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校来了大学生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ck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驾驶员培训学校犹如铁打的营盘,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车的学员就是流水的兵。斗转星移,年复一年,一批批考出驾照的学员喜气洋洋地离开驾校,又一批批新学员兴冲冲地走进了驾校。近年来随着新车价格的不断下降,学开车的人越来越多,驾校一时人满为患,有的车上甚至被配备了十五、六个学员(一般应该为八人),有时不约而同地来了五、六个人,车内坐不下,就只好等外面。上海一百多所驾校几乎天天热闹非凡。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学车的人数为17万,到了2004年一下子猛增至27万,预计2005年将更多。
  生意那么红火,但竞争也空前激烈,有的驾校居安思危,把目标对准了大学。他们与大学学生会联系,在校园内张贴“驾驶员培训考试新人大纲知识讲座”的海报。每次讲座近尾声总会有不少人当场报名学驾驶。大学生的人数在不断攀升,成了一支势不可挡的新军。还在就读的大学生为何热衷于学驾驶?学驾驶既费时又花钱,大学生们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多张派司多个筹码
  
  在同济大学上大四的张伟个子不高,穿着一件咖啡色的长袖T恤。他的一手好字留在了报名表上,这年头,惯用电脑为书写工具的学子,对于写字似乎已经并不那么讲究了。看得出,张伟是个非常用心的人。
  一般而言,大学里的三、四年级学生业已开始为今后寻找工作而奔波,张伟也是在上大三下半学期开始去找实习单位的。他的父亲在一家证券公司做保安。那点工资大概只能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费,全靠了母亲开出租车的收入才能供他上大学。尽管母亲天天开出租车,但平时张伟并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因为轮子的转动就意味着钱,自己人坐车,钱是倒流的,他们舍不得。机会出现在张伟考大学的日子,他心安理得地当了几天皇帝,每天享受着母亲为他开专车的待遇。当然张伟也没辜负母亲的殷切期望,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他在感谢母亲的同时,也深深地记住了坐车的“味道”。
  当时,母亲专心致志地开着车,张伟坐在车上似乎对开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停地向母亲问这问那。母亲嗔怪道:“马上就要进考场了,怎么还有这份闲情,难道你以后也想开出租不成?”张伟回答说:“看看马路上行驶的那么多车,人家并不是都在开出租啊。”母亲说:“那你是想干吗呢?”张伟说:“21世纪的人必须要会电脑、外语和驾驶,有了这三张派司才能闯天下。到时我就不再让你开出租,你太累了。”母亲没再说什么,只是深情地看了他一眼。
  对张伟来说,这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如今,张伟真的走进了驾校。因为在实习单位,他曾目睹过人力资源部的老总在招聘时不经意地问应聘者有驾照吗?虽然声调不高,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他学开车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将来在找工作时给自己增加含金量。
  
  并非虚荣心
  
  上大四的成海关已经考出了驾驶执照。与张伟所不同的是,他的家境比较优越。成海关的父亲自己开了一家贸易公司,不但有轿车,还有两辆面包车,公司的规模在渐渐扩大,但成海关的父亲开的总是那辆桑塔纳轿车。
  兴许成海关坐父亲的车多的缘故,他耳濡目染,除了父亲开车时的潇洒,对父亲驾驶的一举一动都熟记于心中。有一天,他见父亲的车未拔下钥匙,想自己开车的念头油然而起,于是便坐进驾驶室,学着父亲开车的样子,发动起车子。父亲听见引擎声,猛然发现是儿子在偷着开车,立马惊出一身冷汗,不顾一切地冲出屋子,声嘶力竭地大叫:“快踩刹车!快踩刹车!”车子晃晃悠悠地行驶了十余米停了下来。成海关在车内得意扬扬:“老爸,别瞎嚷嚷,开车不就是这么一回事?”
  父亲数落了他几句,成海关却显得格外兴奋,他说这是自己学车“迈出的第一步”。
  有些溺爱儿子的父亲时常会开车带他出去兜风。本来成海关对坐父亲的车很有兴趣,日子久了他却渐渐地没了兴致,甚至想逃避,尤其遇到父亲路过学校说要来接他,他却总是一口回绝,让父亲觉得不解。终于有一天他问父亲,为啥不换一辆进口车开开?父亲说自己开车是为了赶路,桑车足已。要知道,进口车耗油,遇到修理,费用要比桑车贵得多,进口车无非派头大一点嘛,不要去争什么面子,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成海关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他与“老一辈”思维方式的不同所致。他认为开什么车就等于一个人选择所穿的衣服,体现了人的身价,不同的身价就有不同的社交场合。难以想像一个穿得寒酸蹩脚的人怎么出入高级场所,而一辆低档牌子的车又怎么能做得成大生意。父亲说他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但他不以为然,他思忖,将来自己要买车,绝对是要进口的高档车。当然想归想,那是未来的事,现在自己还是一名大学生,要紧的是得先学会开车。
  如今,他已通过驾校学会了开车。只要有时间他常会上汽车网页,浏览各种汽车,当然他的眼光总停留在那些高档车的身上。
  
