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产权制度功能质的规定性、发展的渐进性及其创设过程中的轨迹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民土地持有产权进行理论、体制、机制创新的探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产权制度;功能;特征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8-0036-03
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产权制度的创设,是同其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制度紧密相连的,其创设变动的历史包含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历程之中。因此,对于土地产权制度创设的特点进行客观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土地产权制度功能质的规定性
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产权制度功能的创设理论与实践有总体的把握,必须从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制度的性质人手,深刻认识土地产权制度功能质的规定性。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功能,在于引导、规制、调整、保护经济主体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以现代家庭业主(庄园、农场、股份合作、现代股份公司、现代股份集团公司)经营为主体、企业家(包括农民)才能有效发挥与土地等生产资料和其他资源优化配置,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收益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因此,我们应该从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出发,以新视角分析土地产权制度功能的发展。
(一)明晰产权的功能。首先,解决的是对土地及土地产品的归属权(所有权)、控制权(持有产权)等问题,明晰其归属控制的性质、范围与秩序。其次,创设对土地及土地产品的利用权(承租权、承包权、转包权),明晰其利用的性质、范围和秩序。其三,凭借对土地及土地产品的归属权、控制权、利用权不同形态的交易流转,以满足个人、集团及国家不同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其四,为了避免归属权、控制权“长臂”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交易中的“寻租”、机会主义行为等交易风险、交易不确定性问题增多,交易成本无控制增高的状况。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通过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与规则,使土地及土地产品资源的配置达到效率与效益最大化。
(二)激励约束的功能。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坚持土地国有、农民集体所有前提下,按照公平与效率结合原则,对农民赋予土地控制权——即土地持有产权(根据社会主义性质的决定论不宜赋予其所有权),近似于现代企业给予企业家的“股票期权”或“年薪分红产权”,亦近似于国有控股或持股的股份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其实质上是国家禀赋农民一种“恒定”(根据现代人们平均寿命可确定相应的持有产权周期)的“资本产权”。这种土地产权制度功能安排既遵循了参与约束原则,又遵循了激励相容约束原则,同时考虑到了劳动努力之外的因素对土地产品产量的影响程度,在对土地持有产权取得、利用、转让、继承、处分、担保或置换成股权、期权等权利变更与组合的若干经济、民事场合,既可能减少交易成本,又降低权利变更场合中的摩擦成本,因而更具有科学性、严密性。
(三)有序交易的功能。作为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其功能是为人们提供劳动条件、活动空间及场所,让人们获得土地产品及服务。而作为土地市场交易,不只是市场的买卖双方参与土地交易,而且是众多的参与者要发生多方面的经济关系。其交换的客体事实上不是土地本身,而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所给付的土地权利及获得的预期最大收益,即增加权利或变更权利所指向的利益(财富)最大化。这就要求土地产权制度的功能创设必须便捷交易、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地防止败德行为,达到纳什均衡的博弈结局。
二、土地产权制度功能发展的渐进性
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产权制度功能发展有总体的把握,必须从分析土地制度不同历史特点人手,深刻认识土地产权制度及其功能创设的渐进性。一定土地产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上,每种土地产权制度的替代,都是由当时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并且表现出渐进性的特征。奴隶制国家选择了奴隶制下的国王独占的国家所有制及国王所有权,与诸侯、“百姓”的君主授封分享制、分级所有权,奴隶当无产权可言,但这种把奴隶当作生产工具与土地相结合,所创造出的奴隶制文明,则是奴隶主始料不及的。封建制国家推行土地天子独占的国家所有制及国家所有权,与诸王、士大夫、地主分级所有制结合为特征的私有制及分级私有权,农民仅有一定的承租使用权或有限面积的自主耕作权,这相对于奴隶制度条件下土地利用效率有了进步,但绝大多数农民也无产权可言。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家利益集团为代表的国家所有制与土地资本家私人所有制及多元私有产权的结合,其本质仍是私人所有制与私有产权。在经济现代化的条件下,一些国家以家庭农场(以私有产权)为基础,其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是高的,有的则不尽如人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这三种私人所有制及其私有产权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因土地资源配置非公平性引发的社会战乱或战争、冲突、殖民掠夺等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社会主义产权制度在配置土地资源问题上,较好地解决了公平性问题,并且取得不可否认的成绩,中国以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土地,却养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就是不可置疑的事实。当然,在经济全球化、城乡二元经济转型期,如何使土地资源配置从产权制度完善方面突出公平性、兼顾效率性,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成为新的历史难题。
三、土地产权制度功能创设的一般轨迹特征
作为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土地产权制度及其法律上的土地法权制度,在其创设的阶段上,具有以下“轨迹”特征:
(一)既具有历史跨越性,又可能出现超越阶段性。马克思在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基础上。曾为未来社会设计了两种理论模式,即“西方模式”和“东方模式”。150多年来,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运动,经过艰难曲折的实践,至今未能在西方文明国家实现,而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等国家却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人民民主政权的确立,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制度——土地公有制度、土地产品的按劳分配、劳动群众作为土地的主人的制度,同样也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即在不经过资本主义土地制度创设历史阶段的情况下,在废除半封建、半殖民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劳动群众的土地私有制,并进而变革为以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二元公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的制度体系,并且上升为国家土地法律制度,对其确认和提供保障,形成了土地国有权、集体所有权的土地法权规范体系。因此,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创设具有跨越历史阶段的特征。