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块东汉《巡行丝路》画像石的问世,改写了史学家厘定的“两汉”陆上北方丝路(北线、南线)起止长安、洛阳的历史。南阳汉画馆珍藏近3000块汉画像石,此石罕觏。余初探这块南阳东汉画像石《巡行丝路》,恳请方家,法眼哂正。
众所周知,“两汉”陆上北方“丝绸之路”穿越2000年时空,横贯亚欧15国,全长8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达4400多公里,促成了亚、欧、非,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往来,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图1)《巡行丝路》汉画像石长328厘米,宽40厘米,厚25厘米。画面左端略窄,为29厘米,向右渐宽至33厘米,画面长280厘米。桁梁石,石质为南阳蒲山石灰石,四周边框刻三角形纹、绳线纹。全卷画面九组,刻马匹23、乘骑者20人、乘车1人、驶车1人,合计22人。由骑士、随从和一辆行进中的无辐条实木轮大使车组成,生动再现了汉朝出塞部队驱逐敌人、“凿空”西域的历史画卷。著名西域文化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丝绸之路研究专家杨镰命名这块汉画像石《巡行丝路》。
30多年来,正是这位执著的“西行者”一路跋涉找回那份失落在荒漠里的文明。呜呼哀哉!不幸的是今年3月31日,因车祸离开了我们。
解读:图释《巡行丝路》画像石
鉴赏九组画面,有七组骑士,自左至右,分成两派。从着装看,前四组11人,穿胡服、戴尖帽为胡人;后五组11人,着汉装、戴武弁大冠为汉人。图左前四组一派胡人:第一组2人、后三组每组为3人。在胡人中,塞路的一组3名为弓箭兵。从第五组向右为汉人派,在11位汉人中,执兵器者一组3人,弓箭兵两组各2人。再看前三组乘骑者,深目高鼻,头戴护耳尖顶高帽,后一组骑士箭兵,正回首转身张弓射箭,欲驱阻断通道上的对手。而汉人在前一组拥盾扏殳骑引导下,车骑挺进。鉴赏画面,耐人寻味的是:双方都是文职人员为多数,面西的汉代设计者,是想告诉我们:对抗是次要的,交流是主要的;战争是次要的,和平是主要的;敌对是次要的,友好是主要的。考古探险家杨镰撰《丝绸之路史二题》:“前四组人物应是丝路早期占领的塞种人,即《汉书》中屡屡提及的‘塞人’。”他们是马背民族,骁勇善战。汉代之前,塞人遍布新疆、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建立了很多国家。
塞种人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原是住在中国新疆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其中一支以头戴尖帽为特征,称作“尖帽塞人”,被认为是现今哈萨克族的先祖之一。《汉书·张骞传》载:“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他。”约在汉文帝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前后,塞种人受大月氏人的驱赶,向南迁徙,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次大陆,消灭了几个希腊人王朝,在新疆罗布泊西部楼兰建立了王国。(图2)汉代石刻,为塞种人头戴双护耳尖帽形象。《汉书·西域传》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户1570,口44100。”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珠宝,最早都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楼兰国臣服了汉朝,年年岁岁进贡来朝,后来几降几反,成为汉朝的心腹之患。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图3)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战国(约公元前500年)青铜武士像,通高40厘米,与汉画像石描绘的服饰相类。武士像深目高鼻,头戴高高的尖帽,赤裸上身,显示出健壮的体魄。他跪蹲于地上,呈双手握兵器状,似在蕴蓄待发,准备投入战斗。
