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印关系70年回顾与展望

来源 :中印对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印两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对对方国家的24次专程访问,最能体现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
  中国与印度,曾雄居世界文明之高地,现处在百年变局之潮头。当代中印关系集邻国关系、大国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多边舞台重要角色于一体,70年风雨历程值得回顾、反思与展望。
  1950年4月1日建交以来,当代中印关系7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即进入蜜月时期(1950-1959)、转向对峙时期(1959-1976)、走上正常化时期(1976-2000)、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期(2000-2013)和构建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时期(2013-2020)。这五个时期里的故事很多,其中两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对对方国家的24次专程访问(包含22次正式访问和两次非正式访问),最能体现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
  进入蜜月时期,始于1950年中印建交,止于1959年中印分歧公开化,中印首脑专程访问对方国家3次。1954年6月,中国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正式访问印度,《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重申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定型明确下来。同年10月,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正式访问中国,毛泽东主席与尼赫鲁先后会谈4次。两国总理一年内实现互访将中印关系推向一个高潮。1956年11月至12月,周恩来总理第二次正式访问印度,“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地语,意为“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口号在印度广泛流传。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称为中印关系的“蜜月时期”。
  转向对峙时期,1959年因为“西藏问题”、边界问题的影响,中印关系从蜜月友好转向公开分歧、从边境冲突转向全面对峙,直到1976年恢复互派大使,此间中印首脑专程访问对方国家仅1次。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奔上正式访问印度的征途,与尼赫鲁总理围绕边界问题进行了7次会谈,但没有解决当时的中印边界分歧。1962年中印爆发一个月的边境冲突之后,两国关系长期保持和平对峙状态。
  走上正常化时期,自1976年印中恢复互派大使标志两国关系走上正常化,至2000年走出印度核试验阴影、共庆建交50周年,中印首脑专程访问对方国家5次。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突破其国内“平行政策”阻力,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的正式友好访问,他是1954年尼赫鲁总理访华后34年来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印度政府首脑。1991年12月,中国总理李鹏对印度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1960年周恩来总理访印后31年来访问印度的第一位中国政府首脑。这两次首脑外交,在苏东剧变、两极解体的国际形势下,对两国关系的显著提升与重新构建发挥了开创性作用。1992年5月,拉马斯瓦米·文卡塔拉曼(Ramaswamy Venkataraman)总统对中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这是中印建交以来印度总统首次访问我国。1993年9月,纳拉辛哈拉奥(Narasimha Rao)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996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江泽民主席对印度进行正式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印度,确立了中印“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1993年和1996年的两个边界协定,为中印保持边界和平提供了国际法保障。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期,自2000年共庆中印建交50周年至2013年中国国务院总理访印之前,中印首脑专程访问对方国家8次。2000年5月28日至6月2日,印度总统科切里尔,纳拉亚南(Kocheril Narayanan)对中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是印度1998年进行核试验导致两国关系倒退后印度领导人首次访问北京。2002年1月,朱镕基总理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印度改正了“中国威胁”的安全误判,确认印中互为邻居、互为朋友。2003年6月,印度总理比哈里·瓦杰帕伊(Bihari Vajpayee)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印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等10项合作文件,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和“锡金问题”得到政治解决。2005年4月,溫家宝总理正式出访印度,双方确认建立“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签署了《关于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和《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实施办法的议定书》。自此,中印关系实现了从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升级,中印解决边界问题“三步走”路线图(即制定指导原则、商定框架意见、划定实际边界)走出了第一步。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正式国事访问,一致认为中印全面经济和贸易关系是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2008年1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印签署了《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2010年5月,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Pratibha Patil)对中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认为双方相互学习和交流的传统是深化彼此友谊的基石。同年12月,温家宝总理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认为中印关系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决定建立两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定期互访机制。这一年,中国总理与印度总统实现年内互访。
  构建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时期,自2013年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至2020年4月1日之前,中印首脑专程访问对方国家7次。2013年5月,新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正式出访首站访问选择印度,体现了中共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国政府对中印关系的高度重视。同年10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自1954年起49年来两国总理又一次实现年内互访。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印度进行正式国事访问,强调“发展是中印两国最大的共同战略目标”,共同声明“发展伙伴关系应成为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内容”。自此,中印关系突出发展伙伴关系、兼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5年5月,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正式回访中国,共同认为“中印同时复兴为实现亚洲世纪提供了重要机遇”。2016年5月,印度总统普拉纳布,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正式访华,双方表示加强人文互鉴交流,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2017年,中印因为持续了72天的洞朗军事对峙事件影响,两国领导人中断了专程访问。2018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武汉会见来华进行首次非正式会晤的印度总理莫迪,一致认为“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两个伟大邻邦友好合作的大道”,“以平等互利和可持续的方式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支持各自国家现代化进程”。2019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往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金奈市南部马哈巴利普拉姆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第二次非正式会晤,一致认为“中印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实现中印两大文明伟大复兴”。2020年4月1日,就中印建交70周年,习近平主席同印度总统科温德互致贺电,李克强总理同印度总理莫迪互致贺电,强调“努力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推动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成就”。
