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讨课是美国研究型大学重要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本文以美国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性课程“瘟疫与政治”为例,介绍研讨课的准备和实施,探讨其特点,以期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性课程的开设与推广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研讨课;研究性教学;导入课;自主学习
研讨课(Seminar, 又译作习明纳)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在洪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念指导下,发展成为柏林大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并迅速为美国所借鉴,现已被欧美研究型大学普遍采用。研讨课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增进课堂民主性等具有突出意义。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之后,怎样实施研讨课成为高校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重点。2011年,笔者全程参加了美国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学家James W. Holsinger教授主讲的“瘟疫与政治”研讨课程,在此加以介绍,希望对国内同行有所裨益。
一、研讨课的准备
研讨课需精心准备,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阅读资料、教学环境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研讨课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保证。
1.教学大纲
课前,教师需拟出详细的教学大纲并以书面或电子的方式发给学生。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教师信息、课程介绍、选课资格、课程目标、指定教材、阅读材料、教学进度和时间地点等。特别需要说明本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能使学生从整体培养方案的角度了解该课程。
成绩评定的方法:课程采用百分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方式,90~100为A,80~89为B,70~79为C,低于70分则不能得到学分。学生成绩由读书报告、课堂报告、课堂讨论、综合报告四个部分组成。其中读书报告占25%,其字数限制、书写规范、交稿时间与方式等都规定得十分具体。课堂报告占15%,要求学生在研讨课课堂上作持续1个小时的报告,并提供PPT演示文稿和适当的书面材料。课堂讨论占25%,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而不仅仅是听课和做笔记。综合报告占35%,将本门课程所学内容综合运用于具体问题分析。
教师的期望:这是教学大纲中很有特色的一部分。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以书面的形式明确下来。在“瘟疫与政治”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教授对学生的期望包括:参加每一次课;在每次课前按课程进度要求做好相关准备;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提交的作业语法和拼写正确,以《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作为文章撰写格式参考;及时对教学内容和进度提出反馈意见;通过电子黑板平台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分担让本课程学习过程愉快和有益的责任。
学术诚信要求:学术诚信是大学的基本价值观。学生提交的作业必须是自己独创性的观点和语言,如果引用别人的观点、文字,无论是否受版权保护均须注明来源。如果违反,将按学校关于学术剽窃的规定处理。
2. 教材和阅读材料
研讨课要求学生大量阅读,通过阅读更全面地了解课程内容,并在讨论与批判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瘟疫与政治”课程指定的教材和阅读材料多达10本书,包括:《瘟疫与政治》、《老鼠,虱子和历史》、《新型合并症:即将到来的全球瘟疫》、《辜负信任:全球公共卫生的倒塌》、《政策,人群和艾滋流行》、《猪流感事件:灾难中的决策》、《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的瘟疫史》、《霍乱:幽灵地图》、《小儿麻痹症:美国的故事》、《天花和它的流行》。每本教材均由教授精心筛选,根据教学目的,有的要求全文阅读,有的则只要求学生阅读重点章节。
3. 教学环境
研讨课一般为小班教学,多采用可移动桌椅,一般呈U字形摆放便于讨论和面对面交流,教室备有多媒体、网络、电话会议系统设备,以便及时和外界沟通,克服时空限制。
二、研讨课的实施
研讨课的实施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过程。
1. 导入课与自主学习
