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主要是对历史时期,阿坝藏区内基督教在特定区域的传播途径进行研究分析。拟从阿坝藏区内基督教传播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其区域传播的地理空间和途径,并在历史事件中找到与这些传播途径相对应的史实来对其进行论证。
【关键词】阿坝藏区;基督教;传播途径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传播途径与佛教、伊斯兰教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即它的传教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活动,是在特定的宗教律令指导下进行的,有着严密的传教组织体系。四川境内曾有许多基督教会,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内地会、圣公会、浸礼会、美道会、公谊会、青年会1等。这些有着严密组织的教会四处传播他们的宗教。
一、基督教在阿坝藏区传教活动的主要表现
(一)广泛收集各种情报,以尽快熟悉中国社会,了解各民族风土人情。如,传教士们以“考察”、“探险”、“游历”、“通商”等为名,“搜集有关民族、语言、历史、地理、商业以至一般文化的情况。”他们中有些“所经广裹行程多为人所未悉,且报告之详尽亦使人叹服”,一些材料“对藏人宗教及社会生活之记录尤可宝贵”。一些人不走大路,专行“人迹罕至及曾封禁之路”。所用的活动器材也很诡秘:将沿途秘密记录和棱镜罗盘卷进写有“嗡吗呢呗咪吽”的经书内,藏人香客所用之转经筒里;代替108颗念珠的仅有100颗的念珠,这样每走100步拨动1颗,以此测标距离;将测量高度角、水平角的六分仪藏在旅行箱特制夹层里;将温度计藏在空心棍棒里,等等。在阿坝藏区,搜集各地自然、社会各方面的资料也一直被传教士们视为是首先应当完成的事。
(二)广设教堂,兴办学校、医院、育婴堂、救济院等慈善事业,创建报刊,帮助传教活动的进行。基督教在四川藏区先后建有教堂(包括支堂、祈祷所)数十座。晚清至民国时期,在今阿坝藏区境内,天主教会设立了3种类型的学校:普通男校、普通女校、男女合校的普通学校。学校校长由中国人担任,聘请知名学者任教,经费由教会筹措。早期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圣经》、英语,次为“四书”、“五经”和自然常识。后来,除重视英语外,也讲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设置音乐、体育等课程。从这些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既是教会机构宣传人员的来源,亦是在华的外国企事业职员的主要来源。深入民间,好言好语,以送钱物等方式引诱藏民人教。礼拜之时,则鸣金聚众,悬挂散发五彩宗教画片、书籍及藏汉对译的赞美耶稣的大字诗歌,用糖果、糕点为饵,引诱幼童演唱圣经歌曲,间以藏汉两语布道,还开办幼稚园、基督孤儿院、学校、医院等,培养为之服务的人才。他们自任教师、院长等职,规定藏译新、旧《圣经》为小学必修课本,学生需强记硬背,还随时诱导学生入教洗礼,要求师生每周参加礼拜,对于虔诚信教者,则给予褒奖或资助;反之,则歧视、辱骂甚至毒打。进教会医院,患者不论病情轻重,先要在候诊室静听传教士宣讲耶稣哉言,以及他们远涉重洋来华是“弘扬基督博爱精神,为藏民除恶消灾”等等,然后开诊,付不起药费须入教成为教徒,否则不予免费。西洋传教士们如此煞费苦心,只为了争取更多的教徒。
二、不同时期阿坝藏区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
(一)清朝末年
早在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美国上尉及尔与军人士尼由成都进入茂县地区,翻越瓦钵梁子,横穿黑水全境,经马尔康地区再往甘孜地区。次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的霍尔士遍游四川全省,寻得川西北一部之“蛮子部落”等。他曾到茂州(今茂县)、理番(今理县)一带活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法国天主教在茂州建立了天主堂。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后,英、法传教士相继在茂县、汶川、杂谷脑等地建立了福音堂和天主教堂,几年之内,这些地区已建有10多座教堂,并附设了一些教会学校和医院。松潘处于西藏边界,传教士屡去探视,因人力缺乏,无西人驻此。但从光绪三十年(1904年)起,到民国元年(1912年),不过几年时间,圣公会就在成都、茂县城关、松潘县城关、平武县城关都建立了教会。从1894年起到1912年止,圣公会传教区域已发展到川西北13个县。
(二)民国前期
