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变“教本”为“学本”,它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以充分发挥“两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对新形势、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新理念,探究新方法,激活新课堂。然而新教材新颖活泼的语言风格,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事材料,有话可说的讨论话题,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等,已为学生所接受、所喜爱。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之会学。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利用资源,丰富活动,质疑设疑,鼓励参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生动有趣的政治课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主动配合。新课导入得好,能迅速活跃课堂,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情景的创设,新课的导入是多种多样的,如歌曲欣赏导入、讲故事导入、游戏导入、实物观察导入、角色扮演导入、自绘图表导入等。其中故事引入就是常用的办法。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整堂课都处于一种意味深长的情景体验中。在进行《欢快的青春节拍》教学时,我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每天清晨,羚羊睁开双眼就会想到,今天我必须跑在速度最快的狮子的前面,否则我就会成为狮子的美餐。几乎同时,狮子醒来也在想,我得赶上速度最慢的羚羊,否则我就会饿死。于是,羚羊和狮子同时出发,草原上新的一天就拉开了帷幕。它们不停地奔跑,使得草原充满了生机,格外美丽。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一下子对青春充满了好奇,充满了畅想。A同学说:每个有志少年,都应该像草原上的羚羊和狮子那样,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洒在无尽的跑道上,做一个奋斗不息的勇士。当清晨驱赶睡意的时候,请对自己说一声,每天你都要奔跑着。B同学说:青春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只有锐意进取,青春才能唤发出巨大的能量。很自然,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明白了青春的含义,从而为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资源,丰富活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程资源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可以是一组数据,漫画、音像、材料、小品……,特别是新教材,它是较为完美的教学资源,图文并茂,既言简意明,又留有可探究的空间。怎样巧用教材资源,丰富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能力呢?
其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如在讲“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时,列举了课文中深圳改革前与改革后对比的例子:“昔日的深圳,是一个只有两条半街,2万多人的边陲小镇,街道狭窄,房屋简陋,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如今它已经成为有30多万人口和1万多家工业企业的现代城市,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街道纵横交错,平坦畅通。十多年来,深圳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1990 年与办特区前的 1979 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67.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 263.4 倍 , 出口贸易总额增长 311.8 倍,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然后问学生:深圳在短短的十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深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回答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实际,合乎时代潮流,顺乎中国民心,解放了生产力,是我国社会广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因此,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经过这样的巧用教材资源,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其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实效。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网络把丰富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以更广阔的场景,更多、更深、更具体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化微观为宏观,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为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如同样是《诚信到永远》的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山的著名小品《卖拐》,快乐、幽默、风趣的小品马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上来。又如《维护国家统一》的教学中播放伊拉克战争的片断,使学生对国家主权、领土、政权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利用多媒体把相应的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其三,利用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在进行《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课时,课前,我让同学们把课桌椅搬至教室四周,中间突出一块地方设置成一个比赛场地。上课后,我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关礼仪大赛,最终将根据参赛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并颁发“公关小组”或“公关帅哥”奖,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情景考题的纸片放在一个密封箱里,并说明比赛规则:1、每位同学均可参赛,先随意抽取情景考题,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即兴表演;2、欢迎其它同学上台客串配角,并允许适当“刁难”参赛选手,以考验选手们的礼仪水平;3、由同学们推选出3名相对客观公正的同学担任评委,并由评委给参赛双方打分以决定比赛结果。好多同学在听完比赛规则后早已跃跃欲试,3位评委也一本正经地坐到了主席台上等待参赛者的表演。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度过,最后谁获最佳奖已是次要,关键是同学们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极大地锻炼了快速反应能力,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挥,同时也学到了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三、质疑设疑,鼓励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是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合作者。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发挥,是否能主动参与教学、主动获取新知,关键是怎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想学、要学、学什么?应该质疑,即问题,疑是诱发思维的直接原因,有疑要问,有疑要解,途径应该是合作研究。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笔者认为,质疑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借助教材资源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质疑的习惯,激发创造动机,发挥主体作用,设疑就是教师根据所创设的情景或具体的学情恰当地、适时地提出问题,目的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创设解疑的氛围,解疑的过程是学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过程。是设疑不是设问,通过设疑,引爆探究“战火”,这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自由探究、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中,老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如:在教《学会拒绝》时,教师可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迂回式提示,1、身边的诱惑有哪些?2、生活中的诱惑都要抵制吗?为什么?3、你羡慕什么样的诱惑?为什么?4、怎样帮助同学抵制不良诱惑?关键是什么?这种迂回式的提问,能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由窄到宽,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等都得到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中提高了表达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展示了才华,更重要的是从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学会了怎样拒绝不良诱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以上途径来激活教材,确实收到了显著成效: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得到培养。然而,“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教师在新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地实践、探索、创新,使自己的教学逐步走向新课程所倡导的理想境界,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活”起来。
