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实践背景
佛山市顺德区(以下简称“顺德”)在改革开放40 年来涌现的一大批优秀企业家,是顺德的宝贵财富,是顺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更是顺德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生力军。要大力弘扬何享健、杨国强为代表的顺德企业家精神,树立和宣传企业家先进典型,让广大中职生参与弘扬和学习杨惠妍、何剑锋、梁昭贤等新时代创业先锋,就是为了引导青年学子们传承弘扬老一辈企业家的优良品质,让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双子灯塔”代代相传。因此,在我校江存志老师主持的“佛山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引领下,尝试对工匠精神教育活动课程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为培养新时期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
我校在“城市化意识教育”理念下的“精细德育”享誉全省,以“正德明志、自强共为”校训宗旨,践行“城市化意识”教育,培育“四高”(高素质、高品位、高度文明、高尚道德)和“四会”(会做人,会做事,会发展,会创新)的现代城市新人,即为课题“共为”内涵。“共为”理念是要实现“两让”德育主张:即让课堂贴近学生,让学生课堂共为;让学生有目的、系统化地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的教育活动,以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现在的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教学设计理念
在“共为”理念引领下,创新提出“四共”课堂教学模式在工匠精神教育活动课程实践探索。其以行动学习为基础,行动学习起源于欧洲,属于“做中学”。在行动学习过程中,每个参与者被交换到不同于自己原有专业特长的团队中,在组员的互相支持下,通过群策群力、互相支持、分享知识和经验,并通过实践运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促动技术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归属感与创意的方式,是透过流程引领学生达成共同目标的方法,顺应了21世纪教育教学理论和时间发展,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数控181班以“火箭班”立班建立自己的家园,而“火箭”文化来源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这载人航天精神下,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大国工匠人物,作为职校学生正需要树立自信,敢于追梦,勤于圆梦,传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成为学校的技术能手、企业的优秀工匠。
本文结合工匠精神教育活动课程教学中在“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为例,阐述“四共”模式和效果。该项目完成后,学生应具备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掌握工匠起源的故事要领,为工匠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
素养目标: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三、“四共”模式的教学实施
针对数控专业的学生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生机勃勃、意气风发的特点,本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班级精神,以“共感、共享、共创、共筑”为“四共”课堂模式构想,让学生们在逐步探索中学会不断领悟工匠精神内涵。
在班会开始前,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下达在本课学习任务,创建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的学号和密码。学生从网络教学平台“导学”栏上获知本课学习任务单,并且可以观看教师提供的网络自学资源如微课视频、三维动画以及课件内容。通过互联网答疑互动、教师指导及小组讨论,学生制定工作的必要信息。让学生要熟悉工匠之道:继往开来薪火传。此过程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如图书馆、创新中心室或家里等对信息进行收集,并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整理,从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搜索整理资料能力,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共感匠人
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后,课堂上以《越王勾践剑》工匠故事为例,让学生进行探讨。案例中“1965年12月,越王勾践剑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出土。当时,一名考古人员拿剑时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有人再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16层白纸划断。此剑长历经2400余年仍寒气逼人、没有锈迹。用当代科技进行分析,虽然探知其材质、成分,但仍无法判断古人究竟用何种工艺铸造。”通过让学生观看越王勾践剑故事视频,以聚焦式会话方法,让学生思考其故事启发。通过明确探讨问题、分析问题、梳理结果的方式,让学生得出其体现的“技艺精湛”的匠人精神。
2.共享匠心
在学生对工匠之道有一定的启发后,利用“护蛋行动”的活动体验方式,引导学生实践探讨“钻研技艺”的精神。活动要求学生每人有3个鸡蛋,利用现场材料,搭建安全的架子,保证鸡蛋从1米掉下不损坏,报告监督员,达到5分钟内鸡蛋完好无损即可胜利。学生通过团队分工进行实践体验,学生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团队意识与积极主动精神;通过该体验活动,学生各团队都参与了任务,但4个团队中仅有1个团队获得最终的胜利。从这个活动体验中,学生团队之间互相探讨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而提炼学生养成“技艺精湛”的品质。
3.共创匠品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群策群力,依托对佛山“大城工匠”人物、顺德“改革先锋”人物精神,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集思广益懂得了“技艺精湛”品质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团队共创方法,让学生写下传承匠艺的“行动箴言”。教师引导学生团队成员,围绕“技艺精湛”的工匠之道,写下自己的行动箴言,然后团队分享箴言内涵,再投票选出班级“行动箴言”,从而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
4.共筑匠梦
此环节侧重于对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第一步,教师展示学生个人、团队、班级箴言,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箴言成果,提出具体化、形象化的解决措施,并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第二步,学生根据解决的行动措施,选择符合实际的行动指南。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自身箴言和行动措施,得出班级、学校、社会愿景,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四、“四共”模式教学实践亮点
本课在“四共”的实践探索中,充分利用了促动技术手段,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共为”理念引领下,以“四共”模式进行教学,很大程度上利用促动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学生拥有更多发言权,提高学生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团结协作学习习惯,促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品德的培养,这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在工匠精神教育活动等系列课程中采用该模式,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引进和推广该教学模式,有着极具重要的意义。
2.实现“两让”德育主张,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该课堂模式的学生,实现了“两让”德育主张,即让课堂贴近学生,让学生课堂共为,让学生有目的、系统化地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的教育活动,以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现在的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因此,依托对当代“大国工匠”故事的解读,特别结合佛山“大城工匠”人物、顺德“改革先锋”人物精神,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是佛山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成长专项课题“‘共为’理念下工匠精神教育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批准号:2019qnzx127)课题成果。]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佛山市顺德区(以下简称“顺德”)在改革开放40 年来涌现的一大批优秀企业家,是顺德的宝贵财富,是顺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更是顺德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生力军。要大力弘扬何享健、杨国强为代表的顺德企业家精神,树立和宣传企业家先进典型,让广大中职生参与弘扬和学习杨惠妍、何剑锋、梁昭贤等新时代创业先锋,就是为了引导青年学子们传承弘扬老一辈企业家的优良品质,让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双子灯塔”代代相传。因此,在我校江存志老师主持的“佛山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引领下,尝试对工匠精神教育活动课程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为培养新时期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
