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实现双赢的一项举措,对高校而言,这是培育真正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提高毕业生学习质量与就业质量,从而推动本校发展获得社会行业认同的有利措施,对企业来说,可以获得掌握新科技、拥有丰富知识储备、满足公司要求的高级人才。但是校企合作一定要有序合理地进行才能获得成效,安全问题显然不可忽视,本文以细致剖析目前情况下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基础,从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此目的出发,提出切实建议和方法,旨在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
关键词:校企合作;安全隐患;对策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吸引社会各界的眼球,高校知识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加之企业希望借助高校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校企合作成为一种校企双方都支持且乎实际发展趋势的一种合作形式。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项举措同时高校、企业二者相联系,因此很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切。可是如今的校企合作往往容易陷于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地,双方缺乏实质性的交流。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许多,诸如:思考认识不深刻、校企双方方向出现分歧、政府缺乏足够的支持力度等等,除此之外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就在于校企合作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安全隐患问题横亘在校企之间,要使合作取得成效,绕不开安全隐患问题。
一、 校企合作的主要内涵:
教学合作 :为培养能切实解决企业亟待解决问题的高素质毕业生,毕业作品与企业进行沟通联系,根据现阶段情况可以采取“双导师制” “校企合作办学” “六年制本硕连读”等方式。科研合作:高校和企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智力成果,和企业需求相结合,师生的研究成果、专利用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社会实践合作:有针对性,根据不同年级学习要求,安排相应学习内容。一、二年级学生重点在于了解企业实操情况、明白企业所需人才标准,以便为自己学习设立要求;三年级学生以学习核心科技、进行运营管理实训为主,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开拓能力。校企协作办班:立足于专业优势和企业特点,校企合开办专业培训讲堂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大学生就业由高校单方面推动向“学校推企业拉”转变,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高自我竞争力。校企文化融合:大学生毕业经历的是从校园到职场的跳跃,大学生初入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其中校园与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是一大原因,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且潜移默化的。校企要达成深度合作,文化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有助于毕业生得以更好适融入企业生活。二、校企合作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人身安全:人身安全在校企合作中不单指身体本身的安全,学生的心理、名誉、行动自由等等也都应涵盖在内。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健康安全、出行安全、住宿安全等等都应该得到切实保障。财产安全:校企合作中的财产安全既包括学生的个人财产、物权等,还应包括其知识产权。财物遗失、个人财产被诈骗 、知识产权被侵占等是校企合作中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信息安全:由于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因此在信息安全上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引起特别注意。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要确保自身个人信息安全不被泄露;从企业方来看,企业的商业信息、核心数据等要得到安全保障。而这两者的联系是相通的。文化安全:企业和高校有他们固有的文化特点,两种不同文化的相遇难免产生一些矛盾,如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强调服从上级,严格工作制度,高校则以人为本,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自由和空间。
三、校企合作安全隐患预防措施
(1)提高思想意识。丰富安全知识,
重视宣传校企合作安全意识。第一 ,为了学校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双方都应确认“安全第一”的准则;第二 ,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展示公布栏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和警示,引导全体师生和教职员增强安全意识;第三,首先,高校的安全宣传工作要落实在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宿舍、各学生活动中心、食堂等各处,时刻保持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
:其次,企业在生产、研发、运输、财务过程中也要从安全角度出发,保障参与人员的安全;第四,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校方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关于企业安全、专业安全的培训和讲座,企業要持续、深度、大范围地进行安全宣传;第五,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心理指导等方式让大家自觉重视安全问题,让安全观念从客观灌输转变为主观需求。
(2)规范管理方式,健全规章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有序进行
高校和企业增强安全管理意识,将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化严格化,保障校企合作安全进行。一是设立专门部门进行负责。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学校师生安全负责人明确责任、彼此合作。二是要有制度性的保障。要制订详尽都管理制度。如 《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条例》 《实习学生安全事件处理预案》《校企合作安全责任分工》等,健全校企合作制度体系。三是明确岗位职责,严防推诿不作为。相关负责人员发挥表率作用,注重监管,履行应尽义务,校企通力合作共同管理。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管理时要注意灵活变通,刚柔并济,负责人员要和学生建立和谐关系,这样有利于更好展开工作。
(3)强化安全网络。
分工明确化,校企合作要形成统一思想、规范行为、沟通信息的战线,安全网络体系要覆盖所有人员、所有岗位,扫清安全工作盲区。一是建立一套 “个人一工作组一项目组一安全责任人一安全工作组”的信息流通模式,每一层设立信息服务员 ,保证安全信息随时随地保持畅通;二是安全管理体系需要校企合力、权责分明,从项目组起校企安排进行双层管理,管理、责任与权利全盘兼顾,避免出现没人管、不会管、管理无标准、处理无效果等现象;三是构建起高效规范的安全监督网络,企业作为核心、监管部门作为主体、安全责任人为基础、信息服务员起到补充功能,推进安全管理工作;四是建立完备的安全保障系统,以服务实习学生为宗旨、预防安全问题为目的。
