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葫芦丝教学中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构建葫芦丝校本课程体系,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全面提升学生的识谱、视奏、视唱等音乐综合素养。
一、运用游戏,激发学生参与
1. 在游戏中规范课堂纪律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在葫芦丝乐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组织和教学秩序尤为重要。我采用奥尔夫“游戏性”的教学方法导入课堂,与学生玩“葫芦丝在哪里”的游戏(在头顶、在手心、在眼前等),让他们在音乐游戏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建立起教学常规,为后期的吹奏学习打下基础。
2. 在游戏中强化演奏姿势
进行葫芦丝课堂常规教学时,我会和学生们玩“变身”游戏。当我说“我是军人”,学生立刻将葫芦丝放在桌面上,挺直腰杆坐直;当我说“我是演奏家”,学生立刻拿起葫芦丝做好准备吹奏的姿势。通过这些有趣的教学指令游戏,让课堂灵动起来。
3. 在游戏中把握音乐节奏
“抢凳子”游戏,每张凳子代表一拍(见下页图1),X 代表学生人数。当音乐响起时,学生迅速围着凳子走动,在音乐停止的时候要准确的读出凳子上的节奏型,回答正确者可继续参与游戏,反之离开。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各种节奏型吹奏。
4. 在游戏中辨别音乐力度
“寻宝”游戏,由一名学生蒙上眼睛站在全班同学中间,大家围成圆圈吹葫芦丝,学生听着葫芦丝的声音去“寻宝”,当“寻宝者”离声音越近时声音越小,反之则越来越大。(见图2)学生在这样有趣的“寻宝”活动中感受音乐力度的强弱变化,理解音乐有快慢强弱之分,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
二、运用“渐进性”原则,提高学习实效
1.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学生在学习吹奏葫芦丝前,首先要练习基本功,例如:姿势、口风、呼吸气息、指法、吐音等。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课件等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学生学习葫芦丝吹奏姿势,吹奏吐音的正确方法以及葫芦丝呼吸、按孔、放孔等基础知识。教师再让学生做无声吐字的发音,经过反复的实践练习,学生渐渐明白舌尖发音时舌尖的动作要小,气息下沉要有弹性,才能使吐音干净有弹力。只有练好基本功,学生在葫芦丝课堂里才不会出现“噪音”,学生的学习是从感性到理性认知循序渐进的过程。
2. 将“柯尔文手势”引进课堂,建立音高概念
学习葫芦丝的吹奏指法的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结合“柯尔文手势”让学生唱准、认准do、re、mi、sol、la这五个音,借助“柯尔文手势”使他们在演唱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音高概念,学生通过辨别手势能快速地吹出相应的单音,建立起柱式和声及音高概念。
3. 打击乐器伴奏,提升学生能力
在葫芦丝吹奏单音练习时,我首先教授最简单的“do”音的指法与吹奏,接着告诉学生每松开左手一根手指音高就往上进一级,这样学生就很清晰地知道re、mi、sol、la四个音的指法与吹奏。学生熟练吹奏以上五个音之后,教师便利用打击乐器(铃鼓、非洲鼓、三角铁等)设计一些固定节奏为乐曲伴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柱式和声听觉与合奏的能力。
4. 师生合作,激发即兴创编
教师设计一些固定节奏让学生吹奏创编学过的曲子,随后教师挑选部分学生创作的乐曲吹奏。学生不断巩固学过的吹奏,同时创作体验也得到满足,进而了解音乐与表演之间的紧密联系,及音乐与即兴创编表演者之间密切的合作关系,激发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提高吹奏的表演热情。
三、运用 “综合性”原则,丰富教学内容
在四十分钟的葫芦丝课堂器乐教学中,如果学生一直不停地吹奏,学习兴趣必定会减弱,专注力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我加入了奥尔夫打击乐(鼓、木琴、小沙锤、碰钟等),通过身体或乐器或人声来伴奏,将乐曲变成了美妙的多声部合奏音乐作品。例如在《金孔雀轻轻跳》的学习中,我将学生分成几组,用康加鼓拍出二拍子的固定节奏型,一组学生运用声势律动,一组学生用木琴敲出do、sol两音,一组学生加入人声演唱,另一组学生用葫芦丝吹奏乐曲,从而形成丰富的多声部作品,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歌曲带来的美感,在合作中多维度地表现音乐,提升了识谱、音准、合唱与合奏等综合能力。
师(非洲鼓):X X
生(声势):X(拍手)X(拍腿)
生(木琴):X(do)X(sol)
生(人声):do(咚)sol(咚)
此外,我还运用语言节奏、图形谱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葫芦丝的吹奏、识谱、视唱等技巧,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學阶段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代,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孕育出灵动、有生命、有创造力的音乐课堂,使学生的识谱、视唱、合奏等各方面音乐综合素养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扎根课堂,以课堂为基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让音乐课堂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注:本文系2018年中山市市级立项课题“‘葫芦丝进课堂’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编号:B2018030)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邓 静