我校在“城市化意识教育”理念下的“精细德育”享誉全省,以“正德明志、自强共为”校训宗旨,践行“城市化意识”教育,培育“四高”(高素质、高品位、高度文明、高尚道德)和“四会”(会做人,会做事,会发展,会创新)的现代城市新人,即为课题“共为”内涵。“共为”理念是要实现“两让”德育主张:即让课堂贴近学生,让学生课堂共为;让学生有目的、系统化地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的教育活动,以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现在的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教学设计理念
在“共为”理念引领下,创新提出“四共”课堂教学模式在工匠精神教育活动课程实践探索。其以行动学习为基础,行动学习起源于欧洲,属于“做中学”。在行动学习过程中,每个参与者被交换到不同于自己原有专业特长的团队中,在组员的互相支持下,通过群策群力、互相支持、分享知识和经验,并通过实践运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促动技术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归属感与创意的方式,是透过流程引领学生达成共同目标的方法,顺应了21世纪教育教学理论和时间发展,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数控181班以“火箭班”立班建立自己的家园,而“火箭”文化来源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这载人航天精神下,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大国工匠人物,作为职校学生正需要树立自信,敢于追梦,勤于圆梦,传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成为学校的技术能手、企业的优秀工匠。
本文结合工匠精神教育活动课程教学中在“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为例,阐述“四共”模式和效果。该项目完成后,学生应具备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掌握工匠起源的故事要领,为工匠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
素养目标: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三、“四共”模式的教学实施
针对数控专业的学生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生机勃勃、意气风发的特点,本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班级精神,以“共感、共享、共创、共筑”为“四共”课堂模式构想,让学生们在逐步探索中学会不断领悟工匠精神内涵。
在班会开始前,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下达在本课学习任务,创建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的学号和密码。学生从网络教学平台“导学”栏上获知本课学习任务单,并且可以观看教师提供的网络自学资源如微课视频、三维动画以及课件内容。通过互联网答疑互动、教师指导及小组讨论,学生制定工作的必要信息。让学生要熟悉工匠之道:继往开来薪火传。此过程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如图书馆、创新中心室或家里等对信息进行收集,并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整理,从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搜索整理资料能力,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共感匠人
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后,课堂上以《越王勾践剑》工匠故事为例,让学生进行探讨。案例中“1965年12月,越王勾践剑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出土。当时,一名考古人员拿剑时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有人再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16层白纸划断。此剑长历经2400余年仍寒气逼人、没有锈迹。用当代科技进行分析,虽然探知其材质、成分,但仍无法判断古人究竟用何种工艺铸造。”通过让学生观看越王勾践剑故事视频,以聚焦式会话方法,让学生思考其故事启发。通过明确探讨问题、分析问题、梳理结果的方式,让学生得出其体现的“技艺精湛”的匠人精神。
2.共享匠心
在学生对工匠之道有一定的启发后,利用“护蛋行动”的活动体验方式,引导学生实践探讨“钻研技艺”的精神。活动要求学生每人有3个鸡蛋,利用现场材料,搭建安全的架子,保证鸡蛋从1米掉下不损坏,报告监督员,达到5分钟内鸡蛋完好无损即可胜利。学生通过团队分工进行实践体验,学生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团队意识与积极主动精神;通过该体验活动,学生各团队都参与了任务,但4个团队中仅有1个团队获得最终的胜利。从这个活动体验中,学生团队之间互相探讨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而提炼学生养成“技艺精湛”的品质。
3.共创匠品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群策群力,依托对佛山“大城工匠”人物、顺德“改革先锋”人物精神,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集思广益懂得了“技艺精湛”品质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团队共创方法,让学生写下传承匠艺的“行动箴言”。教师引导学生团队成员,围绕“技艺精湛”的工匠之道,写下自己的行动箴言,然后团队分享箴言内涵,再投票选出班级“行动箴言”,从而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
4.共筑匠梦
此环节侧重于对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第一步,教师展示学生个人、团队、班级箴言,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箴言成果,提出具体化、形象化的解决措施,并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第二步,学生根据解决的行动措施,选择符合实际的行动指南。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自身箴言和行动措施,得出班级、学校、社会愿景,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四、“四共”模式教学实践亮点
本课在“四共”的实践探索中,充分利用了促动技术手段,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共为”理念引领下,以“四共”模式进行教学,很大程度上利用促动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学生拥有更多发言权,提高学生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团结协作学习习惯,促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品德的培养,这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在工匠精神教育活动等系列课程中采用该模式,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引进和推广该教学模式,有着极具重要的意义。
2.实现“两让”德育主张,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该课堂模式的学生,实现了“两让”德育主张,即让课堂贴近学生,让学生课堂共为,让学生有目的、系统化地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的教育活动,以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现在的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因此,依托对当代“大国工匠”故事的解读,特别结合佛山“大城工匠”人物、顺德“改革先锋”人物精神,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是佛山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成长专项课题“‘共为’理念下工匠精神教育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批准号:2019qnzx127)课题成果。]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