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是有密切联系的,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必须靠两者的相互衔接和共同努力。本文通过讨论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课程的衔接问题,提出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现数学的价值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高等数学中学数学衔接能力
高等数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础。一方面,高等数学能为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高等数学,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扎实的数学基础及数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是学生成才必备的素养。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理科进校的学生觉得很多内容好像已学过。但是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相比,对学生的要求却有很大的不同,对数学的定理、概念的叙述及分析更加深入、更加严密,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最基本的运算,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一个难点,因而怎样在中学的基础上讲授高等数学,以便很好引导学生适应这种转变和要求值得研究。笔者就该问题谈一些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深入调查,摸清情况,循序渐进
首先应研究中学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许多学生数学的运算能力是不错的,但学习数学的方法不够科学,他们往往是死套公式,背结论,忽视了每一个定理、公式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些限制,公式就完全不能应用。还有的学生表达能力较差,简单的证明题说不清楚,能够简洁扼要叙述的不多。考虑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呈现思维形成的轨迹,才能便于学生操作,引导学生逐渐获取思维的方法,进而实现内化,强调形成性。要掌握一个数学概念本来就不容易,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碰到一个新概念就能深刻理解,可以从初步认识到熟练掌握循序渐进,然后通过多次反复实践,逐步提高。例如高等数学中“导数”这个概念,许多学生在中学已学会了求导,而且有部分学生对一些简单的求导运算相当熟练,但可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导数”这个概念十分模糊。为了能正确理解导数是什么,在讲概念之前先从几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中,例如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的瞬时速度问题和曲线的切线问题引申出导数的概念,使学生对一个抽象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了能对它有个更巩固深刻的理解,在求分段函数的导数时特别强调分段点必须用导数的定义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求分段点的导数是利用导函数的极限去求的,即他们认为limxaf’(x)就是a点的导数。但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设函数为f(x)=x2sin1x,x=00,x=0,用导数定义有,f’(0)limx0x2sin1xx=limx0xsin1x=0得在x=0点可导。但又发现用公式f’(0)=limx0f’(x)=limx02xsin1x-cos1x极限不存在,结论x=0点不可导。从矛盾的结论让学生先发现问题,再让他们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得出结论是:忽视了公式适用的条件,而引起了错误。其实用f’(x)的极限去计算某一点的导数,需要两个条件:其一要求f(x)在a点连续;其二要求limxaf’(x)极限必须存在。当f(x)在a点不连续时,可得f(x)在a点必不可导,而当第二条件不满足,即limxaf’(x)不存在时未必不可导。前面例子就说明这一问题,从中使学生懂得不仅要熟练计算出导数,而且要理解导数的真正含义。
二、明确基本要求,抓重点和难点
考虑到学生在高中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如第一章中许多概念在中学时已学过,因此课堂上对已掌握的内容可不讲或只是总结一下。对已学过但未能掌握好的内容,讲课时应尽量避免与中学重复,可以从不同方面去阐述,或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再把问题讲深讲透,加深学生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这样教学的效果会好些。如许多学生对极限这个概念只有一个很初步的认识,往往错误地说成:“变量与某一常量之差越来越接近与零,称这常量就是该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极限。”要使学生认识到这句话的错误可举一个例子,如xn=1 (-1)nn,显然有limn∞xn=0。但它没有满足越来越接近于零的要求。又如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越来越接近”和“无限接近”的含义,也可通过例子xn=1n,得limn∞xn=0,但当n ∞时,1n与-1也越来越接近,我们能否说-1是数列1n的极限呢?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要真正理解这个概念,一定要真正理解极限这个概念所描述的接近程度,使学生对极限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再如学生对极限的四则运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往往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极限问题,而对于稍复杂点的题目就无从着手。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死套公式,没有真正理解公式所使用的条件。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自学能力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开始时可以列出自学指导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怎样读,怎样的疑点和难点,怎样归纳,然后逐步放手,学生逐步提高。使学生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课后通过复习,落实内容才做习题,这样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成绩,而学生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高等数学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有时一节课便要学习几个定义、定理、公式,学生若不进行课前预习,便很难跟上教师讲解,也难保证听课的针对性。事实上,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也就能较快适应强度较大的高等数学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专心听讲,特别是教师对核心概念的介绍、定理的分析、典型例题的讲解,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找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最后还应适当作些笔记或批注,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高等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归纳总结。为此,在每章结束时,我们应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加深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彦春.大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教育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1:81-83