成立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中华圣公会西川教区,教徒也已分布到了北川、茂县、松潘、平武等地。5年之后,该会陆续放弃了平武、北川、茂县等地的传教。民国7年(1918年),基督教英国美道会又派人到汶川、理县、杂谷脑等地建立教堂和教区,由中国信徒捐款开发边疆布道工作。教会派中国籍布道员毛阿森(成都人)进入理番县杂谷脑一带布道,建立“理番自养区”,在薛城修建了“福音堂”,当地有几十人加入教会。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10月,在民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华基督教会全国边疆服务部在成都成立,孔祥熙任名誉会长,宣传要中国人建立“自主、自养、自传”的“本色教会”,随即在松潘、茂县、汶川、理番县等地设川西区部,主要宗旨是:以宗教提高其精神生活;以生计改善其物质生活;以教育增进其知识水平;以卫生解除其疾病痛苦。”依靠“美國援华会”、“美国教会救济会”等结构和民国政府的经费在川西北藏、羌族地区活动。1939年12月14日,由张品三带领张宗南、肖兴汉、张楚望等人,从成都出发进入今阿坝藏区的汶川、理县等地,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沿岷江和杂谷脑河两岸的羌族和藏族。他们在威州设立了编制多达50人的“中华基督教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川西办事处”,并于第二年接办了“理番县自养布道区”。
(三)民国后期
1944年,为了深入到阿坝藏区活动,将办事处迁往理番县薛城,并以此为基地分设了7个据点(即立力寨、日尔觉寨、杂谷脑寨、佳山寨、龙溪寨、威州和萝卜寨),以传教、行医、办学等方式极力拉拢藏、羌等各族群众。川西区边疆服务部先后在薛城、威州、杂谷脑等地设立医院,在佳山、列列、但杂木沟、日尔足等藏、羌民族地区开办学校,在杂谷脑营盘街创办了幼稚院,还在威州利用0.18公顷土地发展并扩大优良牛、羊、猪、鸡、兔等品种。1943年,川西服务区与威州岷江流域林管区合作,在佳山寨、萝卜寨等建立了苗圃,就地培育胡桃、杨槐、松柏、榆、椿等树苗1万余株,并试验玉米良种。还在杂谷脑下较场(今理县人民政府一带)栽植苹果树,兴办果园。川西服务区各医疗单位的巡回服务,除了到各驻地附近的山寨外, 1946年夏,曾到黑水河流域和三番(今黑水县南部一带)巡回。1947年4月,又到四土(今阿坝州马尔康县的马塘、卓克基、松岗一带)。1947年3月27日,应卓克基土司索观瀛的邀请,川西服务区主任崔德润和杂谷脑医院院长崔毓珊前往卓克基为土司的长子大喇嘛治病。一些地方,甚至有藏民来联系,要求边疆服务部前去开辟服务区。迄至1949年底,外国教会已在四川理县、汶川、茂县、黑水、松潘、阿坝、马尔康、壤塘、靖化(今金川)等地建立了教堂,发展了一些教徒,并建立了5所教会小学和几所诊所。
三、阿坝藏区基督教传播的结局
最终,天主教和基督教在阿坝藏区的传播还是不成功的。在阿坝藏区,绝大多数藏族群众是信佛深笃,不买传教士们的账,羌族人民也“民智日进,罕为所愚”,不仅入教者寥寥无几,相反,因为“教徒武断乡曲,官吏偏袒,往往激成教案”群众经常聚众抗议传教士的胡作非为,捣毁教堂,赶走教士,入教的教徒也纷纷改教,使基督教会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到现在为止,阿坝藏区只保留下唯一一所天主教堂——小金天主教堂,该教堂位于今小金县县城美兴镇,是1934年红军长征途中,红一、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之旧址。它之所以被保留的原因并不是当地还有基督教徒在此进行宗教活动,而仅仅是将它作为红军长征的遗迹保护下来,供后人瞻仰。宗教义理精深,历史传统深厚,组织系统完善,高僧大德众多,信众分布广泛的藏传佛教,始终对基督教排斥最烈,抗拒最凶。这既反映了一种成熟的人为宗教的强大的排他性,也说明了异质文化交流的艰难,这一现象至今仍然是西方传教士们难以改变的,这也最终导致了基督教在阿坝藏区传播的失败。
本文课题:
1.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阿坝藏区宗教传播途径研究”课题号:10SB081。
2.阿坝师专校级青年基金课题“阿坝藏区宗教区域传播途径研究”课题号:ASC09-09。
作者简介:
胡尧(1982-),男,四川彭州人,历史地理学硕士,阿坝师专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区域地理。
参考文献:
[1]秦和平.基督宗教在四川传播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9页
[2]徐尔灏.青康藏新西人考察史略[A].重庆图书馆藏
[3]国庆.近代外国传教士在巴塘的活动[A].四川藏学论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
[4]杨建吾.基督教在四川藏族地区的传播[J].宗教学研究.2004(3).