  合作共识推动共同发展
  中印关系动如雅鲁藏布江水、静若喜马拉雅珠峰,当代中印关系70年发展的起落规律从首脑外交的角度可略见一斑。1950年以来,中印首脑专程访问对方国家共计24次,中国首脑去访12次、印度首脑来访12次,反映了外交对等性的一般要求。2000年以前50年首脑专程访问对方国家的次数是9次,2000年以来20年专程访问次数已达15次。进入21世纪,中印首脑专程访问对方国家频率较20世纪明显加快,预示着中印关系总体向好、积极发展。
  中国和印度独立建国之后,都努力将本国社会由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实现各自国家现代化。中印要走向的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1990年代以来,世界正在经历以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科技为依托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印走向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即现代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
  实现各自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印文明伟大复兴,是两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核心利益,也是两国达成的国际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莫迪总理执政以来,致力于把印度建成强大、发达、包容的现代国家,正在绘制2022年“新印度”蓝图和十五年发展规划。当前,中印都处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在奋力奔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因此,2018年和2019年中印领导人的两次非正式会晤达成了两条极其重要共识:第一,“支持各自国家现代化进程”;第二,“实现中印两大文明伟大复兴”。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印正以强劲发展的姿态勇立潮头、推进世界格局之大变革。中印各自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实现两大文明伟大复兴的程度,以及双边关系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程度决定着亚洲世纪的来期。携手打造世界文明的亚洲世纪,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印两国须在支持各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积极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推动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成就。
  本文作者陈宗海为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通过几次外交努力,中苏关系逐步改善,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关系,以及在联合国事务中的合作都逐步启动。高玉生说,‘中苏关系回暖,不仅改善了我们的外部环境,也有助于推动我们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  外交工作要“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做好我们自己的功课,随时准备应对变化。  1984年12月24日,一辆产自东德的绿色国际列车从北京出发,途径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最终到达目的地苏联首都莫斯科,耗时5天
期刊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2018年5月至7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凯度集团合作开展了第6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这次调查覆盖全球22个国家,包括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荷兰)、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巴西、阿根廷、智利)、大洋洲(澳大利亚)、非洲(南非)等不同区域的公民。在这次调查中,
期刊
怎样增强中印互信?对中国人来讲,要调整心态,认真学习印度的历史文化;对印度人来讲,要从被过滤的英语信息中解脱出来。  1950年4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的开国者的领导下,两个伟大的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今天我们庆祝中印建交70周年,依然是一件引起广泛关注的国际大事。因为中印两国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而且这种重要性与时俱进,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认
期刊
印中两国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两国应更加努力把握机遇,实现更大范围的互利共赢。  印度和中国和平共处了几千年。20世纪40年代末期,两国都希望建立友好关系,双方关系进入了“中印亲如兄弟”的时期。尽管两国有交好的初心,但之后双边关系发展却跌宕起伏,削弱了两国之间的有效合作。双边关系的起伏反映出两国之间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两国关系逐渐演变为着重管控分歧,避免分歧恶化,而不是利用潜在的合作空间来实现更大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无论是用“中印对抗”还是“中印联合”来描述两国关系,可能都缺乏远见。现在是重新定义双边关系的最佳时机。  2020年4月1日是中印两国建交70周年纪念日。两国应该遵从“在后人的敬重中成长(Postera crescam laude)”这句格言,两国关系前景可期。  持续发展的两大经济体  印度历史可追溯到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8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蓬勃发展。
期刊
只有通过定期和持续的大规模人文交流,才能消除中印之间的不信任。  1950年,印度与新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虽然印度独立不久,新中国刚成立,两国彼此之间却并不陌生。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有关中印关系的讨论和阐述,都从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开始。中印的友谊和交往在1950年之前早已存在。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两个文明古国一直和平共处。  佛教和贸易是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运用逐瘀止血汤内服以治疗妇女使用宫内节育器导致的月经异常的临床疗效的具体情况与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0例女使用宫内节育器导致月经异常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人,其中,对照组用止血环酸进行治疗,而观察组使用逐瘀止血汤内服进行治疗,从而比较两组患者于这两种方法治疗之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的月经量、经期、周期的改善和患
期刊
中印两国现在应该认真考虑如何客观地看待对方,如何防止或减少因错误判断而造成的干扰,以及如何增进互信和谅解。  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作为两个文明古国,印度和中国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经历两千多年的紧密联系,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在对方国家均早已生根发芽,水乳交融。  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时,两国间源远流长的文化交往又一次焕发生机。这次历史性的访问不仅为中国人民
期刊
在成功研制新冠肺炎疫苗之前,全球对医护人员、药品和医疗设备的需求仍将增长,中印在医药生产和出口领域将进一步增强联系,这也将成为决定两国竞合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和印度过去70年的交往中,柯棣华医生等人的故事熠熠生辉。1938年,柯棣华志愿前往中国照顾病患和伤者,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他汉语学得很快,和病人也亲近。柯棣华还爱上了中国护士郭庆兰,从此中国成了他的第二个家。然而不幸的是,他的人生之旅
期刊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古老文明正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构建一个更平等的世界,改善全球福祉。  过去两千余年,中印之间的交往在贸易、经济、文学、文化和哲学等领域绵延不绝。两大文明最早的互动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连接广东和甘吉(现印度南部的甘吉布勒姆)的海运路线上,船只往来繁忙,中国的黄金和丝绸制品被运往印度,同时印度的宝石、水晶和玻璃制品被运往中国。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是两国文化交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源自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