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观点把《归园田居》主旨总结为: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风光的追求。笔者认为,不够深入,不够精确;应该是,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和对本色人生的心驰神往。笔者之所以这样说,理由如下:
一是从诗眼可以看出。《归园田居》的诗眼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久”和“复”,因为它们是这首诗中最精炼传神、最能充分体现诗歌主旨的精彩字眼。“久”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压抑人性的官场生活不是一般的厌恶,而是深恶痛绝,是彻底否定的;“复”可以看出诗人“返自然”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自然”不只是客观世界的自然,它是一个双关语,既指客观世界的自然,更重要的是诗人质朴真实、率性而为的本性。很多人都比较注重它的实在意义,忽略了它的比喻意。陶渊明生性耿介,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坚持他的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于是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辞官解印,回归田园。回归田园以后的陶渊明没有因为失官而愁苦不堪,没有对生活感到一片死灰。田园风光在他笔下是那样的清新可爱,那样的诗情画意。他终于挣断官场生活的锁链,就像“羁鸟”回到了天空,“池鱼”回到了大海,喜悦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因此可以说,作者对官场生活是深恶痛绝的,对本色人生是心驰神往的。
二是从抒情方式上可以看出。诗人笔下的事物极为平常: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是正是这些平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自然的图画。诗人为什么不惜用墨如泼,对这些平常的事物进行了如此细致的描摹,其实这是“景中含情”的。我们知道,诗人笔下的自然已不再是客观世界的自然,它已经熔铸了诗人的主观情思,是诗人心灵化的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在诗人胸腔这个熔炉里熔铸出来的合金,用马克思的话说是“第二自然”,用王国维的话说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用王夫之的话说是“景中情”。诗人对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里面渗透了作者浓郁的情感,因为景是载体,情是灵魂,景因情设,情由景显。鸡鸣狗吠虽如榆柳桃林那样普通常见,但较之身陷“尘网”的诗人来说,却是求之不得的美好事物。诗人“久在樊笼”,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便觉得其乐无穷,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而倍感欣慰。平平常常的事物竟能让诗人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可见作者对官场生活深恶痛绝,以及从官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从这喜悦的心情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压抑、戕害人性的官场生活是深恶痛绝的,对要求自由的本色人生是心驰神往的。不过这种情感是融于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的。
三是从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重点描写了田园风光,其他则写得比较简略。这里诗人突出了自己对本色人生的向往和追求,而这追求的心理基础是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同时,诗人开头言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结尾部分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首尾呼应,一唱三叹,反复强化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深恶痛绝,对本色人生心驰神往,尤其是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综合上面三点,我们完全可以说,《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和对本色人生的心驰神往。
一是从诗眼可以看出。《归园田居》的诗眼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久”和“复”,因为它们是这首诗中最精炼传神、最能充分体现诗歌主旨的精彩字眼。“久”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压抑人性的官场生活不是一般的厌恶,而是深恶痛绝,是彻底否定的;“复”可以看出诗人“返自然”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自然”不只是客观世界的自然,它是一个双关语,既指客观世界的自然,更重要的是诗人质朴真实、率性而为的本性。很多人都比较注重它的实在意义,忽略了它的比喻意。陶渊明生性耿介,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坚持他的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于是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辞官解印,回归田园。回归田园以后的陶渊明没有因为失官而愁苦不堪,没有对生活感到一片死灰。田园风光在他笔下是那样的清新可爱,那样的诗情画意。他终于挣断官场生活的锁链,就像“羁鸟”回到了天空,“池鱼”回到了大海,喜悦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因此可以说,作者对官场生活是深恶痛绝的,对本色人生是心驰神往的。
二是从抒情方式上可以看出。诗人笔下的事物极为平常: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是正是这些平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自然的图画。诗人为什么不惜用墨如泼,对这些平常的事物进行了如此细致的描摹,其实这是“景中含情”的。我们知道,诗人笔下的自然已不再是客观世界的自然,它已经熔铸了诗人的主观情思,是诗人心灵化的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在诗人胸腔这个熔炉里熔铸出来的合金,用马克思的话说是“第二自然”,用王国维的话说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用王夫之的话说是“景中情”。诗人对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里面渗透了作者浓郁的情感,因为景是载体,情是灵魂,景因情设,情由景显。鸡鸣狗吠虽如榆柳桃林那样普通常见,但较之身陷“尘网”的诗人来说,却是求之不得的美好事物。诗人“久在樊笼”,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便觉得其乐无穷,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而倍感欣慰。平平常常的事物竟能让诗人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可见作者对官场生活深恶痛绝,以及从官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从这喜悦的心情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压抑、戕害人性的官场生活是深恶痛绝的,对要求自由的本色人生是心驰神往的。不过这种情感是融于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的。
三是从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重点描写了田园风光,其他则写得比较简略。这里诗人突出了自己对本色人生的向往和追求,而这追求的心理基础是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同时,诗人开头言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结尾部分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首尾呼应,一唱三叹,反复强化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深恶痛绝,对本色人生心驰神往,尤其是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综合上面三点,我们完全可以说,《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和对本色人生的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