一、运用游戏,激发学生参与
1. 在游戏中规范课堂纪律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在葫芦丝乐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组织和教学秩序尤为重要。我采用奥尔夫“游戏性”的教学方法导入课堂,与学生玩“葫芦丝在哪里”的游戏(在头顶、在手心、在眼前等),让他们在音乐游戏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建立起教学常规,为后期的吹奏学习打下基础。
2. 在游戏中强化演奏姿势
进行葫芦丝课堂常规教学时,我会和学生们玩“变身”游戏。当我说“我是军人”,学生立刻将葫芦丝放在桌面上,挺直腰杆坐直;当我说“我是演奏家”,学生立刻拿起葫芦丝做好准备吹奏的姿势。通过这些有趣的教学指令游戏,让课堂灵动起来。
3. 在游戏中把握音乐节奏
“抢凳子”游戏,每张凳子代表一拍(见下页图1),X 代表学生人数。当音乐响起时,学生迅速围着凳子走动,在音乐停止的时候要准确的读出凳子上的节奏型,回答正确者可继续参与游戏,反之离开。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各种节奏型吹奏。
4. 在游戏中辨别音乐力度
“寻宝”游戏,由一名学生蒙上眼睛站在全班同学中间,大家围成圆圈吹葫芦丝,学生听着葫芦丝的声音去“寻宝”,当“寻宝者”离声音越近时声音越小,反之则越来越大。(见图2)学生在这样有趣的“寻宝”活动中感受音乐力度的强弱变化,理解音乐有快慢强弱之分,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
二、运用“渐进性”原则,提高学习实效
1.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学生在学习吹奏葫芦丝前,首先要练习基本功,例如:姿势、口风、呼吸气息、指法、吐音等。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课件等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学生学习葫芦丝吹奏姿势,吹奏吐音的正确方法以及葫芦丝呼吸、按孔、放孔等基础知识。教师再让学生做无声吐字的发音,经过反复的实践练习,学生渐渐明白舌尖发音时舌尖的动作要小,气息下沉要有弹性,才能使吐音干净有弹力。只有练好基本功,学生在葫芦丝课堂里才不会出现“噪音”,学生的学习是从感性到理性认知循序渐进的过程。
2. 将“柯尔文手势”引进课堂,建立音高概念
学习葫芦丝的吹奏指法的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结合“柯尔文手势”让学生唱准、认准do、re、mi、sol、la这五个音,借助“柯尔文手势”使他们在演唱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音高概念,学生通过辨别手势能快速地吹出相应的单音,建立起柱式和声及音高概念。
3. 打击乐器伴奏,提升学生能力
在葫芦丝吹奏单音练习时,我首先教授最简单的“do”音的指法与吹奏,接着告诉学生每松开左手一根手指音高就往上进一级,这样学生就很清晰地知道re、mi、sol、la四个音的指法与吹奏。学生熟练吹奏以上五个音之后,教师便利用打击乐器(铃鼓、非洲鼓、三角铁等)设计一些固定节奏为乐曲伴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柱式和声听觉与合奏的能力。
4. 师生合作,激发即兴创编
教师设计一些固定节奏让学生吹奏创编学过的曲子,随后教师挑选部分学生创作的乐曲吹奏。学生不断巩固学过的吹奏,同时创作体验也得到满足,进而了解音乐与表演之间的紧密联系,及音乐与即兴创编表演者之间密切的合作关系,激发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提高吹奏的表演热情。
三、运用 “综合性”原则,丰富教学内容
在四十分钟的葫芦丝课堂器乐教学中,如果学生一直不停地吹奏,学习兴趣必定会减弱,专注力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我加入了奥尔夫打击乐(鼓、木琴、小沙锤、碰钟等),通过身体或乐器或人声来伴奏,将乐曲变成了美妙的多声部合奏音乐作品。例如在《金孔雀轻轻跳》的学习中,我将学生分成几组,用康加鼓拍出二拍子的固定节奏型,一组学生运用声势律动,一组学生用木琴敲出do、sol两音,一组学生加入人声演唱,另一组学生用葫芦丝吹奏乐曲,从而形成丰富的多声部作品,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歌曲带来的美感,在合作中多维度地表现音乐,提升了识谱、音准、合唱与合奏等综合能力。
师(非洲鼓):X X
生(声势):X(拍手)X(拍腿)
生(木琴):X(do)X(sol)
生(人声):do(咚)sol(咚)
此外,我还运用语言节奏、图形谱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葫芦丝的吹奏、识谱、视唱等技巧,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學阶段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代,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孕育出灵动、有生命、有创造力的音乐课堂,使学生的识谱、视唱、合奏等各方面音乐综合素养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扎根课堂,以课堂为基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让音乐课堂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注:本文系2018年中山市市级立项课题“‘葫芦丝进课堂’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编号:B2018030)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邓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