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的一生,严谨治学,勤于思考,潜心研究;在撰写教材和专著方面,他取得累累硕果,为重庆大学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在他的带领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重庆大学成为首批学位授予单位,并且批准理论电工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重庆大学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他,就是曾担任重庆大学校长的老教授江泽佳先生。
2013年11月10日,93岁的江泽佳先生与世长辞。根据先生生前遗愿及其家属意见,他的遗体捐献医学事业,不举行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虽然江泽佳先生永远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但其求真务实的风范、昂扬奋进的精神、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将永恒留存于人们心中。
刻苦求学实现教育报国梦
1920年江泽佳出生于湖北汉口,原籍安徽省旌德县。1939年他考入重庆大学就读于电机系,那时的重大已建校十周年,是一所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六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大学期间,江泽佳刻苦钻研知识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相继占领了武汉、广州等地,国土沦陷,时局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周恩来专门来到重庆大学的“七七抗战大礼堂”作题为《第二期抗战形势》的演讲,在演讲中,周恩来详细阐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抨击了“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点。听完演讲,江泽佳学习的动力更足了,并确立了为国家和民族的强大而奋斗之决心。
1943年,江泽佳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重庆大学电机系工学学士的学位,满怀对学校的感激以及满腔报国热忱,他选择留校任教——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1946年,江泽佳进入交通大学电讯研究所读研究生,1947年9月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国外读书那段日子非常艰苦,江泽佳依然凭着坚定意志,以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两年的学业,1948年,他获得了硕士学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江泽佳回到祖国开始在重庆大学任电机系副教授。1951年,江泽佳开始担任电机系主任,1957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的毕生岁月,他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求真务实,兢兢业业。1978年江泽佳开始担任重庆大学电机系教授,先后讲授了电工原理、工业电子学、微波工程、电工基础、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与设计、高等电磁场理论等十多门课程。1983-1987年他出任重庆大学校长,在此期间,重庆大学博士点由1个增至10个,研究生增加了近5倍。1985年重庆大学成立了光电精密机械系和工程力学系,由此将其工科的优势逐渐发挥出来。1986年3月,江泽佳先生率先提出“把重庆大学建成万人规模,工、理、管、文结合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学”,本着“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增设文科”的要求,当年除增加一些新兴、交叉的工科专业外,又增设了英语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文科专业,使重庆大学在向“成为具体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学”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务实求是坚持“三基三严”教育观
江泽佳一直对基础教育非常重视,他认为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1988年10月底在太原召开的全国高校工科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电路理论及信号分析课程教学指导小组扩大会议上,江泽佳先生就当前高校教学和教材建设中“只重视主层次、新内容”的现象,发表了中肯的意见。他当时指出:近10年来,高校教材内容有了很大变化,增加了许多新内容,这是必要的。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则有所削弱。任高年级课程的教师为学生学了不少连教师也不很熟悉的新知识而高兴,又为他们因基础知识不扎实而暴露的弱点担扰,怕他们涉及需要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时“眼高手低”,力不从心。在硕士生、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时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这些论文常有些新内容,有的甚至可以拿到国际会议上发表,但在需要他们“攻关”时,恐怕还会有因底气不足而难于胜任的现象。部分青年教师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此江泽佳指出其产生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由于基础好的老教师近年来很多转向指导研究生,很少参加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往往成为新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垫脚石,但又由于他们本身基本功不过硬,且缺乏长期搞好基础课程的教学思想,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他认为:“三基”是与“三严”分不开的,教师不严格要求,学生的基础就不可能牢固。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近几年学生业务素质出现滑坡的现象继续向更深的低谷发展。为此,江泽佳教授呼吁,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只有打好牢固的基础,才可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江泽佳在其整个执教生涯中,始终恪守着自己的信条,坚信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他认为,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中,知识一直都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能忽视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获取知识必须通过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去创造更大的财富。而在高等教育中,学习应用性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因此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培养,是一种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