[5]达尔基.阿坝通览[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第205—207页
[6]刘吉西等.四川基督教[M].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88—92页
【关键词】阿坝藏区;基督教;传播途径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传播途径与佛教、伊斯兰教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即它的传教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活动,是在特定的宗教律令指导下进行的,有着严密的传教组织体系。四川境内曾有许多基督教会,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内地会、圣公会、浸礼会、美道会、公谊会、青年会1等。这些有着严密组织的教会四处传播他们的宗教。
一、基督教在阿坝藏区传教活动的主要表现
(一)广泛收集各种情报,以尽快熟悉中国社会,了解各民族风土人情。如,传教士们以“考察”、“探险”、“游历”、“通商”等为名,“搜集有关民族、语言、历史、地理、商业以至一般文化的情况。”他们中有些“所经广裹行程多为人所未悉,且报告之详尽亦使人叹服”,一些材料“对藏人宗教及社会生活之记录尤可宝贵”。一些人不走大路,专行“人迹罕至及曾封禁之路”。所用的活动器材也很诡秘:将沿途秘密记录和棱镜罗盘卷进写有“嗡吗呢呗咪吽”的经书内,藏人香客所用之转经筒里;代替108颗念珠的仅有100颗的念珠,这样每走100步拨动1颗,以此测标距离;将测量高度角、水平角的六分仪藏在旅行箱特制夹层里;将温度计藏在空心棍棒里,等等。在阿坝藏区,搜集各地自然、社会各方面的资料也一直被传教士们视为是首先应当完成的事。
(二)广设教堂,兴办学校、医院、育婴堂、救济院等慈善事业,创建报刊,帮助传教活动的进行。基督教在四川藏区先后建有教堂(包括支堂、祈祷所)数十座。晚清至民国时期,在今阿坝藏区境内,天主教会设立了3种类型的学校:普通男校、普通女校、男女合校的普通学校。学校校长由中国人担任,聘请知名学者任教,经费由教会筹措。早期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圣经》、英语,次为“四书”、“五经”和自然常识。后来,除重视英语外,也讲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设置音乐、体育等课程。从这些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既是教会机构宣传人员的来源,亦是在华的外国企事业职员的主要来源。深入民间,好言好语,以送钱物等方式引诱藏民人教。礼拜之时,则鸣金聚众,悬挂散发五彩宗教画片、书籍及藏汉对译的赞美耶稣的大字诗歌,用糖果、糕点为饵,引诱幼童演唱圣经歌曲,间以藏汉两语布道,还开办幼稚园、基督孤儿院、学校、医院等,培养为之服务的人才。他们自任教师、院长等职,规定藏译新、旧《圣经》为小学必修课本,学生需强记硬背,还随时诱导学生入教洗礼,要求师生每周参加礼拜,对于虔诚信教者,则给予褒奖或资助;反之,则歧视、辱骂甚至毒打。进教会医院,患者不论病情轻重,先要在候诊室静听传教士宣讲耶稣哉言,以及他们远涉重洋来华是“弘扬基督博爱精神,为藏民除恶消灾”等等,然后开诊,付不起药费须入教成为教徒,否则不予免费。西洋传教士们如此煞费苦心,只为了争取更多的教徒。
二、不同时期阿坝藏区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
(一)清朝末年
早在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美国上尉及尔与军人士尼由成都进入茂县地区,翻越瓦钵梁子,横穿黑水全境,经马尔康地区再往甘孜地区。次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的霍尔士遍游四川全省,寻得川西北一部之“蛮子部落”等。他曾到茂州(今茂县)、理番(今理县)一带活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法国天主教在茂州建立了天主堂。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后,英、法传教士相继在茂县、汶川、杂谷脑等地建立了福音堂和天主教堂,几年之内,这些地区已建有10多座教堂,并附设了一些教会学校和医院。松潘处于西藏边界,传教士屡去探视,因人力缺乏,无西人驻此。但从光绪三十年(1904年)起,到民国元年(1912年),不过几年时间,圣公会就在成都、茂县城关、松潘县城关、平武县城关都建立了教会。从1894年起到1912年止,圣公会传教区域已发展到川西北13个县。
(二)民国前期
