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前,黄之锋还只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香港少年。
他有读写障碍,在一次升学考试中,只考了19分。
他的人生转折點是在2011年,15岁的他领导了一场示威游行,反对香港政府推行中国国民教育。
国民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会在教育中加入国家的历史,国家的精神,呼吁大家一起来爱护我们的国家。
一个国家推行自己的国民教育这无可厚非吧?哪个国家没有呢?
可是他们却极力反对,认为这是洗脑和压迫。
在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对中国大陆是妖魔化的,认为那里没有自由和民主,他们排斥关于大陆的一切,所以这次推行国民教育也同样受到抵触。
黄之锋在采访中直接说,国民教育是很偏颇的教育。黄之锋,就是千千万万个香港废青中的一个缩影。
像黄之锋一样的香港年轻人,15岁就开始接触参加游行,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甚至很多连中国大陆都没有来过,就开始对中国大陆排斥,这说明什么?
与之相反的是,连日来,全球爱国爱港人士吹响集结号,力挺香港尽早止暴制乱。一片热潮中,爱国青年的表现尤为抢眼。“饭圈女孩”“帝吧网友”等群体在全球各大社交媒体上反击“港独”,澳德英美等地留学生走上街头阐明是非。旗帜鲜明、有理有据、不失活泼,这群年轻人善于表达也敢于表达,让世界看到了真实的中国民意,也让外部势力对华发动的颜色革命屡屡碰壁。
平心而论,这些青年的爱国热忱和英勇表现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曾几何时,不乏论调将这些未经风霜的年轻人定义为“垮掉的一代”,为其贴上“恣睢乖张”“离经叛道”等标签。但事实证明,“90后”“00后”非但没有垮掉,反而逐步展露锋芒、成为砥柱,呈现出了独树一帜的精神风貌——跟父辈相比,少了些内敛低调,多了些自信张扬;少了些谨慎保守,多了些冒险精神;特别是对于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等主流价值观,或许不习惯于时时表达,但在关键时刻定会挺身而出,体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
一个场景意味深长——疑似乱港分子在网络平台提问:“很多内地的留学生他们读过书、英语讲得很流利,为什么会这么爱国爱党?”这个问题颇为无厘头,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去理解提问者的逻辑:他预设了这个国家以及执政党满是“槽点”,留学生有知识又走出国门,应该幡然醒悟进而对国对党心生厌弃才对。面对如是疑惑,网友们一听就笑了。“爱国还需要理由?”“因为有国才有家”……
那么,这一代青年人清晰的、强烈的国家认同从何而来?
第一,当代青年生长于“大国时代”,受惠于国家发展的红利。“80后”以及更年长的国人往往是从自己天翻地覆的人生经历中,感受着中国由弱变强的变化,所以对今日生活格外珍惜;更因亲眼见证了香港回归、民族雪耻的历史,所以对“废青”闹事倍感气愤。但“饭圈女孩”“帝吧网友”“留学生合唱团”不一样,他们出生于一个富起来的中国,成长在一个强起来的中国,骨子里的自信与生俱来。特别是近些年,发展红利让年轻人的梦想不断照进现实,“我为你骄傲”的感受更是与日俱增。正如有观察者所言,“我们通过看清这个世界,才回头肯定自己的国家;他们因为肯定自己的国家,才去看清这个世界。”有着强烈大国自信的一代,岂是别有用心者几句信口雌黄就能忽悠得了的?
第二,当代青年普遍开眼看世界,而且是平视世界,打小就知道外国的月亮未必比中国的圆。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几乎“一识字就会上网”。借由这扇窗户,领略过硅谷的创新故事、华尔街的财富神话,也听得到拉斯维加斯的枪声阵阵、美墨边境的凄惨之声、狗血选战的攻讦叫骂。对西方,少了基于想象的盲目崇拜,多了立足现实的客观公允。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走出国门,对“发达国家不发达”的情况有直观认识。有人分享过这样的经历:“浦东机场起飞,美国纽瓦克机场降落,你可以先感受一下,什么叫从第一世界的机场到第三世界的机场;如果你有胆量,还可以在纽瓦克住一夜,看看晚上敢不敢出去散步。”“一出国,更爱国”,这种普遍心声面前,抹黑中国的行径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从小启蒙植根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生守则第一条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从林海雪原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西部戈壁,升国旗、唱国歌是每所中小学周一的固定仪式。“天涯共此时”的背后,是中国教育对爱国主义这堂人生必修课的牢牢坚守。曾有人问,同样是在“一国两制”环境长大,为什么澳门的“废青”那么少?一位澳门女生现身说法,直接摆出了人教版历史教材。可见,教育在学生内心播撒什么种子,事关“培养什么人”的深刻命题。正是由于知史、懂史、尊史,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自然而然内化于心。
国民教育是理性认知的基础。而国家认同是国民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国家认同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它既来自于教化熏陶,也来自于现实体认,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作用,这一过程,学校、家庭、社会、政府乃至媒体各有责任。今日香港事态之种种,也再次提醒我们,明确的国家认同和文化归属感对于社会安宁、稳定发展的极端重要。从这一点上说,香港的国民教育有必要深刻反思。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寄托对青年人的希望。时移世易,我们依然拥有一代代被时代赋予了鲜明个性的爱国青年,“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赤子之心依然传承,国家幸甚,民族幸甚。而这代青年的成长经历,更是一个值得剖析的样本,对香港以及整个国家凝聚人心、砥砺前行具有启示意义。
他有读写障碍,在一次升学考试中,只考了19分。
他的人生转折點是在2011年,15岁的他领导了一场示威游行,反对香港政府推行中国国民教育。
国民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会在教育中加入国家的历史,国家的精神,呼吁大家一起来爱护我们的国家。
一个国家推行自己的国民教育这无可厚非吧?哪个国家没有呢?