(作者单位:441200湖北省枣阳市第五中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生动有趣的政治课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主动配合。新课导入得好,能迅速活跃课堂,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情景的创设,新课的导入是多种多样的,如歌曲欣赏导入、讲故事导入、游戏导入、实物观察导入、角色扮演导入、自绘图表导入等。其中故事引入就是常用的办法。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整堂课都处于一种意味深长的情景体验中。在进行《欢快的青春节拍》教学时,我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每天清晨,羚羊睁开双眼就会想到,今天我必须跑在速度最快的狮子的前面,否则我就会成为狮子的美餐。几乎同时,狮子醒来也在想,我得赶上速度最慢的羚羊,否则我就会饿死。于是,羚羊和狮子同时出发,草原上新的一天就拉开了帷幕。它们不停地奔跑,使得草原充满了生机,格外美丽。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一下子对青春充满了好奇,充满了畅想。A同学说:每个有志少年,都应该像草原上的羚羊和狮子那样,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洒在无尽的跑道上,做一个奋斗不息的勇士。当清晨驱赶睡意的时候,请对自己说一声,每天你都要奔跑着。B同学说:青春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只有锐意进取,青春才能唤发出巨大的能量。很自然,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明白了青春的含义,从而为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资源,丰富活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程资源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可以是一组数据,漫画、音像、材料、小品……,特别是新教材,它是较为完美的教学资源,图文并茂,既言简意明,又留有可探究的空间。怎样巧用教材资源,丰富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能力呢?
其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如在讲“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时,列举了课文中深圳改革前与改革后对比的例子:“昔日的深圳,是一个只有两条半街,2万多人的边陲小镇,街道狭窄,房屋简陋,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如今它已经成为有30多万人口和1万多家工业企业的现代城市,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街道纵横交错,平坦畅通。十多年来,深圳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1990 年与办特区前的 1979 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67.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 263.4 倍 , 出口贸易总额增长 311.8 倍,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然后问学生:深圳在短短的十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深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回答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实际,合乎时代潮流,顺乎中国民心,解放了生产力,是我国社会广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因此,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经过这样的巧用教材资源,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其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实效。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网络把丰富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以更广阔的场景,更多、更深、更具体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化微观为宏观,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为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如同样是《诚信到永远》的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山的著名小品《卖拐》,快乐、幽默、风趣的小品马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上来。又如《维护国家统一》的教学中播放伊拉克战争的片断,使学生对国家主权、领土、政权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利用多媒体把相应的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其三,利用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在进行《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课时,课前,我让同学们把课桌椅搬至教室四周,中间突出一块地方设置成一个比赛场地。上课后,我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关礼仪大赛,最终将根据参赛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并颁发“公关小组”或“公关帅哥”奖,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情景考题的纸片放在一个密封箱里,并说明比赛规则:1、每位同学均可参赛,先随意抽取情景考题,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即兴表演;2、欢迎其它同学上台客串配角,并允许适当“刁难”参赛选手,以考验选手们的礼仪水平;3、由同学们推选出3名相对客观公正的同学担任评委,并由评委给参赛双方打分以决定比赛结果。好多同学在听完比赛规则后早已跃跃欲试,3位评委也一本正经地坐到了主席台上等待参赛者的表演。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度过,最后谁获最佳奖已是次要,关键是同学们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极大地锻炼了快速反应能力,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挥,同时也学到了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三、质疑设疑,鼓励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是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合作者。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发挥,是否能主动参与教学、主动获取新知,关键是怎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想学、要学、学什么?应该质疑,即问题,疑是诱发思维的直接原因,有疑要问,有疑要解,途径应该是合作研究。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笔者认为,质疑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借助教材资源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质疑的习惯,激发创造动机,发挥主体作用,设疑就是教师根据所创设的情景或具体的学情恰当地、适时地提出问题,目的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创设解疑的氛围,解疑的过程是学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过程。是设疑不是设问,通过设疑,引爆探究“战火”,这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自由探究、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中,老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如:在教《学会拒绝》时,教师可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迂回式提示,1、身边的诱惑有哪些?2、生活中的诱惑都要抵制吗?为什么?3、你羡慕什么样的诱惑?为什么?4、怎样帮助同学抵制不良诱惑?关键是什么?这种迂回式的提问,能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由窄到宽,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等都得到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中提高了表达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展示了才华,更重要的是从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学会了怎样拒绝不良诱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以上途径来激活教材,确实收到了显著成效: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得到培养。然而,“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教师在新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地实践、探索、创新,使自己的教学逐步走向新课程所倡导的理想境界,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活”起来。
(作者单位:441200湖北省枣阳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