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的茨沟营堡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神堂堡乡茨沟营村。堡因山河形势而建,四面环山,唯东南临沟,也是进出通道。堡的形状不规则,大体接近半月形,周长1676米,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从建筑材料看,堡墙为就地取材,用石块垒筑而成,墙体底宽4.5米,残高1-4.5米(《山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第二册,文物出版社,2019年1月第一版)。今堡墙轮廓尚存,墙体多处残损,南墙西段消失。
茨沟营堡原有东、南、西三门,现东门尚存,西、南门已为豁口,拆下来的砖石被挪作它用,门的位置残留少部分石基。东门的砖券门洞完好,门额上镶嵌明万历年间的石匾,上书“应关城”,券洞上修筑有三间硬山顶门楼,一半的重量在券洞上,另一半悬空在门洞外边,靠几根木柱支撑。登临城楼之上,有一座建于明天启三年的关帝庙,庙内两边的墙上还保存着同时期的壁画,内容是彰显关公的武德。庙内有“新建楼阁碑记”碑,刻字完好,落款时间为“三年岁次癸亥菊月朔日吉旦”。根据碑刻内容记录,“应关城”也就是茨沟营堡,始建于明万历初年。今这座城楼有部分保护措施,周边的环境获得了一定的整治,门洞内外的石头路铺了水泥。
东门外几十米的路边有碧霞宫祠,又名泰山庙,祀“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现存山门、钟鼓楼、正殿,正对山门外还有一座戏台,今戏台已翻修,碧霞宫祠内各座建筑的残损部分也获得了修缮。祠内有多块石碑,其中“东岳泰山庙碑记”落款为“皇明万历九年岁次辛巳季夏吉旦立”,记载了这座庙的修建过程。这座碧霞宫祠因祈福灵验而为周边各村的乡亲们敬重喜爱,至今每年到了农历的四月初八,这里都会举办庙会,人们扶老携幼前来祭拜和看戏,场面很热闹。
茨沟营堡内的地形北高南低,村民的房屋多用石头做基础,撑起木梁架来,石头砌墙,外涂黄泥,屋顶有木头椽檩,覆盖青黑色板瓦,这种房子即便墙体坍塌,梁架也依然挺立。院落之间用石头路与石头台阶连接,远看层层叠叠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这里的人们多养羊,普遍种植玉米。上世纪末期附近多有开矿者,淘金的,选铁的,如今都停了,村里还有许多破碎矿石用的巨大碾轱辘散落。
在村内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山顶的一段石砌长墙与一座砖砌敌楼,长墙从碧霞宫祠后的山根开始起筑,沿着山脊上攀到达山尖,顶上有一座敌楼,山顶的视野极为宽展,可以俯瞰茨沟营和遥望山外路口。村西1千米处有一段长度为159米的石砌长城,叫茨沟营西岭长城。村东南方向600米处另有一段长城,长度126米,为茨沟营南岭长城,依山脊用毛石垒筑,用白灰勾缝。隘口处设关门,关门塌毁残缺,石基尚存,守护旧时通向河北省阜平县的一条山间古道,现道路依然可以徒步。茨沟营堡深藏大山之中,过去交通不便,西南方向向东流出的冲沟也是进出该村唯一的机动车道,2019年该村附近的国道大幅度整修,如今进村很容易了。
尽管已经获得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称号,但今天的茨沟营村依然只是一个深山里的偏僻小村庄,2020年常住人口不足200人。明代的茨沟营堡作为一座长城边的军营,曾经与周边地区密切相关,堡内的驻军多达千人。明《四镇三关志》记载:“茨沟营嘉靖三十三年设守备一员,领中军一员,左右哨管总管二员,今属龙固关参将辖,额兵一千名。”茨沟营地处河北省阜平县、山西省灵丘县、繁峙县交界的地方,旁边既有河谷通道,也有山隘垭口,在冷兵器时代为山西通向河北的重要通道,距离北京只有200来公里,因此极具军事价值。明朝中后期,在茨沟营及附近修筑了大量的长城。因这些长城的砖砌敌楼上镶嵌着门额,上面有繁体字的“茨字xx号”,数字编号按照顺序连贯成一线,今天大家习惯称呼这段长城为“茨字号长城”。“茨字号长城”在明代归真保镇所辖,它的1号和2号敌台在今山西省灵丘县大地村附近山顶的狼牙口。这里与河北省涞源县交界,迄今关门券洞及石匾“狼牙险道”题字完好,两边的石砌长墙也基本完好,附近山头上各有1座空心敌楼,即为“茨字号”的开端。狼牙口下辖12个隘口,各自有敌台把守,编号数字依次排下来,長城也向着西南方向朝太行山里延伸。与狼牙口地位对等的茨沟下辖22个隘口,也都各自有砖砌空心敌台把守,到茨沟营后“茨字号”结束。“茨字号长城”数字最大的37号台在茨沟营内,堡墙上存有2座敌台,其中北墙的敌台为“茨字37号”,即为“茨字号”的收尾。茨沟营堡边的山上还有2座敌台的残基,或为36与35号台。
