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荷塘情趣浓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keaiche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我一见钟情,反复读来,在小小荷塘里,片片荷葉下,竟寻到了那份愈久愈浓的情与趣。
  一、初识之喜
  翻开教材,《荷叶圆圆》这个课题一下就吸引到了我。一遍读完,“可爱”之情油然而生。“荷叶圆圆”,圆圆的荷叶,是不是还可以说“荷叶大大”“荷叶绿绿”……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说:眼睛亮亮,苹果甜甜,蛋糕香香……诗中有几个可爱的主人公: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小水珠“躺”在荷叶上,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他们的动作各有不同,却又都那么贴切。
  一遍一遍地读,发现小诗的节奏也在变化,就像一首歌曲,陡然间又增添了几分情趣。
  二、再顾之乐
  这样的小诗该如何和学生一起去读呢?儿童诗的教学点应放在哪里呢?再次阅读文本,一行行感觉可以有回声接应,蓦然惊醒,儿童诗不就该引导学生诵读吗?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这韵味不是形式上的拿腔拿调,而是一番入诗入味,在整体把握后的自然体现。
  瞧,诗中的四位小主人公——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小鱼儿,别小看这其中的“小”字,那可不是仅仅因为他们长得小,更是由于他们的可爱。如何能让学生发现他们的可爱,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在教学中,第一次去掉“小”字读名字,学生可以很快在比较中察觉,有了“小”字,小动物们更可爱,更讨喜。第二次让学生思考“谁喜欢这又圆又绿的荷叶”,他们的名字再一次跳到了美丽的荷塘里,同学们立刻和他们打起了招呼,一打起招呼便会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第三次读小诗中描写他们动作的词——躺、立、蹲、游,让学生将相应的动作送给四个小主人,再通过对读的方式感受他们灵动的模样。这样,可爱的小动物便走到学生的身边,他们的名字落进了学生的心中,这些小动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个小小的名字了,那是一串串音符,在反复朗读中有了生命。这样,小诗中的小动物会让学生更为亲近,让学生更为喜爱。
  再读小诗,荷叶很神奇,神奇在会变,在小水珠面前变成摇篮,小水珠躺在上面。小蜻蜓飞来飞去捉蚊虫,那么辛苦,为何不躺在荷叶上休息呢?学生大脑开始思辨,更加理解小蜻蜓“立”在荷叶上的秀美!如此,对小青蛙的“蹲”,小鱼儿的“游”,学生读着读着,就仿佛和这些小动物一起来到了荷塘边,走到了荷叶旁,在这样的情境中,自然而然感受到了“趣”,诵读起来,少了几分装腔作势,多了几分由内而发的情。
  但教学仍未止步,再一次请小动物登场,再一次让荷叶变起来。在一一对应中,让学生发现,圆圆的荷叶与摇篮,与停机坪的相似之处,让学生在熟悉之中再次打量这些已知,便会恍然大悟,这都是因为荷叶圆圆啊!最后,小鱼儿游在荷叶下,地点的转变,小诗的节奏也开始变化,再读起来,节奏连同情趣让学生久久回味。
  三、悦久生情
  一首小诗,一堂课,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诗中的小主人公喜欢荷叶,有他们自己的方式。我们喜欢荷叶,也有我们的方式:静静地看、轻轻地摸。课堂似乎成了荷塘,我和学生置身其中。
  小诗在充满情趣的美景中,还传递着许多美好的情感。小动物们对荷叶的依依之情,荷叶对小动物的奉献之情,这些情感是天然融合的意境,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佳境。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崇明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核心的语文修养。基于语文素养的教学要关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些核心的层次,这些核心的层次最终都整合统一于学习的主体——人之中。涵泳语文立足于人的发展,是潜心静思的语文,是追求美的境界的语文,更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笔者将以统编本一年级教材为例,探析涵泳语文的审美取向。  一、关注内容——涵泳语文审美的基本
阜【fù】甲 1 2 3 篆  象形字,《说文》解析为“大陆,山无石者”,《释名》具体解说为“土山曰阜,言高厚也”。可见,“阜”像高大的山岭形。正如金仑、林霖在《字海探源》一书中所言:“甲骨文前一款的‘阜’其实是‘山’,只不过是竖着写的,山根在右,山峰朝左。”从甲骨文字形可见,若将“ ”向左旋转90°成“ ”,极像山岭之状。“阜”作偏旁變形为“阝”,如“阳”繁体为“陽”,右上是“旦”,其下是光芒照