导入课是研讨课的第一堂课,主要包括师生相互认识,课程介绍与学习任务分配等内容。在美国一般的课程在这个环节都是学生作自我介绍,在“瘟疫与政治”课程中,教授却将每个学生一一介绍给他人,可见教授在课前对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已经相当了解。课程介绍后即分配任务,将指定的10本教材和参考书分配给每个学生,其中《瘟疫与政治》、《老鼠,虱子和历史》要求所有的学生阅读全文;《新型合并症:即将到来的全球瘟疫》、《辜负信任:全球公共卫生的倒塌》要求所有的学生阅读其中指定的4章,其他6本则每两个学生合作阅读其中一本中的指定的章节。作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阅读自己承担部分的内容,撰写读书报告,然后在课堂向大家报告,并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每个学生虽然只承担部分内容,但是如果不通读所有的书和章节,并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是难以在讨论课上做出有意义的发言的。这对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接下来的7周时间都是学生阅读资料,撰写报告,准备发言的时间。这期间教授会每周轮流安排和每个学生面谈的时间,了解学习进展,共同讨论和解答学生的疑难,学生也常常主动和教授预约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2. 教授报告
在学生自主学习3周对课程有一定了解后,教授做了《公共卫生服务的背景和针对瘟疫蔓延的卫生政策史》报告。报告的内容十分详尽和丰富,对美国近现代公共卫生和与之相伴的瘟疫流行及政策应对的起源、发展、现状等面临的问题一一进行了梳理与归纳。
在报告1918—1919年全球流行的西班牙流感时,教授邀请他102岁的母亲通过电话语音系统给学生讲述了她在大流感中的亲身经历,老太太虽然年事已高却耳聪目明,记忆和表达俱佳,她详细地讲述了大流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听起来犹如历史重现,在座的学生无不动容,纷纷通过电话系统提问交流。
在第5周,教授邀请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会全球卫生研究所所长凯利博士做了《传染病和全球安全:新兴传染病成为跨国的安全问题》的报告。由于凯利博士工作地和学院隔着几个州相距甚远,报告是通过电话语音系统和多媒体系统进行。报告之前教授首先对凯利博士进行了介绍,然后每个学生都通过电话系统进行自我介绍,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凯利博士在介绍全球卫生研究所发展的历史、结构和工作目标后,详细介绍了主要新兴传染病在全球的流行以及应对策略和措施。让学生了解到现实的研究机构是怎样介入瘟疫的流行中并发挥作用的。凯利博士的演讲虽然相隔两地,却图文并茂,电话会议配上精心制作的PPT,犹如身历其境。报告之后是提问和讨论。教授也参加提问和讨论,有时他提问,有时也和凯利博士一同答疑。虽然报告者未到场,但学生随时可以通过语音系统和其交流,克服了时空距离,提高了效率。 两个报告均脉络清晰,回顾历史,述评现实,面向未来,内容详实丰富,形式灵活生动。不仅为学生厘清了整个课程的脉络,而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报告提供了范例。
3. 学生报告
学生报告与主持讨论是研讨课的重要内容。学生报告的电子文档需提前发送给教授和所有参加课程的同学。报告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指定的自主学习内容进行报告,约1小时左右;第二部分是报告者主持的讨论,由报告者或参加讨论的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学生报告均围绕一个主题,如在“瘟疫与政策”课程中的主题分别为“霍乱流行”、“大流感”、“艾滋病”、“小儿麻痹症”、“天花”。学生报告的内容也不仅限于指定阅读的书目而是围绕主题广泛收集资料,深入学习思考,形成PPT在课堂报告中与大家分享。学生报告时,教授也和其他同学一起倾听,共同参加讨论。
研讨课中,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做报告,组织讨论外,还要写读书报告和综合报告。教授在课前给出怎样写读书报告的详细介绍和评分标准,包括带着哪些问题去阅读,读书报告的结构,各部分应包括的内容、篇幅等。读书报告的评分标准为对阅读内容的了解、对阅读内容的批判与反思、广度与深度和写作质量4个方面各占25%。综合报告则要求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内容,撰写一篇瘟疫/传染病应对的分析报告。综合报告的评价标准为:研究质量、对瘟疫/传染病流行前后环境的描述、对问题的分析、理论支持、应对政策分析、写作质量和整体评价7个方面各占一定的比例。
三、研讨课的特点与启示
1. 精心准备严格要求
无论是教授,客座演讲者还是学生报告均经过精心准备,内容丰富详实,图文并茂。每个学生必须研读指定的教材或阅读材料,撰写不少于10页的读书报告并且在指定的时间前将电子文稿发到教授的信箱里。每个学生均要求在研讨课上就读书报告的内容做不少于1小时报告,并要求有幻灯片和讲义。同时,课程定位于研讨课而不是讲座课,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程结束前要求每个学生提供一篇至少20页的如何应对现代瘟疫/流行病的综合报告,具体的题目需经过教授的同意。课程总成绩低于70分则不能获得学分。
2. 目标明确内容丰富
研讨课的目标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即为把学生培养成公共卫生领域的领导者,思考者和教师做准备。通过学习,从政治和科学的角度认识国内外公共卫生灾害和传染病的流行;理解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使命及其发展;在理解公共卫生管理和实践中发展公共卫生专业技能;在解决公共卫生灾害和传染病流行问题的案例学习中训练批判性思维。课程目标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瘟疫与政治”课程虽然只有3学分,内容却十分丰富而深入。包括美国公共卫生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传染病:霍乱、鼠疫、流感、小儿麻痹、天花、新兴传染病艾滋病等,以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全球安全。
