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质量。
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变化
1.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新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问题的缘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
2.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教材中,课本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欠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要想学好数学相当困难。新教材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定义、概念的复述,加培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课改的核心在课堂,课改暴露问题最多的也在课堂。在教改的氛围下,教师都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在部分课堂上仍存在两类问题,一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二是全盘否定老教法,脱离教学实际,花架太多。
1.课程改革存在备课不充分的问题
过去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交给学生。部分教师以为学生动起来后,教师就可以“解放”了。
实际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作为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讨论问题后会出现的众多结果。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2.课程改革存在过于追求情境化的问题
相对于老教材,课改对教学情境有较高要求,新课改紧紧联系生活。教学情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环境。
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苦思冥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不能迅速地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
3.课程改革存在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
新课改更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课改的氛围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敢直接陈述结论。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课程改革存在教师对课堂难以驾驭的问题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时候,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有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甚至令人始料不及。有时候,讨论探究过多,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面面俱到,这样就会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问题需要讨论时,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教师要做好点拨和控制好讨论的进程和走向,不要为课改而课改,为讨论而讨论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反思
新课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1.大胆慎重地改革教材
北师大版的初中数学教材应该说是一套很不错的教材,但我总感觉它的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有些零散。为此,我在反复研究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原来的教材,并对它们进行有理有序的整合。使它既能体现新课程的标准,又使知识变得系统,从而体现出数学的逻辑美以及严密性。
2.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形式主义,对此我有如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1)宁少毋滥,抓住契机。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精心安排,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合作学习。
(2)教给技巧,变换形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的效果。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给每个小组成员一个职务如“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小组合作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四人组合,还可以按程度、性别组合等。
(3)研备合作,参于合作。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搞好合作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在备课要时应备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机等。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
3.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在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这样的课不管对学生来讲,还是对老师来讲,都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
对新课改的理解存在误区,盲目追求花样,不注重实效,会强化了形式,淡化了目的。其实,设计课堂时,一定要三思: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吗?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吗?对可要可不要的情景创设,宁可不要!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以上仅是个人对前一阶段教改活动中暴露的问题和应对对策的观点总结,但教改的优势和它的强大生命力毋庸置疑。“时间能证明一切”,随着教改活动的不断深入,随着实施者观念的不断更新,教改的优势将不断体现,教改成果也将为我们所获享。
作者单位:重庆南岸区珊瑚中学
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变化
1.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新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问题的缘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
2.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教材中,课本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欠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要想学好数学相当困难。新教材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定义、概念的复述,加培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课改的核心在课堂,课改暴露问题最多的也在课堂。在教改的氛围下,教师都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在部分课堂上仍存在两类问题,一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二是全盘否定老教法,脱离教学实际,花架太多。
1.课程改革存在备课不充分的问题
过去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交给学生。部分教师以为学生动起来后,教师就可以“解放”了。
实际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作为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讨论问题后会出现的众多结果。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2.课程改革存在过于追求情境化的问题
相对于老教材,课改对教学情境有较高要求,新课改紧紧联系生活。教学情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环境。
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苦思冥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不能迅速地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
3.课程改革存在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
新课改更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课改的氛围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敢直接陈述结论。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课程改革存在教师对课堂难以驾驭的问题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时候,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有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甚至令人始料不及。有时候,讨论探究过多,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面面俱到,这样就会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问题需要讨论时,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教师要做好点拨和控制好讨论的进程和走向,不要为课改而课改,为讨论而讨论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反思
新课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1.大胆慎重地改革教材
北师大版的初中数学教材应该说是一套很不错的教材,但我总感觉它的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有些零散。为此,我在反复研究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原来的教材,并对它们进行有理有序的整合。使它既能体现新课程的标准,又使知识变得系统,从而体现出数学的逻辑美以及严密性。
2.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形式主义,对此我有如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1)宁少毋滥,抓住契机。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精心安排,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合作学习。
(2)教给技巧,变换形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的效果。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给每个小组成员一个职务如“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小组合作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四人组合,还可以按程度、性别组合等。
(3)研备合作,参于合作。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搞好合作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在备课要时应备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机等。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
3.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在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这样的课不管对学生来讲,还是对老师来讲,都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
对新课改的理解存在误区,盲目追求花样,不注重实效,会强化了形式,淡化了目的。其实,设计课堂时,一定要三思: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吗?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吗?对可要可不要的情景创设,宁可不要!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以上仅是个人对前一阶段教改活动中暴露的问题和应对对策的观点总结,但教改的优势和它的强大生命力毋庸置疑。“时间能证明一切”,随着教改活动的不断深入,随着实施者观念的不断更新,教改的优势将不断体现,教改成果也将为我们所获享。
作者单位:重庆南岸区珊瑚中学