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5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语文是古老传统的科目,又是生活环境最直接的构成要素,因此,相对于其它科目,语文就是基础。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若暂且把“读”理解为狭义上的朗读,那么语文也可以看做是语言教学,是教导学生使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利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强化的过程。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学三维目标中也提出应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基本教学要求。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调整尝试下,朗读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没有明确的朗读目的、朗读时间不充足、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朗读面比较狭窄、朗读的评价反馈不够及时等等。
  (1)缺乏明确的朗读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之一就是学生朗读课文,尤其是一些比较优美的文章。但在学生朗读之前,很多教师往往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指令性的发出读什么,而没有在读书的过程中指导怎么读。在学生读完后,也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小学生很难凭借自己的理解将文字背后的情感较完整的抒发出来,没有教师的指导,无法真正的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这样的朗读就显得机械单板。
  (2)朗读训练的对象范围比较狭窄。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更注意那些优秀的同学,在指名朗读的过程中,也更倾向让朗读优秀的学生进行一个具有示范性的读。这样,在朗读互动的环节中,参与学生的范围就受到了局限,大多数的学生是听别人读,整体的朗读质量也就收到了影响。
  (3)缺乏朗读训练的时间。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讲授时间往往会比较长,而学生实际的朗读时间比较少。以一节课40分钟计算,学生在朗读方面的时间大多在5分钟左右,低段读的时间会多一些。但在实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大约给学生的时间基本不会超过3分钟,甚至有时来不及读完,教师就会示意学生停止朗读,然后进入下一教学流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朗读并不是它本身,而是一种教学环节的过渡。
  (4)朗读训练形式单一。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相比中高段的语文教学,更活泼更有张力,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也就更加能放开。但到了小学中高段以后,教学文章变得更长了,内容变得更深了,教师讲解的时间变得更多了,朗读的形式也几乎只剩容易滥竽充数的沉闷齐读,这对课堂的整体质量而言也会有一定影响。
  二、建议
  教学改革不是追求时尚,它是一个扎根学生实情,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改良活动,它应该是充满灵动和活力的,应该是不被任何模式拘束的。我们更应该将目光从形式中回归到实打实“授人以渔”的环节中,比如在语言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朗读。
  (1)确保合理的朗读时间。关于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时间,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年级的课文特点,对朗读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控制。教师需要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练习,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准、读好、读得认真,这样,学生才能够读出感觉,并且体会到读的情趣。
  (2)扩大朗读训练的范围。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与朗读,不妨把机会多分给那些朗读并不十分出色的学生。在朗读环节,教师的目光如果只停留在朗读优秀的学生身上,难免其他学生会产生一种与我无关的消极情绪,只有把机会均等地放在每个学生面前,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开口读、愿意认真读、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来改进自己的朗读。
  (3)合理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形式有很多,不同的朗读形式有自己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的运用范围。在不同的教学情况下,教师需要对朗读训练的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合理选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其发挥真正的作用。比如:在教师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时,可以运用引读;在课文人物对话、行为表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式的朗读;在渲染某种气氛时,面最广的是齐读;在学生没有朗读到位的情况下,最好是教师范读。
  (4)对学生的朗读及时做出评价反馈。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经常被用作是一种激励性的手段。及时评价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對学生朗读起到激励性的作用。在评价的环节中,除了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评价,这样,除了教师和朗读的学生之外,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朗读体会当中,形成整体参与的积极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的改革背景下,教师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思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也要注意,语文毕竟还是一门语言,对语言的形象感知,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只有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呈现出文字作品的音韵之美,才能为语文的教学运用奠定基础,也只有当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才能返璞归真,回归到语文的本源。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是落实教学内容,传授各种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学生的英语课堂注意力是英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课堂注意力决定着英语教学的效果,因而,分析影响注意力的因素,实施科学地正确地引导,对搞好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 课堂注意力 因素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知特点是有意注意占据注意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他们的注意状态不稳定,容易受外
期刊
摘要:语文教材是一本微型的小百科全书,就一篇课文来说,可教的内容实在太多,字、词、句、篇,修辞、文采.....那么,如何让一节课教得实在?如何避免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使学生学有所得呢?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教学目标精简,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得以提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精简 依据学情 抓住重点 有效整合 高效  语文教材是一本微型的小百科全书,就一篇课文来说,可教的内容实在太多,字、词、句、篇,修辞
期刊
星期四上午,在9班上完课回办公室,路过12班教室时,正好几个同学从教室里出来。韩增泽同学对我说:“何老师,我们班下节是你的课。”我便把手里的教材和优盘递给他,他高兴地接过去,心领神会地跑回了教室。  候课铃响了,我走进12班教室,打开多媒体,才发现讲台中间只有我那本教材端正的摆放在那里,而没有优盘。我就问增泽,他说就放在教材上了。讲台上很利落,只有两个粉笔盒。我把粉笔盒拿起左右倾斜地翻找,没有;把
期刊
替老师做点小事情是很多一年级孩子据以自豪的,比如收发作业啦,或者到办公室拿送教具啦之类的。看到他们做这些事情时那开心的笑脸和屁颠屁颠的样子,觉得既有趣,又可爱。于是便尽可能的给他们些这样的机会。教本让他们来拿,教具让他们来送,电脑让他们摁开,U盘让他们插到多媒体上。  这些貌似不起眼的小事情,却可以为“教育”所用。  一次,轩和几个同学在楼道里玩耍,看到我就跑过来拉住我的手问:“何老师,今天我们班
期刊
摘要: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掌声是体育教师使用较多的一种教学信号。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巧妙地运用掌声不仅能传达着不同的信息内容,而且有时能起着语言无法代替的作用。掌声“批评”学生更易接受,既不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融洽了师生关系,效果事半功倍,比点名批评效果更好,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时,教师感情真挚,朝气蓬勃,能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而和蔼的面容,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语调,能给学生如浴
期刊
一、班级管理概述  班级管理理念:用“心”管理,用“爱”感化,用“规则”来约束行为,用“宽容”来对待错误!  班级管理措施:一个中心,两条管理线(一个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为中心 ;两条管理线:一、以班级规范管理为主线;二、以家委会和微信家长群作为辅线。) 20年的班主任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愿意同大家分享:  (1)认真选好第一批班级管理团队和家委会。班主任助手、值日班长——全权负责;
期刊
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应该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如何育人?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那么,怎样去尊重学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  学生天真、单纯、容易受到伤害。其自尊心和人格,在成人的正确教育和呵护
期刊
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理念,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贵在得法”。那么怎样在“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导下更科学合理地构建高效英语课堂呢?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  一、有效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对于教师而言,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
期刊
新课改强调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材内容,恰当使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主要探讨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协作能力。在参与英语课堂游戏中,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外,譬如角色扮演类等需要众多学生参与
期刊
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其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交流合作”。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作为农村小学的孩子,因为家长对时间管理教育观念的淡薄,造成了孩子们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方面的欠缺。时间管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面,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基础。此针对這种情况,我特做作了以下研究分析。  一、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