画像中心为持续行进之中的汉朝出塞部队。居中绘一辆无辐条实木车轮的三驾华盖大使车,驭手跽坐驶驾;大使车前由三乘骑士执兵器作前卫,车上居中者即乘车立者,应是一位高级官吏。据画像石收藏者、南阳国风汉画研究学者袁祖雨先生研究(宋)范晔《后汉书·舆服志》记载考证,无辐条实木车轮的乘车立者,品秩应是“公、卿、中二千石、三千石”的政府要员,他的出行是事关国家朝廷的重大公务活动,非私人游玩田猎性的车骑出行。而大使车后的两位乘骑者,应为随从官吏;最后两组由四名弓箭兵,随尾断后。在这支汉朝部队中有文官、武官。《巡行丝路》的汉人出塞,突破塞人的阻挠,秩序井然前行。杨镰先生说:“乘骑中既有蒙古马,亦有汗血马。而健壮战马的形象,完全符合史学家关于《丝绸之路》战马的描述。”汗血马头小、颈粗,背厚臀圆,四肢粗壮,骨肉匀停(图4)。而画像石上雕刻的马匹,前胸与臀部匀称分布有斑点,可认定是汉朝天子苦寻的汗血天马。
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小高潮,是在画像右边倒数第二组烘托而起:二勇士正回首侧身执弓劲射。所持的弓箭弓形平、形制小与塞人明显不同。那勇士所阻击的目标是一只跃起前扑的新疆虎,血口猛张,极为生动。在南阳画像石中有许多虎的形象,唯此虎曰“新疆虎”,亦称“罗布泊虎”。(图5)新疆虎是一个已经绝迹的老虎种群。尽管里海虎(即波斯虎)与新疆虎长相差距很大,但在灭绝前的活动范围概括新疆。国际学术界一般将新疆虎视为“里海虎”的异名,而不是另一个亚种。画像石上的新疆虎体形瘦小,生殖器硕大,尾巴蜿蜒上翘,应是新疆虎的形象。(图6)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的古代生殖崇拜岩画上,出现人、虎性器勃举的形象。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我的探险生涯》中写道:“新疆虎像伏尔加河的狼一样多”,为使小虎成活,有时母虎会吃掉一两只自己生的虎崽。2010年3月,杨镰先生等在沙雅访问时,当年健在的维吾尔族老人说:“那时不知道从哪儿来很多蚂蚁,老虎生虎崽时,成群的蚂蚁爬到母虎鼻子上咬,母虎急了,就把小虎咬死了,最后虎崽就被蚂蚁吃了。”1979年在印度召开的保护老虎的国际会议上宣布,作为里海虎分支的新疆虎已于1916年灭绝。
探索:旁证《巡行丝路》画像石
这辆无对称辐条全实心车轮的马车,是大家的聚焦点。因为它是反映汉代行驶在西域古道上的马车,而弗是行驶在南阳的古官道上。在中原大地,考古发掘出土的商周、秦汉马车很多,但车轮都有辐条。南阳汉画馆现藏数千块汉画像石,寻不见无辐条实木车轮的画面。仅可旁证的是南阳市农机局刘东阳的汉画像石藏品“车骑出行”,也是无辐条实木车轮。(图7)杨镰先生说:无车辐车轮起源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至西域。在西域游牧民族中,主要是塞人使用无车辐车轮。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899—1902年中亚科学考察报告》第二卷《罗布泊探秘》:“我在楼兰古城没有找到这个‘中国西部第一辆马车’,但与其共存的木构件仍然在,比如那个柱础。”《斯文·赫定探险记》:这是1901年1月,美国气象家亨廷顿拍摄的楼兰古城。(图8)驼夫扶着大木轮,使我们有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参照,驼夫站的位置高一些,他身高应在1.7米上下,这样木车轮直径就不会小于1.4米,真是“高车”。请注意,这个巨大的木制车轮还连着一截车轴。那个气派非凡的木轮车,很有可能就是汉朝中央政府驻节楼兰城西域长史的专车。春秋末年的《考工记》中对造车的工具、规尺、车轮平面、悬线辐条、车毂粗细、大小、长短、车轴材料、构造名称、部件制作、车辆用途以及车辕、车衡、车轭(驭马器具)、车舆(车厢)等技术问题分别叙述详尽。“斯文·赫定在发现的楼兰古城里发现了一个直径超过1.3米的实木圆盘,这辆独轮车曾被誉为‘西域第一车’。南阳与楼兰古城相隔4000公里,让我奇怪的是在画像石上重现了‘西域第一车’!这么和谐的历史画卷,是编都编不出的戏剧性故事。”杨镰教授感叹道。
