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改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体会:
1.有利于沟通学生的已有经验。
教学中阻碍学生主动交往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在于将知识与学生的经验沟通,由此支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主动解决问题。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知识,从而进行主动的交往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实践性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合作中的“优势互补”体现的较充分。
2.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小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建构的机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知识,在活动中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提高他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动交往需要心理上的“安全”,需要适合的环境,在小组中学习,学生间是平等的,教师俯下身子的参与,在学生看来也是与他们平等的,在这样一种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学生敢说自己的想法,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通过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形式,使学习活动的施动方不再只是教师,从根本上改变那种教师以自己的优势去迫使学生服从的状况,从而促进师生在交往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并做出指导。
在小组学习中,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都在思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暴露他们的思维需求,便于教师顺应学生的思路进行指导。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5.有利于形成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
当学生经过合作讨论后提出探究设想或在合作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要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对他们合作成果予以表扬鼓励。当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有气馁迹象时,教师应该用热情的言语、热切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告诉他们通过小组的合作一定可以成功,给学生以自信。在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既要对小组成员个人进行评价,更要侧重对合作集体的评价。
6.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小组合作 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了同学的帮助,成绩将会逐步得到提高,尝试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我国新课改中多数地区由于受班级人数多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其中有一些小组合作的做法,有很多的局限性:
1.教师当“旁观者”。在合作学习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是“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可是有些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东张西望看学生讨论,就是在教室内走来走去。或者干脆坐在课堂上旁听。把教师置身于讨论之外,无疑淡化了教师参与者的角色,破坏了和谐课堂文化的构建。
2.讨论内容简单化、小组活动次数不当。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有些教师不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合作,小组学习活动次数多,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并不能真正起到合作的目的。
3.学生学习个体化。小组合作讨论中,所有的学生应当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好。小组合作讨论的成果应该是所有合作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个别学生却是个孤独的旁听者:有的在静静地做自己的功课,有的装腔作势,有的在一旁看热闹。学生汇报合作成果时学生常常以“我认为”而不是以“我们认为”进行表达。
4.活动差异性较大。在知识性较强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合作时的差异性较大。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迅速做出反应,而能力稍差的学生则因为反应慢或怕错,附和的现象较严重,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思考。
5.课堂任务和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由于讨论的时间和讨论结果处在变数当中,学生的积极回答可能延长某个问题的解决时间,故在实际操作当中存在完不成教学任务。
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虽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课改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在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课程改革能取得进一步的成功。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八面中心小学)
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体会:
1.有利于沟通学生的已有经验。
教学中阻碍学生主动交往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在于将知识与学生的经验沟通,由此支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主动解决问题。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知识,从而进行主动的交往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实践性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合作中的“优势互补”体现的较充分。
2.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小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建构的机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知识,在活动中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提高他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动交往需要心理上的“安全”,需要适合的环境,在小组中学习,学生间是平等的,教师俯下身子的参与,在学生看来也是与他们平等的,在这样一种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学生敢说自己的想法,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通过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形式,使学习活动的施动方不再只是教师,从根本上改变那种教师以自己的优势去迫使学生服从的状况,从而促进师生在交往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并做出指导。
在小组学习中,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都在思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暴露他们的思维需求,便于教师顺应学生的思路进行指导。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5.有利于形成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
当学生经过合作讨论后提出探究设想或在合作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要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对他们合作成果予以表扬鼓励。当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有气馁迹象时,教师应该用热情的言语、热切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告诉他们通过小组的合作一定可以成功,给学生以自信。在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既要对小组成员个人进行评价,更要侧重对合作集体的评价。
6.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小组合作 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了同学的帮助,成绩将会逐步得到提高,尝试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我国新课改中多数地区由于受班级人数多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其中有一些小组合作的做法,有很多的局限性:
1.教师当“旁观者”。在合作学习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是“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可是有些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东张西望看学生讨论,就是在教室内走来走去。或者干脆坐在课堂上旁听。把教师置身于讨论之外,无疑淡化了教师参与者的角色,破坏了和谐课堂文化的构建。
2.讨论内容简单化、小组活动次数不当。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有些教师不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合作,小组学习活动次数多,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并不能真正起到合作的目的。
3.学生学习个体化。小组合作讨论中,所有的学生应当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好。小组合作讨论的成果应该是所有合作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个别学生却是个孤独的旁听者:有的在静静地做自己的功课,有的装腔作势,有的在一旁看热闹。学生汇报合作成果时学生常常以“我认为”而不是以“我们认为”进行表达。
4.活动差异性较大。在知识性较强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合作时的差异性较大。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迅速做出反应,而能力稍差的学生则因为反应慢或怕错,附和的现象较严重,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思考。
5.课堂任务和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由于讨论的时间和讨论结果处在变数当中,学生的积极回答可能延长某个问题的解决时间,故在实际操作当中存在完不成教学任务。
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虽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课改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在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课程改革能取得进一步的成功。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八面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