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探究起始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就更能促进学生深入有效的学习。本文就学生“提问”能力欠缺的现状,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在观察现象中引导、引导学生勤思考,多联想方面,探讨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 问题意识 探究性学习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生物课程改革的成败,但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习惯了这中接受式的学习。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力和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薄弱,大多数学生是没有问题可问,造成学生“提问”能力欠缺的局面。这更不符合当前“培养创新性人才,创建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为此,就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浅谈一些策略。
一、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然要把思想和精神集中到学习上来,形成一种巨大的学习知识的动力,产生获取科学知识的强烈欲望,专心致志的学习,问题意识油然而生,促进学生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些具体的策略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都要富于变化,不断赋予新意。如果教学形式方法总是那样单调、呆板,易使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也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便是一种空话。教师要充分利用挂图、标本、电教手段、实物观察和实验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传输手段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情境,多媒體教学手段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学习《花的结构》一课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花朵开放的过程,学生们便一下子被屏幕上各种花蕾争相怒放的画面吸引住了,同时提问:“屏幕上的画面显示的是植物的哪一个生理过程?”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是开花。” “那么植物为什么要开花?”、“为什么开了花才会结果?”……一连串的问题从画面上引出,学生边看边思考,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一课的学习中。
其次,在教学中加强学科新旧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完全生疏的内容很难引起兴趣,特别熟悉的内容又容易使人心烦,不再引起兴趣。只有那些与已有知识联系,又能使人获得新知识的内容,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时,先让学生回忆食物链、食物网知识,学生自然会想到捕杀一种动物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等疑问。使学生对此产生很浓厚的兴趣,也萌发了对新知识的“问题意识”。
二、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提问
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师生间保持平等。教师应该时刻把微笑挂在脸上,用鼓励、宽容、仁爱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珍视每一个学生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不应凌驾于课堂与学生之上,唯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的心理负担,提出教师意想不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予以表扬鼓励,对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要取笑,而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对过难过深的问题,也要予以肯定和尊重,帮助学生分析,起到点化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查找答案,尽量解决。如在讲生物特征时提到病毒,有个学生站起来问“计算机病毒是不是生物呢?”。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有的学生窃窃私语“就他乱问”,见此情形,我对大家说:“这个同学问得好,请大家利用刚学过的知识自己判断,并说明理由。”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计算机病毒不是生物”。然后又引导大家提出“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这一问题。实践证明,在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和勇气。
三、在观察现象中,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提出问题
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学,其研究的范畴是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规律,千姿百态的生物所表现的种种现象和规律,给了生物学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好素材。丰富多彩的动植物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联系实际,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现象,让学生认真观察,我们的生物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如:在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照有关的实验中,课上我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准备了蒜苗和蒜黄,并简单介绍二者生长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提出问题。
四、引导学生勤思考,多联想,激发学生去“提问”
思考是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有研究价值问题的一个前提条件,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才能提出新的问题。如我们看到的树叶是绿色的,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树叶总是绿色的吗”“什么因素影响树叶总是绿色的呢?”“为什么树叶在秋天来临时会变黄呢?”等等。
联想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发现万有引力是一种联想思维。由于人们对鸟的飞行的羡慕,联想到人类能否飞行,于是有了飞机的产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眼前事物进行联想与思考。联想越广泛,发现问题也就越深刻。
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开始的几节课,学生还不会提问,更应该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学生把问题想明白透彻,才能据此问题产生更多相关的联想思维,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可以说充足的思考时间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保障。
综上所叙,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塑造创新性人才,创建创新型社会。
【关键词】生物教学 问题意识 探究性学习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生物课程改革的成败,但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习惯了这中接受式的学习。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力和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薄弱,大多数学生是没有问题可问,造成学生“提问”能力欠缺的局面。这更不符合当前“培养创新性人才,创建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为此,就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浅谈一些策略。
一、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然要把思想和精神集中到学习上来,形成一种巨大的学习知识的动力,产生获取科学知识的强烈欲望,专心致志的学习,问题意识油然而生,促进学生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些具体的策略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都要富于变化,不断赋予新意。如果教学形式方法总是那样单调、呆板,易使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也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便是一种空话。教师要充分利用挂图、标本、电教手段、实物观察和实验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传输手段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情境,多媒體教学手段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学习《花的结构》一课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花朵开放的过程,学生们便一下子被屏幕上各种花蕾争相怒放的画面吸引住了,同时提问:“屏幕上的画面显示的是植物的哪一个生理过程?”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是开花。” “那么植物为什么要开花?”、“为什么开了花才会结果?”……一连串的问题从画面上引出,学生边看边思考,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一课的学习中。
其次,在教学中加强学科新旧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完全生疏的内容很难引起兴趣,特别熟悉的内容又容易使人心烦,不再引起兴趣。只有那些与已有知识联系,又能使人获得新知识的内容,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时,先让学生回忆食物链、食物网知识,学生自然会想到捕杀一种动物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等疑问。使学生对此产生很浓厚的兴趣,也萌发了对新知识的“问题意识”。
二、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提问
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师生间保持平等。教师应该时刻把微笑挂在脸上,用鼓励、宽容、仁爱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珍视每一个学生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不应凌驾于课堂与学生之上,唯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的心理负担,提出教师意想不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予以表扬鼓励,对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要取笑,而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对过难过深的问题,也要予以肯定和尊重,帮助学生分析,起到点化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查找答案,尽量解决。如在讲生物特征时提到病毒,有个学生站起来问“计算机病毒是不是生物呢?”。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有的学生窃窃私语“就他乱问”,见此情形,我对大家说:“这个同学问得好,请大家利用刚学过的知识自己判断,并说明理由。”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计算机病毒不是生物”。然后又引导大家提出“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这一问题。实践证明,在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和勇气。
三、在观察现象中,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提出问题
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学,其研究的范畴是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规律,千姿百态的生物所表现的种种现象和规律,给了生物学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好素材。丰富多彩的动植物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联系实际,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现象,让学生认真观察,我们的生物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如:在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照有关的实验中,课上我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准备了蒜苗和蒜黄,并简单介绍二者生长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提出问题。
四、引导学生勤思考,多联想,激发学生去“提问”
思考是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有研究价值问题的一个前提条件,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才能提出新的问题。如我们看到的树叶是绿色的,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树叶总是绿色的吗”“什么因素影响树叶总是绿色的呢?”“为什么树叶在秋天来临时会变黄呢?”等等。
联想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发现万有引力是一种联想思维。由于人们对鸟的飞行的羡慕,联想到人类能否飞行,于是有了飞机的产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眼前事物进行联想与思考。联想越广泛,发现问题也就越深刻。
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开始的几节课,学生还不会提问,更应该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学生把问题想明白透彻,才能据此问题产生更多相关的联想思维,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可以说充足的思考时间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保障。
综上所叙,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塑造创新性人才,创建创新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