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质散曲评论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周文质是元代后期散曲家,他的散曲以风格清丽,形式翻新著称。周曲主题丰富,具有深层意蕴;艺术特色鲜明,呈现出清新俏丽的特质。
  关键词:周文质 散曲 主题意蕴
  周文质(1280—1334),字仲彬,建德(今浙江建德市)人。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他记载道:“体貌清癯,学问赅博,资性工巧,文笔新奇,家世业儒,善丹青,能歌舞,明曲调,佳音律。性尚豪侠,好事爱客。”a可见二人曾为挚友,情感深厚。周文质兼作杂剧和散曲,杂剧共四种,今只存苏武还朝一种;散曲现存小令四十三首,套曲五首,隋树森悉数收入《全元散曲》。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b在元代这一特殊时期,多种因素的综合,促使了曲这一新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总体看来,周文质现存散曲的数量是十分可观的,在元代后期典雅、绮丽的风格受到重视后,周文质以清丽典雅的风格和“一字韵”独特的新技法在元散曲中占有一席地位。朱权《太和正音谱笺评》中评其曲云“如平原孤隼 ”c,用比喻的方式,从艺术上给予了周曲很高的评价。
  一、周文质散曲的主题意蕴
  曲的题材内容广泛多样,正如任中敏在《散曲概论·内容》中说:“若论二者之内容,当然为词纯而曲杂,词精而曲博。夫我国一切韵文之内容,其驳杂广大,殆无逾于曲者。”d 综观周文质的散曲,其题材主要围绕着闺怨相思、人生感慨、写景抒情这三个方面进行创作。
  (一)闺怨相思,痴情有趣 在周文质的散曲中,有关于描写男女风情,闺怨相思的内容,占据了散曲作品的一半。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既有对于景物细致的刻画,也有对相思女子痴情有趣的描绘,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的迷惘之感。王季思、洪柏昭《元散曲选注·前言》中指出:“散曲里还有一项重要的题材,就是歌唱男女恋情和写闺怨,其大胆的程度,超过了唐诗宋词中的同类作品;一些作品甚至对偷情、幽会中的情态和心理都做了尽致的描写。”e在周文质[越调·寨儿令]十首小令中,写的都是女子对情人的相思。第七首:
  挑短檠,倚云屏,伤心伴人清瘦影。薄酒初醒,好梦难成,斜月为谁明?闷恹恹听彻残更,意迟迟盼杀多情。西风穿户冷,檐马隔帘鸣。叮,疑是珮环声。f
  这首曲表现了一位少女对情人的思念,刻画出了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首先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了寂寞凄凉的环境,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单悲凉。最后两句则将少女的心理状态风趣地刻画出来,是相思之苦把她折磨得有点痴呆了。周文质构思十分巧妙,给人一种清新俏丽,痴情有趣之感。g
  这种痴情有趣之感还体现在其他小令中,借助想象,虚实结合,巧妙地表现了相思的主题,充满艺术性。在[越调·小桃红]中有这么一句:“愁怀写出龙蛇字,吴姬见时,知咱心事,不信不相思。”h由于心中愁闷深重,以至于写出来的字像龙蛇般蜿蜒潦草,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將主人公的愁绪更形象地表达出来,给读者带来一种心事沉重、思绪繁杂的感受。当自己的意中人看到字迹潦草的信时,一定能够体会到自己的相思断肠。闺怨相思的题材,在周文质的笔下变得痴情有趣,却又深情婉转。
  (二)人生感慨,自明心志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作者常怀着济世之心,阐发救国之志,抒写不遇之感慨,在元代这样一个异族人统治的时代中,文人是不幸的,仕宦之门对他们关闭,取而代之的是异族的世袭和承荫制度。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因而故意渲染闲适的隐逸生活,既是对现实的消极反抗,也是表明自己心志,不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周文质在小令和套曲中,都有着对人生的慨叹。[正宫·叨叨令]《自叹》二首: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末歌,笑煞人也末哥,梦中又说人间梦。
  去年今日题诗处,佳人才子相逢处。世间多少伤心处,人面不知归何处。望不见也末哥,望不见也末哥,绿窗空对花深处。i
  这两首曲子描写了人生虚幻如梦,第一首曲子韵脚只用一个“梦”字,通过用典,将历史与现实互相对照,揭露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得出“梦中又说人间梦”的可笑结论,展现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忧思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失望。第二首写了才子佳人的美丽邂逅,互生情意却最终无果,作者重游故地,却早已是物是人非,心中万分惆怅。第二首曲子全篇韵脚压“处”字,强调的是情感的归处,体现了作者的一往情深。人生如梦,情无归处,只能自叹太匆匆。这两首小令注意虚实结合,抒发了作者看穿世事的无限悲凉之情。而套曲[越调·斗鹌鹑]《自悟》则是他远离官场险恶,政治黑暗的坚决态度。这与周文质接受儒家思想中“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j 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相吻合。
  (三)情景交融,清丽典雅 周文质的散曲中善于使用写景抒情,将个人情感融入于景致中,使作品呈现出清丽典雅的特质。最突出的代表是[正宫·叨叨令]《悲秋》:
  叮叮当当铁马儿乞留玎琅闹,啾啾唧唧促织儿依柔依然叫,滴滴点点细雨儿淅零淅留哨,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剌落。睡不着也末哥,睡不着也末哥!孤孤另另单枕上迷颩模登靠。k