(4)依托社会力量。争取政府支持。 不能只依靠学校和企业,还可以借助国家政策和社会其他力量。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不可能自己单打独斗,否则势必会影响校企合作的安全效果和长远发展。校企合作如果懂得合理利用社会资源,让内力与外力结合,可以共同推动合作过程中安全服务水平的提高。一是恰当利用保险资源。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短时间、低费用的保险项目,这样不但可以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减轻压力,而且可以帮助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二是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当前政府对社会安全意识教育、社会安全机制完善方面支持力度很大,学校和企业要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并通过正当合法途径取得政府的支持。
三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1)企业层面
①有的企业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合作没有深刻的思考,和校方缺乏深度的合作機制。没有意识到培养人才自己也可以参与进来,而是仅仅着力于捐款助学和选择人才上。如此这般便使得无法进行真正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换汤不换药。而企业的教育和培训也存在不足,尽管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的规定:其中有:“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但事实上,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往往都很忽视,企业职工尤其是一线员工往往没有办法参加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②员工进行培训缺乏整体性和联动性,只着眼在当前岗位,缺乏综合性。工学结合要落到实处,应该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重点,而非简单地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有些企业在和高校进行合作时往往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能力,过于重视上岗实际操作,这样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害无益。学生的操作能力、知识结构、学习素质等综合要求得到全面发展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
(2)学校层面
①高校部分专业缺乏明显优势,得不到企业认可。校方和企业合作难以达成或者缺乏深层次的沟通合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专业自身实力不够强硬,对企业来说合作吸引力不足。主要有以下表现: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不适应、学生专业实践训练条件差、高素质优秀教师资源欠缺。
②高校担子太重,企业责任缺失。现实情况中,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既是合作的发起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同时承担着组织、策划的责任,在出现困境时还担负着调解员的工作。而企业则在许多情况下时缺席的,如果双方在一些具体又存在争议的问题下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势必会影响合作的效果。进行合作前,学校要寻找市场,寻找值得信赖合作的企业,在此之前,行业状况和未来发展学校要有了解和预估,还要与企业、有关行业部门进行沟通。学校要深入了解市场,寻找专业对口专业的同时要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前景,还要与企业有关部门认真沟通。确定合作后,高校不仅要考虑合作形式,还要考虑合作范围、学生实习安排、项目安排与检测、后期反馈以及各部门如何协调等等合作的具体细节问题。而如果一切都由学校包揽,工学结合难以保证质量,从而导致校企合作难以稳定、长久发展下去。
关键词:校企合作;安全隐患;对策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吸引社会各界的眼球,高校知识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加之企业希望借助高校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校企合作成为一种校企双方都支持且乎实际发展趋势的一种合作形式。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项举措同时高校、企业二者相联系,因此很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切。可是如今的校企合作往往容易陷于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地,双方缺乏实质性的交流。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许多,诸如:思考认识不深刻、校企双方方向出现分歧、政府缺乏足够的支持力度等等,除此之外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就在于校企合作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安全隐患问题横亘在校企之间,要使合作取得成效,绕不开安全隐患问题。
一、 校企合作的主要内涵:
教学合作 :为培养能切实解决企业亟待解决问题的高素质毕业生,毕业作品与企业进行沟通联系,根据现阶段情况可以采取“双导师制” “校企合作办学” “六年制本硕连读”等方式。科研合作:高校和企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智力成果,和企业需求相结合,师生的研究成果、专利用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社会实践合作:有针对性,根据不同年级学习要求,安排相应学习内容。一、二年级学生重点在于了解企业实操情况、明白企业所需人才标准,以便为自己学习设立要求;三年级学生以学习核心科技、进行运营管理实训为主,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开拓能力。校企协作办班:立足于专业优势和企业特点,校企合开办专业培训讲堂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大学生就业由高校单方面推动向“学校推企业拉”转变,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高自我竞争力。校企文化融合:大学生毕业经历的是从校园到职场的跳跃,大学生初入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其中校园与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是一大原因,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且潜移默化的。校企要达成深度合作,文化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有助于毕业生得以更好适融入企业生活。二、校企合作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人身安全:人身安全在校企合作中不单指身体本身的安全,学生的心理、名誉、行动自由等等也都应涵盖在内。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健康安全、出行安全、住宿安全等等都应该得到切实保障。财产安全:校企合作中的财产安全既包括学生的个人财产、物权等,还应包括其知识产权。财物遗失、个人财产被诈骗 、知识产权被侵占等是校企合作中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信息安全:由于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因此在信息安全上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引起特别注意。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要确保自身个人信息安全不被泄露;从企业方来看,企业的商业信息、核心数据等要得到安全保障。而这两者的联系是相通的。文化安全:企业和高校有他们固有的文化特点,两种不同文化的相遇难免产生一些矛盾,如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强调服从上级,严格工作制度,高校则以人为本,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自由和空间。
