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综合心理干预;缺血性中风病;焦虑;抑郁;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0006-02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f negative emo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Xiao CuieZhang SuxiaLiu YuehuiSun Bing
【Abstract】Objective: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negative emo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Methods:134 case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4 cases 70 cases. To usual care control group; in the usual care interven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Used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and the Short Form 36 (SF-36) were admitted to hospital admission and after 1 month rate of 2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Two groups of patients on admission SDS, SAS sco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1 month after the intervention group, SDS, SA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1-month SF-intervention group 36 All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or P<0.01).Conclusion: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but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ischemic stroke;anxiety;depression;quality of life隨着我国跨入老龄化社会,缺血性中风病的发病率已呈明显上升趋势。缺血性中风病是脑血管病的急危重症,其致残、致死率极高[1]。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如同时合并焦虑、抑郁会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显示患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2]。为了改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情绪状态、调节与控制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我们对住院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并通过自身对照的方法评价心理干预对焦虑、抑郁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底,在解放军第163医院、长沙市四医院等2家医院收集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134例,男性105例,女性29例,年龄51~90岁,平均年龄(61.58±11.47)岁。病程3个月~6年。入选标准依据为中医诊断标准:1995年国家中医管理局“中风病辩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西医诊断标准:1996年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排除有严重的肝肾疾患、有精神病史、无独立的行为能力、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以及近期应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4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干预方法:对照组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脉点滴,在治疗的过程中如出现颅压升高,上消化道出血、感染、血糖高、高血压等情况可对症使用脱水剂、止血剂、抗生素、降糖药等药物。中药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一次,2 周为一个疗程。如出现吞咽障碍,采用鼻饲法。中药基本方:桃红四物汤+贝母瓜蒌散。在治疗过程中, 如出现对照组中的相关症状.亦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个别心理辅导、系统心理训练、患者互助治疗、社会家庭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训练由专人(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负责,为期1个月,每周安排2次,每次时间约0.5-1h。
1.3评定工具:心理状态评定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评定采用36条目简明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和1个月后由专业人员组织测评,患者真实填写,当场收回,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按照199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判定,分为:基本痊愈、显效、进步、无变化、恶化。在统计结果中将基本痊愈、显效、进步病例均计入有效,合并计算总有效率,将无变化及恶化合并计算为无效。
2.2治疗结果:干预组64例,总有效率93.7%,无效率6.1%;对照组70例,总有效率74.2%,无效25.6%。
2.3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SF-36计分的比较 入院1个月后干预组与入院时及与对照组同期比较,SF-36分值显著增高(P
理职能;BP=身体疼痛;GH=总体健康;VT=精力;SF=社会功能;RE=情感职能;MH=精神健康;HT=健康变化。
3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提出人是一个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由于进入老年后的地位变化、配偶亡故、疾病缠身,年龄增长体力活动不支,生活水平下降等多种刺激均会使老年人感到孤独和失落,有的甚至每天处于怕死的恐惧心理中。患有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因患病需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使得躯体疾病本身症状加重,导致治疗复杂化影响疾病的康复,且预后差。有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甚至不愿意离开医院,离开医院就诱发中风,反复住院。
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是国内外公认的心身疾病,更容易并发焦虑、抑郁情绪障碍[3]。在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伴有重度抑郁的患者中,再发脑血管事件和病死率明显增加。抑郁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与抑郁对健康状况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相似[4]。研究显示,焦虑、抑郁既可增加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发生率,还可加速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进程,降低生活质量,增加死亡风险[5]。焦虑、抑郁不论发生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前或后,都是ACS的獨立危险因子,严重影响患者预后[6]。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作为有效的干预手段,已成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预防中主要的干预方式[7]。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已证实能有效缓解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8]。适当的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临床治疗起到协同作用,从而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针对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进行综合性干预,并应用SAS、SDS进行情绪测评,应用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入院1个月后与入院时及与对照组同期比较,焦虑、抑郁总分值比较显著降低(P<0.01);同时本研究同时选取SF-36量表对生活质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个月后干预组SF-36各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提示综合性心理干预不但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还能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不仅能缓解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情绪障碍、增强治疗信心、提高心理应对能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改善其预后。因此在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对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及时了解其情绪状态,辅以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对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参考文献
[1]王艳云,王拥军.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心理防御及心理干预策略[J]. 中国临床康复. 2 0 0 5,9(9):38-39
[2]包锡卿,王庚鑫,刘贤臣,张伯全等.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 0 0 1,l 5(4):260-261
[3]李梅香,马振武,王传升. 心理干预对 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及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0):914-915
[4]陈玉珺,周勇.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康复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12(6):541-542
[5]赵晓丽,冯亚茹,刘凤英.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7(26):975-976
[6]黎倩,廖运先.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及血糖控制的作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07,5(22):933-934
[7]张凤侠,马冬云,岳振芹,赵晓丽. 心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康复中的作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5(27):984-985