[3]郑平,马世祥.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J].甘肃科技,2008,24:167-168
【关键词】高等数学中学数学衔接能力
高等数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础。一方面,高等数学能为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高等数学,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扎实的数学基础及数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是学生成才必备的素养。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理科进校的学生觉得很多内容好像已学过。但是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相比,对学生的要求却有很大的不同,对数学的定理、概念的叙述及分析更加深入、更加严密,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最基本的运算,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一个难点,因而怎样在中学的基础上讲授高等数学,以便很好引导学生适应这种转变和要求值得研究。笔者就该问题谈一些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深入调查,摸清情况,循序渐进
首先应研究中学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许多学生数学的运算能力是不错的,但学习数学的方法不够科学,他们往往是死套公式,背结论,忽视了每一个定理、公式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些限制,公式就完全不能应用。还有的学生表达能力较差,简单的证明题说不清楚,能够简洁扼要叙述的不多。考虑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呈现思维形成的轨迹,才能便于学生操作,引导学生逐渐获取思维的方法,进而实现内化,强调形成性。要掌握一个数学概念本来就不容易,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碰到一个新概念就能深刻理解,可以从初步认识到熟练掌握循序渐进,然后通过多次反复实践,逐步提高。例如高等数学中“导数”这个概念,许多学生在中学已学会了求导,而且有部分学生对一些简单的求导运算相当熟练,但可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导数”这个概念十分模糊。为了能正确理解导数是什么,在讲概念之前先从几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中,例如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的瞬时速度问题和曲线的切线问题引申出导数的概念,使学生对一个抽象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了能对它有个更巩固深刻的理解,在求分段函数的导数时特别强调分段点必须用导数的定义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求分段点的导数是利用导函数的极限去求的,即他们认为limxaf’(x)就是a点的导数。但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设函数为f(x)=x2sin1x,x=00,x=0,用导数定义有,f’(0)limx0x2sin1xx=limx0xsin1x=0得在x=0点可导。但又发现用公式f’(0)=limx0f’(x)=limx02xsin1x-cos1x极限不存在,结论x=0点不可导。从矛盾的结论让学生先发现问题,再让他们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得出结论是:忽视了公式适用的条件,而引起了错误。其实用f’(x)的极限去计算某一点的导数,需要两个条件:其一要求f(x)在a点连续;其二要求limxaf’(x)极限必须存在。当f(x)在a点不连续时,可得f(x)在a点必不可导,而当第二条件不满足,即limxaf’(x)不存在时未必不可导。前面例子就说明这一问题,从中使学生懂得不仅要熟练计算出导数,而且要理解导数的真正含义。
二、明确基本要求,抓重点和难点
考虑到学生在高中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如第一章中许多概念在中学时已学过,因此课堂上对已掌握的内容可不讲或只是总结一下。对已学过但未能掌握好的内容,讲课时应尽量避免与中学重复,可以从不同方面去阐述,或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再把问题讲深讲透,加深学生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这样教学的效果会好些。如许多学生对极限这个概念只有一个很初步的认识,往往错误地说成:“变量与某一常量之差越来越接近与零,称这常量就是该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极限。”要使学生认识到这句话的错误可举一个例子,如xn=1 (-1)nn,显然有limn∞xn=0。但它没有满足越来越接近于零的要求。又如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越来越接近”和“无限接近”的含义,也可通过例子xn=1n,得limn∞xn=0,但当n ∞时,1n与-1也越来越接近,我们能否说-1是数列1n的极限呢?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要真正理解这个概念,一定要真正理解极限这个概念所描述的接近程度,使学生对极限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再如学生对极限的四则运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往往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极限问题,而对于稍复杂点的题目就无从着手。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死套公式,没有真正理解公式所使用的条件。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自学能力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开始时可以列出自学指导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怎样读,怎样的疑点和难点,怎样归纳,然后逐步放手,学生逐步提高。使学生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课后通过复习,落实内容才做习题,这样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成绩,而学生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高等数学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有时一节课便要学习几个定义、定理、公式,学生若不进行课前预习,便很难跟上教师讲解,也难保证听课的针对性。事实上,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也就能较快适应强度较大的高等数学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专心听讲,特别是教师对核心概念的介绍、定理的分析、典型例题的讲解,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找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最后还应适当作些笔记或批注,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高等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归纳总结。为此,在每章结束时,我们应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加深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彦春.大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教育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1:81-83
[3]郑平,马世祥.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J].甘肃科技,2008,24: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