  这首小令以悲秋作为背景,写自己的忧愁苦闷,其中使用了大量的像声词和叠词充当定语和状语,用以描摹秋天之悲。屋檐下的风铃叮叮当当的响;墙外的蟋蟀啾啾唧唧,依柔依然叫;窗外的细雨在淅零淅留地下;梧桐叶也潇潇洒洒地失流疏剌往地上落。铁马、促织、细雨、梧桐叶,这四种物象,都是秋天萧条、凄凉的典型代表。叮叮当当、啾啾唧唧、滴滴点点、潇潇洒洒这四组既是叠词,同时也是拟声词,通过这些听觉感官上的刺激,悲凉之意声声入心。从视觉景物到听觉声响,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环境,作者心中的惆怅悲凉之感涌上心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睡不着也末哥,睡不着也末哥!是孤单的苦涩抑或是思念的蔓延,辗转反侧,孤枕难眠,既有无奈,也有倦怠。   《论语·雍也》有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l描绘山水向来是文人墨客的所爱,山水不仅仅是眼前的山水,更是心中情感所在。在夷狄主中华的元代,山水在文人心中更多了一份惆怅、迷惘的色彩。[双调·折桂令] 《过多景楼》: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m
  “多景楼”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内,因其地势较高,能俯观诸多景物,而又叫多景。此楼回廊四通,面面皆景,是宋元后骚人墨客宴集饯别之所。前三句写的是作者经过多景楼,看到了滔滔不绝的春水向东流去,天空辽阔,白云闲逸,远处的树木禽鸟看起来深幽而渺小,山远波平,月缺似钩沉,白昼将尽。再往近处看,渡口边的红妆桃蕊,江头泮的梨花白点点,是离别的惆怅,人已去,徒留我一人夜宿在孤舟。此曲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作者从远景到近景,层层递进,情感也随着视野的拉近而愈加强烈,最后让原本沉浸在乐景中的人突然感到了哀伤离愁。周文质善于写景,其笔下的景物细腻优美,独具特色。同时他还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变换,情感也随之不断变得复杂,情景交融,呈现出清丽典雅的风貌。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下)》中称赞“他的情词写得很有风趣 ”n;隋树森《全元散曲》评其“应为大家 ”o;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认为,传统詩词的风味,周文质的散曲较钟嗣成更加浓厚,二人恰构成元后期杭州市民作家群在乔、张之外两种风格的代表。p20世纪以来,对周文质散曲的研究分析逐渐增多,人们也渐渐意识到周曲的重要价值。通过对周文质散曲的研究,我们知道在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中,散曲的风格已经趋于雅化,因此周曲中也有绮丽、典雅的特色。周文质作品虽以闺怨相思题材居多,但也不乏醉情山水之歌、抒发人生感慨之作。周曲内涵丰富,在元代文人无路的社会现实里,周文质也经历了对仕途苦苦追寻到幡然醒悟的过程,在自己的散曲作品中体验着人生的悲欢,抒发着对爱情的执着与感叹。周文质的散曲虽不多,但值得后人鉴赏与思考。
  a 〔元〕钟嗣成:《天一阁蓝格写本正序录鬼簿(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页。
  b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4页。
  c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笺评》,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页。
  d 任中敏:《散曲丛刊》,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1077 页。
  e 王季思、洪柏昭选注:《元散曲选注》,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fhikmo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56页,第556页,第551页,第552页,第556页,第551页。
  g 张珍娥、耿兆林、程守仁:《元散曲浅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jl〔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617页,第237页。
  n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下)》,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版,第619页。
  p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98页。
  参考文献:
  [1] 钟嗣成.天一阁蓝格写本正序录鬼簿·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 朱权.太和正音谱笺评[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 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 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王季思、洪柏昭选注.元散曲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7]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作 者: 徐振岚,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唐宋方向)。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 隐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表达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在代表作《海滨故人》一文中,作家表达了对异性婚恋能否真正达成女性解放的怀疑,将目光投向了姐妹情谊的书写。姐妹同盟提供了女性认识自我的平等空间,女性在其中为彼此提供情感慰藉,进行着精神交流,不断思索新式女性如何在社会中求得自己的地位。尽管姐妹情谊因异性婚恋的冲击而烟消云散,但作家对姐妹情谊书写的关注、对女性自我价值追寻做出的探索,
