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对EVA实施深度试点的必要性和主要目的存在广泛认同,EVA实施呈现个性化趋势。然而,受访企业在是否具有进行深度试点的能力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而对资本节约的主要路径、资本成本率的确定等问题,则有待进一步厘清认识
不同于围绕盈利和效益展开、管理逻辑较简单的其他管理模式(如全面预算、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等),EVA与利润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利润多EVA未必就多,EVA增加而利润却可能不增甚至减少。也就是说,支持收入从而间接支持利润的资产可能会减少EVA;反过来,节约资本有利于EVA,却可能因减少了对业务的支持而减少收入,进而减少利润。EVA与利润的这种潜在冲突,显著增加了经营的风险和EVA指标改善对其他或综合业绩的副作用,也增加了EVA考核与价值管理的实施难度,因为运作稍有不当其负面效果将逐步放大。
为此,本刊编辑部携手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EVA咨询专家,于2011年年初设计并向以央企为主的部分企业发放主题为“EVA实施思路”的书面调研问卷。从有效回收的反馈问卷分析发现,企业对EVA实施深度试点的必要性和主要目的存在广泛认同,EVA实施呈现个性化趋势。然而,受访企业在是否具有进行深度试点的能力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而对资本节约的主要路径、资本成本率的确定等问题,则有待进一步厘清认识。
央企、上市公司积极参与
此次问卷共设计17大项、40个细项问题,涉及EVA实施的工作模式、目标值确定和分解方法、与利润指标的协同性、引入EVA后的业绩薪酬、企业主业特征与相关资本支出、战略、资产特点与节约资本途径、研发周期与投入、如何看待考核的深度试点等诸多方面。
问卷发放对象为央企、地方国企、民企,前两者包括成员企业,累积发放52份。调查问卷最终回收21份,回收率42%;有效问卷共计9份,有效回收率17.3%。在9份有效问卷中,7份来自央企(含上市公司),其他两份分别来自国企上市公司和民企上市公司,均为高科技企业。央企、上市公司成为问卷反馈的基本来源,反映出国资委政策直接和间接影响所及。
从9家企业所属行业来看,分别涉及重型装备制造[A]、机电装备制造[B]、机车车辆制造[C]、医药制造[D]、建筑工程[E]、铁路工程[F]、集装箱运输[G]、生产资料贸易[H]和信息技术[I]等(各方括号内的字母为相关答卷企业的代码,与下文所示图表对应),涵盖制造、工程、服务三个大类的九个细分行业。
调查显示,答卷的管理人员多为董事会办公室与人力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但部分问卷由企业副总裁等较高层次管理人员亲自回答,反映了这些企业对EVA实施的重视。
尽管此次调研在方法上还仅是初步尝试,距离系统性、规范性和功能性调研(可直接生成选择性方案中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还有一定差距,并且限于篇幅,这里所列举的信息反馈仅涉及问卷调研的一小部分。但从这些有限的样本中我们仍能获得一些相当有用的信息,对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EVA实施方案,使EVA的引入在促进企业发展战略、提升经营效益与核心竞争力等将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EVA实施呈现个性化趋势
围绕着EVA在央企一年来的实施,7家央企中仅有4家进行了回答,反映出还有部分央企在过去的一年中并未开始实施。但就反馈来看,较充分地显示出集团公司EVA实施部署内容与方式的个性化倾向。
调查同时显示,部分央企在EVA实施过程中体现出务实的精神。在EVA这样一个国外经验无足可取、国内早期实践尚无成功经验可资借鉴的条件下,仍然积极探索价值创造与自身业务相结合的方法,也反映出央企在EVA实施的方法上遇到了重大的挑战。
