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124中学 张炳艳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思维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摆在了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情感知识能力等多角度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以下是在教学当中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
一、鼓励学生换角度思考问题
创新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在复习因式分解一节中,我留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对(2x+3y-3)(2x+3y+4)-8进行因式分解,如果按常规解法,去括号、化简整理都难以奏效,但仔细观察分析不难发现,前两个多项式的乘积,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如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问题将迎刃而解。可设2x+3y=m,则原式变形为(m-3)(m+4)-8,因式分解后,可得(m+5)(m-4),因此,最后的结果为(2x+3y-3)(2x+3y+4)-8=(2x+3y+5)(2x+3y-4)。
在启发和诱导下,一部分同学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同时,在此过程中,渗透了“换元”的数学思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传统的授课方式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几乎得不到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保证每节课能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担任的是一个“设计师”的角色,即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好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加以解答。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善于营造创新思维的空间。例如,组织课外数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他们布置一些课题,供学生讨论解决。也可利用活动课,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即一道题有多种解法。教学中,选择一些多种解法的题目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以此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学生探索与认识数学世界,让思维在多向展开的过程充分发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巩固,从而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在总复习中,我出过这样一道例题:如图
在梯形ABCD中, AD∥BC,E为AB的中点
DE平分∠ADC,∠AED+∠BEC=90°
求证:AD+BC=DC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独立完成,并思考是否有其它的方法,而后进行小组间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并总结三种证明方法:
(1) 延长DE交CB的延长线(或延长CE交DA的延长线)于点F,通过三角形全等证得。
(2) 在DC上截取DM=AD,通过三角形全等证明BC=CM而证得。
(3) 过点E作EN∥BC(或取DC的中点N,连结EN),利用梯形的中位线,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出结论。
采用一题多解时应注意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以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解题的方法,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原因,挖掘其内在的规律。
2、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即在保持题目本质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发生变化,组成一个新的题。
数学习题是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中,这就要求学生解题时要善于随机应变,灵活而敏捷地做出判断。教师通过一题多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的好方法。对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促进学生变通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变试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例如,初中九年级上册练习题,如图:
O是△ABC的内切圆,与AB、BC、CA分别切于点D、E、F,∠DOE=120°,∠EOF=150°,求△ABC的三个内角度数。
学生解答完后,我将条件改变:
如果上述条件不变,再给出△ABC
中任意一条边的长度,你能求出内切圆
的半径吗?通过一题多变,能使学生的思维自觉地从一个过程转换为另一个过程,逐步形成题中角度与长度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一题多答
主要有:一是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由于条件的不定性,使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答案。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从本质出发去思考表达或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方法。这种以知识点为中心的一题多答,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知识。
例如,如图,给出五个等量关系:①AD=BC;②AC=BD;③CE=DE;④∠D=∠C;⑤∠DAB=∠CBA,请你以其中两个为条件,另三个中的一个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只需写出一种情况),并加以证明。
四、适当设置疑问,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可处处设疑,启发式教学就是
要求教师能提供一定的情境,激发思维的
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引导
学生对感知到的有关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找出其原因和规律,让他们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提高创新的能力。如让学生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得出尽可能多的结论,在让学生分析,观察图形的同时,就可恰当的设疑:
①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②有几个相等的角?③都有哪些线段成比例?④有无相似的三角形?
然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而不懈努力。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124中学 张炳艳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思维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摆在了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情感知识能力等多角度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以下是在教学当中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
一、鼓励学生换角度思考问题
创新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在复习因式分解一节中,我留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对(2x+3y-3)(2x+3y+4)-8进行因式分解,如果按常规解法,去括号、化简整理都难以奏效,但仔细观察分析不难发现,前两个多项式的乘积,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如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问题将迎刃而解。可设2x+3y=m,则原式变形为(m-3)(m+4)-8,因式分解后,可得(m+5)(m-4),因此,最后的结果为(2x+3y-3)(2x+3y+4)-8=(2x+3y+5)(2x+3y-4)。
在启发和诱导下,一部分同学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同时,在此过程中,渗透了“换元”的数学思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传统的授课方式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几乎得不到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保证每节课能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担任的是一个“设计师”的角色,即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好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加以解答。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善于营造创新思维的空间。例如,组织课外数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他们布置一些课题,供学生讨论解决。也可利用活动课,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即一道题有多种解法。教学中,选择一些多种解法的题目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以此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学生探索与认识数学世界,让思维在多向展开的过程充分发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巩固,从而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在总复习中,我出过这样一道例题:如图
在梯形ABCD中, AD∥BC,E为AB的中点
DE平分∠ADC,∠AED+∠BEC=90°
求证:AD+BC=DC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独立完成,并思考是否有其它的方法,而后进行小组间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并总结三种证明方法:
(1) 延长DE交CB的延长线(或延长CE交DA的延长线)于点F,通过三角形全等证得。
(2) 在DC上截取DM=AD,通过三角形全等证明BC=CM而证得。
(3) 过点E作EN∥BC(或取DC的中点N,连结EN),利用梯形的中位线,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出结论。
采用一题多解时应注意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以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解题的方法,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原因,挖掘其内在的规律。
2、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即在保持题目本质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发生变化,组成一个新的题。
数学习题是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中,这就要求学生解题时要善于随机应变,灵活而敏捷地做出判断。教师通过一题多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的好方法。对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促进学生变通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变试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例如,初中九年级上册练习题,如图:
O是△ABC的内切圆,与AB、BC、CA分别切于点D、E、F,∠DOE=120°,∠EOF=150°,求△ABC的三个内角度数。
学生解答完后,我将条件改变:
如果上述条件不变,再给出△ABC
中任意一条边的长度,你能求出内切圆
的半径吗?通过一题多变,能使学生的思维自觉地从一个过程转换为另一个过程,逐步形成题中角度与长度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一题多答
主要有:一是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由于条件的不定性,使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答案。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从本质出发去思考表达或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方法。这种以知识点为中心的一题多答,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知识。
例如,如图,给出五个等量关系:①AD=BC;②AC=BD;③CE=DE;④∠D=∠C;⑤∠DAB=∠CBA,请你以其中两个为条件,另三个中的一个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只需写出一种情况),并加以证明。
四、适当设置疑问,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可处处设疑,启发式教学就是
要求教师能提供一定的情境,激发思维的
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引导
学生对感知到的有关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找出其原因和规律,让他们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提高创新的能力。如让学生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得出尽可能多的结论,在让学生分析,观察图形的同时,就可恰当的设疑:
①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②有几个相等的角?③都有哪些线段成比例?④有无相似的三角形?
然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