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官场生活深恶痛绝 对本色人生心驰神往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shen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观点把《归园田居》主旨总结为: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风光的追求。笔者认为,不够深入,不够精确;应该是,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和对本色人生的心驰神往。笔者之所以这样说,理由如下:
  一是从诗眼可以看出。《归园田居》的诗眼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久”和“复”,因为它们是这首诗中最精炼传神、最能充分体现诗歌主旨的精彩字眼。“久”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压抑人性的官场生活不是一般的厌恶,而是深恶痛绝,是彻底否定的;“复”可以看出诗人“返自然”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自然”不只是客观世界的自然,它是一个双关语,既指客观世界的自然,更重要的是诗人质朴真实、率性而为的本性。很多人都比较注重它的实在意义,忽略了它的比喻意。陶渊明生性耿介,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坚持他的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于是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辞官解印,回归田园。回归田园以后的陶渊明没有因为失官而愁苦不堪,没有对生活感到一片死灰。田园风光在他笔下是那样的清新可爱,那样的诗情画意。他终于挣断官场生活的锁链,就像“羁鸟”回到了天空,“池鱼”回到了大海,喜悦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因此可以说,作者对官场生活是深恶痛绝的,对本色人生是心驰神往的。
  二是从抒情方式上可以看出。诗人笔下的事物极为平常: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是正是这些平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自然的图画。诗人为什么不惜用墨如泼,对这些平常的事物进行了如此细致的描摹,其实这是“景中含情”的。我们知道,诗人笔下的自然已不再是客观世界的自然,它已经熔铸了诗人的主观情思,是诗人心灵化的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在诗人胸腔这个熔炉里熔铸出来的合金,用马克思的话说是“第二自然”,用王国维的话说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用王夫之的话说是“景中情”。诗人对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里面渗透了作者浓郁的情感,因为景是载体,情是灵魂,景因情设,情由景显。鸡鸣狗吠虽如榆柳桃林那样普通常见,但较之身陷“尘网”的诗人来说,却是求之不得的美好事物。诗人“久在樊笼”,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便觉得其乐无穷,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而倍感欣慰。平平常常的事物竟能让诗人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可见作者对官场生活深恶痛绝,以及从官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从这喜悦的心情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压抑、戕害人性的官场生活是深恶痛绝的,对要求自由的本色人生是心驰神往的。不过这种情感是融于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的。
  三是从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重点描写了田园风光,其他则写得比较简略。这里诗人突出了自己对本色人生的向往和追求,而这追求的心理基础是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同时,诗人开头言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结尾部分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首尾呼应,一唱三叹,反复强化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深恶痛绝,对本色人生心驰神往,尤其是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综合上面三点,我们完全可以说,《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和对本色人生的心驰神往。
其他文献
1774年莱比锡秋季博览会开幕时,《少年维特的烦恼》面世了,它像一块巨石扔进当时一潭死水似的沉寂的社会,激起层层波澜。一代人的心翻腾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里燃起炽烈的热情,许多人对小说中美妙的爱情描写大为赞叹。也有些人忧心忡忡。认为这种狂热的激情将导致道德沦丧。爱情,这种既具有审美形式的感官愉悦和激情浪漫,又具有相磨相厮的血肉慰藉和情感交汇。同时更赋予生命和世界意义和价值的美好事物,由于其具有了多层面
期刊
“咬文嚼字”一词,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它真的不好吗?读了《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后,口齿生香,不仅为朱光潜先生的独到见解拍案叫绝,更能深刻地领悟什么叫“言之有物”,什么叫“言之有序”。  一、文笔灵活,法度谨严。议论文的写作通常多用“开门见山”之法,在文章的开篇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分析评论。但本文却充分地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期刊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师生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阅读。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课外阅读是中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智力的背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也说:“立身以立学为先,
期刊
“导语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进入新课而讲述的一段简要的、扣动学生心弦,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的话。”导语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指明学生思维的方向。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导语虽占时间不长,但能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中,掌握新知识,探索新问题,起到
期刊
有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锤炼打造的是语言精华;有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垂手而得的亦是妙作佳篇。无论“锤炼”或“天成”的都是在生活阅历的厚积下、审美意趣的触发下、时代思潮的冲击下自主创作而成的。而如今要在短短的初中三年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师该怎样指导?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
期刊
现今的职校生语文基础知识普遍差,平时对基础课不重视,一提到写作文更是叫苦连天,对应用文写作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这是应用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的一个症结。要解开这个症结,应先让学生产生学习写的应用文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它很有用”。  兴趣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主体产生某种需要的时候。就会对周围环境中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优先注意。美国心理学家和教
期刊
“批注法”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在中国古今有之。谓之评点,是将自己的疑问、点评、心得等用精炼的语言写在原文的“天头”、“地脚”、“行间”、“旁空”处。“批注法”在语文教学领域很受推崇。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哪种学习方式更适合学生呢?  目前学生听惯了教师的“满堂灌”,习惯了“洗耳恭听”,要改变现状。让学生主动阅
期刊
《阅读与鉴赏(教研)》(2008年第1期)刊出了刘方老师《(烛之武退秦师)注释指瑕》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对苏教版该文的几处注释提出了质疑。细读之余。笔者实不敢苟同:文中所举五例,除一例“指瑕”值得肯定之外。其余四例实“无瑕”可指,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1 敢以烦执事刘文认为课文把“敢”译作“冒昧地”不够妥帖,不如译为“不敢、岂敢”更为合理;并对前半文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作了这样的翻译:如
期刊
高三第一轮语文复习主要采取专题训练的形式,尽管不少专家围绕每个专题提出了许许多多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策,但对于文言文阅读、科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本身的认真阅读的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然而事实上却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心态、教师训练方式的不当、文章的理解和试题的解答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等,致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最终导致这样的训练长期
期刊
在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13年间,有8年同时担任了班主任工作。我认为协调统一好语文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角色,对更顺利地实施课堂教学和更到位地进行等量德育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  心得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产生班主任影响的原动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句古语石破天惊地点出为人师者身教的重要性。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身教呢?我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