就2010年已经采取的经营措施(见表1),企业反馈呈现5个显著的特点: (1) 4家已开始实施EVA考核的企业, 在国资委办法的框架之内,针对资本节约、研发投入力度与非经常性业务资源削减等方面或多或少地采取了相应措施。表明国资委推行的EVA考核已有效指引部分率先实施的央企走上了改变增长方式、提升竞争能力的道路;(2) 所有企业均在“资本支出预算中考虑了EVA因素”表明, 集团成员企业的资本预算因考虑到股东资金的成本,将会受资本成本约束而显著减弱过往那种“资本免费使用”情况下的投资饥渴或冲动;(3) 多数央企尚未顾及或有效进行闲置资产的处置, 因为对闲置资产一类存量资产的处置会遇到许多体制和方式等方面的问题;(4)机车车辆、铁路工程、集装箱运输与物资贸易等4个细分行业,均未考虑设备的经营性租赁以节约资本使用,这可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国内相关产业经营性设备租赁市场的缺乏、不完善或者商业模式的不成熟;(5)仅有个别企业提高了对研发支出投入的规划,部分原因是因为研发、特别是研究阶段投入的风险较大,且其支出直接冲减利润,利润与EVA之间最终体现在综合业绩考核得分如何,难以准确预测。
EVA对企业经营决策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见表2),是“调整非经常性业务的发展计划与资源配置”, 这正好符合国资委推行EVA考核有关专注主业的思路;同时,通过这一方面的努力,还有望逐步解决过往那种靠变卖资产、权益等充当利润的问题。此外,通过“重新规划或实施了业务与资产的重组”来促进EVA或股东价值的提升,虽然不在国资委办法的鼓励之中, 但央企集团通过个性化方法,采用业务、资产重组的方式,体现出在提升价值方面的前瞻性,并且找到了价值与战略协同的关键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均未因实施EVA考核、节约资本使用而“缩减主营业务的资本支出计划(预算)”, 这至少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主营业务资本支出之于企业的重要性(竞争压力、战略要求、员工福利甚至社会责任)。
利润与EVA的协同性问题属业绩考核中的一个难点(见表3),因为二者在许多情况下处于“此消彼长”的对立状态。部分企业在资本支出及非经常性业务预期结果分别对利润、EVA考核得分的影响等方面所做的二者协同性测试,是在EVA考核领域方法上的有益尝试。
需注意的是,在一些场合,测算结果证实了两个指标间存在冲突,比如研究支出减少利润,对EVA则呈中性,因而引起综合考核得分的减少;资本支出则呈现相反的情况。在这一情境下,是否以放弃综合经营业绩考核得分而坚持加大在研究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战略的具体要求和表述将成为唯一的“仲裁者”。
认同EVA战略导向与深度试点的必要
从实际出发去理解和认识EVA的理念和方法,既是央企落实国资委政策并取得预期成果的基础,又能避免EVA实施风险、避免重蹈部分国内外企业最终放弃EVA的覆辙。
表4的问题纯粹关乎EVA中国本土化的思路。难以置信的是,企业对所有选择题压倒性地给予了正面认同。在西方经典理念先入为主的情况下,这一认识有力地证明央企当前所面对的全球竞争格局、产业集中、兼顾规模与价值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这也同时表明,任何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只有和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
EVA实施深度试点的必要性和主要目的(见表5),引起答卷企业的广泛认同,只是在“本企业具有进行深度试点的能力”问题上产生较大的分歧。认为有能力的仅2家企业,明确认为缺乏相关能力或未予赞同的企业达7家。这里有一个判别相关能力的准则:除了对试点企业的业务、经营的深度认识,以及对EVA经典方法的掌握外,还需要经过对经典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方法体系,即不仅能将EVA与该试点企业的经营相结合,而且这种结合的方法、框架、模式可以移植到其他成员中去,是高于具体业务经验的那部分“抽象”的方法体系。具体说,在该方法体系之中,最具特征性的就是EVA国产化改造基础上的“EVA适配度调研”体系,借助于这一体系,可以应对集团内分属不同产业的企业或业务板块,使个性化方案的拟定成为一种规范化的方法。就这一点而言,央企欲达到这种能力应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资本节约手段有限成本确定尚待优化
问卷调查还有一个重要的反馈,企业为提升价值而节约资本的使用,主要是通过经营活动中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着手,如加快资本周转、减少存货等。对部分企业来说,通过处置闲置、低效资产等方式以提升价值的空间则较为有限。需要指出的是,资本成本的确定切忌完全市场化或一味追高。