稽《汉书·西域传》:“康居(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因乘高车得名。”康居国“去长安12000里”,跟当时的大月氏属于同种,在汉朝初年国势颇盛,拥有现在新疆北境以及中亚部分地区。唐杜佑《通典》:“大月氏国人乘四轮,或四牛六牛八牛挽之,在车大小而已。”本来两个轮子的车转动最方便,四个轮子只适于直线走,只有无对称辐条全实心车轮高车,在大草原里最耐久适用。说明古代欧亚通道,用两轮大车在这里通行。历史最早的丝绸之路,就是由康居高车之类的游牧民族开辟的。据汉代礼仪记载“乘车者乘于高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可认为这是一辆汉代二千石以上高级官吏出使所乘的大轿车。而无对称辐条全实心车轮马车罕见,或许是汉使凿空出塞行车草原丝路,借鉴了康居国的造车技术而特制的高车。
自中国古代商人开辟“古丝绸之路”后,《后汉书》载:楼兰王国“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而罗布泊西岸的楼兰王国是“水大波深必汛”,世居罗布泊的罗布人则是“皆水居打鱼自活”,可见当时罗布荒原是何等的草长莺飞、水美鱼肥!大家知道,当时的楼兰古城,已是丝绸之路上“七里十万家”的重镇,担负着东西方往来的各国使团商队的接待、粮食、清水供应及导引路线的责任。然而,汉王朝在罗布荒原进行大规模的屯田活动后,罗布荒原的环境开始急剧恶化,楼兰王国面临严峻的考验。由于人口随之猛增,成片的森林被砍伐,草场被耕种,致使河流断流,土地沙漠化严重。(图9)为声名显赫的楼兰王国遗址,一片绿洲而繁华的楼兰古城,最终一夜之间被沙漠吞噬。楼兰古城遭遇空前的劫难,在四至五世纪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图10)
“博望初乘贯月槎,不见张骞遇汉画。”曾在罗布泊而探险迷失归途的杨镰先生,正如歇后语所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头发全急白了。他先后五次专乘南阳考察汉画像石,发现南阳画像石雕刻的胡奴守门像、烤羊肉串等为西域人特有的形象。(图11)在方城佛沟摩崖北魏造像他找到旁证,发现除一个骑着羊的佛外,其他佛像皆雕刻戴高帽、高鼻梁、深眼窝等西域风格造型。(图12)方城杨集乡出土的汉“拥慧荷钺胡奴门吏画像”,长126厘米,宽33厘米,上方右角刻“胡奴门”三字隶书榜题。这块画像石的刻凿手法与汉代工匠打磨画像石的工艺契合。杨镰以七大证据锁定丝绸之路源头在南阳,他认为:“作为丝绸之路起止点之一的南阳(方城),在整个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是不应被忽略的重要环节。”
发现:考证《巡行丝路》画像石
“唯汉代艺术”,鲁迅先生生前曾搜集南阳画像石拓片231张,赞誉“博大沉雄”。历史学家翦伯赞则称南阳画像石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汉书·张骞传》载: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命首次率领100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经历13载。出发时是100多人,回来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子2人。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二、四月,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出击漠北,为汉朝军队作向导,确保了战争的胜利。汉武帝封张骞“博望侯”,意为“广博瞻望”。方城“博望”始而得名。封张骞博望侯,并非汉武帝心血来潮。因为他还在元朔六年同时把猛将霍去病封为冠军侯(取“功冠全军”意),封侯地冠军(今邓州市张村镇冠军村)置县740年。打通丝路的文武两大功臣都被封在南阳盆地,为丝路重要集散地之一,汉武帝的政治考量是“文功武卫,强强联合”。
