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语文是古老传统的科目,又是生活环境最直接的构成要素,因此,相对于其它科目,语文就是基础。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若暂且把“读”理解为狭义上的朗读,那么语文也可以看做是语言教学,是教导学生使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利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强化的过程。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学三维目标中也提出应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基本教学要求。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调整尝试下,朗读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没有明确的朗读目的、朗读时间不充足、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朗读面比较狭窄、朗读的评价反馈不够及时等等。
(1)缺乏明确的朗读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之一就是学生朗读课文,尤其是一些比较优美的文章。但在学生朗读之前,很多教师往往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指令性的发出读什么,而没有在读书的过程中指导怎么读。在学生读完后,也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小学生很难凭借自己的理解将文字背后的情感较完整的抒发出来,没有教师的指导,无法真正的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这样的朗读就显得机械单板。
(2)朗读训练的对象范围比较狭窄。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更注意那些优秀的同学,在指名朗读的过程中,也更倾向让朗读优秀的学生进行一个具有示范性的读。这样,在朗读互动的环节中,参与学生的范围就受到了局限,大多数的学生是听别人读,整体的朗读质量也就收到了影响。
(3)缺乏朗读训练的时间。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讲授时间往往会比较长,而学生实际的朗读时间比较少。以一节课40分钟计算,学生在朗读方面的时间大多在5分钟左右,低段读的时间会多一些。但在实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大约给学生的时间基本不会超过3分钟,甚至有时来不及读完,教师就会示意学生停止朗读,然后进入下一教学流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朗读并不是它本身,而是一种教学环节的过渡。
(4)朗读训练形式单一。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相比中高段的语文教学,更活泼更有张力,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也就更加能放开。但到了小学中高段以后,教学文章变得更长了,内容变得更深了,教师讲解的时间变得更多了,朗读的形式也几乎只剩容易滥竽充数的沉闷齐读,这对课堂的整体质量而言也会有一定影响。
二、建议
教学改革不是追求时尚,它是一个扎根学生实情,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改良活动,它应该是充满灵动和活力的,应该是不被任何模式拘束的。我们更应该将目光从形式中回归到实打实“授人以渔”的环节中,比如在语言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朗读。
(1)确保合理的朗读时间。关于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时间,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年级的课文特点,对朗读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控制。教师需要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练习,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准、读好、读得认真,这样,学生才能够读出感觉,并且体会到读的情趣。
(2)扩大朗读训练的范围。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与朗读,不妨把机会多分给那些朗读并不十分出色的学生。在朗读环节,教师的目光如果只停留在朗读优秀的学生身上,难免其他学生会产生一种与我无关的消极情绪,只有把机会均等地放在每个学生面前,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开口读、愿意认真读、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来改进自己的朗读。
(3)合理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形式有很多,不同的朗读形式有自己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的运用范围。在不同的教学情况下,教师需要对朗读训练的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合理选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其发挥真正的作用。比如:在教师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时,可以运用引读;在课文人物对话、行为表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式的朗读;在渲染某种气氛时,面最广的是齐读;在学生没有朗读到位的情况下,最好是教师范读。
(4)对学生的朗读及时做出评价反馈。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经常被用作是一种激励性的手段。及时评价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對学生朗读起到激励性的作用。在评价的环节中,除了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评价,这样,除了教师和朗读的学生之外,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朗读体会当中,形成整体参与的积极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的改革背景下,教师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思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也要注意,语文毕竟还是一门语言,对语言的形象感知,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只有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呈现出文字作品的音韵之美,才能为语文的教学运用奠定基础,也只有当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才能返璞归真,回归到语文的本源。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学三维目标中也提出应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基本教学要求。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调整尝试下,朗读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没有明确的朗读目的、朗读时间不充足、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朗读面比较狭窄、朗读的评价反馈不够及时等等。
(1)缺乏明确的朗读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之一就是学生朗读课文,尤其是一些比较优美的文章。但在学生朗读之前,很多教师往往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指令性的发出读什么,而没有在读书的过程中指导怎么读。在学生读完后,也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小学生很难凭借自己的理解将文字背后的情感较完整的抒发出来,没有教师的指导,无法真正的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这样的朗读就显得机械单板。
(2)朗读训练的对象范围比较狭窄。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更注意那些优秀的同学,在指名朗读的过程中,也更倾向让朗读优秀的学生进行一个具有示范性的读。这样,在朗读互动的环节中,参与学生的范围就受到了局限,大多数的学生是听别人读,整体的朗读质量也就收到了影响。
(3)缺乏朗读训练的时间。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讲授时间往往会比较长,而学生实际的朗读时间比较少。以一节课40分钟计算,学生在朗读方面的时间大多在5分钟左右,低段读的时间会多一些。但在实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大约给学生的时间基本不会超过3分钟,甚至有时来不及读完,教师就会示意学生停止朗读,然后进入下一教学流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朗读并不是它本身,而是一种教学环节的过渡。
(4)朗读训练形式单一。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相比中高段的语文教学,更活泼更有张力,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也就更加能放开。但到了小学中高段以后,教学文章变得更长了,内容变得更深了,教师讲解的时间变得更多了,朗读的形式也几乎只剩容易滥竽充数的沉闷齐读,这对课堂的整体质量而言也会有一定影响。
二、建议
教学改革不是追求时尚,它是一个扎根学生实情,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改良活动,它应该是充满灵动和活力的,应该是不被任何模式拘束的。我们更应该将目光从形式中回归到实打实“授人以渔”的环节中,比如在语言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朗读。
(1)确保合理的朗读时间。关于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时间,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年级的课文特点,对朗读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控制。教师需要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练习,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准、读好、读得认真,这样,学生才能够读出感觉,并且体会到读的情趣。
(2)扩大朗读训练的范围。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与朗读,不妨把机会多分给那些朗读并不十分出色的学生。在朗读环节,教师的目光如果只停留在朗读优秀的学生身上,难免其他学生会产生一种与我无关的消极情绪,只有把机会均等地放在每个学生面前,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开口读、愿意认真读、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来改进自己的朗读。
(3)合理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形式有很多,不同的朗读形式有自己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的运用范围。在不同的教学情况下,教师需要对朗读训练的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合理选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其发挥真正的作用。比如:在教师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时,可以运用引读;在课文人物对话、行为表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式的朗读;在渲染某种气氛时,面最广的是齐读;在学生没有朗读到位的情况下,最好是教师范读。
(4)对学生的朗读及时做出评价反馈。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经常被用作是一种激励性的手段。及时评价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對学生朗读起到激励性的作用。在评价的环节中,除了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评价,这样,除了教师和朗读的学生之外,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朗读体会当中,形成整体参与的积极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的改革背景下,教师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思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也要注意,语文毕竟还是一门语言,对语言的形象感知,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只有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呈现出文字作品的音韵之美,才能为语文的教学运用奠定基础,也只有当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才能返璞归真,回归到语文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