“茨字号”的中间部分在繁峙县神堂堡乡韩庄村附近,这段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邻108国道,石砌的长墙随蜿蜒起伏的山势修筑,每隔一段就修有1座石基砖砌的空心敌楼,都以“茨字”编号。山顶长墙尽头是山险,修有独立的“茨字22号台”,从北向南,长墙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敌楼,依次有23、24、25、26、27、28、29、30、31号台。延伸到32号台时,长城沿山脊下降到了河沟108国道边,在此被公路切断,从公路的另一侧再次攀上山顶,另一侧可见33和34号台。这部分敌台都是空心砖楼,有的较为完好,个别楼顶的女墙还在;有的破损严重,甚至其中1座只剩下了一堆残破的台基。2018年这段长城获得了修缮,施工上料的山间小道也成了人们观赏这段长城的徒步道,一路依着山势走过来,长城景观颇为壮丽。其中最高处的22号敌台的石基上刻有两只仙鹤与一朵牡丹,阳光下栩栩如生,为这段壮美的长城增添了格外的趣味,也是迄今发现的茨字号长城唯一的雕花石基。 在108国道的边上,国道切开长城通过的地方为竹帛口,这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狭窄位置,倘若在沟底设置关卡,两边高处有敌楼可以近距离火力封锁,轻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控制效果。今竹帛口长城关口的建筑全部荡然无存,车辆从早到晚川流不息来来往往,国道畅通无阻。
茨沟营与竹帛口之间有神堂堡,今内有同名村庄。堡墙完好的时候,外人首先需要经过堡门才能进入到主街,而主街兩边还有多座街门,门后另有小街,小街两边才是各家各户的院门。一旦关了小街的门,则小街的住户等于又多了一重安全保障,这显然是一种有意且有效的防卫方式。神堂堡村紧傍国道,村民有从事服务业的意识,所以南来北往的人们可以在此找到好几家小饭馆,其中不乏开了二十来年的“老店”。去周边踏勘长城的人们多到这里用餐。
根据《山西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记载,繁峙县的明长城总长度为37907米,大部分位于与灵丘县的交界处。长城大致沿繁峙县与灵丘县交界处的山脊从南向北延伸,经神堂堡村东、茨老沟村东、东水沟村、桥儿沟村东、马跑泉村、贾家沟村东、平型关村和东、西跑池村东,再经鹞涧村东至团城口村东南后,沿繁峙县与浑源县交界处,在浑源县王庄堡镇上牛还村西南进人浑源县。这段长城中最为著名的是平型关长城。另外还有马头山长城、边墙梁长城、撅柄尖山梁长城、大王梁长城、西跑池长城、杏洼梁长城和团城口长城,多为石墙与砖墙,唯一的380米土夯墙长城是白坡头长城2段,完全在繁峙县境内。
团城口长城依山就势修筑,多处坍塌破损。关口处今修有一座小庙,一开间,内有壁画与塑像。团城口堡修筑于隘口一侧的高地,高空俯瞰为圆形,呈居高临下之势,旁边的山峰即为1886.4高地,能够看到五台山的北台、平型关的全貌以及西河口、太安岭长城等。今团城口村整体移民搬迁,古老的村落已经全部夷为平地。这里与灵丘县境内的线洼梁相连,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此凭借长城抵抗日本侵略者,热血男儿以性命与敌人相搏,战斗极为艰辛惨烈,曾有整建制团的将士在此悲壮殉国,近年他们的后人在先辈抛洒热血的地方立碑。另外繁峙县境内有关堡16座,除茨沟营堡之外,还有平型关堡、六郎城堡、齐城堡、贾家井堡等,皆分布于长城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