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之“动感地带”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al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我不禁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教法在变,理念在变,形式在变……“教无定法,善变则通”,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的,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不可能毫无感触。现仅就新课程理念下我的教学探索——语文教学之“动感地带”,谈谈我的看法。
  “动感地带”之一:观念的变动。
  每个老师都习惯一领到新教材,就去翻看内容,以便注意一下教材的编排,我也不例外。《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篇短文被安排在第五单元。我想既然是好习惯,为什么不能早些培养呢?于是我把这篇短文更改在开学的第一天去学习。在以往,遇到这样的独立阅读课文,基本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能知道文章中的要点、能解答一些问题就罢了,可长此以往学生对此类课文有了索然无味的感觉。于是我仔细阅读此文,吃透了教材意图,明确了教学目的,并围绕教学目的设计了一个美丽的“陷阱”。
  上课铃响了近1分钟,估计学生已经等得有点心急了,我才拿了张报纸,边走边看。走到教室门口,一不小心碰在了门上,学生哄然大笑。我恍然大悟般说:“抱歉,抱歉……”有个学生问:“老师,你刚才在看什么呢?很好看吗?”“是啊,是啊,不过现在已经看完了……”我假装毫不在意地回答。
  “能说说你刚才看的什么吗?”
  “报纸信息量太多,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读怎么办呢?”
  ……
  一堂课似乎在谈论一个闲散的话题,可是孩子们却真正领会到了读报的好处,以及应该怎样文明读报。上完这节课我想,语文重在感悟,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感悟,这是值得老师去花费心思的。作为现代的教师早就该走出教的误区,改“教”为“引”。
  “动感地带”之二:师生的互动。
  记得有一次在教学《过故人庄》时,有一个同学提出质疑说:“老师,我想知道“故人”到底指的是哪位朋友呢?他叫什么?……”这个问题在我意料之中。我查阅过好多资料,都无确切记载,只是把他理解成“老朋友”而已。但是我想如果直接告诉他或许在学生心里会有搪塞之意,便说:“很抱歉,我暂时不能回答你的问题,你愿意在下课后和我一起去查阅资料吗?”学生欣然答应,结果一下课就有好多学生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和他们一起在网上查询,终无果……学生对此有点遗憾,但是他们也同样有收获,那就是和老师互动的交流。
  “动感地带”之三:课堂的灵动。
  我总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应该有固定程序。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的基本程序,但允许在教学过程中修改程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程序,提倡常式和变式的结合。如果我们应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与交流──实践与应用”的教学程序,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就会形成开放的教学格局。同样是在学习《过故人庄》的过程中,我刻意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学生对“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出示了这样一句话:“开轩面—,把酒话—”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结果让人欣喜的是学生的回答让我叹为观止:
  “开轩面青山,把酒话家常。”
  ………
  这一颗颗思绪的火花在这里绽放,这就是跳跃的创造啊。学生的课堂在这里灵动起来了。
  “动感地带”之四:激情的涌动。
  听过一位同仁的课,他教的是《广玉兰》,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让我为之感慨。当同学们学到“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要体会不同形态的花具有不同的美时,教师忽作娇羞之态,拎起衣角旋转,让学生用词语来形容他。同学们兴致盎然纷纷、畅谈:娇羞、芙蓉出水、千娇百媚……
  接着老师让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理解的不同的花的形态下的美丽。同学们的思维和情趣被老师激起来了:有的为自己选择的形态写了一段简介,有的用画笔画下了美丽的瞬间,还有的用歌声来表达……一个看似做作的环节能让学生如此踊跃地展示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这不就是激情涌动的课堂吗?这样的学习哪个学生会累、会烦呢?
  “动感地带”之五:心灵的感动。
  记得一次语文课上,要进行说话训练,内容是“xx我想对你说”。当时我咽喉炎发作,没讲上几句话咽喉就干涩,并不停地干咳。我强忍着痛苦,不停地清着嗓子,试图叙述完说话训练的要求。可我话音未落,涂婷同学就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对您说,您休息一下吧!”“老师,您已经病了好久了,您的嗓子需要休息了。”范立亨同学满眼关切地说。……这一切的一切,都很平凡,也很常见,可我却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当他们开始动笔写时,题目都不约而同地写成了“老师,我想对你说”。
  也许那堂课按常规来说,是失职的课,可是我和学生都因为这堂课而感动。当学生和老师有了融洽的交流,有了默契,有了那份珍贵的感动,我想那时候的语文,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入到令人乏味的地步的,而且这才是真正的“大语文”。
其他文献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能想学物理,从而学好物理。为此,笔者就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一些简单明了的小实验一方面可以起到演示实验现象、揭示物理规律、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真正理解和掌握
期刊
迎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今天,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期盼下,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诞生了。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几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
期刊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原则与技巧是优化课堂过程、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
期刊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的机制或内在历程。  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一个只有对学习产生内在驱动力、有旺盛求知欲的人才具备赶超社会发展、知识更新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教学有密切关系。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原动力,有了它,学习会有明显的效果。身为教师必须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教学更有
期刊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个性化解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  2、以优化问题设计为中心,提升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以感悟赏析文章为途径,塑造健全人格 
期刊
英语这一学科的特点就是要多听多读,而那些学困生根本不在英语上花时间,再加上我国英语教学班额大、人数多、课时少,又缺乏语言环境,所以有许多初中生成了英语“学困生” ,这样下去对学生一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中,“两极分化”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引起了每位英语教师的极大关注,如何更有效地对学困生进行转化及矫正则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数年的学生成绩,我发现英语学科的两极分
期刊
课本剧来源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朗读和角色扮演活动,它从问世以来,就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和喜爱。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本剧为语文素质教育打开了一扇窗,引来了一缕缕清新的空气,使长期沉闷的语文课堂显出了勃勃生机,使学生感受到了人文科学的无穷魅力,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张扬。下面笔者试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该活动方式的编写要求及意义。    一、课本剧的编写要求    1、研究课文,明确主题
期刊
安全意识是公民科学素质的组成部分。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中的安全性问题至关重要。掌握化学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避免意外伤害,增强环保意识,这既是近年来高考大纲中对实验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德育要求,希望老师、同学都能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提高解答实验题的能力。    一、实验操作中的安全问题    1、防爆炸  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C2H2、C2H4)或用CO、H2还原F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了。  高中语文教学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才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借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自己的管孔之见。    一、更新教育思想,改革课堂结构    1、数学概念形象化  记得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说过:“首先的教学之法,关键的开巧之术,乃在于教师能‘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特点和使之乐于接受这一要求,使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