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绩优生课堂笔记习惯发展变化的多学科个案研究

来源 :上海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ower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是高三绩优生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非常缺乏对高三绩优生课堂笔记习惯发展变化的多学科个案研究.本研究的四位研究者分别从自己所在的高三年级选取一名绩优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六科成绩分别都在年级排名前10%的同学),主要就各自任教的学科(语文、数学、化学、历史)对该同学的课堂笔记展开相关研究,探究这些学生有怎样的课堂笔记习惯,这种课堂笔记的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形成这种课堂笔记习惯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实物资料收集法研究个案资料.研究发现,高三绩优生课堂笔记有如下共同发展特征:形成课堂记录习惯——丰富并完善记录形式——形成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融入个人思维特征与审美追求;语文课堂笔记习惯最早形成,数学课堂笔记习惯次早形成;继而,语文课堂笔记习惯被迁移到其他文科学科群,数学课堂笔记习惯被迁移到其他理科学科群.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学生的自我决定能力直接相关.
其他文献
如果不是过于夸张或者武断,从某种意义上说,近30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一奇特的“双螺旋”结构不断绞合、纠缠乃至争斗的历史.一方面,是素质教育以前所未有“力度”的凯歌行进;另一方面,却是应试教育以改头换面的“韧性”攻城拔寨.教育,与医疗、住房并列,成为横亘在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面前的新的“三座大山”.
期刊
当前,“课堂革命”不仅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变革中的一个重要潮流,而且成为中国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需要.教学设计创新可以成为撬动学校“课堂革命”的关键支点和重要方式.撬动学校“课堂革命”的教学设计需要实现四个创新性转向,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的单位应从“课时主义”转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模式应从正向预设转向逆向推衍;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从零散知识转向理解“大概念”;教学设计的焦点应从内容讲授转向活动策划.
学校教育中的STEM课程存在着重技术应用轻思维培养、重机会给予轻教法支持的问题,设计思维能很好地破解这些难题.斯坦福大学已率先尝试将设计思维的模式融入STEM课程设计中,开发出一系列实践课程.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其“能源”课程的设计方法,发现其系统化的课程设计、递进式的活动和主题、多维的教学支持极具特色.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整合设计思维的“O-A-P-S”STEM课程设计模型,并提出在具体应用时的三点建议,以为我国STEM课程的设计提供借鉴.
数学结构化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需要经过有意识地持续训练才能够培养起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了解数学结构化思维的内涵及其表现,发现数学结构化思维培养的问题和破解思路,探索数学结构化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研究的重要选题.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我国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术语库发布的术语为语料,探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术语的特点:认知层面的抽象性、鲜明的历史性和阐释的语境性等;解析其难点:对术语抽象意义的准确理解、中华历史特有时期相关典籍翻译的二次构造和不同语境下同一思想术语的灵活阐释等.在Lasswell的5W传播模式基础上,从思想文化和语言两个维度提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译传播模式,以期为术语翻译提供英译策略参考,推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的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