事物发展有规律,事物变化应有“度”。适度,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当前语文教学中,尚存在忽视学情,轻视基础,求深求透,唯美炫美的现象。提倡“细读”,无可厚非。说明教师重视深钻教材,细心研读教材。但“细读”,并非让教师在课堂上不顾学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倾囊相授。也不是让教师讲深、讲透、嚼碎、嚼烂,甚至咀嚼出非语文的滋味。细读对教师而言,不仅要细读教材,也要细读学生,深入了解学情,掌握学情变化的规
教学目标:  1.认识“玲、详”等15个生字,正确书写“画、奖、拿”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分不同角色的语言,分角色朗读对话。  3.能用上“得意”“伤心”“满意”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4.能懂得“只要肯動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聊“画”导入,认识人物  1.(出示“画”的古文字)猜猜这是什么字?想到了什么?  师讲解:上面的演变
我大概算是有点不务正业的语文老师。  以前人们把老师叫作“教书匠”,而现在,我又得了个“弯刀木匠”的称号。  心里到底少了点什么  还得从一次装修说起。  买了房子,自然是要装修的。也许是城市太小吧,忙碌的设计师们千篇一律地向你展示他们“欧式”“美式”“现代”“中式”等一系列既定名词之下的作品,一套套方案犹如快餐店里的一份份套餐,甚是快捷规矩,却少了些意趣,难以从其中感受到这是盛放自己情绪的空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触摸实物,初步感知主题餐厅的概念。  2.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了解好主題餐厅的特点,制作思维导图,丰富并拓展学生的设计范畴,感知背后的文化内涵。  3.在通读、研读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个性化感悟,运用设计主题餐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爱丽丝”的理解,唤醒阅读积累,主动创造,把阅读成果做成实在的“文化产品”。  预学任务:  1.课前小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师范毕业的我,一腔热血,满怀憧憬,来到老家附近的一所村小。从此,开启了我的农村小语教学之旅。这条路,一走就是20余年。  那时那地,信息闭塞,文化贫瘠。老师教语文,靠的只有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说是“刀耕火种”,也不为过。当年的我,跟着一群民转公教师,步履蹒跚,懵懵懂懂。和他们一样,被应试教育一路裹挟着,胁迫着,一教就是近10年。  模糊记得,作家残雪说,很多时候,你无
口语交际课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而设置的一种课型,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运用语言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可是,笔者在听课调研时发现,一些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出现了失衡现象:一是不能准确把握口语交际课的课型特点,对怎样开展教学感到茫然;二是对教学过程探究不够,学生自主交流的主线不明确,任其自由发挥。作为语文教研员,应该如
学习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讲到“词句段运用”部分,说到作者写季节的不同方法,有侧面描写,借助典型动物展开描写,也有正面描写,直接写这一季节的事物。出示“冬天,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这句话,让学生集体读,读到最后一句话时,小魏同學可能想到了舔臭脚丫子,他低头抿嘴一乐。这表情被我和小徐同学捕捉到了,于是,小徐同学心领神会,仿佛
当下,一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课乏味、无力,少上几节或多上几节差别不大,听课时注意力集中与否并不影响语文学习的大局,此类现象表明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容乐观。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是语文课缺少了思维的力量,或思维的“含金量”不足。没有思维的课堂,学生处于静止不前、慵懒散漫的状态。提到“思维”一词,有人觉得这更多的是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甚至有人觉得思维似乎跟语文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然,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