分密切,当时的很多诗人不仅仅是爱酒,而是到了嗜酒的地步,如李白“日日醉如泥”,王绩“夜夜遣人沽”,杜甫“得醉即为家”,白居易“但遇诗与酒,便忘寝与餐”等等,当时嗜酒的诗人不胜枚举。他们留下的关于酒的诗句数量极为可观,因而《全
期刊
历史学家是否能真实客观地还原历史,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与“真相”之间又存有什么样的差距?什么因素影响着历史的还原与解读?从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到,无论采用哪种的解读方式,都很难真正地、彻底地还原理想的真相。最根本的原因是历史事件本来就是复杂的,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观察,我们所知的也仅仅是部分,我们无法做到既全面又细致入微;同时,历史学家不可避免的受到思
期刊
【摘要】:上海圖書館藏兩部《周禮政要》稿本,分別為孫詒讓、文廷式所著,內有費念慈、盛宣懷等人批注,史料價值極高,可借此窺見當日上書變法之曲折過程。  【關键词】:孫詒讓;文廷式;周禮政要;翁同龢  上海圖書館藏《周禮政要》稿本兩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皆著錄為“清費念慈等撰”,有誤。此二稿實乃孫詒讓(仲容)、文廷式(道希)分別代盛宣懷(杏蓀)所擬,以應朝廷變法之詔。今就當日情實,略為排比,以敘原委
期刊
【摘要】:《離騷草木疏》是宋代吳仁傑撰寫的一部關於研究楚辭所涉草木的著作。原刊本即宋慶元六年(1200)羅田縣庠刻本,年代去今頗遠,久經名賢之手。此論文旨在對該本《離騷草木疏》的作者、版本進行考證,明誤正訛,有所發明。  【關鍵詞】:《離騷草木疏》;宋刻本;作者;版本  《離騷草木疏》是宋代吳仁傑撰寫的一部關於研究楚辭所涉草木的著作。書中考辨草木名實,引用繁雜,凡《爾雅》、《山海經》、《神農本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