严谨治学培育国家栋梁材
江泽佳先生一生严谨治学,求真务实。他用一言一行教育学生“做学问绝来不得半点马虎”及“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融入教学及教材编写的实践中,以他为代表的重庆大学理论电工教师受教育部的委托主持了“文革”后首届全国高校理论电工学科师资培训班,为全国的理论电工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江泽佳的教育理念中,始终将尊重、关心、爱护学生,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放在首位。他严谨朴实、惜才爱才的师者风范受到师生一致的敬重。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重庆大学为首批学位授予单位,批准理论电工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也是重庆大学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江泽佳成为重庆大学历史上第一批博士生指导教师,也是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已培养研究生70多名,其中已获得博士学位26人,进入博士后流动站9人,已有近20人是国内各高等院校的教授、副教授,多名学生已成为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他主编了高校教材《电路原理》第一、二、三版;编著了《网络分析的状态变量法》,并主译了《组性电路理论》、《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等高校教材和专著。其中,《电路原理》(第二版)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9年由江泽佳亲自领导及建设的理论电工学科获四川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电路原理”课被评为重庆大学首批优秀课程之一,总分名列全校第二。江泽佳长期致力于电网络理论和电磁场理论与计算的研究。早在1962年,他已将“网络拓扑”一章引入研究生“基本电路理论”课中讲授。1988年,他领导的“高压直流系统数字仿真技术”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他领导的其他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博士点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已发表论文26篇,在国内外同行学术界中有相当影响。1987年北京国际电机会议场论分组会、1988年北京国防电磁场学术会议和1992年杭州国际电磁场学术会议,江泽佳教授均担任中方主席。在1988年的会议上,他宣读邀请论文“电磁学问题的叠层有限元”后,受到中外专家很高的评价。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重庆大学和重庆大学电机系一路在江泽佳的带领下蒸蒸日上,为国家发展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才。
无私奉献铸众心永恒楷模
江泽佳先生一生节俭,家里的水泥地、8瓦灯、旧家具,这些就是这位德高望重师者日常生活的写照。在他的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可能就是电脑和书柜里厚厚的书籍了。江泽佳先生从不收取不属于个人的劳动所得,家庭收入全是他的工资。
然而,江泽佳先生对别人却总是慷慨相助。他不仅一直坚持资助贫困的学生,在非典期间,更是一次就捐出1万元,第二年,又拿出了5万元。2004年,他捧着省吃俭用积攒的5万元现金,将其作为重庆大学75周年校庆的捐款,亲自送到校长的手中,他说:“我的钱是重庆大学给的,我要交给重庆大学”。就是这样简单却朴实与真诚的话语,饱含了先生对学校的无限深情和关爱。
江泽佳先生有着自己的人生信条。他公私分明,奉公守法。对于私事,哪怕是一张纸一个信封都是他自己买,从不受礼,从不接受任何来历不明的财物。他是重庆大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执行国家的法令,按时交纳个人所得税的第一人。他从1989年9月开始,从不间断地交纳个人所得税,自觉地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江泽佳连续担任了32年的电机系主任、5年校长,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鞠躬尽瘁,倾其全力。他担着管理和教书的双重重任,从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作风,这也是他做人的原则。他对自己要求很苛刻,无论大会小会,不管是出席隆重的场合还是小型聚会,他是请则必到,到则守时。他所做的这些,对历届电机系的师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形成了电机系优良的教学传统和严谨治学的作风,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影响力的学生,凝结成重庆大学宝贵的人力资源。
江泽佳先生对党和国家具有深厚的感情,是学校“永不退休”的教授。他忠诚于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将自己的一生与党的教育事业紧密相连。1996年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庆60周年,在江泽佳教授的倡议下,建立了“电气工程教育基金”,并亲自担任基金理事长。该基金不仅加强了与校友的联系,也大大促进了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发展。
在江泽佳先生毕生教育生涯中,他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年来在教育战线和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领域兢兢业业耕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高等工程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卓有建树,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创造性贡献。
谈到先生,大家都会深有感触地说,他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功不可没;作为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和共产党员,他对党和国家具有深厚的感情,体现了优秀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其精神难能可贵,其品格令人敬佩,可以说重庆大学许多优良传统风格都深刻着江泽佳校长时代的痕迹。
“努力崇明德,随时望景光”是社会学家、政治活动家许德珩给江泽佳先生的题词。江泽佳教授用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实践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誓言,树立了党员先锋的光辉形象。
人物生平
1920年11月15日出生于湖北汉口;
1943年7月,毕业于重庆大学工学院电机系,获工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47-1948年,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51-1983年,任重庆大学电机系主任;