3. 广泛阅读批判思考
研讨课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占总的学习时间的一半左右,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系统了解和认识主要是从丰富的阅读中获取的。学生的报告必须在阅读大量相关问题资料的基础上行程。除了教师指明需要阅读的主要文献外,学生还必须积极扩展自己的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理论视野。课程十分强调批判性思考,包括在阅读、陈述、讨论、报告时,都对批判性思考提出了要求。
4.课堂氛围和谐学生参与深入
教授有意识地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有一次课程安排在周末,教授夫人送来披萨、水果、咖啡、饮料作为午餐。课程即将结束时,同学自发组织了聚餐,没想到教授也驾车前来和大家共享AA制晚餐。在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将课堂的时间、空间充分留给学生,克服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不是把学生仅仅看作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教室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站在台上的可以是传道授业的教师,亦可以是自主、积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大家的推动下,那些不大喜欢发言的学生也受到鼓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每个阶段,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尊重。
总之,好的研讨课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会产生更大的学习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光礼. 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发达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66-77.
[2] 周静娴. 习明纳:斯坦福新生的最爱——习明纳在斯坦福的改革之路[J]. 教育研究,2007(2):54-55.
[3] 钟启泉,张华. 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资助项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中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项目]
[责任编辑:文和平]
关键词:研讨课;研究性教学;导入课;自主学习
研讨课(Seminar, 又译作习明纳)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在洪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念指导下,发展成为柏林大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并迅速为美国所借鉴,现已被欧美研究型大学普遍采用。研讨课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增进课堂民主性等具有突出意义。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之后,怎样实施研讨课成为高校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重点。2011年,笔者全程参加了美国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学家James W. Holsinger教授主讲的“瘟疫与政治”研讨课程,在此加以介绍,希望对国内同行有所裨益。
一、研讨课的准备
研讨课需精心准备,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阅读资料、教学环境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研讨课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保证。
1.教学大纲
课前,教师需拟出详细的教学大纲并以书面或电子的方式发给学生。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教师信息、课程介绍、选课资格、课程目标、指定教材、阅读材料、教学进度和时间地点等。特别需要说明本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能使学生从整体培养方案的角度了解该课程。
成绩评定的方法:课程采用百分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方式,90~100为A,80~89为B,70~79为C,低于70分则不能得到学分。学生成绩由读书报告、课堂报告、课堂讨论、综合报告四个部分组成。其中读书报告占25%,其字数限制、书写规范、交稿时间与方式等都规定得十分具体。课堂报告占15%,要求学生在研讨课课堂上作持续1个小时的报告,并提供PPT演示文稿和适当的书面材料。课堂讨论占25%,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而不仅仅是听课和做笔记。综合报告占35%,将本门课程所学内容综合运用于具体问题分析。
