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理解作为外语学习要培养的听说读写中阅读的能力培养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研究着眼于在阅读理解中运用互惠教学进行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互惠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它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也被称为交际法或功能-意念法。它强调“学生”作为语言教学中心地位,要求教师应提供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创设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教学过程围绕语言功能的特定任务而展开。互惠教学法吸收了其它教学流派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他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提问,总结,澄清和预言等步骤,监控学习的过程,并建构起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互惠教学法;阅读理解;英语教学
一、研究问题
互惠教学最早Palincsar(1982)提出,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Plincsar & Brown, 1984; Palincsar, 1986; Brown & Palincsar, 1989)。今天我们也把它运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帮助低分高中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研究运用准实验,本研究选取两个班进行对比实验每个班级有58名学生介入9堂课运用互惠教学法管理一个月的时间。数据收集是通过前测,后测和五个开放问题研究通过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发现前后测的显著不同,接受了策略的有效性。在实验组调查对象给予对互惠教学策略积极的回应。
本研究是的研究问题是
1. 互惠教学法能否帮助低分学生在英语测试中提高他们的成绩?
2. 在英语测试中低分学生如何应用互惠教学中的方法在阅读理解中获得提高?
二、互惠教学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互惠教学最早由Palincsar(1982)提出,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Plincsar & Brown, 1984; Palincsar, 1986; Brown & Palincsar, 1989)。这种教学模式是以一种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方法论(见张建伟、陈琦,1996)为基础来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的。这种教学有两个特点:(1)着眼于促进学生理解阅读的具体的策略;(2)这种教学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为背景(Rosenshine & Meister, 1994)。 Palincsar & Brown (1984)将阅读理解的策略分为增进理解的策略和监控理解的策略,在互惠教学中训练的重点放则在四种理解策略上:总结、提问(questioning)、阐释(澄清短文或字词的意思)以及预测(预测下文的内容)。在教学之始,教师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带领学生浏览一篇短文,然后通过结合这篇文章,向学生示范在文章段落理解时如何运用各种理解的策略,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就下一段落来练习理解策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体反馈、示范,、引导、提示和解释等,而在学习者的讨论、对话中自然地进行所有这些的。在讨论中学习者以各种形式进行参与,包括:(1)解释和评价其他同学的总结;(2)就课文内容提出其它问题;(3)评价别人对课文内容所做的预测;(4)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询问同学以获得明确的解释;(5)帮助他人解除对课文的误解,等等。学生通过教师帮助更清楚地表述回答、判断以及提出问题。教师有时还作为小组成员参与到讨论中。这时,通过一个学生的某个问题,另一个学生作答,其他同学再对回答做出评价使教学活动成了一种对话;一个学生总结一段文字的内容,另一个学生评价他的总结,而其他的学生进行完善总结;一个难以理解的词汇被提出,学生便来分析推测词的意思,并说明其推测的理由。教师和学生通过合作互惠来形成对文章的理解,而不仅仅是重复字句。
三、互惠教学在阅读理解中应用的意义
互惠教学重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在教学中师生对话具有关键作用,而这种对话应具有以下特征(Palincsar, 1986):(1)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探讨字句;(2)教师通过学生的理解,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3)明确对话的主题,方向;(4)了解教学目标;(5)通过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做出积极地建构性的反馈。在互惠教学的伊始,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要更多地、更具体地示范运用各种理解策略,而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由教师引导逐渐使用这些策略,随着学生的运用的熟练,教师逐渐提高要求,直到他们能独立地运用这些策略,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教学控制的动态转移,而这正体现了支架式教学思想的具体。 研究表明(Palincsar & Brown, 1984),互惠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上述理解策略的运用和迁移,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综述见Rosenshine & Meister,1994)。
参考文献:
[1] 2004-06-18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师大出版社
[2] Palincsar, A. S., &Brown, A. L.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 stering &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 Instruction,1984,1 (2):117-172
[3] Pressley, M., &Harris, K. R. What we really know about strategy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90, 48:31-34.
