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与素质教育相关的几个问题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1】
2、素质的内涵
人的基本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德能素质四个方面。身体素质是其他两种素质的载体、基础和发展的前提。影响身体素质形成有营养、运动等多方面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体育运动。而运动技能的学习、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则是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概念。朱智贤认为:人的素质是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2】洪宝书认为:“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生理特点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稳定和巩固的属性。”【3】张贤根认为:“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包括教育)影响,通过人的自身的长期内化而形成的比较穩定的各种素养与品质。上述不难看出:其一,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道德品质等,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其二,如果离开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素质给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便不能变成现实。
3,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前景
素质教育就是为提高素质而进行的教育,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提高国民素质或民族素质;二是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一词,实际上于1986年、1987年已经开始出现,它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贯彻落实邓小平教育理论,摆脱“应试教育”羁绊而进行的实际探索和理论思考的重点结晶。
二、体育的社会功能外延
随着时代的迁移,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体育的功能已从传统的强身健身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我们的社会离成熟的体育社会尚远,但由于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使我们对体育丝毫忽视不得。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确保自己的国家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措施之一便是进行教育改革,提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三、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1、学校体育的定位
体育是一门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缺乏能界定它自身的概念。有时为了研究方便我们便不得不在“体育”一词前面加上个定语来界定它,比如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医疗体育等。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定位如下: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服务的。因此,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我们当前推进教育改革,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体育在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全国发展体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曾为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体制的增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革命接班人和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3、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首先,为提高国民素质,当前我国实施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即“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参加的,学校、家庭、社会及以保障的国民教育”。学校是开展体育运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具有搞好普及的有利条件。所以说发展学校体育既是普及的需要,也是提高的需要。
其次,素质教育提倡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以成人为目的。这有别于应试教育的把少数人选拔出来送入高一级学校为目的。体育和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密切联系的。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和智育,而德育与智育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育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青年学生只有体育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学习文化知识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疲劳的大脑得到休息,而且坚持锻炼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使大脑更加健康和灵活。研究表明幼儿生硬地背诵唐诗远不如学习打篮球的动作对大脑的发展更有益。
同时,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学生身体健壮,而且可以通过欣赏高水平的体育比赛,给予美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而艺术体操、舞蹈、韵律操等则是体育与美誉的有机结合。此外,体质的增强同时就为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了身体的条件。所以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是错误的,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体育学科加以重视。
再次,学校体育课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如展现在教师面前的是活泼、真实的个体,这样极易于我们因势利导,教育效果更佳。此外,体育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教育因素,体育是培养坚强意志的有效手段,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及集体主义责任感和荣誉感,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最后,体育能弥补教育的不足,是培养健全人格最好的工具。“我觉得体育的功效,最重要在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教你们注意自己,怎样保护身体,Take care of yourself,培养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负责人帮助别人……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最好的工具,美得很,美得很。”
学校体育是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大纲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大至二年级结束,体育是必修课。中间跨度是14年,时间之长是任何一门科学也无法比拟的;另外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文化学科纷纷减课时之时,体育学科不减反增是提高体育地位最有力的明证。 4、学校体育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
毛泽东同志早在1951年就提出“健康第一”的思想。但是几十年来我们所做的,尤其是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健康第一”的思想一直没能够得以很好的体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家长、学生追求的是分数,所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过是一个口号,学校体育的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中央把“健康第一”以文件的形式出现,表明了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关注,是对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持。“健康第一”指明在学校教育中占第一位的不再是智育而是健康,健康是祖国的需要,是未来国家兴旺发达的最有力保障。
想到的就是运动场上生龙活虎的运动员,可以说体育就是健康的代名词。但是仅有一副强健的体魄还不能称其健康,我们在弘扬体育真、善、美的同时,还必须承认体育具有假、善、恶、丑的一面,比如,服用兴奋剂、运动暴力事件等,而所有这些都是由于不健康的心理引起的。所以健康除了要具备健康的身体外还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实践证明一个经常从事运动特别是集体运动项目的人比一个不爱运动的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许多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所以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社會适应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健康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和德能素质,是我们必备的四大素质。而身体素质又是其它三种素质的载体、基础和前提。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素质教育的提法与之不谋而合。实践证明,素质教育是一种很有广阔发展前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新形势下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较之以前应该大幅度提高。明确了这些,更利于今后体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卷,第530页.