1983-1987年,任重庆大学校长;
1985-1990年,任国家教委工科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高级会员、荣誉会员(1991年11月)、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
2013年11月10日,93岁的江泽佳先生与世长辞。根据先生生前遗愿及其家属意见,他的遗体捐献医学事业,不举行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虽然江泽佳先生永远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但其求真务实的风范、昂扬奋进的精神、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将永恒留存于人们心中。
刻苦求学实现教育报国梦
1920年江泽佳出生于湖北汉口,原籍安徽省旌德县。1939年他考入重庆大学就读于电机系,那时的重大已建校十周年,是一所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六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大学期间,江泽佳刻苦钻研知识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相继占领了武汉、广州等地,国土沦陷,时局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周恩来专门来到重庆大学的“七七抗战大礼堂”作题为《第二期抗战形势》的演讲,在演讲中,周恩来详细阐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抨击了“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点。听完演讲,江泽佳学习的动力更足了,并确立了为国家和民族的强大而奋斗之决心。
1943年,江泽佳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重庆大学电机系工学学士的学位,满怀对学校的感激以及满腔报国热忱,他选择留校任教——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1946年,江泽佳进入交通大学电讯研究所读研究生,1947年9月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国外读书那段日子非常艰苦,江泽佳依然凭着坚定意志,以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两年的学业,1948年,他获得了硕士学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江泽佳回到祖国开始在重庆大学任电机系副教授。1951年,江泽佳开始担任电机系主任,1957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的毕生岁月,他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求真务实,兢兢业业。1978年江泽佳开始担任重庆大学电机系教授,先后讲授了电工原理、工业电子学、微波工程、电工基础、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与设计、高等电磁场理论等十多门课程。1983-1987年他出任重庆大学校长,在此期间,重庆大学博士点由1个增至10个,研究生增加了近5倍。1985年重庆大学成立了光电精密机械系和工程力学系,由此将其工科的优势逐渐发挥出来。1986年3月,江泽佳先生率先提出“把重庆大学建成万人规模,工、理、管、文结合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学”,本着“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增设文科”的要求,当年除增加一些新兴、交叉的工科专业外,又增设了英语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文科专业,使重庆大学在向“成为具体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学”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务实求是坚持“三基三严”教育观
江泽佳一直对基础教育非常重视,他认为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1988年10月底在太原召开的全国高校工科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电路理论及信号分析课程教学指导小组扩大会议上,江泽佳先生就当前高校教学和教材建设中“只重视主层次、新内容”的现象,发表了中肯的意见。他当时指出:近10年来,高校教材内容有了很大变化,增加了许多新内容,这是必要的。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则有所削弱。任高年级课程的教师为学生学了不少连教师也不很熟悉的新知识而高兴,又为他们因基础知识不扎实而暴露的弱点担扰,怕他们涉及需要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时“眼高手低”,力不从心。在硕士生、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时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这些论文常有些新内容,有的甚至可以拿到国际会议上发表,但在需要他们“攻关”时,恐怕还会有因底气不足而难于胜任的现象。部分青年教师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此江泽佳指出其产生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由于基础好的老教师近年来很多转向指导研究生,很少参加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往往成为新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垫脚石,但又由于他们本身基本功不过硬,且缺乏长期搞好基础课程的教学思想,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他认为:“三基”是与“三严”分不开的,教师不严格要求,学生的基础就不可能牢固。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近几年学生业务素质出现滑坡的现象继续向更深的低谷发展。为此,江泽佳教授呼吁,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只有打好牢固的基础,才可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江泽佳在其整个执教生涯中,始终恪守着自己的信条,坚信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他认为,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中,知识一直都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能忽视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获取知识必须通过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去创造更大的财富。而在高等教育中,学习应用性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因此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培养,是一种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
严谨治学培育国家栋梁材
