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香溢满课堂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du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呢?本文以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从链接原文领略名家风采、同位比较凸显文章真谛和自主拓展,到授予阅读方法等方面着手,浅谈笔者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感受。
  关键词:课外阅读 中年级 阅读指导 书香课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指出:“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我把人类宝库中最优秀的图书给自己的学生们读。”可见,阅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多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年级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那么如何完成这个要求呢?难道阅读就只能是课堂之外才能做的事情?
  在我区的又一轮语文教学改革中,预习、小组合作、大话题、大阅读这四个课改要素给了我们探索的方向。语文课要精讲、精炼,语文老师要从“纤夫”转变成“牧者”。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指导性阅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理念,努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享受,让书香溢满课堂。
  接下来,笔者就以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浅谈课堂中的阅读指导,带大家感受书香课堂。
  一、链接原文,领略名家风采
  翻开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细细寻找,其中不乏名家名作,如郑振铎的《燕子》、袁鹰的《黄河的主人》、冯骥才的《珍珠鸟》、琦君的《桂花雨》、叶圣陶的《荷花》……他们的作品被改编成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后,收入语文教材。这种改编虽切合了课堂教学的需要,但这些名家名作同其他文章一样,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
  名家名作就像一块无价之宝,以其独特的魅力,经受住时间的洗礼,引领我们去感受真善美,让我们陶醉于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只感受了冰山一角,所以每逢遇到这类课文,教学之余笔者都不忘和学生一起广泛阅读原文和作家的相关作品。
  如《桂花雨》一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和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入情入境,充分感受了摇花的乐趣。可是在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时,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生活体验,体会不出句子中的深意。此时,笔者给学生推荐了《桂花雨》的原文,由于学过了课文,所以学生读来毫不费劲。从原文中,学生读到了作者生活的变迁,读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桂花,明白了原来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在用情感体味它们。
  琦君的作品大多是怀旧的童年往事,写来至情至性。从琦君细腻、多情的文笔中,可以发现原来平凡的生活里,累积着许多情感和思念,值得学生再三阅读。
  又如《燕子》这篇散文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特点,以及它在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时的漂亮姿态,体现了作者对燕子的观察细致入微,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朗朗上口,刚学完学生就已经熟读成诵。这时,笔者给学生带来了郑振铎的《海燕》。通过时代背景的叙述,学生在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语言文字中,品味如烟般淡淡的乡愁。此时的燕子除了活泼、机灵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二、同位比较,凸显文章真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相关的文章作为参照,进行主题辨析,展开比较阅读,那么学生就会有联系地分析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清晰地看到文章背后的实质。
  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横向”的联系,也可以是“纵向”的联系。所谓“横向联系”,就是将同类型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学习《哪吒闹海》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神话故事,教学中第一次引入“神话”的概念,但是却不需要学生理解,教学的重点仍在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品质。学习《开天辟地》时就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神话故事想象奇特、丰富的特点。这时候先把《哪吒闹海》和《开天辟地》放在一起回顾阅读,让学生明确神话故事的体裁特点,再适时推荐学生阅读《女娲造人》《八仙过海》《田螺姑娘》等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或将内容相似、体裁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日月潭的传说》和人教版课文《日月潭》,两篇文章都以日月潭为题,但是落脚点却截然不同。《日月潭的传说》一文重点放在了“传说”二字上,讲述的是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伏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的故事。而《日月潭》一文却将日月潭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两篇文章一比较,传说的体裁特点不言而喻。
  所谓“纵向联系”,即将文章内容或写作方法相对单纯和相对复杂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在学习《生命的壮歌》一文时,笔者给学生推荐了《蝼蚁壮歌》和《斑羚飞渡》这两篇内容与课文一致,但是写作手法和文章主题却要复杂得多的文章。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明白了细节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巨大作用,对生命含义的理解也在比较中升华。
  三、自主拓展,授予阅读方法
  通过教师长期的、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一种独立的阅读能力。这种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搜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才算真正达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
  如在学习了《山行》《绝句》《江南春》《春日偶成》等诗歌以后,笔者就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季节的诗歌,并加以整理。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琅琅童音。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思》《秋浦歌》到《冬景》《江雪》,学生们“走”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和宁静的冬。这种形式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使学生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又如《石头书》《航天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水上飞机》等这些科学小品文,语言生动有趣,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文章中更蕴含着科学道理,读来让人受益匪浅。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查阅了化石的形成原因、航天飞机的构造、卫星的种类等资料在小组内互相传阅,取长补短。
  《军神》《大作家的小老师》《放飞蜻蜓》《徐悲鸿励志学画》《永远的白衣战士》《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等这些课文,都塑造了一个个伟大又感人至深的形象。原来刘伯承用兵如神,还有“新世孙吴”的称号;原来陶行知爷爷《四块糖》的故事那么感人;原来爱因斯坦小时候也调皮捣蛋过;原来……学生们争相传诵自己查阅到的课文中的名人轶事,并相互印证,成为课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总之,课外阅读的作用是深远的。当课外阅读不再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时,阅读将成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作为语文教师,便会体会到课外阅读指导中“润物细无声”的成功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教育家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因此,教师要珍视细节,把握细节,让细节绽放光彩,让课堂呈现精彩。    一、在疑义困惑处点拨,把细节
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年级是儿童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对学生严格进行训练,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字词教学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一般来说语感比较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把抽象的东西转换为现实的画面,从而让自己进入所描述的意境当中。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
I.判断下列图片的首字母是(T)否(F)相同。(5×1=5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