借助对本企业所属产业的深度认识和经验,思考并梳理实施EVA之后,有哪些途径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本的使用, 对于EVA与经营的协同、提升价值创造至关重要(见表6)。我们注意到,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除了普遍认同的方式是加快资产周转速度、降低应收账款、减少库存和重组业务结构外,资产租赁、销售渠道和网络优化,以及与集团公司分享资产等方式较少被答卷企业所认同。这里可能有经验条件方面的因素,还有对商业模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认为, 大型央企、国企由于自身在行业中所处的优势地位,往往在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动力不足,通过实施个性化的EVA,需要在这一方面有所提高。
资产(设备)对业务的匹配性以及形成原因,对资本成本率的确定影响很大(见表7)。其中,资产(设备)按其对业务的匹配性,具有很强的产业特征。如专有经营性资产, 在重型装备、IT产业较为显著, 这些资产属不可替代, 即使开工率较低, 但只要相关业务符合战略要求, 就不宜对其按较高的资本成本率计算资本成本;由于中国的经营性租赁业较为落后, 关键性通用资产尽管占总资产的比重较高,但缺乏资本成本的调节弹性。在这种情况下, (权益)资本成本的主要调节目标就仅剩下辅助经营性资产与闲置资产, 这部分资产与低效益资产的重叠(交集)部分应为(权益)资本成本调节的主要对象, 但由于其比例不大, 调节的空间有限。
资产的形成原因分类, 是确定(权益)资本成本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因为, 当某些资产“受迫于进入市场的‘许可’”或“服从于集团公司安排”时, 对其进行资本成本的计算并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减, 就缺乏公平性与合理性。例如重型装备制造企业, 此类资产的比重就较大。另一方面,“纯中长期市场动因”而形成的资产, 具有典型的战略导向意图,即使其效益不高,也不宜轻易实施较高的(权益)资本成本率。
在问卷企业中,重型装备制造、机电设备制造、生产资料贸易以及信息技术企业, 由于在资产处置方面均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制约, 因而在确定个性化的(权益)资本成本率时, 须予充分地考虑。否则,即使资本成本再高也无法处置闲置或低效益资产。
不同于围绕盈利和效益展开、管理逻辑较简单的其他管理模式(如全面预算、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等),EVA与利润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利润多EVA未必就多,EVA增加而利润却可能不增甚至减少。也就是说,支持收入从而间接支持利润的资产可能会减少EVA;反过来,节约资本有利于EVA,却可能因减少了对业务的支持而减少收入,进而减少利润。EVA与利润的这种潜在冲突,显著增加了经营的风险和EVA指标改善对其他或综合业绩的副作用,也增加了EVA考核与价值管理的实施难度,因为运作稍有不当其负面效果将逐步放大。
为此,本刊编辑部携手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EVA咨询专家,于2011年年初设计并向以央企为主的部分企业发放主题为“EVA实施思路”的书面调研问卷。从有效回收的反馈问卷分析发现,企业对EVA实施深度试点的必要性和主要目的存在广泛认同,EVA实施呈现个性化趋势。然而,受访企业在是否具有进行深度试点的能力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而对资本节约的主要路径、资本成本率的确定等问题,则有待进一步厘清认识。
央企、上市公司积极参与
此次问卷共设计17大项、40个细项问题,涉及EVA实施的工作模式、目标值确定和分解方法、与利润指标的协同性、引入EVA后的业绩薪酬、企业主业特征与相关资本支出、战略、资产特点与节约资本途径、研发周期与投入、如何看待考核的深度试点等诸多方面。
问卷发放对象为央企、地方国企、民企,前两者包括成员企业,累积发放52份。调查问卷最终回收21份,回收率42%;有效问卷共计9份,有效回收率17.3%。在9份有效问卷中,7份来自央企(含上市公司),其他两份分别来自国企上市公司和民企上市公司,均为高科技企业。央企、上市公司成为问卷反馈的基本来源,反映出国资委政策直接和间接影响所及。
从9家企业所属行业来看,分别涉及重型装备制造[A]、机电装备制造[B]、机车车辆制造[C]、医药制造[D]、建筑工程[E]、铁路工程[F]、集装箱运输[G]、生产资料贸易[H]和信息技术[I]等(各方括号内的字母为相关答卷企业的代码,与下文所示图表对应),涵盖制造、工程、服务三个大类的九个细分行业。
