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定格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诗人的讲述中,诗歌与摄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诗歌完整了他们的人生,而摄影则以另一种更为迅速、更为直接的姿态,把他们在文字里无法言说的场景一一展现。
  2012年10月,诗人北岛的首个摄影展《零镜》分别在香港当代美术馆北京馆、广州分馆展出。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在大众印象里停留于文学光景中的诗人,居然也在用光、影、线条和片段,记录着这个变异的世界。数十年间,北岛游走海外。在伴随诗歌流浪的过程中,他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与他的诗歌一样,北岛不喜欢阳光明媚的一面,即便在摄影中,呈现出来的也总是“阴影”,是“与光明对立”的所在。
  带北岛入门的,是凭着诗集《嚎叫》引起争议继而进入公众视野的美国诗人艾伦·金斯堡。众所周知,这位诗人的另一个身份是一位摄影师。除去担任大学教授的薪水占掉他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版税和朗诵费占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全都来自他的摄影作品。北岛在《蓝房子》一书中讲述过自己和金斯堡一起在首尔参加诗人大会的场景:“他拿着微型照相机,像个间谍到处偷拍。一会儿对着路人的脚步,一会儿对着树梢的乌鸦,一会儿对着小贩做广告的黏满蟑螂的胶纸。”
  金斯堡在照片中记录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片段,更多的是自己和身旁的朋友所经历的诗意人生—在曼哈顿第7大街上散步时的尖叫着做出鬼脸的杰克·凯鲁亚克,蜷缩在巴黎公寓阁楼间的格利高里·柯索,坐在沙发上忧郁的威廉·巴勒斯要追溯、了解垮掉派曾经的生活切片,金斯堡的摄影作品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在今天看来,他的摄影作品实际上是记录了各种面孔背后的整整一个时代。
  在中国,最以摄影功力闻名的诗人,当属于坚。他甚至在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凭借自己的摄影作品获得奖项。于坚的摄影史长达三十年,而论及摄影的开端,他总是归结于自己的耳疾。于坚听力不好,因此总是通过眼睛与世界建立关系。用他的话说,“是靠眼睛,以物观物。”
  于坚的诗歌大多从生活中拾得,是现实世界与众生百态的总和。他的镜头总是对准生活的日常:理发、散步、玩牌、眺望每一个被大众熟视无睹的平凡动作,在按下快门的瞬间,被于坚赋予了某种带有哲学思考的意义,然后组成了他眼中的世界。这与他诗歌的主旨如出一辙。对于坚来说,无所谓一蹴而就的写作。他的每一首诗都写得极其耗神,且要经过多次修改。他曾经说过,“我的每次写作都是一次痛苦迷狂的生殖。”有人说于坚的摄影便是他凝固了的诗。但他的摄影并未重复这种写作过程中的“痛苦迷狂”。对他而言,摄影更是一场游戏。他可以自由地放逐自己的意志,而放手让生活来告诉自己,下一个要拍摄的是什么。这种捕捉无意识瞬间的过程,让他得到了最大的乐趣。
  像北岛、于坚一样,对摄影情有独钟的中国诗人大有人在—默默、廖伟棠、翟永明、李笠、蔡天新、王寅他们之中,有人以摄影作为谋生手段,以供养自己带不来功利的诗歌创作;也有人在摄影中延续诗歌中的惊世骇俗,用独特的视觉艺术表达自己;还有的人,影像与文字风格迥异,摄影成为了挖掘自己另一面的工具但同样的一点是,他们的摄影与诗歌如同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密不可分。那么,他们为什么选择摄影作为自己和世界交流的另一种方式?摄影对他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他们会把诗定格,然后用作品来回答。
其他文献
舞台大文豪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无疑是一部传世经典,而在世界音乐剧史上,这部音乐剧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音乐剧诞生于1998年,开始是法语版,首演于法国,之后在法语系国家和地区连演一百多场,获得巨大成功。两年后开始重新制作英语版,在拉斯维加斯连演半年,之后又进军伦敦西区并长期驻扎,可以说是法国音乐剧的一次逆袭。这次来到中国巡演的,就是在全球拥有强大口碑的英语版。  很多人和我有一样的顾虑,英语版法国
期刊
