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除设立收藏作品展之外,令人关注的是年会特别安排的主题论坛。来自中国内地、港澳台及东南亚的重要当代艺术藏家以及批评家出席了年会主题论坛。私人收藏当代艺术的现状、未来与价值,如何发展当代艺术收藏的社会网络,当代艺术如何发展其公共性等问题在论坛上得到讨论。
近日,“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在成都举办。本次年会同期举行的“收藏家藏品邀请展”,展出来自25位中国内地,港澳台,及东南亚的23位重要艺术收藏家的25幅中国当代艺术经典作品,涉及油画、装置、影像、图片等艺术种类,其中包括何多苓的《失乐园》、周春芽的《太湖石》、杨福东的《国际饭店》等,据透露,此次展览作品价值不菲,藏品投保保额达到了4个亿。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2009年9月由收藏家李冰、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喆发起,“首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暨收藏家藏品邀请展”分别在宋庄和静园艺术馆举办,此后计划是在不同的城市每年举办一次。两位发起人试图通过举办收藏家年会而建立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市场规范,集艺术家、收藏家、艺术批评家等多方之力,探讨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价值标准,其一可以为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作品树立价值的标杆,其二也能引起社会更广泛的重视、拉近艺术同民众之间的距离。本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除设立收藏作品展之外,令人关注的是年会特别安排的主题论坛,论坛共分为两场主题演讲“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在当代艺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和“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价值标准与发展方向”、两场圆桌会议“收藏回到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立场和策略”和“国际的协作——在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进程中的藏家角色”以及三场专题论坛“崛起的现实——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现状与问题”、“收藏的力量——推动私人艺术收藏的公共性”、“有机的体系——发展私人艺术收藏的社会网络”。
私人收藏当代艺术的现状、未来与价值
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的演讲嘉宾包括: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陈喆,李川,北京和静园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收藏家李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栗宪庭、吕澎,艺术家周春芽、叶永青,美国佩斯画廊中方代表冷林。
首届年会主席栗宪庭为中国当代艺术藏家年会贡献不少,他在本次年会的发言中先重申了首届年会的期望:第一是中国需要收藏自己的艺术作品,避免流失;其次,建立收藏的价值准则;最后,通过民间力量建立美术馆,公诸于社会,共同打造一个文化事业。在民间收藏的价值和方法上,他指出民间收藏可以补充国家对当代艺术收藏缺失,丰富当代艺术收藏的多元性:“民间收藏的自主性和多元性,这会弥补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局限和官方审查体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中国艺术价值偏差和单~的国家情势。……民间收藏的自主性,就是强调艺术价值系统的独立性,既不拒绝全球艺术的普世价值。同时强调艺术的地域文化特性;既不受意识形态的干扰,又强调与人的日常生活乃至政治生存感觉相关联。同时自主性,也是强调收藏家及其艺术伙伴个人在学术和爱好上的合理性,不同的藏家由于经历、学识以及他们认同艺术伙伴的差别,一定会出现有个性的艺术品收藏线索,这种差别和个性会避免收藏上的一窝蜂现象,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别,这种差别的存在,同时也是艺术品收藏多元化的前提。”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负责人赵力讨论了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私人收藏当代艺术的状况,他认为:“由于中国正处于个人财富加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尤其是中国的高净值财富人群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带动了向艺术品收藏的转向。然而中国的私人收藏,由于缺乏家族传承的渠道,因此从艺术品市场中购买就变成了主要途径。随着近年来的发展,中国国内私人收藏的购买力对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力也越加明显。与艺术收藏相比,现阶段的中国艺术消费扩张得很快,但仍同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进入21世纪,艺术投资逐渐成为了社会性话题。从中国艺术品市场来看,艺术投资的理念已经从意识启蒙逐渐成为了某种共识与行为实践。现阶段中国国内的艺术投资,在给予艺术品市场更多流动性资金的同时,也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行情的不稳定或过度波动。即便如此,在2009年的北京、上海两地,财富人群选择艺术品投资的比例为18.3%,排序仅在房地产、股票之后,可以看到艺术投资在国内投资人群中的上升趋势。”