成立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中华圣公会西川教区,教徒也已分布到了北川、茂县、松潘、平武等地。5年之后,该会陆续放弃了平武、北川、茂县等地的传教。民国7年(1918年),基督教英国美道会又派人到汶川、理县、杂谷脑等地建立教堂和教区,由中国信徒捐款开发边疆布道工作。教会派中国籍布道员毛阿森(成都人)进入理番县杂谷脑一带布道,建立“理番自养区”,在薛城修建了“福音堂”,当地有几十人加入教会。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10月,在民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华基督教会全国边疆服务部在成都成立,孔祥熙任名誉会长,宣传要中国人建立“自主、自养、自传”的“本色教会”,随即在松潘、茂县、汶川、理番县等地设川西区部,主要宗旨是:以宗教提高其精神生活;以生计改善其物质生活;以教育增进其知识水平;以卫生解除其疾病痛苦。”依靠“美國援华会”、“美国教会救济会”等结构和民国政府的经费在川西北藏、羌族地区活动。1939年12月14日,由张品三带领张宗南、肖兴汉、张楚望等人,从成都出发进入今阿坝藏区的汶川、理县等地,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沿岷江和杂谷脑河两岸的羌族和藏族。他们在威州设立了编制多达50人的“中华基督教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川西办事处”,并于第二年接办了“理番县自养布道区”。
(三)民国后期
1944年,为了深入到阿坝藏区活动,将办事处迁往理番县薛城,并以此为基地分设了7个据点(即立力寨、日尔觉寨、杂谷脑寨、佳山寨、龙溪寨、威州和萝卜寨),以传教、行医、办学等方式极力拉拢藏、羌等各族群众。川西区边疆服务部先后在薛城、威州、杂谷脑等地设立医院,在佳山、列列、但杂木沟、日尔足等藏、羌民族地区开办学校,在杂谷脑营盘街创办了幼稚院,还在威州利用0.18公顷土地发展并扩大优良牛、羊、猪、鸡、兔等品种。1943年,川西服务区与威州岷江流域林管区合作,在佳山寨、萝卜寨等建立了苗圃,就地培育胡桃、杨槐、松柏、榆、椿等树苗1万余株,并试验玉米良种。还在杂谷脑下较场(今理县人民政府一带)栽植苹果树,兴办果园。川西服务区各医疗单位的巡回服务,除了到各驻地附近的山寨外, 1946年夏,曾到黑水河流域和三番(今黑水县南部一带)巡回。1947年4月,又到四土(今阿坝州马尔康县的马塘、卓克基、松岗一带)。1947年3月27日,应卓克基土司索观瀛的邀请,川西服务区主任崔德润和杂谷脑医院院长崔毓珊前往卓克基为土司的长子大喇嘛治病。一些地方,甚至有藏民来联系,要求边疆服务部前去开辟服务区。迄至1949年底,外国教会已在四川理县、汶川、茂县、黑水、松潘、阿坝、马尔康、壤塘、靖化(今金川)等地建立了教堂,发展了一些教徒,并建立了5所教会小学和几所诊所。
三、阿坝藏区基督教传播的结局
最终,天主教和基督教在阿坝藏区的传播还是不成功的。在阿坝藏区,绝大多数藏族群众是信佛深笃,不买传教士们的账,羌族人民也“民智日进,罕为所愚”,不仅入教者寥寥无几,相反,因为“教徒武断乡曲,官吏偏袒,往往激成教案”群众经常聚众抗议传教士的胡作非为,捣毁教堂,赶走教士,入教的教徒也纷纷改教,使基督教会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到现在为止,阿坝藏区只保留下唯一一所天主教堂——小金天主教堂,该教堂位于今小金县县城美兴镇,是1934年红军长征途中,红一、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之旧址。它之所以被保留的原因并不是当地还有基督教徒在此进行宗教活动,而仅仅是将它作为红军长征的遗迹保护下来,供后人瞻仰。宗教义理精深,历史传统深厚,组织系统完善,高僧大德众多,信众分布广泛的藏传佛教,始终对基督教排斥最烈,抗拒最凶。这既反映了一种成熟的人为宗教的强大的排他性,也说明了异质文化交流的艰难,这一现象至今仍然是西方传教士们难以改变的,这也最终导致了基督教在阿坝藏区传播的失败。
本文课题:
1.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阿坝藏区宗教传播途径研究”课题号:10SB081。
2.阿坝师专校级青年基金课题“阿坝藏区宗教区域传播途径研究”课题号:ASC09-09。
作者简介:
胡尧(1982-),男,四川彭州人,历史地理学硕士,阿坝师专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区域地理。
参考文献:
[1]秦和平.基督宗教在四川传播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9页
[2]徐尔灏.青康藏新西人考察史略[A].重庆图书馆藏
[3]国庆.近代外国传教士在巴塘的活动[A].四川藏学论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
[4]杨建吾.基督教在四川藏族地区的传播[J].宗教学研究.2004(3).
[5]达尔基.阿坝通览[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第205—207页
[6]刘吉西等.四川基督教[M].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88—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