元狩二年(前121),张骞又奉命与“飞将军”李广率军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地区),进击匈奴。李广率四千骑为先锋,张骞将万骑殿后。结果李广孤军冒进,陷入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的重围。李广率领部下苦战一昼夜,张骞兼程赶到,匈奴始解围而去。此战李广所率士兵大部分牺牲,张骞的部队亦因过分疲劳,未能追击。朝廷论罪,李广功过两抵,张骞以“后期”罪贬为庶人。从此,张骞离开了军队生活。(图13、14)汉元狩四年(前119),张骞以三千石级中郎将第二次踏上通使西域的征途,返回后位列九卿的大行。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张骞病卒,归葬故里。《史记·大宛列传》:张骞通西域,“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
台湾中兴大学教授吴昌廉《居延汉简所见郡国·县邑·乡里统属表》、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壹)〉释文》:“郡国:南阳郡;县邑:博望邑;乡里:度里(博望),简号T10:103;县邑:冠军邑;乡里:长里(冠军),简号T10:298。”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至太初三年(前102年),为防匈奴族进犯,汉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甘肃金塔县东北151公里处设肩水金关。拂去史页尘,文物亦能言。该遗址出土的汉简可印证在封霍去病冠军侯、张骞博望侯前后,南阳郡设“博望邑、冠军邑”无疑异。 2005年11月29日,南阳民间文化学者袁祖雨收藏的这块汉画像石,出土地南阳宛城区新店乡熊营村汉墓,仅隔北边一条水渠就是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1976年熊营村生产队在清理时,墓未塌陷,人在墓内沿边的窄道能走一圈。墓有两门上有两个大梁石。老袁收藏的只是其中一块,另一块被移到生产队仓库作墙基。生产队解散后,从仓库下出土后被白姓村民用作两层楼房的基石至今。袁祖雨说:“同墓另遗存有三块汉画像石,上世纪50年代末用作石灰石被烧毁”。另据族谱专家考证:张骞,陕西城固县人,后裔有两支:主支(长门)张猛后裔徙居高祖张骞封地方城博望。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方城博望名播远扬。次支(庶子)留故里陕西城固县西2.3公里的博望镇饶家营村。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考古委员会对张骞墓进行发掘,在甬道内清理出长2.2厘米、厚0.4厘米的封泥(图16),刻“博望□(铭)造”四字,从而确认张骞墓地为饶家营村。《全唐诗》卷605、《全宋诗》卷443载有北宋诗文书画家文同《张骞冢祠》诗:“中梁山麓汉水滨,路侧有墓高嶙峋。丛祠蓊蔚蔽野雾,榜曰博望侯之神。”《全宋诗》卷382(宋)陈普《张骞》:“风沙霜雪十三年,城郭山川万二千。汉马死亡宛马到,万人怨怒一人怜。”《汉书·张骞传》载:“张骞孙张猛,字子游,有俊才。汉元帝时(前48年~前33年)为光禄大夫,使匈奴,给事中,为石显所谮。自杀。”《汉书·石显传》:“张猛性刚直。奸宦石显专擅朝政,太中大夫张猛与魏郡太守景房、御史中丞陈咸、待诏贾捐之等上书弹劾,元帝不采纳。石显罗织罪名,使贾捐之被杀;陈咸被罚剃光头用铁圈束颈做筑城的苦役;张猛自杀。”官至太中大夫的张猛所处汉元帝时期;东汉史称“南都”、“帝乡”的南阳,上流社会正流行画像石墓。不排除张猛后辈将祖宗丰功伟绩镌刻在石墓以志纪念,画像石墓墓主人极很可能是张猛的后裔。
陆上丝路南阳起,东汉画像石佐证。袁祖雨先生认为,画像石描绘的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历史画卷,他命名这块南阳东汉画像石《张骞通西域》。理由之一是西域有“大宛国”(古代中亚国名),今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距洛阳6675公里,南至大月氏,北接康居,大小70余城。“与中原南阳简称的‘宛’与之对应。”若有兴者,详考补证。
余偶兴《古风·南阳东汉画像石“巡行丝路” 祭杨公镰先生》:
复道出塞使节新,不辱使命又一春。楼兰古道沙风尘,尖帽塞人堵车轮。
骞孙镌石刻伟业,石像能言妙传神。陆上丝路南阳起,今见张骞汉画人。
杨公赴宛探佐证,锁定源头不虚行。重大发现报遗产,清酌庶羞祭忠魂!