但是,在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创设过程中,我们曾经脱离国情,忽视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极不平 衡的发展状况,忽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机制的作用,又囿于对土地公有制的片面理解,认为土地法权越公越纯越好,片面强调“一大二公”,结果受到了土地产权在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发挥着“激励——约束”、“成本——收益”、“内部性——外部化”等三大基本功能的经济规律的惩罚。这就表明,在土地制度创设上。如果不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坚持理论创新,就会违背经济规律,犯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甚至出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发生的“苏东”剧变后实行全盘土地私有化,导致农业生产严重倒退、农产品匮乏、农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的历史悲剧。因此,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下,探索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土地公有产权新的实现形式,仍然是现阶段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主题之一。
(二)既具有扬弃性,又可能出现抛弃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运动的。新事物总要突破旧事物的界限,并最终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辩证的扬弃过程。一方面,它要吸收、保留旧事物中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合理成分,为新事物发展壮大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它要摒弃旧事物中已经丧失存在条件的成分,为新事物发展壮大提供动力源泉。同样,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与公有产权作为一种新事物,它在创制过程中,一方面总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土地私有制、封建买办制、资本家集团的垄断制等等,寻找“平分地权”的最佳实现形式,形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土地法权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总要吸收、肯定和借鉴人类历史上经过检验、证明有较高效率的土地家庭业主持有经营制度、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制度、现代土地股份经营制度、土地租赁经营制度、契约经营制度等等,探索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集体土地“不求所有,但求持有,重在利用,讲求效率,追求效益”的制度创建,改造传统家庭的经济功能,引入新的产权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安排,特别是吸收、借鉴、继承人类社会长期探索形成的土地资源配置的技术规范、经济规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汲取以土地制度的性质替代经济规则、立法技术,甚至抛弃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机制与规则的教训。因此,在土地制度的创新上,我们既要吸收“辩证扬弃”的经验,又要汲取“一味抛弃”的教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发展的条件下。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土地制度理论创新与土地产权制度模式创新,使土地产权制度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地发挥出来。
(三)既具有开放性,又可能出现封闭性。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步伐加快,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映社会资源配置规律,保护和促进社会先进生产力,保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土地产权制度,一方面,它要对土地经济理论、土地制度的体系框架、目标原则与法律形式进行继承、发展与创设;另一方面,它要吸纳本国数千年遗留下来的优秀的土地思想文化,更要借鉴国际上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产权立法的成果与立法技术。历史上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制度,乃至土地法权制度,是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起新型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制度乃至土地法权制度的。但是,运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尊重土地资源配置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建立科学的现代土地产权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阶段,在刚刚迈入小康社会门槛的中国,却是不能跨越的。特别是作为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产权制度,它的创设和功能完善不能脱离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能把反映土地公有制与公有产权不同实现形式的“农民土地持有产权”作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在这个关键性问题上,如果思想僵化,拒绝学习借鉴,不愿进行或迟于进行理论创新,就可能在土地制度创设问题上重犯过去经济建设故步自封、闭关锁国的错误。因此,在坚持中国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问题上,我们必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土地股份产权理论为指导,在若干重大问题上更新观念,分清理论是非,即:破除单纯以比重高低衡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传统观念,确立质与量统一的“主导”、“主体”论观;破除把所有制实现形式视为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误区,确立公有制与公有产权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观念;破除各种土地所有制之间的等级观念,确立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观念;破除资本姓“资”,“流动”即流失,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就是“变色”的错误观念,确立“土地资本”运营的新观念;破除单一按劳分配模式的束缚,确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同时并存,与土地相结合的劳动收入,运用“土地资本”投资、抵押获得的非劳动收入的分配制度的观念;破除传统计划经济即姓“社”,市场经济即姓“资”的思维定式,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破除农村土地农民集体共同所有即姓“公”,农民作为公民个体持有利用即姓“私”的观念,大胆进行农民土地持有产权理论创新、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为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供科学的土地制度安排;破除封闭保守、因循守旧的落后观念,确立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开放思想,放开手脚大力发展以农民土地持有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家庭业主公司化经营、“公司+农户”协作联合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现代股份公司经营、现代农科工贸一体化集团公司经营等等,推动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引导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 余 岩
