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样更能体现出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本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 体悟 创新
经过数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的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呼唤“体悟”教学。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体悟”教学。
一、在创新中“体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
如“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60÷3=( ),15÷3=( )”,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算的除法题“80÷4=( ),60÷2=( ),90÷3=( ),40÷2=( ),24÷3=( ),18÷6=( ),12÷4=( ),48÷6=( ),72÷8=( )”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中。
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75÷3=( ),65÷5=( ),84÷4=( ),42÷3=( )”的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在实践操作中“体悟”学习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再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三、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使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
朱熹不是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异人也。”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数学教学 体悟 创新
经过数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的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呼唤“体悟”教学。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体悟”教学。
一、在创新中“体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
如“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60÷3=( ),15÷3=( )”,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算的除法题“80÷4=( ),60÷2=( ),90÷3=( ),40÷2=( ),24÷3=( ),18÷6=( ),12÷4=( ),48÷6=( ),72÷8=( )”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中。
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75÷3=( ),65÷5=( ),84÷4=( ),42÷3=( )”的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在实践操作中“体悟”学习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再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三、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使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
朱熹不是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异人也。”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