众所周知,“两汉”陆上北方“丝绸之路”穿越2000年时空,横贯亚欧15国,全长8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达4400多公里,促成了亚、欧、非,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往来,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图1)《巡行丝路》汉画像石长328厘米,宽40厘米,厚25厘米。画面左端略窄,为29厘米,向右渐宽至33厘米,画面长280厘米。桁梁石,石质为南阳蒲山石灰石,四周边框刻三角形纹、绳线纹。全卷画面九组,刻马匹23、乘骑者20人、乘车1人、驶车1人,合计22人。由骑士、随从和一辆行进中的无辐条实木轮大使车组成,生动再现了汉朝出塞部队驱逐敌人、“凿空”西域的历史画卷。著名西域文化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丝绸之路研究专家杨镰命名这块汉画像石《巡行丝路》。
30多年来,正是这位执著的“西行者”一路跋涉找回那份失落在荒漠里的文明。呜呼哀哉!不幸的是今年3月31日,因车祸离开了我们。
解读:图释《巡行丝路》画像石
鉴赏九组画面,有七组骑士,自左至右,分成两派。从着装看,前四组11人,穿胡服、戴尖帽为胡人;后五组11人,着汉装、戴武弁大冠为汉人。图左前四组一派胡人:第一组2人、后三组每组为3人。在胡人中,塞路的一组3名为弓箭兵。从第五组向右为汉人派,在11位汉人中,执兵器者一组3人,弓箭兵两组各2人。再看前三组乘骑者,深目高鼻,头戴护耳尖顶高帽,后一组骑士箭兵,正回首转身张弓射箭,欲驱阻断通道上的对手。而汉人在前一组拥盾扏殳骑引导下,车骑挺进。鉴赏画面,耐人寻味的是:双方都是文职人员为多数,面西的汉代设计者,是想告诉我们:对抗是次要的,交流是主要的;战争是次要的,和平是主要的;敌对是次要的,友好是主要的。考古探险家杨镰撰《丝绸之路史二题》:“前四组人物应是丝路早期占领的塞种人,即《汉书》中屡屡提及的‘塞人’。”他们是马背民族,骁勇善战。汉代之前,塞人遍布新疆、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建立了很多国家。
塞种人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原是住在中国新疆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其中一支以头戴尖帽为特征,称作“尖帽塞人”,被认为是现今哈萨克族的先祖之一。《汉书·张骞传》载:“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他。”约在汉文帝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前后,塞种人受大月氏人的驱赶,向南迁徙,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次大陆,消灭了几个希腊人王朝,在新疆罗布泊西部楼兰建立了王国。(图2)汉代石刻,为塞种人头戴双护耳尖帽形象。《汉书·西域传》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户1570,口44100。”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珠宝,最早都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楼兰国臣服了汉朝,年年岁岁进贡来朝,后来几降几反,成为汉朝的心腹之患。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图3)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战国(约公元前500年)青铜武士像,通高40厘米,与汉画像石描绘的服饰相类。武士像深目高鼻,头戴高高的尖帽,赤裸上身,显示出健壮的体魄。他跪蹲于地上,呈双手握兵器状,似在蕴蓄待发,准备投入战斗。