江泽佳先生一生严谨治学,求真务实。他用一言一行教育学生“做学问绝来不得半点马虎”及“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融入教学及教材编写的实践中,以他为代表的重庆大学理论电工教师受教育部的委托主持了“文革”后首届全国高校理论电工学科师资培训班,为全国的理论电工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江泽佳的教育理念中,始终将尊重、关心、爱护学生,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放在首位。他严谨朴实、惜才爱才的师者风范受到师生一致的敬重。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重庆大学为首批学位授予单位,批准理论电工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也是重庆大学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江泽佳成为重庆大学历史上第一批博士生指导教师,也是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已培养研究生70多名,其中已获得博士学位26人,进入博士后流动站9人,已有近20人是国内各高等院校的教授、副教授,多名学生已成为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他主编了高校教材《电路原理》第一、二、三版;编著了《网络分析的状态变量法》,并主译了《组性电路理论》、《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等高校教材和专著。其中,《电路原理》(第二版)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9年由江泽佳亲自领导及建设的理论电工学科获四川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电路原理”课被评为重庆大学首批优秀课程之一,总分名列全校第二。江泽佳长期致力于电网络理论和电磁场理论与计算的研究。早在1962年,他已将“网络拓扑”一章引入研究生“基本电路理论”课中讲授。1988年,他领导的“高压直流系统数字仿真技术”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他领导的其他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博士点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已发表论文26篇,在国内外同行学术界中有相当影响。1987年北京国际电机会议场论分组会、1988年北京国防电磁场学术会议和1992年杭州国际电磁场学术会议,江泽佳教授均担任中方主席。在1988年的会议上,他宣读邀请论文“电磁学问题的叠层有限元”后,受到中外专家很高的评价。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重庆大学和重庆大学电机系一路在江泽佳的带领下蒸蒸日上,为国家发展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才。
无私奉献铸众心永恒楷模
江泽佳先生一生节俭,家里的水泥地、8瓦灯、旧家具,这些就是这位德高望重师者日常生活的写照。在他的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可能就是电脑和书柜里厚厚的书籍了。江泽佳先生从不收取不属于个人的劳动所得,家庭收入全是他的工资。
然而,江泽佳先生对别人却总是慷慨相助。他不仅一直坚持资助贫困的学生,在非典期间,更是一次就捐出1万元,第二年,又拿出了5万元。2004年,他捧着省吃俭用积攒的5万元现金,将其作为重庆大学75周年校庆的捐款,亲自送到校长的手中,他说:“我的钱是重庆大学给的,我要交给重庆大学”。就是这样简单却朴实与真诚的话语,饱含了先生对学校的无限深情和关爱。
江泽佳先生有着自己的人生信条。他公私分明,奉公守法。对于私事,哪怕是一张纸一个信封都是他自己买,从不受礼,从不接受任何来历不明的财物。他是重庆大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执行国家的法令,按时交纳个人所得税的第一人。他从1989年9月开始,从不间断地交纳个人所得税,自觉地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江泽佳连续担任了32年的电机系主任、5年校长,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鞠躬尽瘁,倾其全力。他担着管理和教书的双重重任,从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作风,这也是他做人的原则。他对自己要求很苛刻,无论大会小会,不管是出席隆重的场合还是小型聚会,他是请则必到,到则守时。他所做的这些,对历届电机系的师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形成了电机系优良的教学传统和严谨治学的作风,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影响力的学生,凝结成重庆大学宝贵的人力资源。
江泽佳先生对党和国家具有深厚的感情,是学校“永不退休”的教授。他忠诚于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将自己的一生与党的教育事业紧密相连。1996年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庆60周年,在江泽佳教授的倡议下,建立了“电气工程教育基金”,并亲自担任基金理事长。该基金不仅加强了与校友的联系,也大大促进了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发展。
在江泽佳先生毕生教育生涯中,他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年来在教育战线和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领域兢兢业业耕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高等工程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卓有建树,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创造性贡献。
谈到先生,大家都会深有感触地说,他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功不可没;作为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和共产党员,他对党和国家具有深厚的感情,体现了优秀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其精神难能可贵,其品格令人敬佩,可以说重庆大学许多优良传统风格都深刻着江泽佳校长时代的痕迹。
“努力崇明德,随时望景光”是社会学家、政治活动家许德珩给江泽佳先生的题词。江泽佳教授用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实践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誓言,树立了党员先锋的光辉形象。
人物生平
1920年11月15日出生于湖北汉口;
1943年7月,毕业于重庆大学工学院电机系,获工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47-1948年,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51-1983年,任重庆大学电机系主任;
1983-1987年,任重庆大学校长;
1985-1990年,任国家教委工科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高级会员、荣誉会员(1991年11月)、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