私人藏品与社会网络
从此次出席年会的藏家名单上可以看到,年会是一场收藏界的“嘉年华”,嘉宾包括收藏了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的印尼余德耀美术馆馆长、收藏家余德耀,台湾中华文物学会会长王定乾,上海龙美术馆创办人、收藏家王薇,长沙谭国斌美术馆馆长、收藏家谭国斌,香港收藏家刘祖贵,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北京收藏家乔志兵,新加坡收藏家Susanna Yang等。在年会论坛上,私人藏品如何进入公共视野、如何发展私人收藏的社会网络为本次年会中藏家和当代艺术从业人员的又一热点话题。
收藏家余德耀在发言中提出了他收藏的两点理念:传统的积累和未来的发展,这与吕澎所说的收藏“艺术史”判断标准异曲同工。除了对有历史价值的作品进行收藏,余德耀在年轻艺术家的实验性作品上也着力不少。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收藏”只是一个开始,收藏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带动整个社会的收藏风气,因此,余德耀对于下一步的规划是考虑如何将自己的收藏展示给公众。据介绍,他正在上海筹建的私人美术馆将会是一个艺术主题公园性质的美术馆,有艺术酒店,公共艺术作品以及一些国际艺术项目、建筑群等的展示。在收藏理念上,与会的艺术史家吕澎和余德耀有着共同的认识:第一是收藏历史的、积淀性的作品,其次是收藏年轻艺术家、实验艺术家的作品,以续写历史。
来自台湾中华文物学会的会长王定乾分享了台湾艺术的发展经验。王定乾认为有两个因素对艺术收藏影响很大:一是批评家的正义感,他认为批评家应该对作品的评价再犀利一些,以免影响收藏家的判断;二是媒体对艺术的推动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在为艺术推波助澜的同时也有一些信息误导了藏家对艺术的认识。
批评家冷林指出现在中国艺术界对艺术的认识是以拍卖为主导的,而批评制约系统缺失,收藏标准无从建立,分析艺术市场的规划和收藏品位的提高就受到制约,艺术生态发展很不均衡。现在的中国艺术环境同美国六七十年代很像,收藏市场刚刚开始,不管在创作、市场还是价格方面收藏家规模还比较狭小,未来有无限遐想空间。但目前亚洲对当代艺术的收藏情绪确实是非常高涨的,发展非常迅速,未来或许会有上千个私人会所转变为美术馆,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是独有的中国特色。冷林也强调了收藏要建立自主意识,创作是自由的,收藏也应该是自由的。
近日,“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在成都举办。本次年会同期举行的“收藏家藏品邀请展”,展出来自25位中国内地,港澳台,及东南亚的23位重要艺术收藏家的25幅中国当代艺术经典作品,涉及油画、装置、影像、图片等艺术种类,其中包括何多苓的《失乐园》、周春芽的《太湖石》、杨福东的《国际饭店》等,据透露,此次展览作品价值不菲,藏品投保保额达到了4个亿。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2009年9月由收藏家李冰、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喆发起,“首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暨收藏家藏品邀请展”分别在宋庄和静园艺术馆举办,此后计划是在不同的城市每年举办一次。两位发起人试图通过举办收藏家年会而建立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市场规范,集艺术家、收藏家、艺术批评家等多方之力,探讨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价值标准,其一可以为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作品树立价值的标杆,其二也能引起社会更广泛的重视、拉近艺术同民众之间的距离。本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除设立收藏作品展之外,令人关注的是年会特别安排的主题论坛,论坛共分为两场主题演讲“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在当代艺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和“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价值标准与发展方向”、两场圆桌会议“收藏回到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立场和策略”和“国际的协作——在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进程中的藏家角色”以及三场专题论坛“崛起的现实——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现状与问题”、“收藏的力量——推动私人艺术收藏的公共性”、“有机的体系——发展私人艺术收藏的社会网络”。
私人收藏当代艺术的现状、未来与价值