[关键词]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产权制度;功能;特征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8-0036-03
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产权制度的创设,是同其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制度紧密相连的,其创设变动的历史包含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历程之中。因此,对于土地产权制度创设的特点进行客观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土地产权制度功能质的规定性
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产权制度功能的创设理论与实践有总体的把握,必须从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制度的性质人手,深刻认识土地产权制度功能质的规定性。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功能,在于引导、规制、调整、保护经济主体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以现代家庭业主(庄园、农场、股份合作、现代股份公司、现代股份集团公司)经营为主体、企业家(包括农民)才能有效发挥与土地等生产资料和其他资源优化配置,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收益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因此,我们应该从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出发,以新视角分析土地产权制度功能的发展。
(一)明晰产权的功能。首先,解决的是对土地及土地产品的归属权(所有权)、控制权(持有产权)等问题,明晰其归属控制的性质、范围与秩序。其次,创设对土地及土地产品的利用权(承租权、承包权、转包权),明晰其利用的性质、范围和秩序。其三,凭借对土地及土地产品的归属权、控制权、利用权不同形态的交易流转,以满足个人、集团及国家不同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其四,为了避免归属权、控制权“长臂”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交易中的“寻租”、机会主义行为等交易风险、交易不确定性问题增多,交易成本无控制增高的状况。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通过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与规则,使土地及土地产品资源的配置达到效率与效益最大化。
(二)激励约束的功能。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坚持土地国有、农民集体所有前提下,按照公平与效率结合原则,对农民赋予土地控制权——即土地持有产权(根据社会主义性质的决定论不宜赋予其所有权),近似于现代企业给予企业家的“股票期权”或“年薪分红产权”,亦近似于国有控股或持股的股份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其实质上是国家禀赋农民一种“恒定”(根据现代人们平均寿命可确定相应的持有产权周期)的“资本产权”。这种土地产权制度功能安排既遵循了参与约束原则,又遵循了激励相容约束原则,同时考虑到了劳动努力之外的因素对土地产品产量的影响程度,在对土地持有产权取得、利用、转让、继承、处分、担保或置换成股权、期权等权利变更与组合的若干经济、民事场合,既可能减少交易成本,又降低权利变更场合中的摩擦成本,因而更具有科学性、严密性。
(三)有序交易的功能。作为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其功能是为人们提供劳动条件、活动空间及场所,让人们获得土地产品及服务。而作为土地市场交易,不只是市场的买卖双方参与土地交易,而且是众多的参与者要发生多方面的经济关系。其交换的客体事实上不是土地本身,而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所给付的土地权利及获得的预期最大收益,即增加权利或变更权利所指向的利益(财富)最大化。这就要求土地产权制度的功能创设必须便捷交易、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地防止败德行为,达到纳什均衡的博弈结局。
二、土地产权制度功能发展的渐进性
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产权制度功能发展有总体的把握,必须从分析土地制度不同历史特点人手,深刻认识土地产权制度及其功能创设的渐进性。一定土地产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上,每种土地产权制度的替代,都是由当时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并且表现出渐进性的特征。奴隶制国家选择了奴隶制下的国王独占的国家所有制及国王所有权,与诸侯、“百姓”的君主授封分享制、分级所有权,奴隶当无产权可言,但这种把奴隶当作生产工具与土地相结合,所创造出的奴隶制文明,则是奴隶主始料不及的。封建制国家推行土地天子独占的国家所有制及国家所有权,与诸王、士大夫、地主分级所有制结合为特征的私有制及分级私有权,农民仅有一定的承租使用权或有限面积的自主耕作权,这相对于奴隶制度条件下土地利用效率有了进步,但绝大多数农民也无产权可言。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家利益集团为代表的国家所有制与土地资本家私人所有制及多元私有产权的结合,其本质仍是私人所有制与私有产权。在经济现代化的条件下,一些国家以家庭农场(以私有产权)为基础,其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是高的,有的则不尽如人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这三种私人所有制及其私有产权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因土地资源配置非公平性引发的社会战乱或战争、冲突、殖民掠夺等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社会主义产权制度在配置土地资源问题上,较好地解决了公平性问题,并且取得不可否认的成绩,中国以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土地,却养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就是不可置疑的事实。当然,在经济全球化、城乡二元经济转型期,如何使土地资源配置从产权制度完善方面突出公平性、兼顾效率性,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成为新的历史难题。
三、土地产权制度功能创设的一般轨迹特征
作为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土地产权制度及其法律上的土地法权制度,在其创设的阶段上,具有以下“轨迹”特征:
(一)既具有历史跨越性,又可能出现超越阶段性。马克思在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基础上。曾为未来社会设计了两种理论模式,即“西方模式”和“东方模式”。150多年来,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运动,经过艰难曲折的实践,至今未能在西方文明国家实现,而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等国家却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人民民主政权的确立,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制度——土地公有制度、土地产品的按劳分配、劳动群众作为土地的主人的制度,同样也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即在不经过资本主义土地制度创设历史阶段的情况下,在废除半封建、半殖民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劳动群众的土地私有制,并进而变革为以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二元公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的制度体系,并且上升为国家土地法律制度,对其确认和提供保障,形成了土地国有权、集体所有权的土地法权规范体系。因此,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创设具有跨越历史阶段的特征。