调查显示,答卷的管理人员多为董事会办公室与人力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但部分问卷由企业副总裁等较高层次管理人员亲自回答,反映了这些企业对EVA实施的重视。
尽管此次调研在方法上还仅是初步尝试,距离系统性、规范性和功能性调研(可直接生成选择性方案中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还有一定差距,并且限于篇幅,这里所列举的信息反馈仅涉及问卷调研的一小部分。但从这些有限的样本中我们仍能获得一些相当有用的信息,对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EVA实施方案,使EVA的引入在促进企业发展战略、提升经营效益与核心竞争力等将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EVA实施呈现个性化趋势
围绕着EVA在央企一年来的实施,7家央企中仅有4家进行了回答,反映出还有部分央企在过去的一年中并未开始实施。但就反馈来看,较充分地显示出集团公司EVA实施部署内容与方式的个性化倾向。
调查同时显示,部分央企在EVA实施过程中体现出务实的精神。在EVA这样一个国外经验无足可取、国内早期实践尚无成功经验可资借鉴的条件下,仍然积极探索价值创造与自身业务相结合的方法,也反映出央企在EVA实施的方法上遇到了重大的挑战。
就2010年已经采取的经营措施(见表1),企业反馈呈现5个显著的特点: (1) 4家已开始实施EVA考核的企业, 在国资委办法的框架之内,针对资本节约、研发投入力度与非经常性业务资源削减等方面或多或少地采取了相应措施。表明国资委推行的EVA考核已有效指引部分率先实施的央企走上了改变增长方式、提升竞争能力的道路;(2) 所有企业均在“资本支出预算中考虑了EVA因素”表明, 集团成员企业的资本预算因考虑到股东资金的成本,将会受资本成本约束而显著减弱过往那种“资本免费使用”情况下的投资饥渴或冲动;(3) 多数央企尚未顾及或有效进行闲置资产的处置, 因为对闲置资产一类存量资产的处置会遇到许多体制和方式等方面的问题;(4)机车车辆、铁路工程、集装箱运输与物资贸易等4个细分行业,均未考虑设备的经营性租赁以节约资本使用,这可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国内相关产业经营性设备租赁市场的缺乏、不完善或者商业模式的不成熟;(5)仅有个别企业提高了对研发支出投入的规划,部分原因是因为研发、特别是研究阶段投入的风险较大,且其支出直接冲减利润,利润与EVA之间最终体现在综合业绩考核得分如何,难以准确预测。
EVA对企业经营决策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见表2),是“调整非经常性业务的发展计划与资源配置”, 这正好符合国资委推行EVA考核有关专注主业的思路;同时,通过这一方面的努力,还有望逐步解决过往那种靠变卖资产、权益等充当利润的问题。此外,通过“重新规划或实施了业务与资产的重组”来促进EVA或股东价值的提升,虽然不在国资委办法的鼓励之中, 但央企集团通过个性化方法,采用业务、资产重组的方式,体现出在提升价值方面的前瞻性,并且找到了价值与战略协同的关键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均未因实施EVA考核、节约资本使用而“缩减主营业务的资本支出计划(预算)”, 这至少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主营业务资本支出之于企业的重要性(竞争压力、战略要求、员工福利甚至社会责任)。
利润与EVA的协同性问题属业绩考核中的一个难点(见表3),因为二者在许多情况下处于“此消彼长”的对立状态。部分企业在资本支出及非经常性业务预期结果分别对利润、EVA考核得分的影响等方面所做的二者协同性测试,是在EVA考核领域方法上的有益尝试。
需注意的是,在一些场合,测算结果证实了两个指标间存在冲突,比如研究支出减少利润,对EVA则呈中性,因而引起综合考核得分的减少;资本支出则呈现相反的情况。在这一情境下,是否以放弃综合经营业绩考核得分而坚持加大在研究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战略的具体要求和表述将成为唯一的“仲裁者”。
认同EVA战略导向与深度试点的必要
从实际出发去理解和认识EVA的理念和方法,既是央企落实国资委政策并取得预期成果的基础,又能避免EVA实施风险、避免重蹈部分国内外企业最终放弃EVA的覆辙。