  学车需要多少费用
  
  近年来驾校培训驾驶员的学费一直呈上扬趋势。通榕驾校同济招生部的主管张卫民女士告诉笔者,以学桑车为例,培训费为4500元,加上其他各种费用400元,总计是4900元。假如学吉普车,培训费则为3800元加400元。现在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驾驶员培训的管理力度,为避免过去有些驾校对学员培训“睁一眼闭一眼”,只要收了学费,不管你学员来不来上课,到时候考不出驾照再重新“回炉”学习,就算侥幸考出了驾照,这些“本本族”真的开车上路,不闯祸是偶然的,而频频发生交通事故则是必然。
  而今学开车的学员必须学满规定的时间。为防止作弊行为的发生,有关部门为每位学员制作了一张IC卡,学员每次到驾校学习必须“摁”手印。笔者粗略计算了一下,“其他费用”包括拍照40元、体检60元、交规费200元、教材、IC卡100元。
  这还只是按正常的工作日学车的费用。有些学员平时挤不出时间来学习,他们只有双休日才有空,那也没关系,其实,驾校早就想到了这一点。现在所有的驾校针对这群学员,专门为他们开设了“双休班”。因为教练要放弃自己的休息天,学员多交一点费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一般每人需加收200元。而大学生们就不会掏这笔费用,因为他们绝大多数学车时间都安排在暑假里进行,两个月的假期正好够得上学车的时间。
  
  学车费用从何而来
  
  我们已经大致知道了学车的费用,莘莘学子们念书的学费还是父母给的,他们又是如何解决这笔开销的?像前面提到的成海关,他学车费用全由父亲买单的。
  其他人并没有这么幸运。朱晖向父母提出自己准备学开车,他的一番“将来找工作,多张驾照就是多一个机会”的话没能打动父母的心。也难怪他父母,并不是怕他将来开车弄不好会闯祸,而是要一下子拿出近5000元,心里就感到肉痛。朱晖几乎要磨破了嘴皮,才得到一个“阿拉贴侬2500元”的承诺。言下之意,另一半钱得靠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了。
  对一名正在上大三的学生来说,2000多元不是小数目。正是这个“不小的数目”,给朱晖增添了压力。用朱晖自己的话来说,他要“变压力为动力”。为了筹款,朱晖发挥自己数学好的特长,用电脑打印了50张上门做家教的广告,到学校附近的居民小区广为散发。这种做家教的广告用词言简意赅,加上他又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不少正在上高三的学生家长认为,找这样的大学生做家教要比大学或者高中的老师做家教管用,不仅比到老师家去“上大课”的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出的钱也比“老师家教”便宜。一段时间的家教做下来,赚来的报酬积少成多,朱晖终于心满意足地走进了驾校。
  邓金山在驾校与朱晖又成了同学,他的学车费用除了在实习的单位拿的一点津贴之外,还揽到了家庭装潢设计的活。他的设计很有个性,颇受委托者的好评,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邓金山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当然,这些存款并不仅仅为了学车的费用,他还能为自己交一部分学费呢。
  
  教练评说大学生学员
  
  当了20多年驾驶教练的马师傅真可谓老马识途了。五十开外的马师傅平时很少有笑容,大多数学员,尤其是大学生学员见到他总有点“抖豁”,其实他们根本就不了解马师傅,老马告诉笔者,他打心眼里喜欢教大学生学驾驶。
  家住虹口区的马师傅每天早晨不到6点便起床,洗漱之后便去小区的花园里跑步半小时以上,马师傅认为,驾驶员应该身体强壮,“老爷”身体的人不配当司机。马师傅跑步完后总要到点心店喝上一碗咸豆浆,再来两个甜大饼,吃了早点就赶到五角场附近的停车场,学员们都在那里集中后上车,再到设在宝山的教练场。
  众所周知,能到教练场来的学员,一般都已考出了交通法规知识的答题。马师傅说,现在学车人的年龄上限已放宽到了70岁,下限则为18岁。马师傅每次都要带几名大学生,特别是碰到学生放暑假,大学生学员的人数会比往常多几倍。他告诉笔者,到底是大学生,他们悟性极高,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要是遇到不清楚的问题,他们非得当场问个明白,大有“碰到问题不过夜”的精神。不像有些学员,年纪不过三、四十,脑子似乎迟钝得很,倒车总不能一步到位,叫他方向盘朝左打一把,他却不得要领,打到了右面,左右都不分了。说实在的,他们也不是硬要跟我老马顶着干,就是没记性和悟性,而大学生们有时还会耍耍小聪明,头子活络,带他们不用他多费神。马师傅还悄悄向笔者透露了一个秘密:“阿拉女儿的家教问题不用我多操心,大学生学员当中的人才勿要太多噢……”
  