画像中心为持续行进之中的汉朝出塞部队。居中绘一辆无辐条实木车轮的三驾华盖大使车,驭手跽坐驶驾;大使车前由三乘骑士执兵器作前卫,车上居中者即乘车立者,应是一位高级官吏。据画像石收藏者、南阳国风汉画研究学者袁祖雨先生研究(宋)范晔《后汉书·舆服志》记载考证,无辐条实木车轮的乘车立者,品秩应是“公、卿、中二千石、三千石”的政府要员,他的出行是事关国家朝廷的重大公务活动,非私人游玩田猎性的车骑出行。而大使车后的两位乘骑者,应为随从官吏;最后两组由四名弓箭兵,随尾断后。在这支汉朝部队中有文官、武官。《巡行丝路》的汉人出塞,突破塞人的阻挠,秩序井然前行。杨镰先生说:“乘骑中既有蒙古马,亦有汗血马。而健壮战马的形象,完全符合史学家关于《丝绸之路》战马的描述。”汗血马头小、颈粗,背厚臀圆,四肢粗壮,骨肉匀停(图4)。而画像石上雕刻的马匹,前胸与臀部匀称分布有斑点,可认定是汉朝天子苦寻的汗血天马。
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小高潮,是在画像右边倒数第二组烘托而起:二勇士正回首侧身执弓劲射。所持的弓箭弓形平、形制小与塞人明显不同。那勇士所阻击的目标是一只跃起前扑的新疆虎,血口猛张,极为生动。在南阳画像石中有许多虎的形象,唯此虎曰“新疆虎”,亦称“罗布泊虎”。(图5)新疆虎是一个已经绝迹的老虎种群。尽管里海虎(即波斯虎)与新疆虎长相差距很大,但在灭绝前的活动范围概括新疆。国际学术界一般将新疆虎视为“里海虎”的异名,而不是另一个亚种。画像石上的新疆虎体形瘦小,生殖器硕大,尾巴蜿蜒上翘,应是新疆虎的形象。(图6)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的古代生殖崇拜岩画上,出现人、虎性器勃举的形象。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我的探险生涯》中写道:“新疆虎像伏尔加河的狼一样多”,为使小虎成活,有时母虎会吃掉一两只自己生的虎崽。2010年3月,杨镰先生等在沙雅访问时,当年健在的维吾尔族老人说:“那时不知道从哪儿来很多蚂蚁,老虎生虎崽时,成群的蚂蚁爬到母虎鼻子上咬,母虎急了,就把小虎咬死了,最后虎崽就被蚂蚁吃了。”1979年在印度召开的保护老虎的国际会议上宣布,作为里海虎分支的新疆虎已于1916年灭绝。
探索:旁证《巡行丝路》画像石
这辆无对称辐条全实心车轮的马车,是大家的聚焦点。因为它是反映汉代行驶在西域古道上的马车,而弗是行驶在南阳的古官道上。在中原大地,考古发掘出土的商周、秦汉马车很多,但车轮都有辐条。南阳汉画馆现藏数千块汉画像石,寻不见无辐条实木车轮的画面。仅可旁证的是南阳市农机局刘东阳的汉画像石藏品“车骑出行”,也是无辐条实木车轮。(图7)杨镰先生说:无车辐车轮起源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至西域。在西域游牧民族中,主要是塞人使用无车辐车轮。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899—1902年中亚科学考察报告》第二卷《罗布泊探秘》:“我在楼兰古城没有找到这个‘中国西部第一辆马车’,但与其共存的木构件仍然在,比如那个柱础。”《斯文·赫定探险记》:这是1901年1月,美国气象家亨廷顿拍摄的楼兰古城。(图8)驼夫扶着大木轮,使我们有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参照,驼夫站的位置高一些,他身高应在1.7米上下,这样木车轮直径就不会小于1.4米,真是“高车”。请注意,这个巨大的木制车轮还连着一截车轴。那个气派非凡的木轮车,很有可能就是汉朝中央政府驻节楼兰城西域长史的专车。春秋末年的《考工记》中对造车的工具、规尺、车轮平面、悬线辐条、车毂粗细、大小、长短、车轴材料、构造名称、部件制作、车辆用途以及车辕、车衡、车轭(驭马器具)、车舆(车厢)等技术问题分别叙述详尽。“斯文·赫定在发现的楼兰古城里发现了一个直径超过1.3米的实木圆盘,这辆独轮车曾被誉为‘西域第一车’。南阳与楼兰古城相隔4000公里,让我奇怪的是在画像石上重现了‘西域第一车’!这么和谐的历史画卷,是编都编不出的戏剧性故事。”杨镰教授感叹道。
