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歌应有什么文化气质
《华西都市报》报道,近日,内江市资中二中校歌遇尴尬,学生渴望融入流行元素,学校希望传承办学方针,这样的代沟让校歌走进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校歌通常被认为是学校的精神图腾,是一所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浓缩,是学校精神风貌、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但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传唱,就难以达到弘扬的目的。那么,校歌如何定位?应当体现什么样的精神文化?又如何赢得广大师生的心呢?
如报道所说,学生渴望融入流行元素,学校希望传承办学方针,这样的代沟让校歌走进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其实,这两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可以相融相通、相得益彰的。关键在于创作,即把词和曲,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起来,贴近学生生活,精心创作,自成机杼,使校歌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而不是某种口号和概念的传声筒。
古人早就说过:“移风易俗,莫大于乐。”好的校歌,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从而奋发有为,不断进取,成为朝气蓬勃的一代新人。在当今建设书香校园的大背景下,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校歌的创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校歌,是为学生写的,由学生唱的,就要适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精神需求和兴趣爱好。让他们愿意唱,喜欢唱,甚至情不自禁“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笔者以为,校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用音乐表现青少年最为细微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澜,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因此,旋律应该以活泼、跳动,充满青春朝气为上,歌词以清新、典雅、富于文学意蕴为佳。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为传唱的校园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其音乐语言生动朴素,感情真挚自然,极富生活气息;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宽松舒展,与歌词意境浑然一体。其创作经验无疑值得学习和借鉴。
正像鸟之双翼不能偏废一样,校歌的歌词也同样重要。好的歌词用字精炼,讲究韵律节奏,追求意境。它以富于个性的语言,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抒发真切的感受,从有限的形象中体现无限的哲理,实中有虚,意在言外,令人反复吟咏、回味、咀嚼。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诗,如李叔同先生所作的我国早期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中的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清词丽句,缠绵凄婉,抒写的是人间离别之情,显现的却是人间美好之缘,充满人生哲理,展现了一幅宁静淡雅、生动感人的画面,给人以不尽的余味,至今传唱不衰,甚至成为一些电影和电视剧的主题曲。这样隽永典雅的歌词,配上优美动听的曲调,谁不愿歌之咏之,舞之蹈之呢?
由此可见,旋律与歌词的完美结合是校歌得以传唱和弘扬的根本保证。有人会说,我们所说的校歌仅仅是指一个学校独有的歌,并不是指具有广泛性的校园歌曲。但校歌应该具备校园歌曲的特征大概不会有异议。校歌要让学生喜欢,融入流行元素又何妨。音乐最初就是和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表达思想感情的,校歌如能载歌载舞,和学生的文体生活结合起来,表达他们对自然、人生和理想的看法,成为情绪宣泄和精神活动的一种形式则善莫大焉。这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好事,我们应勉力为之。
《华西都市报》报道,近日,内江市资中二中校歌遇尴尬,学生渴望融入流行元素,学校希望传承办学方针,这样的代沟让校歌走进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校歌通常被认为是学校的精神图腾,是一所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浓缩,是学校精神风貌、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但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传唱,就难以达到弘扬的目的。那么,校歌如何定位?应当体现什么样的精神文化?又如何赢得广大师生的心呢?
如报道所说,学生渴望融入流行元素,学校希望传承办学方针,这样的代沟让校歌走进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其实,这两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可以相融相通、相得益彰的。关键在于创作,即把词和曲,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起来,贴近学生生活,精心创作,自成机杼,使校歌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而不是某种口号和概念的传声筒。
古人早就说过:“移风易俗,莫大于乐。”好的校歌,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从而奋发有为,不断进取,成为朝气蓬勃的一代新人。在当今建设书香校园的大背景下,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校歌的创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校歌,是为学生写的,由学生唱的,就要适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精神需求和兴趣爱好。让他们愿意唱,喜欢唱,甚至情不自禁“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笔者以为,校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用音乐表现青少年最为细微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澜,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因此,旋律应该以活泼、跳动,充满青春朝气为上,歌词以清新、典雅、富于文学意蕴为佳。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为传唱的校园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其音乐语言生动朴素,感情真挚自然,极富生活气息;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宽松舒展,与歌词意境浑然一体。其创作经验无疑值得学习和借鉴。
正像鸟之双翼不能偏废一样,校歌的歌词也同样重要。好的歌词用字精炼,讲究韵律节奏,追求意境。它以富于个性的语言,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抒发真切的感受,从有限的形象中体现无限的哲理,实中有虚,意在言外,令人反复吟咏、回味、咀嚼。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诗,如李叔同先生所作的我国早期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中的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清词丽句,缠绵凄婉,抒写的是人间离别之情,显现的却是人间美好之缘,充满人生哲理,展现了一幅宁静淡雅、生动感人的画面,给人以不尽的余味,至今传唱不衰,甚至成为一些电影和电视剧的主题曲。这样隽永典雅的歌词,配上优美动听的曲调,谁不愿歌之咏之,舞之蹈之呢?
由此可见,旋律与歌词的完美结合是校歌得以传唱和弘扬的根本保证。有人会说,我们所说的校歌仅仅是指一个学校独有的歌,并不是指具有广泛性的校园歌曲。但校歌应该具备校园歌曲的特征大概不会有异议。校歌要让学生喜欢,融入流行元素又何妨。音乐最初就是和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表达思想感情的,校歌如能载歌载舞,和学生的文体生活结合起来,表达他们对自然、人生和理想的看法,成为情绪宣泄和精神活动的一种形式则善莫大焉。这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好事,我们应勉力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