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
喻的。有的专家预言,谁掌握了最新的教育技术,谁就掌握了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的确,高级教育软件、即时性交互媒体技术的出现,以及高速运行的全球互联网络的形成,已经使几代教育家梦寐以求的“全球教育资源共享”的理想,在许多发达国家得以实现。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国家都在积极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现代教育 技术 信息化 发展 改革 网络
1 现代教育的产生发展
现代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产生。它既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也是目前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
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教育产生和发展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但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中国的现代教育起始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近代以来,广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镜,成为西学东渐的首播之地,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津梁。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便在粤著书立说,主张效法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提倡通过改良和变法,实现国家富强,并促成了学习西方知识的风气。西学教育在广东逐渐形成规模,对促进晚清教育改革和开启民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维新思想在广东的产生和发展。而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教育先驱正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当年何子渊等人的现代“教育革新”给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带来的震撼。
2 信息化教育发展概述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实现了全国覆盖,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平台。C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它的用户超过了2000万人,连接了分布在200多个城市的大学、教育机构和科研单位。
信息化教育的应用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源体系的初步形成。高等学校23%的课程都采用网络辅助教学,53%的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建有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高校达52.7%;高校进一步提高了学科建设的信息化程度,建有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的高校达18.69%,建有科研知识共享平台的高校达18.7%,学校统一建设的学科资源库平均数为7.25个。中等职业学校中,建有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的学校达10%。基础教育中,现在信息技术在课程教育和学科应用中越来越多,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达67.5%,69%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建有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的学校达8%,很多的教师都会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也可以应用在教育电子政务。主要应用在开通学校远程评估信息系统、网上招生录取、网上学历认证、开展网络视频会议、网上就业服务等上。而且以部办公厅为中心,可以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只要让各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的政务信息连网交换就可以实现。
3 教育网络信息化发展分析
3.1 构建一流校园网络架构,全面提升师生网络应用体验 根据教学及网络应用特点,部署了业界领先的信息解决方案,充分保障教学系统的持续可用性、高效的网络支持和数据吞吐能力。同时,结合企业级无线网络解决方案,未来,学校将实现无线网络在教室、图书馆等核心区域的全面覆盖,无线网络将迅速、灵活地响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应用需求,进一步满足全体师生的网络接入及网络教学需求。
3.2 构建最优全球教学资源,拓展师生全球视野 多年来,很多学校始终高度重视与国内外学术专家进行交流及合作。在全球教育领域的优质资源亦促成了很多学校与世界一流名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未来,通过信息平台,网络可以真正实现虚拟教学与网络学术交流。
3.3 全新校企合作创新基地,为师生共同成长奠基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必将对其今后职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深化这一理念,很多大学和企业合作创新基地。通过该基地,大学的师生将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网络技能培训,并通过实践提升动手能力。不仅为大学全体同学在计算机网络领域需求的职业发展提供重要机会,亦将成为网络技术和实践经验走进校园的重要平台。
3.4 未来云计算部署 如今,云计算已经成为网络规划的发展趋势,大学在校园网基础设施中部署了网络虚拟化、更灵活的网络接入及应用部署技术,为日后云部署及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给全校师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营造先进的数字化校园氛围,学校始终积极坚持与国际一流的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学校利用数字化平台和资源培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4.1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走向信息化教育的基础 要想实现信息化教育,必须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要想在教育中融合更多的信息技术,就要完善好教育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必要条件。所以《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必须“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4.2 建设“数字化学习中心”以及持续提升其品质 这是近年来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方面较受重视的一项创新工作。它与“新三基”教育中“基于网的教育”密切相关,其目标就是要在数字化资源背景下推动教育改革。其相关的建设策略,就是从学科教学的动手动脑实践出发,以学科实验仪器、教学工具、管理平台、数字资源与设备设施等教育教学资源为核心,构建数字化品质的学科实验室,提升学科实验室的品质和内涵,即以其为基础或载体,来实现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资源与学科实验器材及工具设备在教学中的融合和创新应用,为课堂教学的转型和变革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和革新动力支持。 4.3 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发展 随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顺利开展,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也在不断吸收并积累全球教育信息化方面最为先进的理念、模式和方法论,这些都会成为我们将该项目进行本土化推进的有力指引。是中国教育变革的又一个新起点,期待借助合作积累更多经验,以指导我们与合作伙伴的技术、内容、方案和应用模式创新,从而为中国更多区域中小学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4.4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标志 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不是那些外在特征,比如教材的多媒化、资源的网络化、环境的虚拟化等,而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这才是它的重要标志。所以《纲要》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部分的很多地方都提到,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标志就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5 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改革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措施,不是目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更能满足新时期社会要求的人才。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改革,力争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从初步到深度的转变,真正的实现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就是让信息技术与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师生即使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也能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灵活方便的沟通。教师能利用它教学和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能利用它更好的获取知识,管理人员能利用它更方便的工作。信息技术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时空的限制,而且也让教育管理职能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石珠.论教育信息化[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02).
[2]王丽.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想法[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1(05).
[3]朱君.试论教育的信息化[J].教育与职业,2002(07).
[4]张德荣.教育信息化与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索[J].焦作大学学报,2003(04).
[5]段奎.对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的思考[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6]帅冉.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J].科学与管理,2003(05).
[7]非常时期的教育信息化[J].计算机教与学,2003(05).
[8]王文君,杨改学.关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3(05).
[9]李向军.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J].黑龙江教育,2004(13).
[10]陈进兴.教育信息化,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J].人民教育,2004(19).