稽《汉书·西域传》:“康居(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因乘高车得名。”康居国“去长安12000里”,跟当时的大月氏属于同种,在汉朝初年国势颇盛,拥有现在新疆北境以及中亚部分地区。唐杜佑《通典》:“大月氏国人乘四轮,或四牛六牛八牛挽之,在车大小而已。”本来两个轮子的车转动最方便,四个轮子只适于直线走,只有无对称辐条全实心车轮高车,在大草原里最耐久适用。说明古代欧亚通道,用两轮大车在这里通行。历史最早的丝绸之路,就是由康居高车之类的游牧民族开辟的。据汉代礼仪记载“乘车者乘于高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可认为这是一辆汉代二千石以上高级官吏出使所乘的大轿车。而无对称辐条全实心车轮马车罕见,或许是汉使凿空出塞行车草原丝路,借鉴了康居国的造车技术而特制的高车。
自中国古代商人开辟“古丝绸之路”后,《后汉书》载:楼兰王国“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而罗布泊西岸的楼兰王国是“水大波深必汛”,世居罗布泊的罗布人则是“皆水居打鱼自活”,可见当时罗布荒原是何等的草长莺飞、水美鱼肥!大家知道,当时的楼兰古城,已是丝绸之路上“七里十万家”的重镇,担负着东西方往来的各国使团商队的接待、粮食、清水供应及导引路线的责任。然而,汉王朝在罗布荒原进行大规模的屯田活动后,罗布荒原的环境开始急剧恶化,楼兰王国面临严峻的考验。由于人口随之猛增,成片的森林被砍伐,草场被耕种,致使河流断流,土地沙漠化严重。(图9)为声名显赫的楼兰王国遗址,一片绿洲而繁华的楼兰古城,最终一夜之间被沙漠吞噬。楼兰古城遭遇空前的劫难,在四至五世纪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图10)
“博望初乘贯月槎,不见张骞遇汉画。”曾在罗布泊而探险迷失归途的杨镰先生,正如歇后语所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头发全急白了。他先后五次专乘南阳考察汉画像石,发现南阳画像石雕刻的胡奴守门像、烤羊肉串等为西域人特有的形象。(图11)在方城佛沟摩崖北魏造像他找到旁证,发现除一个骑着羊的佛外,其他佛像皆雕刻戴高帽、高鼻梁、深眼窝等西域风格造型。(图12)方城杨集乡出土的汉“拥慧荷钺胡奴门吏画像”,长126厘米,宽33厘米,上方右角刻“胡奴门”三字隶书榜题。这块画像石的刻凿手法与汉代工匠打磨画像石的工艺契合。杨镰以七大证据锁定丝绸之路源头在南阳,他认为:“作为丝绸之路起止点之一的南阳(方城),在整个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是不应被忽略的重要环节。”
发现:考证《巡行丝路》画像石
“唯汉代艺术”,鲁迅先生生前曾搜集南阳画像石拓片231张,赞誉“博大沉雄”。历史学家翦伯赞则称南阳画像石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汉书·张骞传》载: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命首次率领100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经历13载。出发时是100多人,回来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子2人。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二、四月,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出击漠北,为汉朝军队作向导,确保了战争的胜利。汉武帝封张骞“博望侯”,意为“广博瞻望”。方城“博望”始而得名。封张骞博望侯,并非汉武帝心血来潮。因为他还在元朔六年同时把猛将霍去病封为冠军侯(取“功冠全军”意),封侯地冠军(今邓州市张村镇冠军村)置县740年。打通丝路的文武两大功臣都被封在南阳盆地,为丝路重要集散地之一,汉武帝的政治考量是“文功武卫,强强联合”。