教师的期望:这是教学大纲中很有特色的一部分。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以书面的形式明确下来。在“瘟疫与政治”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教授对学生的期望包括:参加每一次课;在每次课前按课程进度要求做好相关准备;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提交的作业语法和拼写正确,以《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作为文章撰写格式参考;及时对教学内容和进度提出反馈意见;通过电子黑板平台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分担让本课程学习过程愉快和有益的责任。
学术诚信要求:学术诚信是大学的基本价值观。学生提交的作业必须是自己独创性的观点和语言,如果引用别人的观点、文字,无论是否受版权保护均须注明来源。如果违反,将按学校关于学术剽窃的规定处理。
2. 教材和阅读材料
研讨课要求学生大量阅读,通过阅读更全面地了解课程内容,并在讨论与批判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瘟疫与政治”课程指定的教材和阅读材料多达10本书,包括:《瘟疫与政治》、《老鼠,虱子和历史》、《新型合并症:即将到来的全球瘟疫》、《辜负信任:全球公共卫生的倒塌》、《政策,人群和艾滋流行》、《猪流感事件:灾难中的决策》、《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的瘟疫史》、《霍乱:幽灵地图》、《小儿麻痹症:美国的故事》、《天花和它的流行》。每本教材均由教授精心筛选,根据教学目的,有的要求全文阅读,有的则只要求学生阅读重点章节。
3. 教学环境
研讨课一般为小班教学,多采用可移动桌椅,一般呈U字形摆放便于讨论和面对面交流,教室备有多媒体、网络、电话会议系统设备,以便及时和外界沟通,克服时空限制。
二、研讨课的实施
研讨课的实施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过程。
1. 导入课与自主学习
导入课是研讨课的第一堂课,主要包括师生相互认识,课程介绍与学习任务分配等内容。在美国一般的课程在这个环节都是学生作自我介绍,在“瘟疫与政治”课程中,教授却将每个学生一一介绍给他人,可见教授在课前对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已经相当了解。课程介绍后即分配任务,将指定的10本教材和参考书分配给每个学生,其中《瘟疫与政治》、《老鼠,虱子和历史》要求所有的学生阅读全文;《新型合并症:即将到来的全球瘟疫》、《辜负信任:全球公共卫生的倒塌》要求所有的学生阅读其中指定的4章,其他6本则每两个学生合作阅读其中一本中的指定的章节。作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阅读自己承担部分的内容,撰写读书报告,然后在课堂向大家报告,并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每个学生虽然只承担部分内容,但是如果不通读所有的书和章节,并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是难以在讨论课上做出有意义的发言的。这对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接下来的7周时间都是学生阅读资料,撰写报告,准备发言的时间。这期间教授会每周轮流安排和每个学生面谈的时间,了解学习进展,共同讨论和解答学生的疑难,学生也常常主动和教授预约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2. 教授报告
在学生自主学习3周对课程有一定了解后,教授做了《公共卫生服务的背景和针对瘟疫蔓延的卫生政策史》报告。报告的内容十分详尽和丰富,对美国近现代公共卫生和与之相伴的瘟疫流行及政策应对的起源、发展、现状等面临的问题一一进行了梳理与归纳。
在报告1918—1919年全球流行的西班牙流感时,教授邀请他102岁的母亲通过电话语音系统给学生讲述了她在大流感中的亲身经历,老太太虽然年事已高却耳聪目明,记忆和表达俱佳,她详细地讲述了大流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听起来犹如历史重现,在座的学生无不动容,纷纷通过电话系统提问交流。
在第5周,教授邀请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会全球卫生研究所所长凯利博士做了《传染病和全球安全:新兴传染病成为跨国的安全问题》的报告。由于凯利博士工作地和学院隔着几个州相距甚远,报告是通过电话语音系统和多媒体系统进行。报告之前教授首先对凯利博士进行了介绍,然后每个学生都通过电话系统进行自我介绍,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凯利博士在介绍全球卫生研究所发展的历史、结构和工作目标后,详细介绍了主要新兴传染病在全球的流行以及应对策略和措施。让学生了解到现实的研究机构是怎样介入瘟疫的流行中并发挥作用的。凯利博士的演讲虽然相隔两地,却图文并茂,电话会议配上精心制作的PPT,犹如身历其境。报告之后是提问和讨论。教授也参加提问和讨论,有时他提问,有时也和凯利博士一同答疑。虽然报告者未到场,但学生随时可以通过语音系统和其交流,克服了时空距离,提高了效率。 两个报告均脉络清晰,回顾历史,述评现实,面向未来,内容详实丰富,形式灵活生动。不仅为学生厘清了整个课程的脉络,而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报告提供了范例。
3. 学生报告