三、校企合作安全隐患预防措施
(1)提高思想意识。丰富安全知识,
重视宣传校企合作安全意识。第一 ,为了学校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双方都应确认“安全第一”的准则;第二 ,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展示公布栏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和警示,引导全体师生和教职员增强安全意识;第三,首先,高校的安全宣传工作要落实在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宿舍、各学生活动中心、食堂等各处,时刻保持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
:其次,企业在生产、研发、运输、财务过程中也要从安全角度出发,保障参与人员的安全;第四,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校方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关于企业安全、专业安全的培训和讲座,企業要持续、深度、大范围地进行安全宣传;第五,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心理指导等方式让大家自觉重视安全问题,让安全观念从客观灌输转变为主观需求。
(2)规范管理方式,健全规章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有序进行
高校和企业增强安全管理意识,将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化严格化,保障校企合作安全进行。一是设立专门部门进行负责。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学校师生安全负责人明确责任、彼此合作。二是要有制度性的保障。要制订详尽都管理制度。如 《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条例》 《实习学生安全事件处理预案》《校企合作安全责任分工》等,健全校企合作制度体系。三是明确岗位职责,严防推诿不作为。相关负责人员发挥表率作用,注重监管,履行应尽义务,校企通力合作共同管理。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管理时要注意灵活变通,刚柔并济,负责人员要和学生建立和谐关系,这样有利于更好展开工作。
(3)强化安全网络。
分工明确化,校企合作要形成统一思想、规范行为、沟通信息的战线,安全网络体系要覆盖所有人员、所有岗位,扫清安全工作盲区。一是建立一套 “个人一工作组一项目组一安全责任人一安全工作组”的信息流通模式,每一层设立信息服务员 ,保证安全信息随时随地保持畅通;二是安全管理体系需要校企合力、权责分明,从项目组起校企安排进行双层管理,管理、责任与权利全盘兼顾,避免出现没人管、不会管、管理无标准、处理无效果等现象;三是构建起高效规范的安全监督网络,企业作为核心、监管部门作为主体、安全责任人为基础、信息服务员起到补充功能,推进安全管理工作;四是建立完备的安全保障系统,以服务实习学生为宗旨、预防安全问题为目的。
(4)依托社会力量。争取政府支持。 不能只依靠学校和企业,还可以借助国家政策和社会其他力量。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不可能自己单打独斗,否则势必会影响校企合作的安全效果和长远发展。校企合作如果懂得合理利用社会资源,让内力与外力结合,可以共同推动合作过程中安全服务水平的提高。一是恰当利用保险资源。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短时间、低费用的保险项目,这样不但可以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减轻压力,而且可以帮助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二是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当前政府对社会安全意识教育、社会安全机制完善方面支持力度很大,学校和企业要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并通过正当合法途径取得政府的支持。
三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1)企业层面
①有的企业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合作没有深刻的思考,和校方缺乏深度的合作機制。没有意识到培养人才自己也可以参与进来,而是仅仅着力于捐款助学和选择人才上。如此这般便使得无法进行真正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换汤不换药。而企业的教育和培训也存在不足,尽管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的规定:其中有:“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但事实上,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往往都很忽视,企业职工尤其是一线员工往往没有办法参加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②员工进行培训缺乏整体性和联动性,只着眼在当前岗位,缺乏综合性。工学结合要落到实处,应该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重点,而非简单地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有些企业在和高校进行合作时往往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能力,过于重视上岗实际操作,这样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害无益。学生的操作能力、知识结构、学习素质等综合要求得到全面发展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
(2)学校层面
①高校部分专业缺乏明显优势,得不到企业认可。校方和企业合作难以达成或者缺乏深层次的沟通合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专业自身实力不够强硬,对企业来说合作吸引力不足。主要有以下表现: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不适应、学生专业实践训练条件差、高素质优秀教师资源欠缺。
②高校担子太重,企业责任缺失。现实情况中,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既是合作的发起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同时承担着组织、策划的责任,在出现困境时还担负着调解员的工作。而企业则在许多情况下时缺席的,如果双方在一些具体又存在争议的问题下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势必会影响合作的效果。进行合作前,学校要寻找市场,寻找值得信赖合作的企业,在此之前,行业状况和未来发展学校要有了解和预估,还要与企业、有关行业部门进行沟通。学校要深入了解市场,寻找专业对口专业的同时要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前景,还要与企业有关部门认真沟通。确定合作后,高校不仅要考虑合作形式,还要考虑合作范围、学生实习安排、项目安排与检测、后期反馈以及各部门如何协调等等合作的具体细节问题。而如果一切都由学校包揽,工学结合难以保证质量,从而导致校企合作难以稳定、长久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