元狩二年(前121),张骞又奉命与“飞将军”李广率军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地区),进击匈奴。李广率四千骑为先锋,张骞将万骑殿后。结果李广孤军冒进,陷入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的重围。李广率领部下苦战一昼夜,张骞兼程赶到,匈奴始解围而去。此战李广所率士兵大部分牺牲,张骞的部队亦因过分疲劳,未能追击。朝廷论罪,李广功过两抵,张骞以“后期”罪贬为庶人。从此,张骞离开了军队生活。(图13、14)汉元狩四年(前119),张骞以三千石级中郎将第二次踏上通使西域的征途,返回后位列九卿的大行。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张骞病卒,归葬故里。《史记·大宛列传》:张骞通西域,“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
台湾中兴大学教授吴昌廉《居延汉简所见郡国·县邑·乡里统属表》、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壹)〉释文》:“郡国:南阳郡;县邑:博望邑;乡里:度里(博望),简号T10:103;县邑:冠军邑;乡里:长里(冠军),简号T10:298。”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至太初三年(前102年),为防匈奴族进犯,汉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甘肃金塔县东北151公里处设肩水金关。拂去史页尘,文物亦能言。该遗址出土的汉简可印证在封霍去病冠军侯、张骞博望侯前后,南阳郡设“博望邑、冠军邑”无疑异。 2005年11月29日,南阳民间文化学者袁祖雨收藏的这块汉画像石,出土地南阳宛城区新店乡熊营村汉墓,仅隔北边一条水渠就是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1976年熊营村生产队在清理时,墓未塌陷,人在墓内沿边的窄道能走一圈。墓有两门上有两个大梁石。老袁收藏的只是其中一块,另一块被移到生产队仓库作墙基。生产队解散后,从仓库下出土后被白姓村民用作两层楼房的基石至今。袁祖雨说:“同墓另遗存有三块汉画像石,上世纪50年代末用作石灰石被烧毁”。另据族谱专家考证:张骞,陕西城固县人,后裔有两支:主支(长门)张猛后裔徙居高祖张骞封地方城博望。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方城博望名播远扬。次支(庶子)留故里陕西城固县西2.3公里的博望镇饶家营村。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考古委员会对张骞墓进行发掘,在甬道内清理出长2.2厘米、厚0.4厘米的封泥(图16),刻“博望□(铭)造”四字,从而确认张骞墓地为饶家营村。《全唐诗》卷605、《全宋诗》卷443载有北宋诗文书画家文同《张骞冢祠》诗:“中梁山麓汉水滨,路侧有墓高嶙峋。丛祠蓊蔚蔽野雾,榜曰博望侯之神。”《全宋诗》卷382(宋)陈普《张骞》:“风沙霜雪十三年,城郭山川万二千。汉马死亡宛马到,万人怨怒一人怜。”《汉书·张骞传》载:“张骞孙张猛,字子游,有俊才。汉元帝时(前48年~前33年)为光禄大夫,使匈奴,给事中,为石显所谮。自杀。”《汉书·石显传》:“张猛性刚直。奸宦石显专擅朝政,太中大夫张猛与魏郡太守景房、御史中丞陈咸、待诏贾捐之等上书弹劾,元帝不采纳。石显罗织罪名,使贾捐之被杀;陈咸被罚剃光头用铁圈束颈做筑城的苦役;张猛自杀。”官至太中大夫的张猛所处汉元帝时期;东汉史称“南都”、“帝乡”的南阳,上流社会正流行画像石墓。不排除张猛后辈将祖宗丰功伟绩镌刻在石墓以志纪念,画像石墓墓主人极很可能是张猛的后裔。
陆上丝路南阳起,东汉画像石佐证。袁祖雨先生认为,画像石描绘的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历史画卷,他命名这块南阳东汉画像石《张骞通西域》。理由之一是西域有“大宛国”(古代中亚国名),今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距洛阳6675公里,南至大月氏,北接康居,大小70余城。“与中原南阳简称的‘宛’与之对应。”若有兴者,详考补证。
余偶兴《古风·南阳东汉画像石“巡行丝路” 祭杨公镰先生》:
复道出塞使节新,不辱使命又一春。楼兰古道沙风尘,尖帽塞人堵车轮。
骞孙镌石刻伟业,石像能言妙传神。陆上丝路南阳起,今见张骞汉画人。
杨公赴宛探佐证,锁定源头不虚行。重大发现报遗产,清酌庶羞祭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