喻的。有的专家预言,谁掌握了最新的教育技术,谁就掌握了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的确,高级教育软件、即时性交互媒体技术的出现,以及高速运行的全球互联网络的形成,已经使几代教育家梦寐以求的“全球教育资源共享”的理想,在许多发达国家得以实现。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国家都在积极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现代教育 技术 信息化 发展 改革 网络
1 现代教育的产生发展
现代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产生。它既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也是目前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
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教育产生和发展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但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中国的现代教育起始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近代以来,广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镜,成为西学东渐的首播之地,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津梁。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便在粤著书立说,主张效法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提倡通过改良和变法,实现国家富强,并促成了学习西方知识的风气。西学教育在广东逐渐形成规模,对促进晚清教育改革和开启民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维新思想在广东的产生和发展。而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教育先驱正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当年何子渊等人的现代“教育革新”给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带来的震撼。
2 信息化教育发展概述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实现了全国覆盖,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平台。C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它的用户超过了2000万人,连接了分布在200多个城市的大学、教育机构和科研单位。
信息化教育的应用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源体系的初步形成。高等学校23%的课程都采用网络辅助教学,53%的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建有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高校达52.7%;高校进一步提高了学科建设的信息化程度,建有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的高校达18.69%,建有科研知识共享平台的高校达18.7%,学校统一建设的学科资源库平均数为7.25个。中等职业学校中,建有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的学校达10%。基础教育中,现在信息技术在课程教育和学科应用中越来越多,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达67.5%,69%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建有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的学校达8%,很多的教师都会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也可以应用在教育电子政务。主要应用在开通学校远程评估信息系统、网上招生录取、网上学历认证、开展网络视频会议、网上就业服务等上。而且以部办公厅为中心,可以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只要让各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的政务信息连网交换就可以实现。
3 教育网络信息化发展分析
3.1 构建一流校园网络架构,全面提升师生网络应用体验 根据教学及网络应用特点,部署了业界领先的信息解决方案,充分保障教学系统的持续可用性、高效的网络支持和数据吞吐能力。同时,结合企业级无线网络解决方案,未来,学校将实现无线网络在教室、图书馆等核心区域的全面覆盖,无线网络将迅速、灵活地响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应用需求,进一步满足全体师生的网络接入及网络教学需求。
3.2 构建最优全球教学资源,拓展师生全球视野 多年来,很多学校始终高度重视与国内外学术专家进行交流及合作。在全球教育领域的优质资源亦促成了很多学校与世界一流名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未来,通过信息平台,网络可以真正实现虚拟教学与网络学术交流。
3.3 全新校企合作创新基地,为师生共同成长奠基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必将对其今后职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深化这一理念,很多大学和企业合作创新基地。通过该基地,大学的师生将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网络技能培训,并通过实践提升动手能力。不仅为大学全体同学在计算机网络领域需求的职业发展提供重要机会,亦将成为网络技术和实践经验走进校园的重要平台。
3.4 未来云计算部署 如今,云计算已经成为网络规划的发展趋势,大学在校园网基础设施中部署了网络虚拟化、更灵活的网络接入及应用部署技术,为日后云部署及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给全校师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营造先进的数字化校园氛围,学校始终积极坚持与国际一流的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学校利用数字化平台和资源培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4.1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走向信息化教育的基础 要想实现信息化教育,必须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要想在教育中融合更多的信息技术,就要完善好教育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必要条件。所以《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必须“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4.2 建设“数字化学习中心”以及持续提升其品质 这是近年来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方面较受重视的一项创新工作。它与“新三基”教育中“基于网的教育”密切相关,其目标就是要在数字化资源背景下推动教育改革。其相关的建设策略,就是从学科教学的动手动脑实践出发,以学科实验仪器、教学工具、管理平台、数字资源与设备设施等教育教学资源为核心,构建数字化品质的学科实验室,提升学科实验室的品质和内涵,即以其为基础或载体,来实现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资源与学科实验器材及工具设备在教学中的融合和创新应用,为课堂教学的转型和变革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和革新动力支持。 4.3 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发展 随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顺利开展,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也在不断吸收并积累全球教育信息化方面最为先进的理念、模式和方法论,这些都会成为我们将该项目进行本土化推进的有力指引。是中国教育变革的又一个新起点,期待借助合作积累更多经验,以指导我们与合作伙伴的技术、内容、方案和应用模式创新,从而为中国更多区域中小学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4.4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标志 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不是那些外在特征,比如教材的多媒化、资源的网络化、环境的虚拟化等,而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这才是它的重要标志。所以《纲要》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部分的很多地方都提到,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标志就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5 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改革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措施,不是目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更能满足新时期社会要求的人才。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改革,力争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从初步到深度的转变,真正的实现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就是让信息技术与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师生即使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也能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灵活方便的沟通。教师能利用它教学和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能利用它更好的获取知识,管理人员能利用它更方便的工作。信息技术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时空的限制,而且也让教育管理职能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石珠.论教育信息化[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02).
[2]王丽.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想法[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1(05).
[3]朱君.试论教育的信息化[J].教育与职业,2002(07).
[4]张德荣.教育信息化与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索[J].焦作大学学报,2003(04).
[5]段奎.对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的思考[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6]帅冉.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J].科学与管理,2003(05).
[7]非常时期的教育信息化[J].计算机教与学,2003(05).
[8]王文君,杨改学.关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3(05).
[9]李向军.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J].黑龙江教育,2004(13).
[10]陈进兴.教育信息化,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J].人民教育,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