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啊走,看到内心壮阔的美景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zl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朝圣》的故事
  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65岁的退休工人哈罗德收到了一封不寻常的来信。在看到里面的内容时,他的双手顿时颤抖起来。
  这是一封告别信,来自一位二十多年没联系的老朋友:身患癌症的奎妮,只想在离开前跟哈罗德说一声再见。
  这封信不仅带来了沉痛的消息,还把哈罗德拉进了从前那些细碎的回忆中。在工作中,奎妮曾经帮他背过黑锅,最后远走他乡。此刻,除了哭泣外,还能做什么呢?
  最终,哈罗德做了一个有点儿荒谬的决定:徒步横跨英格兰,从南部的家一路走到北端的疗养院去探望奎妮。出发前,他给疗养院打了电话,让护士转告奎妮:“只要我一天还在走,她一天就要活着,请告诉她这次我不会再让她失望。”
  就这样,哈罗德上路了,穿着夹克衫,没带住宿用品,凭借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当他真真切切用双脚在走路时,看到的并非只有延绵不断的土地、河流……还有那些二十年来埋藏在心底一直努力逃避的记忆。在过去,哈罗德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他总是把事情弄得一团糟,上学的儿子跟他隔阂很深,妻子也慢慢与他疏离。在行走中,他第一次敞开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去,跟路上遇到的陌生人分享心事,也承担别人的痛苦。满手伤疤的自行车手、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的银发绅士……这些擦肩而过的路人给予他帮助、鼓励,也分享着彼此的幸与不幸。
  哈罗德并没有宗教信仰,这场一个人的旅程,他走了足足87天,一路上,他生病晕倒过,也迷失过方向,最终凭着坚定的信念走完了627英里,见到了一直在等他的老友奎妮。虽然奇迹并没有发生,奎妮最终还是平静地去世了,但许多事却从此不同了。这场旅行改变了许多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别人的故事中,哈罗德也经历了自己的精神回溯之旅,终于走出了自身的阴影,不再纠结于内心的痛苦,学会了珍视他人和卑微的自己,勇敢地去接纳,去爱。
  写作缘起
  《一个人的朝圣》是女作家蕾秋·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在一天得知父亲生病后,悲伤的她决定写出一个故事,将所有的悲痛和情感转化成这个故事,献给父亲,也献给所有人。她从小在伦敦长大,觉得大城市忙忙碌碌的节奏令她很没有归属感,所以在书里,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她说:“大家都说这是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但是我却认为这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书中要说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要认识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面内心,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和过去的自己告别。”
  书评解读
  陌生人就像一面面镜子,不仅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新的可能,也可以看到旧的自己。听过了许多陌生人的故事后,哈罗德认为,一路上见过的每个陌生人虽然都是独特的,却又是一样的。每个人都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而又过分执着于已经失去的。这些路过我们生命的人提醒了我們,因为怎样的迟疑和纠结,我们错失了原本应该快乐幸福的人生旅程。
  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重走人生路,去弥补内疚与过失。问题是,在我们还能爱的年纪,为什么不去呢?别说来不及,你知道的,只要你愿意,一切都来得及。
  ——李小丢(作家)
  希望是浸润在日常生活里的,它悄无声息,平静日久,只待我们去发现。书里,路人的关心和支持,是希望;妻子莫琳对哈罗德的激励和陪伴,是希望。在漫漫长路上,哈罗德累得几乎抬不起腿,但他看到了这么丰盛的、叫人眼花缭乱的希望。他知道,只要自己一直将眼光集中在比自己伟大的事物上,一定可以走到贝里克。
  希望无处不在,就算再艰难的时刻,也别忘记从绝望中寻觅、找出希望的星星之火,它能点燃你,让你拥有继续前行的动力。
  我们看见过云开日出,我们会再看见云开日出。
  —— smarttree(出版社文学编辑)
其他文献
在画前,家宜忽然转过头来问我:“老师,莫奈为什么不在艺术生涯最高峰的时候停笔?这样不是比较好吗?”  刚才,我对这一组的学生说:“一个创作者在工作的时候,除了天赋的才情和自己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健康。一张完整而又气势逼人的大画,常常是要在画家的壮年时代才能完成。因为,过了这段时间之后,笔下也常常会力不从心了。”  我在说这段话的时候,我们这十几个人正站在莫奈八十岁之后画的那张《玫瑰小径》和更晚的那张