[8]李圣华,陈季南.早期心理干预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药房.2006,17(17): 1332-1333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0006-02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f negative emo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Xiao CuieZhang SuxiaLiu YuehuiSun Bing
【Abstract】Objective: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negative emo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Methods:134 case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4 cases 70 cases. To usual care control group; in the usual care interven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Used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and the Short Form 36 (SF-36) were admitted to hospital admission and after 1 month rate of 2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Two groups of patients on admission SDS, SAS sco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1 month after the intervention group, SDS, SA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1-month SF-intervention group 36 All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or P<0.01).Conclusion: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but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ischemic stroke;anxiety;depression;quality of life隨着我国跨入老龄化社会,缺血性中风病的发病率已呈明显上升趋势。缺血性中风病是脑血管病的急危重症,其致残、致死率极高[1]。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如同时合并焦虑、抑郁会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显示患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2]。为了改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情绪状态、调节与控制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我们对住院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并通过自身对照的方法评价心理干预对焦虑、抑郁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底,在解放军第163医院、长沙市四医院等2家医院收集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134例,男性105例,女性29例,年龄51~90岁,平均年龄(61.58±11.47)岁。病程3个月~6年。入选标准依据为中医诊断标准:1995年国家中医管理局“中风病辩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西医诊断标准:1996年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排除有严重的肝肾疾患、有精神病史、无独立的行为能力、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以及近期应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4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干预方法:对照组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脉点滴,在治疗的过程中如出现颅压升高,上消化道出血、感染、血糖高、高血压等情况可对症使用脱水剂、止血剂、抗生素、降糖药等药物。中药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一次,2 周为一个疗程。如出现吞咽障碍,采用鼻饲法。中药基本方:桃红四物汤+贝母瓜蒌散。在治疗过程中, 如出现对照组中的相关症状.亦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个别心理辅导、系统心理训练、患者互助治疗、社会家庭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训练由专人(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负责,为期1个月,每周安排2次,每次时间约0.5-1h。
1.3评定工具:心理状态评定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评定采用36条目简明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和1个月后由专业人员组织测评,患者真实填写,当场收回,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按照199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判定,分为:基本痊愈、显效、进步、无变化、恶化。在统计结果中将基本痊愈、显效、进步病例均计入有效,合并计算总有效率,将无变化及恶化合并计算为无效。
2.2治疗结果:干预组64例,总有效率93.7%,无效率6.1%;对照组70例,总有效率74.2%,无效25.6%。
2.3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SF-36计分的比较 入院1个月后干预组与入院时及与对照组同期比较,SF-36分值显著增高(P
理职能;BP=身体疼痛;GH=总体健康;VT=精力;SF=社会功能;RE=情感职能;MH=精神健康;HT=健康变化。
3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提出人是一个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由于进入老年后的地位变化、配偶亡故、疾病缠身,年龄增长体力活动不支,生活水平下降等多种刺激均会使老年人感到孤独和失落,有的甚至每天处于怕死的恐惧心理中。患有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因患病需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使得躯体疾病本身症状加重,导致治疗复杂化影响疾病的康复,且预后差。有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甚至不愿意离开医院,离开医院就诱发中风,反复住院。
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是国内外公认的心身疾病,更容易并发焦虑、抑郁情绪障碍[3]。在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伴有重度抑郁的患者中,再发脑血管事件和病死率明显增加。抑郁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与抑郁对健康状况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相似[4]。研究显示,焦虑、抑郁既可增加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发生率,还可加速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进程,降低生活质量,增加死亡风险[5]。焦虑、抑郁不论发生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前或后,都是ACS的獨立危险因子,严重影响患者预后[6]。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作为有效的干预手段,已成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预防中主要的干预方式[7]。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已证实能有效缓解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8]。适当的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临床治疗起到协同作用,从而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针对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进行综合性干预,并应用SAS、SDS进行情绪测评,应用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入院1个月后与入院时及与对照组同期比较,焦虑、抑郁总分值比较显著降低(P<0.01);同时本研究同时选取SF-36量表对生活质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个月后干预组SF-36各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提示综合性心理干预不但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还能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不仅能缓解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情绪障碍、增强治疗信心、提高心理应对能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改善其预后。因此在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对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及时了解其情绪状态,辅以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对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参考文献
[1]王艳云,王拥军.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心理防御及心理干预策略[J]. 中国临床康复. 2 0 0 5,9(9):38-39
[2]包锡卿,王庚鑫,刘贤臣,张伯全等.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 0 0 1,l 5(4):260-261
[3]李梅香,马振武,王传升. 心理干预对 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及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0):914-915
[4]陈玉珺,周勇.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康复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12(6):541-542
[5]赵晓丽,冯亚茹,刘凤英.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7(26):975-976
[6]黎倩,廖运先.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及血糖控制的作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07,5(22):933-934
[7]张凤侠,马冬云,岳振芹,赵晓丽. 心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康复中的作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5(27):984-985
[8]李圣华,陈季南.早期心理干预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药房.2006,17(17): 1332-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