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本剧来源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朗读和角色扮演活动,它从问世以来,就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和喜爱。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本剧为语文素质教育打开了一扇窗,引来了一缕缕清新的空气,使长期沉闷的语文课堂显出了勃勃生机,使学生感受到了人文科学的无穷魅力,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张扬。下面笔者试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该活动方式的编写要求及意义。
一、课本剧的编写要求
1、研究课文,明确主题。课本剧的编写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是忠实于原文的主题,还是推陈出新,将原文进行改编,从而提出一个新的主题?如《新编武松打虎》,有同学把武松这个打虎英雄改编成一个破坏环境、残杀国家保护动物而受到法律惩罚的罪人,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课文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2、分解场面,设计背景。课本剧可以是独幕剧,也可以是多幕剧;可以是一个场面,也可以是多个场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所选择的课文来安排或分解。确定了场面后,还需根据主题和内容的要求,设计必要的舞台背景,增加表演的效果。如编演《群鸟学艺》就要设计一幅符合剧情的山水画作背景,编演《东郭先生和狼》就要设计一幅荒凉的山野图。
3、安排人物,构思情节。编演课本剧,既可以忠实于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也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和表演的需要增添人物、增删情节,如续编故事等。这一环节的编写工作,需要师生展开想象,具有创新意识;大胆构思,不要拘泥于教材。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只白鹤》后,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找到大鱼的白鹤会对其他两只白鹤说些什么?那两只白鹤又会怎么想?这些情节都是教材里没有的,添上后,使教材发挥了更大的教育教学作用。
4、提炼台词,设计动作。课本剧的表演主要靠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编写剧本时,教师就必须根据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认真提炼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台词,设计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动作。
5、配置音乐,设计道具。恰当的音乐和道具能渲染气氛,增加表演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编写剧本时,还要考虑根据情节的需要配置什么样的音乐,设计演员所需要的头饰、服装和道具。如编演《群鸟学艺》这课的课本剧时,配置符合剧情的轻快优美的音乐和雷声、雨声,制作各种鸟儿的头饰和服装,这样能使课本剧有声有色,吸引观众。
6、评论。(1)评编演。在汇演后,可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2)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语文素质水平新的飞跃。
二、课本剧的功效
1、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繁复,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来演什么角色才合适?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就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地读了下来。有了戏剧的知识基础,接下来就要回过头进一步学习所要改编的课文。
2、内容新,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有兴趣。编演课本剧,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也是得到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如编演《皇帝的新装》,老大臣看新装时的语言就很有个性,词句都很讲究,若没有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是不能编演好的。
3、表现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改编课文成剧本,还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因为课本剧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是如此。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场”一幕:孔乙己摆着高人一等的读书人架子,排出九文大钱(来一碗洒,一碟茴香豆)炫耀自己,动作、语言都很夸张,其迂腐的性格展现无遗。学生在表演时,须把孔乙己有意炫耀的声调、动作表现得细致生动。如能做到这些,也就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对人物的性格也作了准确的把握,我们也可以肯定,学生已具备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已具备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4、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可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一、课本剧的编写要求
1、研究课文,明确主题。课本剧的编写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是忠实于原文的主题,还是推陈出新,将原文进行改编,从而提出一个新的主题?如《新编武松打虎》,有同学把武松这个打虎英雄改编成一个破坏环境、残杀国家保护动物而受到法律惩罚的罪人,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课文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2、分解场面,设计背景。课本剧可以是独幕剧,也可以是多幕剧;可以是一个场面,也可以是多个场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所选择的课文来安排或分解。确定了场面后,还需根据主题和内容的要求,设计必要的舞台背景,增加表演的效果。如编演《群鸟学艺》就要设计一幅符合剧情的山水画作背景,编演《东郭先生和狼》就要设计一幅荒凉的山野图。
3、安排人物,构思情节。编演课本剧,既可以忠实于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也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和表演的需要增添人物、增删情节,如续编故事等。这一环节的编写工作,需要师生展开想象,具有创新意识;大胆构思,不要拘泥于教材。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只白鹤》后,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找到大鱼的白鹤会对其他两只白鹤说些什么?那两只白鹤又会怎么想?这些情节都是教材里没有的,添上后,使教材发挥了更大的教育教学作用。
4、提炼台词,设计动作。课本剧的表演主要靠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编写剧本时,教师就必须根据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认真提炼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台词,设计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动作。
5、配置音乐,设计道具。恰当的音乐和道具能渲染气氛,增加表演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编写剧本时,还要考虑根据情节的需要配置什么样的音乐,设计演员所需要的头饰、服装和道具。如编演《群鸟学艺》这课的课本剧时,配置符合剧情的轻快优美的音乐和雷声、雨声,制作各种鸟儿的头饰和服装,这样能使课本剧有声有色,吸引观众。
6、评论。(1)评编演。在汇演后,可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2)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语文素质水平新的飞跃。
二、课本剧的功效
1、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繁复,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来演什么角色才合适?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就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地读了下来。有了戏剧的知识基础,接下来就要回过头进一步学习所要改编的课文。
2、内容新,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有兴趣。编演课本剧,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也是得到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如编演《皇帝的新装》,老大臣看新装时的语言就很有个性,词句都很讲究,若没有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是不能编演好的。
3、表现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改编课文成剧本,还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因为课本剧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是如此。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场”一幕:孔乙己摆着高人一等的读书人架子,排出九文大钱(来一碗洒,一碟茴香豆)炫耀自己,动作、语言都很夸张,其迂腐的性格展现无遗。学生在表演时,须把孔乙己有意炫耀的声调、动作表现得细致生动。如能做到这些,也就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对人物的性格也作了准确的把握,我们也可以肯定,学生已具备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已具备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4、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可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