摘 要:香港作家钟毓材有印尼万隆、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泰国等多重流散,这也促成其多元的流散书写格调。他的新作《人间别样的情与爱》是一部散文诗体小说集,从体裁与题材都有别样呈现,是集流散体验与流散书写于一体的华文流散文学佳作。作品透过抒情主人公主要呈现出自我流散、华侨华人流散、跨族群流散的三种形态。  关键词:香港文学 华文文学 钟毓材 流散 小说  世界华文文坛,钟毓材是一位有着多重流散经历
摘 要: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经典名篇,当下对其研究多停留于“悲秋”与“颂秋”的把握上,而反复细读,这篇短短的散文蕴含了郁达夫的生命态度与生命追求,其中表现的既有郁达夫中国传统文人的温文散淡、谦和中节的风致,更有因生命易逝,而对“极致”之美的极致追求。  关键词:郁达夫 《故都的秋》 生命意识  据郁达夫日记记载,《故都的秋》是为应朋友索稿催促,而于1934年8月某天上午挥笔而就。看似仓促
摘 要:萧红的作品不同于同时期作家的创作风格,具有独特性。她继承了“五四”时期对“人”的关注,在童年经历、情感生活及时代变化的影响下,从生活的表象出发,着力描写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女性、农民和儿童。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塑造,萧红表达了对此类形象的同情,批判了国民麻木无知的劣根性,抨击了封建传统对社会的毒害,具有深刻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萧红 弱者形象 弱势书写  作为现代文学史中极具个人特色的女作家
摘 要: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散文集《病隙碎笔》倾注了史铁生对于人生诸多形而上问题的思考和关怀,他以自己独有的言说方式,赋予作品以精神文化价值和永恒生命力。《病隙碎笔》的写作时间是在史铁生罹患尿毒症之后,虽然字里行间充满着病隙间的杂语,但在行文中看不到丝毫因病痛折磨的个体哀矜。史铁生在与疾病相互纠缠搏斗的过程里,加深了他对于生死和存在的思考,对于信仰、爱情和个体存在等诸多方面的
摘 要: 君士坦丁是罗马帝国历史上第一位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的君主,无论是在罗马帝国还是基督教的历史上都是为关键人物。尤西比乌斯为君士坦丁所作的《君士坦丁传》一方面是为了歌颂君士坦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流传于后世,使后来者坚定对基督教的信仰。  关键词:君士坦丁 尤西比乌斯 罗马帝国  一直以来人们对《君士坦丁传》这部作品褒贬不一,不少学者认为这部作品着重于歌颂君士坦丁其人而没有准确的记录史实,并不能
摘 要: 现代以来照片、影像、西洋插画等代替传统手绘画进入传播媒介和公众视野,视觉叙事与文字文本在报刊中必然形成某种重要的“互文性”,而从视觉叙事和语言叙事的双重向度进入现代报刊,能够凸显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前现代性和全球化图景并置的独特文化景观。而视觉叙事具有身体在场性,可以成为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的一种文化隐喻,突显其身体伦理的政治性。  关键词 : 视觉叙事 《点石斋画报》 《良友》 现代性 身体
摘 要: 关于壶关红梅秧歌剧团的调查研究,是以原剧团演员的口述史为主要依据进行的。该剧团已于2018年底解散,现将之前的调查资料做整理留存。红梅秧歌剧团的前身是1960年壶关县人民政府组织成立的壶关秧歌剧团,该剧团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革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文将对壶关红梅秧歌剧团曾经的演出、剧目编创、演员规模等内容做梳理。  关键词:红梅秧歌剧团 壶关秧歌  壶关红梅秧歌剧团成立于20
摘 要:纵观丁玲文学作品,前后期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其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例,丁玲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其创作呈现出作品主人公身份不同、创作主题不同,以及风格不同的特点。而之所以造成丁玲创作风格的不同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这需要结合丁玲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作家个人经历来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摘 要: 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能够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他强调的“致良知”,能够提升社会责任感,他提出的“省察克治”,能够强化自我反省意识。但是,在将阳明心学落实到生活中时,在大学生常常出现自控能力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知而错行等问题,因此要通过每日读书,坚持不懈、日行一善、事上磨练、贵在改过,强调效果等途径践履阳明心学,在脚踏实地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