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跟西方调子跳舞,却丢了自己的读书传统(下)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awendang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问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迳。
  中国学人跟着西方调子跳舞,就是坠入魔道
  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标准)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否则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便不可能了),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化旧成新。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讀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你们千万不要误信有些浅人的话,以为“本意”是找不到的,理由在此无法详说)。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含义,所以没有训话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西方书也是一样。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
  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美国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社会,不变点新花样、新产品,便没有销路。学术界受此影响,因此也往往在旧东西上动点手脚,当作新创造品来推销,尤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然。不过大体而言,美国学术界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新推销术所动。今年5月底,我到哈佛大学参加了一次审查中国现代史长期聘任的专案会议。其中有一位候选者首先被历史系除名,不加考虑。因为据听过演讲的教授报告,这位候选者在一小时之内用了一百二十次以上“discourse”这个流行名词。哈佛历史系的人断定这位学人太过浅薄,是不能指导研究生作切实的文献研究的。我听了这番话,感触很深,觉得西方史学界毕竟还有严格的水准。他们还是要求研究生平平实实地去读书的。


  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相传的读书传统,一直到30年代都保持未变。据我所知,日本汉学界大致也还维持着这一朴实的作风。我在美国三十多年中,曾看见了无数次所谓“新思潮”的兴起和衰灭,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我希望中国知识界至少有少数“读书种子”,能维持着认真读中国书的传统,彻底克服殖民地的心理。至于大多数人将为时代风气席卷而去,大概已是无可奈何的事。
  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一月:与时间  Question:前半生与后半生的分界线在哪里?  Answer:此时此刻。  很喜欢一句台词,《平凡的世界》里佟丽娅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今年认识了一位好友Dk,这位朋友的生活对于拖延症的我有着很多影响。对于生活,我们都不想虚掷光阴,所以生活和改变,此时此刻。  二月:朋友  Question:如何看待“年轻的时候需要的是朋友,而不是人脉”?  An
期刊
叶圣陶先生(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一生中经历了很多磨难,走过了许多坎坷曲折的道路,而他却能获得94岁高寿,足见他有可贵的长寿秘诀。  叶老的长寿,重要的是心胸开阔、平等待人。叶老在94年的人生中,不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他都能泰然处之,始终保持平和心态。早年,在困难重重的革命低潮时期,叶老没有灰心丧气;革命胜利后,叶老也从
期刊
冬,处四季之末,没有春夏秋的繁茂与生机,有的是一朵朵雪,一片片风,一阵阵寒冷,叶落,花凋,无尽萧条。  叶落的树,仅剩细枝末节,错落,重叠,交叉,寥寥几笔的简笔画,柔而不弱,飘逸轻灵,而气韵自生。花凋后的枝,精瘦枯槁,草们褪下绿色外衣,悄然隐去,天上地上,灰色中杂了丝丝冷色,寂静里透出点点衰微。  再便是寒冷。苍茫大地,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渺远,是“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的冰冻,谢灵运
期刊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南锣鼓巷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京城全图》时,才改称“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现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6米,南北走向,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
期刊
小时候,家里墙壁上贴了不少戏曲电影连环画,一张四排,一排四幅,共十六幅,将一部电影讲述完毕。天天看,画面下所附的唱词也背会了。其时并不清楚唱词声调的抑扬顿挫,只是单纯的喜欢,甚至在小伙伴家看到不一样的也连忙抄写下来。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一幅,画面是化蝶后的山伯与英台双双对舞,相视而笑,下面有四句:  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蝴蝶成双对。千年万代不分开,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唱词连带着爱上听戏,越
期刊
所谓国学,就是我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儒学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直到上世纪初。一百年来,国学一度变得很轻,特别是在西风劲吹的时候。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学变得越来越重,近两年更是被写进新课标,纳入中考、高考范围。在历史的呼唤、时代的力量面前,你准备好了吗?  国学,绕不过去的“坎”  (一)写进教材  现有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  2012年9月,
期刊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春天播种,夏季生长,秋收硕果,伴随花落,秋风落叶。一熟一落,一收一撒,一成一敗,一聚一散。秋色最懂人间冷暖,盛衰起伏都在秋雨落花流水中。安住静坐,体悟自然的秋意,袭袭风来,秋云漫卷,金黄的原野,在叽叽咋咋的鸟鸣声后,变得清冷,逐渐荒凉。秋天是结束的时候,是约会清谈的时刻,也是做梦的季节,是人生的生死门,是壮年结束的信号,是收敛的开始。  “空山
期刊
4月4日  悟道  人生觉悟只在一念之间,悟道的人生是智慧从容的人生。人生悟道是極其困难的,难不在于地位不高,不在于财富不广大,而在于心念之一息一动。当下人心浮躁,当下因果呈现集中,当下宦海沉浮跌宕,当下财富流水四溅匪夷所思,正是悟道觉慧的因缘所系。但,如此刻骨铭心的镜子,如此朝登天子堂,暮入冷牢房的现身说法,依然动摇不了一些人的贪心、妄念、财货、尘劳的习气。人解放自己的灵魂很难,难在贪婪和欲望。
期刊
如果以粗浅的比喻来说,礼乐文明中的“礼乐”部分,便是意图在充分尊重個人权利前提的情况下(谦让之礼),激发出人与人作为同类的同理心(雅正之乐),产生理解谅解的和谐氛围,进而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能够以“中正平和”的状态互利共存。就像自然界在孕育万事万物的时候,恰到好处的天气变化才能被称作“风调雨顺”,没有灾害的自然界才能被称作“天清地泰”,这些体现无一不以“恰恰好”为发端与终结。这
期刊
一日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所装何物?”一个婢女答:“都是文章。”另一婢女说:“是广博的见识和满腹智慧。”苏东坡听后摇摇头。此时,爱妾王朝云笑道:“学士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的确,苏东坡满怀抱负,空有济世之才却“不合时宜”屡遭贬谪,在他宦海沉浮的一生中,王朝云是难得的知音。  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