【3】苏联共产党关于共青团和青年的决定和决议汇编(1917—1956)第259页.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1】
2、素质的内涵
人的基本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德能素质四个方面。身体素质是其他两种素质的载体、基础和发展的前提。影响身体素质形成有营养、运动等多方面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体育运动。而运动技能的学习、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则是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概念。朱智贤认为:人的素质是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2】洪宝书认为:“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生理特点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稳定和巩固的属性。”【3】张贤根认为:“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包括教育)影响,通过人的自身的长期内化而形成的比较穩定的各种素养与品质。上述不难看出:其一,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道德品质等,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其二,如果离开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素质给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便不能变成现实。
3,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前景
素质教育就是为提高素质而进行的教育,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提高国民素质或民族素质;二是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一词,实际上于1986年、1987年已经开始出现,它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贯彻落实邓小平教育理论,摆脱“应试教育”羁绊而进行的实际探索和理论思考的重点结晶。
二、体育的社会功能外延
随着时代的迁移,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体育的功能已从传统的强身健身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我们的社会离成熟的体育社会尚远,但由于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使我们对体育丝毫忽视不得。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确保自己的国家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措施之一便是进行教育改革,提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三、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1、学校体育的定位
体育是一门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缺乏能界定它自身的概念。有时为了研究方便我们便不得不在“体育”一词前面加上个定语来界定它,比如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医疗体育等。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定位如下: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服务的。因此,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我们当前推进教育改革,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体育在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全国发展体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曾为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体制的增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革命接班人和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3、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首先,为提高国民素质,当前我国实施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即“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参加的,学校、家庭、社会及以保障的国民教育”。学校是开展体育运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具有搞好普及的有利条件。所以说发展学校体育既是普及的需要,也是提高的需要。
其次,素质教育提倡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以成人为目的。这有别于应试教育的把少数人选拔出来送入高一级学校为目的。体育和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密切联系的。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和智育,而德育与智育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育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青年学生只有体育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学习文化知识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疲劳的大脑得到休息,而且坚持锻炼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使大脑更加健康和灵活。研究表明幼儿生硬地背诵唐诗远不如学习打篮球的动作对大脑的发展更有益。
同时,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学生身体健壮,而且可以通过欣赏高水平的体育比赛,给予美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而艺术体操、舞蹈、韵律操等则是体育与美誉的有机结合。此外,体质的增强同时就为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了身体的条件。所以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是错误的,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体育学科加以重视。
再次,学校体育课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如展现在教师面前的是活泼、真实的个体,这样极易于我们因势利导,教育效果更佳。此外,体育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教育因素,体育是培养坚强意志的有效手段,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及集体主义责任感和荣誉感,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最后,体育能弥补教育的不足,是培养健全人格最好的工具。“我觉得体育的功效,最重要在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教你们注意自己,怎样保护身体,Take care of yourself,培养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负责人帮助别人……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最好的工具,美得很,美得很。”
学校体育是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大纲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大至二年级结束,体育是必修课。中间跨度是14年,时间之长是任何一门科学也无法比拟的;另外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文化学科纷纷减课时之时,体育学科不减反增是提高体育地位最有力的明证。 4、学校体育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
毛泽东同志早在1951年就提出“健康第一”的思想。但是几十年来我们所做的,尤其是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健康第一”的思想一直没能够得以很好的体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家长、学生追求的是分数,所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过是一个口号,学校体育的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中央把“健康第一”以文件的形式出现,表明了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关注,是对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持。“健康第一”指明在学校教育中占第一位的不再是智育而是健康,健康是祖国的需要,是未来国家兴旺发达的最有力保障。
想到的就是运动场上生龙活虎的运动员,可以说体育就是健康的代名词。但是仅有一副强健的体魄还不能称其健康,我们在弘扬体育真、善、美的同时,还必须承认体育具有假、善、恶、丑的一面,比如,服用兴奋剂、运动暴力事件等,而所有这些都是由于不健康的心理引起的。所以健康除了要具备健康的身体外还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实践证明一个经常从事运动特别是集体运动项目的人比一个不爱运动的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许多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所以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社會适应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健康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和德能素质,是我们必备的四大素质。而身体素质又是其它三种素质的载体、基础和前提。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素质教育的提法与之不谋而合。实践证明,素质教育是一种很有广阔发展前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新形势下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较之以前应该大幅度提高。明确了这些,更利于今后体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卷,第530页.
【3】苏联共产党关于共青团和青年的决定和决议汇编(1917—1956)第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