学生报告与主持讨论是研讨课的重要内容。学生报告的电子文档需提前发送给教授和所有参加课程的同学。报告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指定的自主学习内容进行报告,约1小时左右;第二部分是报告者主持的讨论,由报告者或参加讨论的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学生报告均围绕一个主题,如在“瘟疫与政策”课程中的主题分别为“霍乱流行”、“大流感”、“艾滋病”、“小儿麻痹症”、“天花”。学生报告的内容也不仅限于指定阅读的书目而是围绕主题广泛收集资料,深入学习思考,形成PPT在课堂报告中与大家分享。学生报告时,教授也和其他同学一起倾听,共同参加讨论。
研讨课中,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做报告,组织讨论外,还要写读书报告和综合报告。教授在课前给出怎样写读书报告的详细介绍和评分标准,包括带着哪些问题去阅读,读书报告的结构,各部分应包括的内容、篇幅等。读书报告的评分标准为对阅读内容的了解、对阅读内容的批判与反思、广度与深度和写作质量4个方面各占25%。综合报告则要求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内容,撰写一篇瘟疫/传染病应对的分析报告。综合报告的评价标准为:研究质量、对瘟疫/传染病流行前后环境的描述、对问题的分析、理论支持、应对政策分析、写作质量和整体评价7个方面各占一定的比例。
三、研讨课的特点与启示
1. 精心准备严格要求
无论是教授,客座演讲者还是学生报告均经过精心准备,内容丰富详实,图文并茂。每个学生必须研读指定的教材或阅读材料,撰写不少于10页的读书报告并且在指定的时间前将电子文稿发到教授的信箱里。每个学生均要求在研讨课上就读书报告的内容做不少于1小时报告,并要求有幻灯片和讲义。同时,课程定位于研讨课而不是讲座课,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程结束前要求每个学生提供一篇至少20页的如何应对现代瘟疫/流行病的综合报告,具体的题目需经过教授的同意。课程总成绩低于70分则不能获得学分。
2. 目标明确内容丰富
研讨课的目标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即为把学生培养成公共卫生领域的领导者,思考者和教师做准备。通过学习,从政治和科学的角度认识国内外公共卫生灾害和传染病的流行;理解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使命及其发展;在理解公共卫生管理和实践中发展公共卫生专业技能;在解决公共卫生灾害和传染病流行问题的案例学习中训练批判性思维。课程目标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瘟疫与政治”课程虽然只有3学分,内容却十分丰富而深入。包括美国公共卫生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传染病:霍乱、鼠疫、流感、小儿麻痹、天花、新兴传染病艾滋病等,以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全球安全。
3. 广泛阅读批判思考
研讨课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占总的学习时间的一半左右,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系统了解和认识主要是从丰富的阅读中获取的。学生的报告必须在阅读大量相关问题资料的基础上行程。除了教师指明需要阅读的主要文献外,学生还必须积极扩展自己的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理论视野。课程十分强调批判性思考,包括在阅读、陈述、讨论、报告时,都对批判性思考提出了要求。
4.课堂氛围和谐学生参与深入
教授有意识地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有一次课程安排在周末,教授夫人送来披萨、水果、咖啡、饮料作为午餐。课程即将结束时,同学自发组织了聚餐,没想到教授也驾车前来和大家共享AA制晚餐。在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将课堂的时间、空间充分留给学生,克服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不是把学生仅仅看作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教室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站在台上的可以是传道授业的教师,亦可以是自主、积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大家的推动下,那些不大喜欢发言的学生也受到鼓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每个阶段,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尊重。
总之,好的研讨课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会产生更大的学习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光礼. 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发达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66-77.
[2] 周静娴. 习明纳:斯坦福新生的最爱——习明纳在斯坦福的改革之路[J]. 教育研究,2007(2):54-55.
[3] 钟启泉,张华. 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资助项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中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项目]
[责任编辑: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