  拿到了驾照的大学生
  
  经过交规考试,又通过了路考,领取了驾驶执照的大学生成了本本族。董强盛在上大三时就考出了驾驶执照,他的父亲是一家出租车公司的调度员,说起“开车经”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董强盛近朱者赤,再加天性聪慧,车子已经开得很溜了。他知道考出驾照的第一年要在车前车后放“实习”牌子,像在向人家告示:我是菜鸟。那多没面子!董强盛一想,大三时考出驾照,等到上大四时就不再是“实习生”了,要是一毕业找到工作,需要自己开车,立时三刻就能上路。
  与董强盛一起在上大三考出驾照的徐炳是位性格内向型的人,当初他学车时曾被教练认为“三棍子也打不出闷屁”来的人。别瞧他学车时不声不响,其实肚里的小九九算盘精得很,教练说的每句话他都要暗暗琢磨一番,教练教的每个动作他都会悄悄模仿几次。如今他兜里有了驾照,却不显山露水,然而有一次在实习的单位派上了大用场。那天,实习单位的董事长要外出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可偏偏这时小车司机突然拉肚子,五分钟里要跑两趟厕所,董事长急得恨不得要掐人中。徐炳瞧见办公室主任四处打听谁会开车,他眼睛一亮,知道能与董事长平起平坐的机会来了。他当即举手示意,办公室主任将信将疑,等到徐炳掏出驾照,他后悔自己为啥就没有这张派司。结果,徐炳驾驶着董事长的别克轿车,将老人家送到了目的地,也就在行车途中,董事长问长问短,徐炳有问必答,给董事长留下了深刻印象。不用说,今后碰到徐炳到这家公司应聘,董事长的“印象分”还会低吗?
  笔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有些大学生碰到自己要用车,就去租赁公司租辆车潇洒开一回。当然,更多的大学生有了驾照并非马上就能派得上用场,只是觉得心里踏实,他们将昔日学车时的辛苦化作了今日的自豪。
  