『终于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让你打开固有思维、知见,全身心地投入生命本质,去探索契合自己的本性。』  悟义 本名汪璐。长江商学院EMBA,玄奘之路公益机构成员。出版过几本相关修行的书。  登门拜访悟义,甫进门,一股茶香迎面飘来。悟义领着两个弟子,笑迎访客。屋中墙上挂有不少的写意书画,茶几上备齐茶具。悟义沏着茶,说,我的故事要从一个大胖子开始说起。  这位160斤的女子,名为汪璐。她从
期刊
从凭借小聪明迅速发达的小摊贩,到叱咤风云的房地产商,到慈善大家爱国华侨政协委员,再到今天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扶持人,许健康的人生可谓文武双全。今天,这位急流勇退的华裔企业家,其所作所为看似高调执着,其实是对自我根源的回归和致敬。  2012年11月10日下午,西装笔挺的许健康在上海展览中心,出席由自己筹备的书画展,门口红地毯铺设挺括,劳斯莱斯私家车停在一边。画展展出了包括陈佩秋、李小可在内的十多位中国
期刊
舒勇的每一件作品问世都能引来一场鲜花与口水的恶战。势不两立的背后,当事人舒勇说,其实我一直都在妥协,没有妥协哪里有我和我的艺术。  “我对末日的感觉很深。”舒勇说。2012年12月21日,舒勇意犹未尽地体会着玛雅人留下的末日传说。前一天,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结束了“舒勇和他的社会—舒勇个人作品展”第一回“中国神话”个展。整个保利大厦的六层和十层,全是舒勇的作品。六层是水墨画作,十层是油画和雕塑,材料
期刊
看Fabian Oefner的摄影作品,有种超现实感觉。他的作品更像一种手工艺术品。本刊联系上远在瑞士的他,请他讲讲他的创作故事。  我大多数作品的灵感来自自然本身。它们中的大多数与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有关,比如《磁力水色》(Millefiori)系列里的磁性或《舞动色彩》(Dancing Colors)系列里的声波。我的目标是以一种看不见的、诗意的方式展示这些现象,邀请观众停下一会儿,想一想围绕在
期刊
阅读木心逝世已经一年,但关于他的讨论却一直没有结束。人们一次次重复念出他笔下的诗句,品着当中的况味,才惊觉自己曾经是如何遗忘了一位本该获得更多注目和肯定的文学大师。若不是弟子陈丹青的推崇,兴许中国的文学爱好者会彻底与这位身兼诗人、文学家、画家于一身的大师擦肩而过。值得庆幸的是,在他离世前几年,中国终于留下了木心的文字足迹。而在木心离去一年后,陈丹青则将自己二十多年前在纽约听木心讲世界文学史的五本讲
期刊
经纪人的效率和自身的认知,会直接映现到艺人的身上。在艺人背后,除了我们的努力,他的为人处事、艺德如果有一点偏差,我们即使再怎么扶,也扶不过来。  七八年前,我本来是做艺人宣传和统筹,后来才转做经纪人。人要不断地发掘自己,就像我们发掘艺人一样。  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经纪人主导艺人的整体定位、造型、演艺等很多方面。比如韩国的经纪人就是全面负责,给艺人定位包装,宣传推广,安排日程,确定演艺项目等等。但在国
期刊
电影看《爱》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其他一些老人电影。像近年的《诗》和《桃姐》,再不然就是更早的《金色池塘》和《野草莓》。与这些文艺佳作不同,《爱》并没有像树枝开杈那样,用举一反三的方式,把老人问题转移到家庭儿女或社会阶层等问题上去。它就是非常单纯地说了一个关于一对老人如何在风烛残年守住彼此爱情的故事,格局见小,但冲击很大。两位高龄演员奉献了真挚细腻、充满感染力的表演,配合默契。  事实上,如若不是在现
期刊
艺展与奥赛美术馆和卢浮宫齐名的另一处法国巴黎著名博物馆—蓬皮杜中心,近日将其中的法国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所藏的超过100组珍品,运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展览。展览主题“超越超现实”,是对当代艺术史中最具影响力的超现实主义的致敬,也是对这种流派的发展趋势进行思考与探讨。“超现实主义崇尚表象的世界,艺术家们将它作为进入当代艺术大门的钥匙。”展览中方协调人龚彦这么理解。  蓬皮杜中心由时任
期刊
陈燮君仿佛是一个生活在书堆里的人。  九万多册的藏书,让他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爱书狂人。  而掉入书堆,对他而言,则是再好不过的归宿。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陈燮君到同学家玩。一个小书架上头零散摆着的二十多本书吸引了他。他对着那个书架注目许久,羡慕不已。  那时,他家里有六个弟兄姊妹,家中条件并不宽裕,但父母亲还是鼓励他多读书。由于学习优异,因此,每当有喜讯从学校传来,母亲便拿出五毛钱给陈燮君买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