但是,在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创设过程中,我们曾经脱离国情,忽视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极不平 衡的发展状况,忽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机制的作用,又囿于对土地公有制的片面理解,认为土地法权越公越纯越好,片面强调“一大二公”,结果受到了土地产权在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发挥着“激励——约束”、“成本——收益”、“内部性——外部化”等三大基本功能的经济规律的惩罚。这就表明,在土地制度创设上。如果不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坚持理论创新,就会违背经济规律,犯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甚至出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发生的“苏东”剧变后实行全盘土地私有化,导致农业生产严重倒退、农产品匮乏、农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的历史悲剧。因此,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下,探索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土地公有产权新的实现形式,仍然是现阶段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主题之一。
(二)既具有扬弃性,又可能出现抛弃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运动的。新事物总要突破旧事物的界限,并最终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辩证的扬弃过程。一方面,它要吸收、保留旧事物中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合理成分,为新事物发展壮大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它要摒弃旧事物中已经丧失存在条件的成分,为新事物发展壮大提供动力源泉。同样,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与公有产权作为一种新事物,它在创制过程中,一方面总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土地私有制、封建买办制、资本家集团的垄断制等等,寻找“平分地权”的最佳实现形式,形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土地法权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总要吸收、肯定和借鉴人类历史上经过检验、证明有较高效率的土地家庭业主持有经营制度、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制度、现代土地股份经营制度、土地租赁经营制度、契约经营制度等等,探索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集体土地“不求所有,但求持有,重在利用,讲求效率,追求效益”的制度创建,改造传统家庭的经济功能,引入新的产权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安排,特别是吸收、借鉴、继承人类社会长期探索形成的土地资源配置的技术规范、经济规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汲取以土地制度的性质替代经济规则、立法技术,甚至抛弃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机制与规则的教训。因此,在土地制度的创新上,我们既要吸收“辩证扬弃”的经验,又要汲取“一味抛弃”的教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发展的条件下。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土地制度理论创新与土地产权制度模式创新,使土地产权制度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地发挥出来。
(三)既具有开放性,又可能出现封闭性。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步伐加快,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映社会资源配置规律,保护和促进社会先进生产力,保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土地产权制度,一方面,它要对土地经济理论、土地制度的体系框架、目标原则与法律形式进行继承、发展与创设;另一方面,它要吸纳本国数千年遗留下来的优秀的土地思想文化,更要借鉴国际上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产权立法的成果与立法技术。历史上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制度,乃至土地法权制度,是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起新型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制度乃至土地法权制度的。但是,运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尊重土地资源配置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建立科学的现代土地产权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阶段,在刚刚迈入小康社会门槛的中国,却是不能跨越的。特别是作为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产权制度,它的创设和功能完善不能脱离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能把反映土地公有制与公有产权不同实现形式的“农民土地持有产权”作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在这个关键性问题上,如果思想僵化,拒绝学习借鉴,不愿进行或迟于进行理论创新,就可能在土地制度创设问题上重犯过去经济建设故步自封、闭关锁国的错误。因此,在坚持中国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问题上,我们必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土地股份产权理论为指导,在若干重大问题上更新观念,分清理论是非,即:破除单纯以比重高低衡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传统观念,确立质与量统一的“主导”、“主体”论观;破除把所有制实现形式视为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误区,确立公有制与公有产权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观念;破除各种土地所有制之间的等级观念,确立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观念;破除资本姓“资”,“流动”即流失,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就是“变色”的错误观念,确立“土地资本”运营的新观念;破除单一按劳分配模式的束缚,确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同时并存,与土地相结合的劳动收入,运用“土地资本”投资、抵押获得的非劳动收入的分配制度的观念;破除传统计划经济即姓“社”,市场经济即姓“资”的思维定式,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破除农村土地农民集体共同所有即姓“公”,农民作为公民个体持有利用即姓“私”的观念,大胆进行农民土地持有产权理论创新、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为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供科学的土地制度安排;破除封闭保守、因循守旧的落后观念,确立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开放思想,放开手脚大力发展以农民土地持有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家庭业主公司化经营、“公司+农户”协作联合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现代股份公司经营、现代农科工贸一体化集团公司经营等等,推动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引导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 余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