  学车中的苦与乐
  
  有生以来第一次把握方向盘,将桑车开起来的刘同学让笔者不要写出他的名字,也不要写他学车的驾校名称,因为怕教练会找他麻烦。后来我才知道,学车的大学生也会与教练(他们称师傅)斗智斗勇。刘同学说,学车是一桩快乐的事,尤其是坐在驾驶员的位子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脚踩油门,前面的景物朝后退着,令人心旷神怡,这是不开车的人体会不到的。
  刘同学每逢去学车的那天总是起得特别早,边吃早餐边听音乐,他知道待会儿一上教练车自己的脑神经会立刻绷紧起来,趁这段“临战”前夕,让自己放松下来。其实,让刘同学真正头痛的是教练的暗示。他知道,虽然这种暗示并非冲着他一人而来,但其他不是大学生的学车人往往都心领神会地“接盘”,并纷纷解囊。原来,教练在“传帮带”的第一天就会“约法三章”,诸如不能迟到,不能喝酒,不能……“三个不能”说后,又来“三个应该”,应该怎样怎样,最后拐弯抹角地跟学员“谈斤头”:比如洗车费、刷卡费、手机话费……当然还免不了要给师傅孝敬点香烟、茶叶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七七八八加起来也要好几百元。
  囊中羞涩的刘同学只能装憨,充耳不闻的样子。教练也拿他没办法,最多在他开车出错时态度凶悍些,嗓门大些,难听话多些。就好比以前学生意,总要被师傅骂的,想到这些,小刘也就无所谓了。但洗车是免不了的,他从家里带去两件全棉的T恤,停车场里没有橡胶水管让他冲洗车子,那也难不倒他。刘同学眼尖,教练车上有铝制茶壶,那是教练为桑车水箱加水用的,他跟师傅打了招呼,每次洗车便“就地取材”,用茶壶盛水浇洗车子。刘同学说,擦车还不算累,吃力的则是一趟趟来回拎水。
  大学生学车族不少人遭遇过刘同学这样的尴尬,但他们都挺过来了,毕竟学车的日子就这么些天,忍一忍也无所谓。当然更多的是不计报酬、不辞辛劳的师傅,把学员看成自己的小辈或兄弟姐妹,不仅教得耐心,有问必答,还一再向学员强调,我不要你们送钱送东西,我只要求你们把车开好,你们开得好就是给足我师傅面子了……师傅是这么说的,也真的是这么做的。让学员们既学了开车,也学了做人。此外,他们在学车的过程中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看到过不少奇奇怪怪的事;教练车的空间虽小,却是一个大社会的缩影。从这个角度来看,有驾照的大学生要比没有学过开车的大学生更早地走向了社会。
  学车族中的新军浩浩荡荡,车轮滚滚,他们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罗宇清才33岁,人长得小巧、清丽,能看出来,她聪慧、积极。她说,自己也没有想到,1994年刚来上海时,是两手空空,到现在不过11年,已拥有了一家业绩颇为不俗的公司,而且在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已成立经销点。这些,全是因为多年来自己积极进取的结果。她又笑道,可能因为自己是O型血吧,敢闯敢干,敢于开拓,所以,闯荡上海滩自然多了一份机会。    梦想,从挫折中起步    其实,1994年从南京大学毕业时,罗宇
期刊
提问和答问,是演讲将要结束时主客互动交流的一种方式。有问有答的对话方式更便于演讲者和听众彼此平等地交流思想,抒发情感,开诚布公地发表各自的见解,以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融洽关系的目的。成功的对话,需要演讲者主动适应和创造对话环境,掌握答问的语言艺术,有效地控制场面,把热烈的会场气氛推向高潮。古人讲:风流不在谈锋胜。而演讲者的答问是睿智的思维、精练的语言、快速的反应、灵活的方式等综合素质的凝聚和短
期刊
当别人问我在公司干得怎么样时,我总是豪情万丈地说:“嘿嘿,干得还不错。”我没有说谎,我薪水不错,深得老总器重,和同事们的关系也很和睦。  可是,当老总的夫人从台湾过来后,我和同事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准确地说,老总的夫人不是公司一员,但是由于她特殊的关系,她可以随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甚至会对我颐指气使。她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或无时不在的找茬,让我们个个心底都被郁闷塞满。我们找不到和老总夫人交流的方式,当
期刊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了一句对女人的评价,“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God has given you one face, and you make yourselves anothe.)以上是朱生豪的译文。钱钟书则译为“爱面子而不要脸”。利落,干净,兵不血刃。  哈姆雷特的意思是说,女人爱打扮、尚虚荣、矫揉造作,把真实的自我掩盖在厚厚的脂粉之下,或者是有所企图地把自
期刊
当王励勤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享受着在家门口夺冠的快感时,所有人都无法忘却一段历史——当年的世界杯,王励勤首场小组赛负于日本“削球机器”松下浩二,蔡振华当着10余名记者的面,把王励勤比作“低能儿”。多年来,王励勤一直被看作心理不过硬的“典范”,一旦他输球,人们就会拿出他的心理问题说事。  体育界有句话:要拿冠军,先过心理关。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这句话已经越来越流行。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王励勤是世界上技术
期刊
从事生涯辅导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紧张大师,一次面试没有通过,就沮丧地表示:“完了,我这辈子再也找不到工作了!”或者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便难过地认为,“我的人生从此没有希望了!”  心理咨询学家称这种会把“单一事件”放大为“永远如此”的想法为“过度类化”。一般而言,过度类化的人多半有“全部这样”、“永远无法”的思考模式,会把“相对”看成“绝对”,轻易便接受“未经求证”的假设。  *现在景气这么坏,
期刊
职场中,遭遇“难缠”上司是常有的事情。这时,你是忍气吞声?直言顶撞?还是一走了之?这都不是解决问题之道。同在一个公司,又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搞好关系至关重要。这不仅影响到职位的升迁、薪水的增加,还关系到跟其他同事的相处:谁会喜欢跟领导眼中的“刺头”同事交往呢?  杜小雅在学校学的是新闻专业,接触社会虽然只有两年多,但却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上司。分析一下她的经历,也许会对初入职场的你有所帮助。    遭遇
期刊
演讲中的悬念是指听众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的产生基础是听众对某种事物的认识有个大略的了解,但现在向他传达的则是已经变化了的事物,他们对此产生了关心的情绪,甚而把想探个究竟的想法急切地表达出来。悬念是打开领导者成功演讲之门的金钥匙,这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如果能被领导者在演讲时恰当利用,就会使听众产生一种听完后所得的愉悦感,真切理解演讲者的意图。  领导者在演讲中使用悬念的方法主要有:    一、故事
期刊
  
期刊
我们这栋公寓大楼的居民,虽是各扫门前雪,相互不来往,但每当在楼道里或是院子里相遇时,彼此却是笑脸相迎,热情哈罗。唯有三单元的犹太老人费佛伯格与众不同。和他碰面时,若不先展露国际语言微笑,不主动哈罗,他会如同影子一般,无声地从身边摇晃而过。倘若主动和他打招呼,他的一声哈罗,也是颇为艰难地从翕动的嘴唇里飘出来。他一向独来独往,如同契柯夫笔下的套中人别利科夫。  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套中人竟会有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