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个性化;质疑;
朗读;见解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5(B)—0020—01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可是回顾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阅读课,教师或环环相扣地提问,或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解,总是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阅读模式中。这样的阅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何摆脱这种束缚,让语文阅读课“活”起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呵护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质疑
毛泽东曾说:“凡事都应该问一个为什么,想想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马克思认为应当“怀疑一切”。这些都是鼓励人们开动脑筋提问。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在阅读中的疑惑。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抓住关键词、中心句、标点符号等,并引导他们突破常规思维,尽量多提富有创意的问题。随着训练的增加,学生个性化的提问会越来越多,提出问题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甚至会超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如《给予树》这篇课文,当阅读课快要结束时,有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质疑:《给予树》的含义是什么?题目为什么是《给予树》,而不命名为《善良和仁爱的小姑娘》呢?这样的提问多有水平,这样的质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的质疑也正是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又要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中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究竟怎么去读,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地去要求学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朗读,效果会不一样。的确,教师的示范朗读十分必要,但那不是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切忌把教师的示范朗读变成学生朗读的标准。如朗读《花钟》课文中的“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这句话时,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牵牛花”上,以突出植物的名称;有的学生认为牵牛花还会奏乐,多有趣,把重音放在“吹起”上;有的学生认为牵牛花颜色漂亮,把重音放在“紫色”上。这都反映了学生不同的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教师此时应该做的是解决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而不是统一他们的个性化朗读。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朗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到了一定的阶段,学生的朗读自然会更有特色,更具韵味和内涵。
三、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见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客观事实和人类共同崇尚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真理的信仰,把追求真理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追求真理的乐趣,而不应把信仰、真理强加于学生。如阅读完《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有的学生会认为:宋庆龄真傻,既然她十分喜欢去伯伯家,就应该放弃和同学的约定,或者给同学说有事不能如约,或者写个字条约改天见,或者上学时给同学道歉,这样不就得了。这样的见解显然不符合我们认同的价值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宋庆龄到底傻不傻”,最后让学生达到认识上的基本一致,让他们明白:宋庆龄不傻,她不去伯伯家只是短暂的遗憾,如果去了她内心的自责会很深,而如果按时赴约,留给别人的则是守信的美好印象,会赢得别人对她的尊重,这说明守信的品格是多么的可贵。这样的认识过程更合乎实际,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并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慎重对待学生的个性化见解,正确引导、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要把真理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记住“标准答案”。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朗读;见解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5(B)—0020—01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可是回顾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阅读课,教师或环环相扣地提问,或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解,总是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阅读模式中。这样的阅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何摆脱这种束缚,让语文阅读课“活”起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呵护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质疑
毛泽东曾说:“凡事都应该问一个为什么,想想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马克思认为应当“怀疑一切”。这些都是鼓励人们开动脑筋提问。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在阅读中的疑惑。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抓住关键词、中心句、标点符号等,并引导他们突破常规思维,尽量多提富有创意的问题。随着训练的增加,学生个性化的提问会越来越多,提出问题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甚至会超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如《给予树》这篇课文,当阅读课快要结束时,有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质疑:《给予树》的含义是什么?题目为什么是《给予树》,而不命名为《善良和仁爱的小姑娘》呢?这样的提问多有水平,这样的质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的质疑也正是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又要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中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究竟怎么去读,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地去要求学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朗读,效果会不一样。的确,教师的示范朗读十分必要,但那不是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切忌把教师的示范朗读变成学生朗读的标准。如朗读《花钟》课文中的“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这句话时,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牵牛花”上,以突出植物的名称;有的学生认为牵牛花还会奏乐,多有趣,把重音放在“吹起”上;有的学生认为牵牛花颜色漂亮,把重音放在“紫色”上。这都反映了学生不同的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教师此时应该做的是解决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而不是统一他们的个性化朗读。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朗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到了一定的阶段,学生的朗读自然会更有特色,更具韵味和内涵。
三、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见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客观事实和人类共同崇尚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真理的信仰,把追求真理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追求真理的乐趣,而不应把信仰、真理强加于学生。如阅读完《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有的学生会认为:宋庆龄真傻,既然她十分喜欢去伯伯家,就应该放弃和同学的约定,或者给同学说有事不能如约,或者写个字条约改天见,或者上学时给同学道歉,这样不就得了。这样的见解显然不符合我们认同的价值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宋庆龄到底傻不傻”,最后让学生达到认识上的基本一致,让他们明白:宋庆龄不傻,她不去伯伯家只是短暂的遗憾,如果去了她内心的自责会很深,而如果按时赴约,留给别人的则是守信的美好印象,会赢得别人对她的尊重,这说明守信的品格是多么的可贵。这样的认识过程更合乎实际,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并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慎重对待学生的个性化见解,正确引导、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要把真理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记住“标准答案”。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