[4] Palincsar, A. S. The role of dialogue in providing scaffol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1986,21 (1&2):73-98
关键词:互惠教学法;阅读理解;英语教学
一、研究问题
互惠教学最早Palincsar(1982)提出,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Plincsar & Brown, 1984; Palincsar, 1986; Brown & Palincsar, 1989)。今天我们也把它运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帮助低分高中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研究运用准实验,本研究选取两个班进行对比实验每个班级有58名学生介入9堂课运用互惠教学法管理一个月的时间。数据收集是通过前测,后测和五个开放问题研究通过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发现前后测的显著不同,接受了策略的有效性。在实验组调查对象给予对互惠教学策略积极的回应。
本研究是的研究问题是
1. 互惠教学法能否帮助低分学生在英语测试中提高他们的成绩?
2. 在英语测试中低分学生如何应用互惠教学中的方法在阅读理解中获得提高?
二、互惠教学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互惠教学最早由Palincsar(1982)提出,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Plincsar & Brown, 1984; Palincsar, 1986; Brown & Palincsar, 1989)。这种教学模式是以一种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方法论(见张建伟、陈琦,1996)为基础来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的。这种教学有两个特点:(1)着眼于促进学生理解阅读的具体的策略;(2)这种教学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为背景(Rosenshine & Meister, 1994)。 Palincsar & Brown (1984)将阅读理解的策略分为增进理解的策略和监控理解的策略,在互惠教学中训练的重点放则在四种理解策略上:总结、提问(questioning)、阐释(澄清短文或字词的意思)以及预测(预测下文的内容)。在教学之始,教师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带领学生浏览一篇短文,然后通过结合这篇文章,向学生示范在文章段落理解时如何运用各种理解的策略,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就下一段落来练习理解策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体反馈、示范,、引导、提示和解释等,而在学习者的讨论、对话中自然地进行所有这些的。在讨论中学习者以各种形式进行参与,包括:(1)解释和评价其他同学的总结;(2)就课文内容提出其它问题;(3)评价别人对课文内容所做的预测;(4)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询问同学以获得明确的解释;(5)帮助他人解除对课文的误解,等等。学生通过教师帮助更清楚地表述回答、判断以及提出问题。教师有时还作为小组成员参与到讨论中。这时,通过一个学生的某个问题,另一个学生作答,其他同学再对回答做出评价使教学活动成了一种对话;一个学生总结一段文字的内容,另一个学生评价他的总结,而其他的学生进行完善总结;一个难以理解的词汇被提出,学生便来分析推测词的意思,并说明其推测的理由。教师和学生通过合作互惠来形成对文章的理解,而不仅仅是重复字句。
三、互惠教学在阅读理解中应用的意义
互惠教学重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在教学中师生对话具有关键作用,而这种对话应具有以下特征(Palincsar, 1986):(1)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探讨字句;(2)教师通过学生的理解,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3)明确对话的主题,方向;(4)了解教学目标;(5)通过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做出积极地建构性的反馈。在互惠教学的伊始,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要更多地、更具体地示范运用各种理解策略,而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由教师引导逐渐使用这些策略,随着学生的运用的熟练,教师逐渐提高要求,直到他们能独立地运用这些策略,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教学控制的动态转移,而这正体现了支架式教学思想的具体。 研究表明(Palincsar & Brown, 1984),互惠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上述理解策略的运用和迁移,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综述见Rosenshine & Meister,1994)。
参考文献:
[1] 2004-06-18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师大出版社
[2] Palincsar, A. S., &Brown, A. L.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 stering &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 Instruction,1984,1 (2):117-172
[3] Pressley, M., &Harris, K. R. What we really know about strategy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90, 48:31-34.
[4] Palincsar, A. S. The role of dialogue in providing scaffol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1986,21 (1&2):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