表4的问题纯粹关乎EVA中国本土化的思路。难以置信的是,企业对所有选择题压倒性地给予了正面认同。在西方经典理念先入为主的情况下,这一认识有力地证明央企当前所面对的全球竞争格局、产业集中、兼顾规模与价值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这也同时表明,任何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只有和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
EVA实施深度试点的必要性和主要目的(见表5),引起答卷企业的广泛认同,只是在“本企业具有进行深度试点的能力”问题上产生较大的分歧。认为有能力的仅2家企业,明确认为缺乏相关能力或未予赞同的企业达7家。这里有一个判别相关能力的准则:除了对试点企业的业务、经营的深度认识,以及对EVA经典方法的掌握外,还需要经过对经典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方法体系,即不仅能将EVA与该试点企业的经营相结合,而且这种结合的方法、框架、模式可以移植到其他成员中去,是高于具体业务经验的那部分“抽象”的方法体系。具体说,在该方法体系之中,最具特征性的就是EVA国产化改造基础上的“EVA适配度调研”体系,借助于这一体系,可以应对集团内分属不同产业的企业或业务板块,使个性化方案的拟定成为一种规范化的方法。就这一点而言,央企欲达到这种能力应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资本节约手段有限成本确定尚待优化
问卷调查还有一个重要的反馈,企业为提升价值而节约资本的使用,主要是通过经营活动中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着手,如加快资本周转、减少存货等。对部分企业来说,通过处置闲置、低效资产等方式以提升价值的空间则较为有限。需要指出的是,资本成本的确定切忌完全市场化或一味追高。
借助对本企业所属产业的深度认识和经验,思考并梳理实施EVA之后,有哪些途径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本的使用, 对于EVA与经营的协同、提升价值创造至关重要(见表6)。我们注意到,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除了普遍认同的方式是加快资产周转速度、降低应收账款、减少库存和重组业务结构外,资产租赁、销售渠道和网络优化,以及与集团公司分享资产等方式较少被答卷企业所认同。这里可能有经验条件方面的因素,还有对商业模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认为, 大型央企、国企由于自身在行业中所处的优势地位,往往在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动力不足,通过实施个性化的EVA,需要在这一方面有所提高。
资产(设备)对业务的匹配性以及形成原因,对资本成本率的确定影响很大(见表7)。其中,资产(设备)按其对业务的匹配性,具有很强的产业特征。如专有经营性资产, 在重型装备、IT产业较为显著, 这些资产属不可替代, 即使开工率较低, 但只要相关业务符合战略要求, 就不宜对其按较高的资本成本率计算资本成本;由于中国的经营性租赁业较为落后, 关键性通用资产尽管占总资产的比重较高,但缺乏资本成本的调节弹性。在这种情况下, (权益)资本成本的主要调节目标就仅剩下辅助经营性资产与闲置资产, 这部分资产与低效益资产的重叠(交集)部分应为(权益)资本成本调节的主要对象, 但由于其比例不大, 调节的空间有限。
资产的形成原因分类, 是确定(权益)资本成本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因为, 当某些资产“受迫于进入市场的‘许可’”或“服从于集团公司安排”时, 对其进行资本成本的计算并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减, 就缺乏公平性与合理性。例如重型装备制造企业, 此类资产的比重就较大。另一方面,“纯中长期市场动因”而形成的资产, 具有典型的战略导向意图,即使其效益不高,也不宜轻易实施较高的(权益)资本成本率。
在问卷企业中,重型装备制造、机电设备制造、生产资料贸易以及信息技术企业, 由于在资产处置方面均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制约, 因而在确定个性化的(权益)资本成本率时, 须予充分地考虑。否则,即使资本成本再高也无法处置闲置或低效益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