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的演讲嘉宾包括: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陈喆,李川,北京和静园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收藏家李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栗宪庭、吕澎,艺术家周春芽、叶永青,美国佩斯画廊中方代表冷林。
首届年会主席栗宪庭为中国当代艺术藏家年会贡献不少,他在本次年会的发言中先重申了首届年会的期望:第一是中国需要收藏自己的艺术作品,避免流失;其次,建立收藏的价值准则;最后,通过民间力量建立美术馆,公诸于社会,共同打造一个文化事业。在民间收藏的价值和方法上,他指出民间收藏可以补充国家对当代艺术收藏缺失,丰富当代艺术收藏的多元性:“民间收藏的自主性和多元性,这会弥补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局限和官方审查体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中国艺术价值偏差和单~的国家情势。……民间收藏的自主性,就是强调艺术价值系统的独立性,既不拒绝全球艺术的普世价值。同时强调艺术的地域文化特性;既不受意识形态的干扰,又强调与人的日常生活乃至政治生存感觉相关联。同时自主性,也是强调收藏家及其艺术伙伴个人在学术和爱好上的合理性,不同的藏家由于经历、学识以及他们认同艺术伙伴的差别,一定会出现有个性的艺术品收藏线索,这种差别和个性会避免收藏上的一窝蜂现象,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别,这种差别的存在,同时也是艺术品收藏多元化的前提。”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负责人赵力讨论了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私人收藏当代艺术的状况,他认为:“由于中国正处于个人财富加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尤其是中国的高净值财富人群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带动了向艺术品收藏的转向。然而中国的私人收藏,由于缺乏家族传承的渠道,因此从艺术品市场中购买就变成了主要途径。随着近年来的发展,中国国内私人收藏的购买力对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力也越加明显。与艺术收藏相比,现阶段的中国艺术消费扩张得很快,但仍同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进入21世纪,艺术投资逐渐成为了社会性话题。从中国艺术品市场来看,艺术投资的理念已经从意识启蒙逐渐成为了某种共识与行为实践。现阶段中国国内的艺术投资,在给予艺术品市场更多流动性资金的同时,也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行情的不稳定或过度波动。即便如此,在2009年的北京、上海两地,财富人群选择艺术品投资的比例为18.3%,排序仅在房地产、股票之后,可以看到艺术投资在国内投资人群中的上升趋势。”
私人藏品与社会网络
从此次出席年会的藏家名单上可以看到,年会是一场收藏界的“嘉年华”,嘉宾包括收藏了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的印尼余德耀美术馆馆长、收藏家余德耀,台湾中华文物学会会长王定乾,上海龙美术馆创办人、收藏家王薇,长沙谭国斌美术馆馆长、收藏家谭国斌,香港收藏家刘祖贵,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北京收藏家乔志兵,新加坡收藏家Susanna Yang等。在年会论坛上,私人藏品如何进入公共视野、如何发展私人收藏的社会网络为本次年会中藏家和当代艺术从业人员的又一热点话题。
收藏家余德耀在发言中提出了他收藏的两点理念:传统的积累和未来的发展,这与吕澎所说的收藏“艺术史”判断标准异曲同工。除了对有历史价值的作品进行收藏,余德耀在年轻艺术家的实验性作品上也着力不少。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收藏”只是一个开始,收藏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带动整个社会的收藏风气,因此,余德耀对于下一步的规划是考虑如何将自己的收藏展示给公众。据介绍,他正在上海筹建的私人美术馆将会是一个艺术主题公园性质的美术馆,有艺术酒店,公共艺术作品以及一些国际艺术项目、建筑群等的展示。在收藏理念上,与会的艺术史家吕澎和余德耀有着共同的认识:第一是收藏历史的、积淀性的作品,其次是收藏年轻艺术家、实验艺术家的作品,以续写历史。
来自台湾中华文物学会的会长王定乾分享了台湾艺术的发展经验。王定乾认为有两个因素对艺术收藏影响很大:一是批评家的正义感,他认为批评家应该对作品的评价再犀利一些,以免影响收藏家的判断;二是媒体对艺术的推动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在为艺术推波助澜的同时也有一些信息误导了藏家对艺术的认识。
批评家冷林指出现在中国艺术界对艺术的认识是以拍卖为主导的,而批评制约系统缺失,收藏标准无从建立,分析艺术市场的规划和收藏品位的提高就受到制约,艺术生态发展很不均衡。现在的中国艺术环境同美国六七十年代很像,收藏市场刚刚开始,不管在创作、市场还是价格方面收藏家规模还比较狭小,未来有无限遐想空间。但目前亚洲对当代艺术的收藏情绪确实是非常高涨的,发展非常迅速,未来或许会有上千个私人会所转变为美术馆,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是独有的中国特色。冷林也强调了收藏要建立自主意识,创作是自由的,收藏也应该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