期刊
作为一款社交软件,目前微信的日登陆量已经超过10亿。  “微信缔造者”张小龙终于从失败的底谷走向了成功的顶峰。  那么多App,为什么是微信呢?  在2019微信公开课张小龙的公开演讲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产品只是一个工具,而微信是一个社会,一个世界。”  “做一款‘有温度’的软件。”  “不要试图误导用户。”  这种特别的人文情怀,几乎贯彻在他研发的所有产品中。  早在1997年,张小龙
期刊
并非每个人都能从运动和思考中感受到乐趣,但如果恰好两者你都乐在其中,那么恭喜你,你是“大自然的选民”  8月去了趟黄石国家公园。这是第三次去,也是第一次带女儿去。  我最喜欢的美国,是国家公园这部分。美国人说国家公园是他们最好的发明,我深表赞同。黄石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也是走过的13个美国国家公园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这次又去了同处落基山脉却位于加拿大的贾斯珀和班夫国家公园,黄石依然冠军。黄石太杰
期刊
遣词用字的目的不是出于礼节,而是出于心态,可以表现出那个人“是以什么樣的心态来面对世界”。  我们会因为对象和场合的不同来选择措辞,不过如果从这个解释来看或许有些奇怪。  前几天,我遇到一名遣词用字十分优美的女性。她是个年轻的摄影师,措辞美得惊人。  她说的是所谓的敬体,但完全没有“过于殷勤反显失礼”的毛病,说话方式非常聪明。我吓了一大跳,但同时一转念,猜想“那大概是因为初次见面,我比较年长,又是
期刊
年初,探月衛星“嫦娥四号”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后,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正式分家,两位远在月球的“劳模”,自开始工作便捷报不断。近日“玉兔二号”又破了一个纪录,微博账号@月球车玉兔二号“低调”地宣布了这个好消息:“我已经在月球背面行驶120米,行车记录超过前辈月球车玉兔一号啦!”“玉兔二号”还谦虚地说,本来她其实可以走得更远,但是师父不让“飙车”,毕竟,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看到《流浪地球》的
期刊
我大学主修日本文学。在看到了非常多描绘日本庭院的文字后,我一心向往,就决定去东京大学学习造园。  后来,我看到了铃木和夫编著的《树木医学》。它告诉我,树也会像人一样有病痛,让我感到错愕与好奇。  在《树木医学》的第一章,看到“全世界最高的树,在美国西岸的红木公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1年夏天,我冲到美国去看这棵树。我站在树下,发现树的“脚”跟老虎的手掌一模一样,很可爱。这棵树还很聪明,借
期刊
中国人去日本,即使日语一点都不会,英语也不够好,只看汉字也可通行无碍。  在飞机上,我带了多和田叶子的《和语言漫步的日记》。她提到,对“空港”这个词不太喜欢,更喜欢用“飞机场”。她觉得空港给人的感觉冷冰冰,只看到“在磨得很光滑的走廊上行走的旅客”,不像“飞机场”能让人联想到这样的画面:机械师在检查飞机,皮箱堆积如山的行李车缓缓驶过,有人引导着飞机后退,还有股淡淡的机油味。可是,后来作者听诗人田原说
期刊
最近,戴森的黑科技产品悄然刷屏,从吸尘器到卷发棒,各种炫酷黑科技连环暴击,网友们大都难逃戴森魔掌,直呼“戴森有毒”。可谁能想到,这些高贵冷艳的设计,其实是出自一个“三差学生”之手?  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大学学的是家具和室内设计专业,想的是毕业后当个工业设计师。毕业后,很快就当了爹的戴森,带着三个娃一起挤在一个农舍,天天醉心于搞设计、搞发明。  戴森当时最大的烦恼就是家里那台破吸尘器太难用了—
期刊
日前,根据刘慈欣同名作品改编、郭帆导演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高口碑的助力之下,完成了史上最快的票房逆袭,正式拉开国产科幻电影的史诗级大幕。  我要成为一名科幻片导演  1995年,15岁的郭帆看了卡梅隆导演的《终结者2》后,全身血液沸腾,激动得一夜未眠,暗暗立志:“我要成为一名科幻片导演。”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奔向北京,追寻自己的电影梦。  2010年后,郭帆执导了两部电影《李献计历险记》和《同
期刊
近日,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木偶剧团联合打造的史诗巨制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连续演出3场。当高达3米多的戰象,在纷飞的战火中嘶鸣着走向战场时,舞台被“点燃”了。该剧改编自沈石溪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少年波农丁与小象嘎羧从相遇到一同成长、变老的故事。木偶戏在中国有2000年的历史,《最后一头战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了创新,使象偶成功升级。剧中呈现出家园、民族、情义、战争与生命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