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p2007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上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对在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为实例,详细探讨了如何在科学课教学活动中建立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质疑探究,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学;质疑
  一、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一)科学演示,引发质疑
  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小学科学课中的许多内容都需要通过课堂实验方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实验教学相比较传统课堂授课而言,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课堂投入度。教师可以以科学现象为实例,列举问题,并在课堂之中进行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及探究欲望,为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苏教版教材中“吸热与散热”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两种吸热与散热性区别较大的不同物质,然后在课程教学中分别予以加热与冷却,在做好保护措施的情况之下,让学生亲自感受物体在加热与冷却结束之后的温度,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进行统一的答疑与评价,让学生明白不同物质吸热性与散热性所存在的差别。
  (二)精彩导入,引发质疑
  课堂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关键所在,优秀的课堂导入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如果能成功地通过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那么对于提高学生课堂投入度与课堂专注度而言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并且能够让学生以更加旺盛的精力与热情投入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之中,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导语的使用无疑是一门极为精妙的艺术,教师要精巧设计,引发质疑。以苏教版教材“蚕”的教学内容为例,当讲到“抽丝”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不妨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诗词的方式导入教学。然后细述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上来讲,春蚕吐丝是执着与奉献精神的体现,那么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春蚕吐丝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它又意味着什么?春蚕的丝又能用来做些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
  以此,学生的疑问纷纷涌出,并能够大胆提出质疑:“蚕丝是如何从蚕的身体中喷射而出的?”“如此细小的蚕丝,又如何用来制作丝织品?”由于养蚕是许多学生曾接触过且感兴趣的事情,加之教师精妙灵巧的导入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加专注于探究教学内容,产生质疑与思考的动力,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开展实践,引导质疑
  小学科学相较于其他科目,更加具备严肃的科学性、缜密的逻辑性以及探求的实证性,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在小学科学课程之中,有不少的教学内容均会涉及实验,出于小学实验教材较为简陋或是实验方法不够规范等因素的考虑,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之中,往往会出现数据偏差的问题。对于这些偏差的数据,教师不能视而不见,或是随意带过,而应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寻求真理。
  三、综合评价,激励质疑
  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而教育真正的艺术在于鼓舞与激励。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学科学所涵盖的实验教学较多,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思想观念均有着较高的要求。甚至可以说,就科学这门学科而言,其学习、思考以及探究的过程,以及对于科学的热情等,远比知识的传授要重要得多。因此,教师必须妥善利用评价的作用,激励学生参与到科学实践中来。而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应当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成绩考核的评价模式,过于强调成绩与分数的评价方式,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与反感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教师可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思维活动、探究实践、成果反思等多个因素进行评价,让所有学生均能突出自身,感受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加深学生对科学学习的认知。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的学习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需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开展实践,引导质疑,并采取综合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进行质疑探索,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独立精神,塑造学生健康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刘田华.体验探究,完善验证:浅谈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學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2):257.
  [2]孙凤霞.浅析小学科学教学[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1.
  [3]叶彩红.有疑必质,非疑不质,多疑能质:小学科学课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三部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13(2):81-84.
  编辑 郭小琴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分析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从教学生活化与教学内容及问题设置等多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应用予以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原则;创设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深化,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发生改变,突显出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价值,确保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语言文字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还不是太重视,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低,说话内容空洞,词不达意,不能恰当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语言积累,不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摘 要:语言的学习与思维方式高度相关,作为一种与汉语思维截然不同的语言,英语的语法结构与表达方式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之所以感觉到困难是由于对英语语法体系的认知和掌握不足而导致的,从而难以形成有效反馈,使整个教学课堂显得死气沉沉。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习惯,唤起英语课堂学习的生命力,繼而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鉴于此,以上海版牛津教材为例,探究具体的应
摘 要:数学教学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和不断运用的过程。学生构建模型的过程就是他们把图表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恰当转换数学语言,运算律模型构建就能水到渠成。  关键词:语言转换;图表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运算律模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生学会建模,并在建模中感悟数学模型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要求,很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运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实施开放式教学策略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开放式教学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实际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容易疲劳,如果不能设计新鲜有效的课堂活动,就会导致课堂纪律失控和课堂效率低下。而设计结合课文内容的课中操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用角色体验、音乐创编和拍手儿歌等方法来设计课中操,通过轻松活动,消除疲劳,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和旺盛的精力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关键词:低年级;课中操;教学内容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7至8岁的儿童持续集中注意只有20分钟,
摘 要:以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主线,以“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为重点对引导式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旨在通过探索能够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引导式教学法;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  一、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理念  所谓引导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提问过程中自觉地进行知识的探讨,进而达到知识习得的目的。
摘 要:近几年,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开展教学活动,像在“有余数除法”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在游戏中激发学生主动计算,充分调动起积极性,以最佳的状态学习有余数除法,有效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最终取得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余数除法  教师在讲解“有余数除法”课程内容时,要注重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生活渗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素养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发现美和欣赏美,并且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研究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结合具体的材料完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素养;感悟生活  新课改的出台促使当代小学美术教师意识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
摘 要:学生提问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教师问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能力培养  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解答疑难的过程,所以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