可是他们却极力反对,认为这是洗脑和压迫。
在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对中国大陆是妖魔化的,认为那里没有自由和民主,他们排斥关于大陆的一切,所以这次推行国民教育也同样受到抵触。
黄之锋在采访中直接说,国民教育是很偏颇的教育。黄之锋,就是千千万万个香港废青中的一个缩影。
像黄之锋一样的香港年轻人,15岁就开始接触参加游行,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甚至很多连中国大陆都没有来过,就开始对中国大陆排斥,这说明什么?
与之相反的是,连日来,全球爱国爱港人士吹响集结号,力挺香港尽早止暴制乱。一片热潮中,爱国青年的表现尤为抢眼。“饭圈女孩”“帝吧网友”等群体在全球各大社交媒体上反击“港独”,澳德英美等地留学生走上街头阐明是非。旗帜鲜明、有理有据、不失活泼,这群年轻人善于表达也敢于表达,让世界看到了真实的中国民意,也让外部势力对华发动的颜色革命屡屡碰壁。
平心而论,这些青年的爱国热忱和英勇表现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曾几何时,不乏论调将这些未经风霜的年轻人定义为“垮掉的一代”,为其贴上“恣睢乖张”“离经叛道”等标签。但事实证明,“90后”“00后”非但没有垮掉,反而逐步展露锋芒、成为砥柱,呈现出了独树一帜的精神风貌——跟父辈相比,少了些内敛低调,多了些自信张扬;少了些谨慎保守,多了些冒险精神;特别是对于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等主流价值观,或许不习惯于时时表达,但在关键时刻定会挺身而出,体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
一个场景意味深长——疑似乱港分子在网络平台提问:“很多内地的留学生他们读过书、英语讲得很流利,为什么会这么爱国爱党?”这个问题颇为无厘头,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去理解提问者的逻辑:他预设了这个国家以及执政党满是“槽点”,留学生有知识又走出国门,应该幡然醒悟进而对国对党心生厌弃才对。面对如是疑惑,网友们一听就笑了。“爱国还需要理由?”“因为有国才有家”……
那么,这一代青年人清晰的、强烈的国家认同从何而来?
第一,当代青年生长于“大国时代”,受惠于国家发展的红利。“80后”以及更年长的国人往往是从自己天翻地覆的人生经历中,感受着中国由弱变强的变化,所以对今日生活格外珍惜;更因亲眼见证了香港回归、民族雪耻的历史,所以对“废青”闹事倍感气愤。但“饭圈女孩”“帝吧网友”“留学生合唱团”不一样,他们出生于一个富起来的中国,成长在一个强起来的中国,骨子里的自信与生俱来。特别是近些年,发展红利让年轻人的梦想不断照进现实,“我为你骄傲”的感受更是与日俱增。正如有观察者所言,“我们通过看清这个世界,才回头肯定自己的国家;他们因为肯定自己的国家,才去看清这个世界。”有着强烈大国自信的一代,岂是别有用心者几句信口雌黄就能忽悠得了的?
第二,当代青年普遍开眼看世界,而且是平视世界,打小就知道外国的月亮未必比中国的圆。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几乎“一识字就会上网”。借由这扇窗户,领略过硅谷的创新故事、华尔街的财富神话,也听得到拉斯维加斯的枪声阵阵、美墨边境的凄惨之声、狗血选战的攻讦叫骂。对西方,少了基于想象的盲目崇拜,多了立足现实的客观公允。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走出国门,对“发达国家不发达”的情况有直观认识。有人分享过这样的经历:“浦东机场起飞,美国纽瓦克机场降落,你可以先感受一下,什么叫从第一世界的机场到第三世界的机场;如果你有胆量,还可以在纽瓦克住一夜,看看晚上敢不敢出去散步。”“一出国,更爱国”,这种普遍心声面前,抹黑中国的行径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从小启蒙植根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生守则第一条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从林海雪原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西部戈壁,升国旗、唱国歌是每所中小学周一的固定仪式。“天涯共此时”的背后,是中国教育对爱国主义这堂人生必修课的牢牢坚守。曾有人问,同样是在“一国两制”环境长大,为什么澳门的“废青”那么少?一位澳门女生现身说法,直接摆出了人教版历史教材。可见,教育在学生内心播撒什么种子,事关“培养什么人”的深刻命题。正是由于知史、懂史、尊史,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自然而然内化于心。
国民教育是理性认知的基础。而国家认同是国民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国家认同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它既来自于教化熏陶,也来自于现实体认,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作用,这一过程,学校、家庭、社会、政府乃至媒体各有责任。今日香港事态之种种,也再次提醒我们,明确的国家认同和文化归属感对于社会安宁、稳定发展的极端重要。从这一点上说,香港的国民教育有必要深刻反思。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寄托对青年人的希望。时移世易,我们依然拥有一代代被时代赋予了鲜明个性的爱国青年,“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赤子之心依然传承,国家幸甚,民族幸甚。而这代青年的成长经历,更是一个值得剖析的样本,对香港以及整个国家凝聚人心、砥砺前行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